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的爱因斯坦哪去了?
近日,看到浙江高考作文题材。我颇有感触,对于童年,像我这样大的同学,尤其怀念当初的日子。
想当年,我们在广场,在公园,一起嬉戏,玩耍。一起想象,畅想,遨游在童年。可是,随着时间的飘逝,我们被家庭教育影响,被学校抹杀,变得僵化,却更加圆滑。
回忆起曾经一时的莫言热,想一想,很可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诺贝尔”。
就这样,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爱因斯坦?
童年,我们具备了所有爱因斯坦所具有的东西:丰富的想象,联想力;科学家所应有的淳朴,天真;亲近大自然;能大胆地提出质疑,即与常理相悖的问题;敢于动手,不怕服输;善于观察,发现……
于是乎,大人们为了让孩子有所成就,向孩子灌输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与此同时,教育思想也慢慢地在同学们的大脑中形成了,童鞋们知道了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几何,什么是电,什么是二次函数,什么是集合,什么是元素,什么叫做化学反应,什么才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平衡常数,知道了还会有虚数……
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曾经的孩子们已经变了,成了青年同志。数十年的经历像一把磨刀,将曾经棱角分明的多边形磨成了光滑曲直的圆形。变得现实,犹豫,不再勇于动手;变得缺乏想象力;思维也变得固定,不再有从前的质疑精神……
这么一说,我们几年的努力好像都白费了。是吗?回答是:不是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国家的栋梁,人才,各界的社会人士,有了许许多多的能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人。像农民,像工人,像老师,像厨师,像处长,像书记,像市委书记,像建筑师,像律师,像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的科研人员……
可以说,我们的人士有很多,可是,真正的“人才”会有几个呢?各个人士所掌握的知识十分多,很广泛,倘若让我们的人士与爱因斯坦一通考试的话,除了考相对论,爱因斯坦一定是低于人士们的。但是,为什么不是人士们发现的相对论呢?
再来一个假如,如果一个小孩子拥有很丰富的知识,那么,一定会有一天,他得到足够的经费,去发现一个定理,去创造一个机器。
因此,中国的爱因斯坦不是没有,他们去的太早,都停留在了孩童的天堂,没有离开的,也早已被摩擦的吓破了胆子……
我不是批评整个孩子成长的过程的不当,而是想说,换一种方式成长,或许我们可以一年出一个“诺贝尔”。或许中国的科研,国防突飞猛进,打他国个措手不及。或许中国的经济可以一翻再翻,人均GDP增长呈爆破形。紧接着,便是中华的崛起。
【中国的爱因斯坦哪去了?】相关文章:
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07-03
时间哪儿去了09-25
去了石岛09-03
时间都去哪了07-15
妈妈去哪了06-29
今晚睡哪06-21
时间都去哪了08-18
时间都去哪了10-28
时间都去哪了07-26
《 时间都去哪了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