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时间:2023-12-16 17:57:4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篇1

  一、关于作者

  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育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就是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和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此书是她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作为一个学者,她严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母亲,她有她的随和亲切。

  在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以及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我想这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尺通过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指挥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二、关于现状

  但是,与诺丁斯相悖的是显然我们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在学校里,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威逼利诱”,不断强迫学生弄清、记牢每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以便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教育,占据了老师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理直气壮地这样做,并美其名曰是真正地关心学生。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孩子们到底为什么应该学习我们认为他们“能够”学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类为了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而必需的吗?事与愿违,我们那么费神地让每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考试之后,他们又是那么快地把好多知识忘记。我认为在保留学术训练的同时更应该让所有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生命或者事物。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今天当你走进任何一间教室就会发现孩子们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三、关于方法

  在《教室中的危机》一书中,查尔斯?赛尔博曼说:“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所以,当前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

  那么什么是关心呢?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作为教师,真正关心学生就要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或许不是永远的关心者,同样学生也不会是永远的被关心者,诺丁斯所描述的这种关系是可以互换角色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想互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施关心教育呢?首先,诺丁斯在“关心和连续性”一章中提出的“午餐时间”值得参考。诺丁斯认为午餐时间可以被利用成教育机会,如同那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样,可以在此期间和学生回顾一上午发生的事情,进行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这会让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能更好地实行关心教育。其次,感恩教育是很重要的。要教育学生学会说“谢谢”,要让他们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才会收获春天。”并且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典型人物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将关心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更要教会学生关心。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习惯,不要强迫他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把这些作为一种习惯,让他从学校教育中懂得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给他所带来的快乐。要想让学生懂得讲礼貌、尊老爱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让他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且要付出行动,只有这样,他才会真诚地并且是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别人。

  四、关于期望

  诺丁斯说,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我们就要不仅尊重孩子们所显示的各种才能以及他们后来所从事的各种职业,我们还要深切关心他们。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天赋、能力和兴趣都需要教师给与充分的注意,都值得学校为之提供发展的机会。读完此书,我盼望着我的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关心教育下学会关心。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篇2

  读朱教授的书,感受情感的熏陶,在德育教育中,聆听长者的谆谆教导,我的心为之颤动。虽然教书已经25年了,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浑浑噩噩,读这本书,犹如醍醐灌顶,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路,重新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我从中得到的感悟。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工作与方法,朱教授说,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首先学校需要执行国家德育大纲,制定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在新的国家德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内,学校德育教育首先必须借助法定的德育专硕课程,包含德育要求的各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载体,实现正向价值的传递。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比较灵活,因而也更加强调地方学校自主权的思想和课程模式也开始受到重视。学校要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充分满足德育工作需要,这是由德育教育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特点决定的。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和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创造一个合适向善和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对于道德成长至关重要。

  读罢朱教授的话,我回顾了这几年我的教学。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学校倡导诗文教育,学校里的文化墙写满了诗歌、散文,上下楼梯的地方也贴了很多名人名言。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尤其我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开班会还是平时的语文课,包括作文课,都会有意无意渗透进德育的内容。但是读朱教授的书,我还是发现了我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有一些强说道理的意思,渗透性不够强,目的性太明确,有时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想,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像春雨一样,缓缓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的。今后我在教学工作中要慢慢改正强说道理的习惯,用故事用诗歌,用名人名言等等,让孩子自己从读中去感悟自己,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似乎比老师讲道理来得更加的适切。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同学互相配合,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下慢慢渗透,慢慢成长。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影响学生,改变自己。

  接下来我想要分享的是朱教授的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四个特点。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于诺丁斯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认为教育者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各个不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特点,

  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诺丁斯认为,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就是要通过发掘学科与生活的关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消其对学科的隔膜感,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知识的亲和力特点,

  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在现代社会,就是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就不能是空泛的复述关于关怀的大道理,及杜威所说的那种关于道德的知识,因为道德不仅是理性的问题,更是情感和行为的问题。现在,识字人口越来越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却在焦虑的讨论,道德的碎片化和去道德化现象,所以,只有关怀的行为才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基石,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特点是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洛丁斯是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一体化,他的理论打上了鲜明的生活是烙印。

  读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其实在德育工作中,不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也是终身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要把这些理论实践到自己的身上。身教大于言传,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老师,老师说粗话却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一个师者的标准,处处以身作则去维护学生的心灵美好,打造和谐、文明、上进的班级。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所以老师们,利用好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讲德育工作渗透进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收获精神的成长。

  以上文字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产生的一点的个人感想,不足之处。将在后续的阅读中继续感悟。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篇3

  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读者读起来晓畅明了。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和关注,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曾记在我工作之初,面对调皮经常犯错的孩子,我总是批评多余宽容,呵斥多余微笑,这些孩子看到我也总是很怕,表面上,他们在我面前,乖了许多,但实际彼此间心灵的距离却很遥远。工作这么久,看着一批批的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多变的,是多元的,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会犯错那就不是孩子。试想,做为母亲,你可以宽容孩子每一次的错误,可以欣赏孩子每一次的成功。那作为一名教师,则更需要用一位母亲的情怀,用一位教师的责任去重视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我想,这将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 篇4

  如果说假期是一个开心、放松的时间,那么,阅读为开心和放松插上了翅膀,有效地助推了快乐,成为充实假期的一个重要方面。

  暑假里,富贵校长积极筹划,与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联手,组建了“三色堇共读”,吸纳了天南海北的阅读爱好者,大家一起阅读,共同成长。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喜悦和自豪,因为我是一位积极者,爱阅读、乐阅读。

  刚从快递小哥那里拿到《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留给我的印象是:朴素、大气的封面设计,颜色的和谐搭配,朱小蔓教授的洒脱签名,让人感到温暖、舒适。于是,迫不及待地翻看几页,浏览数行,就觉得这本书不好读,不费一点功夫和心思,是读不通的,读不懂的。

  拿着书,和朋友边走边聊。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途,忽然,一旁的朋友说,为何不把书放到自行车前面的车栏呢?我这才恍然大悟。他说,你是好书之人,对阅读有情感,想了又想,才说出了想法。听到这,我俩会心地笑了,笑声里,包含着契合,包含着暖意,包含着对知识的尊重、敬畏和憧憬。

  没等到家里坐定,我就打开书籍,静心阅读。我有一个习惯,读书时最先阅读前言后语,中间浏览,拣其最吸引的一两篇悦读仅仅。这个读书方法,可行不可行,另当别论。

  朱小蔓教授,是一个学者,她的恩师鲁洁教授及顾明远先生为其书作序,从不同的视野谈了对本书的看法和意见。

  带着这一些观点,我开启了《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的阅读。读的时候,我不是逐章逐篇读,而是挑选与自己的思维接近的、与自己的教学实际贴近的篇章去读,虽不系统,但是书里的高深理论给了我点滴思考:

  把学生当做“人”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具有生命情感的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成了被动、受动的机器,教师成了高高在上的“智者”。我们要转变观念,无论是对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做人的影响,都要把孩子们看作活生生的人,看作生命的个体,看作有情感的个体。承认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有所成长。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师生间自然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到的,仅仅是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其他的两种关系,几乎是荡然无存。在人际关系方面,教师要把烦恼、怨气以及变色龙式的做法抛之脑后,把平等、民主、尊重摆到桌面上来,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儿童都享受同一片蓝天下的欢乐。

【读《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有感】相关文章:

心灵的成长06-30

心灵成长的故事06-16

读《关注人的发展》有感06-29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06-26

成长的痕迹_心灵的成长作文450字06-19

读爱的教育有感作文800字 让爱洗涤心灵06-27

关注06-18

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完《爱的教育》有感06-15

读《心灵驿站》有感06-29

读《心灵的眼睛》有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