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4-08-31 23:08: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诗经读后感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小便朗朗上口的诗经,为我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又一点烂漫温馨的色彩。

  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似是目睹了女子在城墙边守望,日复一日,落花飘零,却终是等不到心上人的到来,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借口,企图再给自己一些希望,。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起初想着,这是怎样的深情绵绵,爱之入骨,才能许下终生的诺言,后来才明白,这是兄弟间永不改变的仗义,在最危难的时刻,定下一句永不分离的约定。

  一直认为《诗经》就是关于爱情的诗歌,其实不然,世间情有万种,每一种都是牵绊在心头,无法替代的.情愫。一句很短,却是暖入心间的画,是那逝水额,浮生于缱绻,是窗边的一缕微风,舒卷起不知几时散落在天边的云彩,是那渭水河畔,你翩翩白衣,回眸浅笑的温柔。《诗经》对我来说就是美的代名词,用心去感受,用灵去描摹。秋日的午后是一年中最令我沉沦的时光,那时,你总能见到《诗经》中东边的渔舟灯火,西边的坎儿井流,梨园里小童咿呀唱着,纤音入云。或是在天边,或是在梦里。

诗经读后感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诗经读后感3

  还没读完这本书,就忍不住想写点什么。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书,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走进书里的诗丛里,和谐神秘的靛蓝,自由杂乱的飞蓬,沉静相思的艾蒿。我在记忆里搜索着与书中相似的植物的样子。却又想起韩育生作者说的,人们给这些属于大自然的植物赋予名字,或适宜或不适,都不及植物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深意。

  作者的文笔干净温暖,这种来自诗经,熟悉的.贴近心灵的松弛情绪,一次次安抚着最近郁闷躁动的我。

  忍不住去做笔记,看着带着自己个性的铅笔迹重复着那些悠扬的诗句,内心也仿佛变得安然了,平静了。

  我至今还不知道诗经除了国风,王风,还有什么分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明晰。真的好喜欢诗经啊,那些穿越了前年饱含感情的诗句,很通俗或是优雅,都在灌溉着我,宠爱着我……给予我生而欢喜的力量

诗经读后感4

  全诗共六章,一、二两章追叙幸福的恋爱过程,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围绕爱情发表议论,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规劝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别沉醉于爱情。第四章叙写女主人公被弃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荡荡的淇水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负心而反复无常。第五章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一连用了六个“矣”,写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属地位,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直接议论抒情,斥责氓的虚伪、欺骗、易变,坚决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的态度,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

  《氓》结构严整,与它的故事情节、作者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耐人研读。

诗经读后感5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今天下午,我和陈建一一起去上远方文学课程。今天讲的是《诗经》!

  历史上第三个朝代,是周朝。周朝是当时的第一大国,有300万平方千米,周天子总共分了800多个诸侯国。但是怎么能保证这些诸侯们能治理好自己的人民?于是,周天子找了一些40多岁的,没有结婚的老光棍,还得有文化。把他们叫过来,给他们进行更上等的`培训,让他们周游列国。把民俗风情,人们所唱的歌和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最后,进行筛选。有305首,被称为“诗300”。

  秦始皇焚书坑儒,可秦始皇十分推崇法家思想,只留下了医学书,农耕社会的书,剩下的书全部烧毁。后来的汉朝,有几百年的历史,汉朝十分推崇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就又开始收集了305首诗,编辑到一块,就有了后来的《诗经》!

  老师讲的真有趣啊!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诗经读后感6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作者心心念念的这件“绿衣”,应该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触物生情,想念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通过重章叠句的表述,表现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用寒风凄凉来表达心境之凄凉,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剧:你为我织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个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里啊?

  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为后世同类型的诗作广泛借鉴,最出名的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这首词也是触景生情,只不过是梦中所见而已。他想念亡妻,不是写缠绵悱恻,不是抒发呜呼哀哉,反而写的是“千里孤坟”,是“明月夜,短松冈”,通过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远比直接抒发情感要动人得多。全词中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不话凄凉,无言相述,但那真实的、强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语而能直接击碎人心的。尤其是上阙收尾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对应下阙开头的“小轩窗,正梳妆”,那种时空错乱的幻象更加让人唏嘘和悲痛。

诗经读后感7

  《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诗经读后感8

  作者:李毅然。《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称为《诗》,被汉代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它的内容原来是歌典的歌词。《诗经》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经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诗经和礼记》让我明白了好书(好的知识)会被后人一直流传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帮助后代人了解前代人的发展历程。

  我觉得吕老师教我们画思维导图既帮助我们很快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描写事物的词语和文章的.写作方法;还能帮我们快速写作文,写作文时先画出导图,看着导图,联想细节,给作文添枝加叶完成作文。妈妈说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会让我受用终生,可以让我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条不紊,更有计划性,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一直延续。我喜欢吕老师教我们的这种学习方法。

诗经读后感9

  这是一首女子思念丈夫的诗。

  伯,是哥哥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丈夫。这跟后世有时女子称丈夫为阿哥,以及今天有些女孩给另一半叫“欧巴”、“小哥哥”是一个道理......

  首章是女子夸赞丈夫勇猛无比,因此成为王的护卫。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她对阿哥的喜爱、崇拜之情。

  第二章就进入了主旨了,丈夫出征在外,女子对他无比思念和担忧,因此无心梳洗打扮。女为悦己者容,没有心上之人的欣赏,打扮得再美又能给谁看呢?

  第三、四章就进一步表现女子内心的情感。盼望下雨却出了太阳,人生就是这样常常事与愿违。她多么盼望与丈夫日夜厮守,但是他却偏偏不能在自己身边。不能见到他的日子里,她是那样地痛苦,如果世上真的有一株忘忧草,能不能帮她忘掉苦恼而快乐起来呢?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仅能形象地体会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依恋之情是多么的'深切,也能侧面地感受到,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万千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所以诗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首讽刺时代的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诗经读后感10

  这是一首感念母恩而自责的诗。前两段,它用温暖的和风比喻母爱,用棘树,比喻子女。棘树在和风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壮成长,子女也在母亲辛劳的照顾下长大成人。

  后两段,则透露出子女因无以为报而自责的心态。寒泉(后世用“寒泉”这个词来形容母爱)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滋润着人们,怎能不图回报呢?黄鸟用婉转的歌声,取悦着人们,做子女的不知慰劳母亲,岂不连鸟儿都不如吗?

  后世歌颂母爱的诗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中国式的母爱就是这样,它像凯风,像寒泉,像春晖,体现在细微之处,在无言中默默地奉献。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子女们总因无法回报,而易感到自责和遗憾。

  但母爱从来就是不图回报的呀。

诗经读后感11

  读《诗经》,就好似读一部古人风情史,像清泉缓缓抚过青石板,清新,自然,没有一丝杂质。

  爱是最长情的告白。《诗经》中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流露着爱——

  雎鸠鸟儿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无数天的彻夜未眠,心里只有她的倩影,这是爱而不得的煎熬。

  西风乍起,干热的风夹杂着丝丝凉意,微红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摇曳,水光潋滟,摇不去的是对伊人的爱,更摇不去对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绶带飘飘,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爱,缠绵悱恻,穿越岁月,仍引人共鸣。

  像是品味陈酿的美酒,细品《诗经》中的爱,历久,弥新。

诗经读后感12

  最近经历了不少事情,收获就是懂得了自己平时所学的文化知识是有用的。在没有认识他们之前,自己以为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龄段里的是多的了,见了平辈中的高人,才真正体会<庄子,秋水>“望洋兴叹”的典故。有点浮躁的心有重新平静下来,从重读古籍开始。

  今天在朋友这里浏览了<诗经>,原本不知道诗经总共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闹学中腐儒陈最良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泛读后,找到了几篇自己最喜欢的。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大体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涧旁,隐士的.胸襟多么宽广啊!一个人独自快乐的睡下,梦里说话都快乐无比,这样的生活一定要矢志不移地继续下去。

  这首较早的隐逸诗中,不但有隐士的居住环境,更描写了隐士豁达的隐逸心态。此种生活方式自此就为历代隐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网师园,小山丛桂轩旁边的小溪驳岸石头上就能看到“盘涧”两个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许自己也只能心里想望此种悠闲生活了!

诗经读后感13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

  作者的见解很独到,结合生活感悟,所见所闻,写出了如此好的诗经中的植物书籍。慢慢读,值得一读再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词义精深。

  以乐心,度俗世,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也有许多快乐在这份艰难中,因为凋零和枯萎当中,还有绿不能尽的春天。书中有言“我的黄叶要纷杂一些,生命给予我的浑浊还没有停止,黄叶于我是凌乱的,破碎的。”

  天地万物,孰能无情?感念万物的玻璃心,不言自伤的泪千行。不懂诗的人,读到这样的文字,都会心里一抖,抖的'心乱了,生命却清了。

  我怕我的文笔太过拙劣,还是不能诉之一二,毕竟理解吸收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最后用《郑笺》里的一句话收束此刻的心情:“此言草木尚各得其所,人反不得其所,伤之也。”

诗经读后感14

  《诗经》很有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但到后来,《诗经》变成了贵族的音乐书。秦始皇时期曾经焚毁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人人都熟悉《诗经》,因为《诗经》很有名,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非常有名。

  我从小到大也背过一些经典的`诗,我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一直到我幼儿园、小学,目前我已经可以背诵100多首了。我不光把他们背下来了,而且还熟练地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有一次我旅游,结交了一个朋友,我们离别时我给他写了一首诗作为纪念,这首诗是仿照李煜的《相见欢》来写的。诗文是这样的:

  《送别》

  一声别,朋友走了。

  无耐朝来孤独晚来悲。

  不知联系,又不知姓名。

  只望下次能再见。

  这也充分体现了“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以后,我一定要多读诗、多背诗,多作诗,继续把经典传承下去。

诗经读后感15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卖命,我怎么会在泥里打滚!

  这是一首对统治者表示抗议和怨怼的诗。它的篇幅很少,结构很简单,或许是底层的劳役者创作并在他们中间流传的作品。

  周代是贵族社会,贵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权争,都以劳动者的血汗堆就。无论是筑城、做工还是仅仅是为伺候贵族的衣食起居,劳动者并不被看作是与他们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还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隶们,像鬼魂一样在史书中毫无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样被贵族无情地驱使。

  这样一个阶级,当然有满腔的怨怼,敢怒敢言却不敢反抗,于是便以诗歌的方式去控诉。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一首诗,给人的精神冲击却无比剧烈呢?正是它采用的设问的句法,用“明知故问”强化了感情的表达。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教案11-10

《诗经》教案06-13

诗经的说说09-04

经典诗经说说08-23

诗经中语录09-27

诗经读后感02-20

诗经的读后感10-30

《诗经》读后感11-17

《诗经》读后感05-15

诗经大雅经典语录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