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赏析

时间:2024-05-14 11:53:40 诗词 我要投稿

经典诗词赏析

经典诗词赏析1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开故乡,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的人,更会有浓浓的乡思。李白《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这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经典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大荒,谓海外也。)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颔、颈二联,一远景,一近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二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经典诗词赏析2

  懒云窝,静看松影挂长萝,半间僧舍平分破[一],尘虑消磨[二]。听不厌隐士歌,梦不喜高轩过[四],聘不起东山卧[五]。疏慵在我[六],奔兢从他[七]。

  注释

  [一]平分破:犹言平分着。破,在词曲中当着字讲。

  [二]尘虑:俗念,也就是功名富贵的'念头。

  [三]隐士歌:隐士们所唱的歌。如《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容政者殆而。渔父《沧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四]高轩过:言贵宾乘着华贵的车子前来探访《新唐书·李贺传探》:(贺)七岁能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

  [五]东山卧:东晋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会稽东山,不肯出仕。《世说新语·排调》:卿(谢安)屡超违朝旨,高卧东山。

  [六]疏慵:辽阔而懒散。

  [七]奔兢:为名利而到处奔走、拚命竞争。卢照邻《五悲文》:夸耀时俗,奔兢功名。

经典诗词赏析3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作品《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诗人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作品原文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词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作品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作品鉴赏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后世影响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

  国外影响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经典诗词赏析4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整体赏析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经典诗词赏析5

  柳枝词①

  风情渐老见春羞②,到处芳魂感旧游③。

  多见长条似相识④,强垂烟穗拂人头⑤。

  【注释】

  ①此词调名于诸本二主词或作《柳枝》、或作《杨柳枝》。这首词于清《全唐诗》中有题作“赐宫人庆奴”。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江南李后主尝于黄罗扇上书赐宫人庆奴云:‘……(原词略)’。想见其风流也。扇至今传在贵人家。”明顾起云《客座赘语》中亦云:“南唐宫人庆奴,后主尝赐以词云:‘……(原词略)’。书于黄罗扇上,流落人间,盖柳枝词也。”其他如《西溪丛话》、《六砚斋三笔》等本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这首词当是李煜前、中期的作品。这首词是李煜代宫女庆奴书、书后赐与庆奴的,所以词中的主人公是宫女,是描写女子自伤韶华已过、感怀风情不再的一首怨词。

  开篇“风情渐老”直写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人老色衰。“风情”本来是说男女欢爱的情怀,但这里指的是女人容貌和情态。“见春羞”是自觉羞于见春之意。春花盛开,春色明媚,是女子容颜娇美艳丽的映照,而此时不敢与之相比喻。说明了女子年华已逝,美艳不复当初的`自伤自艾。诚如顾起元语:“‘见春羞’三字,新而警。”比喻生动,情怀毕现。“到处”是指女子原在宫中受宠时的恩爱欢情,处处都曾留下过她与他的足迹和影子。此处用来颇有深意,既表示对过去的无时无刻的怀恋,也喻示出如今处处见情伤心、触情生愁的感慨。“芳魂感旧游”,旧地重游,情已不再,怎能不黯然魂消。“多见”句以柳枝相喻,“似相识”照应“感旧游”,正是女子怀思、处处生情的真实写照。“强垂”二字愁意渐深,柳枝本无“强垂”之意,但人总有邀宠之心,刻意求宠,而又因“风情渐老”而求宠不得,所以勉强不来的无可奈何之情让人感伤不已。

  全词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既有直叙,也有妙喻,通过宫女的感伤情怀侧面地透露出她的不幸身世,虽是李煜代笔,但个中深情却真切动人。词中以柳枝喻人,以“强垂”喻境,喻象别致、生动,手法清新、自然,情景交合,颇为感人。不过,也正因是李煜代抒宫女之情,词中难免有以帝王之眼看宫女之色的庸俗感觉,格调相对不高。

  ②风情:风月之情,指男女相亲相爱之情,这里指好容貌。宋柳永《雨霖铃》中有词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羞:羞愧。

  ③芳:《全唐诗》等本有作“消”。芳魂,指美人的魂魄。到处:随处,各处。旧游:以往游览所经之处。

  ④多见:《全唐诗》、《西溪丛语》、《墨庄漫录》等本均作“多谢”。长条:指柳树下垂的枝条。似:好象。

  ⑤强:勉强,强迫。烟穗:形容柳树枝叶下垂为雾气笼罩的样子。穗,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叫做穗。

经典诗词赏析6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词的上片,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作者一下笔就直抒胸臆,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实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立即强烈的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那种若失若有,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接着,作者集中写孤独难耐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几层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字下下呼应,终于点出一个“愁”字,感情的分量非常沉重,更妙的是:全篇写愁,未了都说,这情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这样,在结尾一句又把诗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在这首词里,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心中有无限凄楚要倾吐出来,她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抒情的典型环境,融情入景,从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这里,李清照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抒情手法,有螺旋式的表情法,例如以上词里有几层可伤之事,像螺旋一样越旋越紧,一层深一层。而开篇的七对叠字,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照直地迸裂到字面上,同时又层层深入。可以说是兼用了奔迸式和螺旋式的表情法。还有引曼式的表情法。像“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就是声调深浅,长言咏叹,但词中更多地运用了含蓄蕴和的表情法,用环境,景物来烘托,作者通过铺叙,把多种表情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深刻细腻的感情。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夜晚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一般的通行本作“晚”。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理解。这里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着”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瘐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者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经典诗词赏析7

  1.李白的诗词赏析

  李白——《长相思》二首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 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 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赏析】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全诗写得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前一首似有寄意,后一首写妇女对远征亲人的思念。

  2.李白的诗词赏析

  李白——《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丁都护歌:一作“丁督护歌”,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婿徐逵被杀,府内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逵之妻向丁询问送殓情况时,每发问一句辄叹一声“丁督护”,至为哀切。后人即制为《丁督护曲》。李白以此为题写民伕之悲苦,诚为“未成曲调先有情”。

  云阳:今江苏丹阳县。

  吴牛喘月: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到月亮也疑为太阳而喘大气。

  一何苦:多么辛苦。

  一:语助词,以加强语气。

  芒砀:芒山和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的最北端。

  【赏析】:

  诗人游江淮间正值酷暑,见民伕为统治者长途运送巨石不胜辛劳悲苦,深表同情之余,遂命笔为之一呼。字里行间,可以洞见诗人以统治者何其怨恨,何其愤怒!

  3.李白的诗词赏析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4.李白的诗词赏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南斗:即斗宿星。

  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青黛:青黑色。

  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琴心三叠:道家修 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更加迫切了。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

  5.李白的诗词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赏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经典诗词赏析8

  诉衷情·寒食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古诗简介

  《诉衷情·寒食》描写西湖寒食游览之盛况。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时令。“寒食更风流”则是全篇点睛之笔。以下“红船”、“花外”极写游人之盛和西湖的具体环境。“三千粉黛”以下三句,用数字领起全篇精神。“三千”极写“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楼”宽敞。实际词人如此为之的深意是表达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悟。这首寒食词通篇热烈,最后归结到四大皆空的境界:“一片云头”。此词构思新颖,立意深刻。

  注释

  ①涌金门:西湖地名。

  ②小瀛州:西湖中小岛。

  ③红船:彩饰游船,即“画舸”。

  赏析/鉴赏

  此词写西湖寒食时节游人盛况。全词奇丽清婉而造境空灵,歌咏西湖的诗词佳作中别饶风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时令。首句称西湖为“小瀛洲”。“瀛洲”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胜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壮浪,着一“小”字最贴切不过。下句“寒食更风流”则是全篇点睛之笔。“风流”一词本常用于写人,用写湖山,是暗将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节,作为游览胜地的西湖更是别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风流”。“更风流”进一层,仍是笼统言之,三句以下才具体描写,用语皆疏淡而有味。把游湖大船称做“红船”,与“风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厉鹗《湖船录》引释道原诗:“水口红船是妾家”,则红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楼”则用空间错位的笔触画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画楼。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湖上飘着一层柔曼的轻纱,过片“晴日暖,淡烟浮”就清妙地画出这番景致。于是春花、红船、画楼、湖光、山色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画外还伴奏着箫管歌吹之音乐。于此处下“恣嬉游”这三字,才觉真力弥满,游春士女之众可想而知。词人却并不铺写这种盛况,而采有了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手法写道:“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风满湖,与“风流”二字照应。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则满湖游众之多更不待言了。“阑干”与“高楼”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阁,使人窥斑见豹。

  结尾三句用数字领起全篇精神。“三千”极写“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楼”宽敞。实际词人如此为之的深意是表达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悟。同时语言精整而凝炼。特别是鼎足对的运用很有趣味,写随数目的递减,景象渐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渐次浑一,意境也逐渐高远,至最后的“一片云头”之句,颇含不尽之意。《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李白《宫中行乐词》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作者巧用“浮云”之喻,于写足繁华热闹之后,著一冷语,遂使全篇顿添深意。

经典诗词赏析9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 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 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

  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经典诗词赏析10

  一、听雨点滴

  雨,是自然界的一种表象,但当它作为文字,浸润文学作品中,经作者情感点染、融合后,常常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或悲喜轻闲,或激情喟叹,使这一自然客体,成为寓意的主体,古住今来,诗词歌赋,莫不如是。

  雨,在古诗词中,常以“听”写意。没有了车马喧嚣,远离了歌台舞榭,告别了故园家爱,在幽寂宁静的夜晚,品着一杯已淡而无味的茶,听雨点拍窗;是游子,必生乡愁,是失意,必怀衰痛,是孤独,必思亲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那个秋雨霏霏的夜晚,孤灯下,他手捧远在北方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思家念妻的愁苦,归期遥遥的困惑,使他很是无奈,只能给予想像中的安慰与期待。在这绵绵的愁绪里,我们似乎听到了淅淅沥沥单调无情的雨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对妻儿思念,如点点滴滴的雨声涨满了秋池。

  而唐人刘媛“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更是写出了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也似乎懂得诗人的心情,无情的点滴,自空中洒落,冲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雨如泪滴,几多悲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是个永远写不完的题材。从来文人墨客,多愁善感,在挥柳道别之际,总有些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早在诗经中就有“瞻望不及,泣涕如雨”的描述,在唐诗宋词中也有较多的篇章,其间不乏看雨景、听雨声更是成为排遣不开的意象。

  白居易“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的诗句中,无论人物景物、雨中雨后,都打上了悲情的色彩。

  而听雨,更是诗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应手的题材。于是,春思秋愁、旅恨闺怨、壮志豪情、人生忧患、莫不其中。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陆游只身住在小楼,彻夜未眠,只因春雨萧声;雨后日出,小巷深处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似在告诉人们:春已来临。小楼一夜与春雨杏花,诗人把落寞情怀和明媚的春光作了鲜明的对照,轻松的行间隐着沉重,读者不禁要想,他所思为何?。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秋夜寂寥漫长,只有屋檐下雨点滴落之声,异常清晰。温庭筠在他的《更漏子》里滴尽思妇心中的离情之苦。

  然而,古诗词中听雨的意象,也不尽然是凄风苦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陆游的耳中,风雨交加之声,幻化为战场上的马蹄嗒嗒、刀枪撕杀、冲锋陷阵的豪情之声。诗人多么盼望能重返战场,为国效力。借助听雨,既表达了他难酬的壮志,也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郑板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却经常牵挂着百姓疾苦。“衙斋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诗中传递出他关爱民生的心声,赋予听雨意象以新的内涵。

  无情的雨点总会敲响心碎的窗户,能把听雨与人生况味的沉重,写得让人抬不起头来的,应是,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歌红酒绿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在蹉跎虚掷的得意中,书写着那本《青春太匆匆》的书;

  经历了人生风雨,备尝艰辛后,在客舟听雨,是一幅水天苍茫、风急云底的江上秋雨图。失群孤飞,云断西风。为求生计,四方漂流。是壮年,却已无壮心,手里端的,唯有愁意。

  而当鬓已星白,独在庙宇檐下倾听夜雨时,少年的欢娱,壮年的愁懑,已如雨打风吹去。萧索的处境,凄凉的心境,江山已易主,多少楼台堙灭烟雨中。此时此地再听夜雨,已是木然,一任所为。一滴心雨的空响,幽鸣长夜,把人生的悲衰与无奈何,写到无法言说的极致。

  他曾为宋朝进士,但不久,宋灭元兴,从此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一生。他以听雨为基线,串联了人生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阅读此词,让人凄然,让人寻思。

  雨点落在了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打湿了箫声,曾已风干的愁绪,风雨吹又生。

  当自身心底的情怀,与意象融合相通时,此时的雨声,便是心灵的回响。

  正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说“雨,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二、阳关、阳关

  戈壁、远山、狂沙,

  旅人、驼铃、望断天涯。

  在驼铃的叮咚声里,一溜人马穿城出关,鹅步西行。在这一队商旅人中,身携文士才气的元常,显得格格不入,他亦步亦趋,随队而行。走上高坡,不禁回首,阳关城堞楼依稀。 故园东望 ,尘烟五津,重山叠路,已远隔千里。大唐人把西出阳关,谓之“出关”,因为阳关以外便是西域。

  元常,在家排行老二,也称“元二”。此行,受人推荐,前往安西都护府谋个差使、讨个出身。眼下虽已远离家乡千山万水,可“安西”却还在千里之外……。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元二放眼前望,阳关道上,沙砾遍地,寸草不生,荒无人烟。前途莫测,心生落寞,对家园对朋友的思念也油然而生。于是,再一次吟起了王维为他饯行时所写的送别诗,吟诵间,元二嘴角上扬,胸中腾起一股酒醉的暖意,不禁想起了那个早晨:

  渭水南岸,城廓郊外,驿道两旁,芳草连天,柳树成行。旅舍酒馆,幡帘飘动,柳树荫下,布棚连片,桌椅明净,陈着食盒。

  一阵细细的细雨,润湿轻尘。青新的柳色,映衬着客舍的春意。他和王维棚下对座,一边喝酒,一边重复着那套老话——彼此珍重。临别的时候到了,王维起身,折下柳枝,亲手交与,并拿起酒壶,再满满地给他斟上一杯酒。此时此情,别无旁话,王维说道:“兄弟,再干一杯吧!过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陪你喝酒了!”尽管他已喝下了不少,还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这临别沉默中,王维稍作良思,即挥墨提笔,赠诗一首: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间的那份真情,蕴含诗中。轻松的诗句里,透着关切的沉重,但又不失男人应有的大度和释怀。没有那种相别在岐路,儿女共沾襟的缠绵。元二激动地击节吟诵,引得四邻争相传阅。

  他,元二,有这样的朋友相送是情谊和缘分,有这样的诗作为之送行是安慰和欣喜。

  在酒的酣畅,诗的深情里,他依依不舍地与王维告别,挥柳西去……。

  一阵风沙吹来,打断了元二回望里的沉思。“天涯若比邻”,渭城那个雨后早晨、老友王维及他的送别诗,一如就在眼前。为了前途,为了亲友的期盼,他必须意定志坚地前行。于是,他整个整行装,继续西行,走他的安西之路……。

  送别,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回,可到了王维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元二不为知的是:当他走后,这首绝句很快传唱开了,并谱入管弦,一唱三叠。在人们同样坐在柳荫棚下话别的时候,卖唱的乐工们就弹唱起来: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

  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

  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

  莫遣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

  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渐渐地在管弦丝作、乐府音韵声中,诗名演变成了《渭城曲》即著名的阳关三叠。

  元二,在记载中,并未见他作品,但因王维的诗,他被人们记住了,算是因缘机遇吧。

  阳关,当今天的人们再次寻觅的时候,它已只是一个历史记载中的地名了。访客们站在一个公路的高坡上,茫然地问当地人:阳关在哪?当地人笑笑,指着他们的脚下说:这儿就是阳关。

  阳关,已随着历史变迁而湮没,而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名却被人们永记。

  呵,阳关、阳关。

  三、把诗读成词

  于丹在讲到诗和词的区别时,她说:诗也可以读的。她举了个例子:杜牧《清明》,可以这样读: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把诗读成了词。她所要表述的,诗和词最直观的形式上的区别。

  杜牧这首诗本身写得自如之极,一个难字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用顺序递进的手法,写出了:清明小雨的氛围;凄迷纷乱的心绪;解愁思酒的询问;牧童笑指的应答。后人评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诗所写的只是一个片断,而让人看到的却是全景。成功就在于它的音节和谐圆满;场景清新生动;情感起伏自然。

  把这首诗读成长短句后,尽管意思没多大的变化,但给人的感觉是:不是这样的,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点什么?其实,缺失的就是诗固有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而且能把诗读成词的不多,没有普遍性。

  传说清代有位才女,写了一首在月下凭栏思念旅人的七律诗:

  明窗半掩小庭幽,

  夜静灯残未待留。

  风冷结阴寒叶落,

  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斜依竹,

  叠叠诗余赋旅愁。

  欲将断肠随断梦,

  雁飞连阵几声秋。

  有人把它倒过来读,竞可成为一首《虞美人》词: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将欲愁肠赋余诗。

  叠叠竹依斜,影月迟迟。

  楼高望依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待未残灯,

  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这本是一首回文诗,且作者彼具文字功底,后又被人句逗读成词,这便是汉字的魅力。但说到底,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并不能说明诗与词之间的关系。

  诗,是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人们常说“诗言志”,它所表达更多的是它的社会性。

  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般的庄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凝练;

  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远;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

  即便是描绘生活中的情感,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那样的蕴含。

  词,是一种文体名,是诗歌的韵文形式。是由合乐的五言、七言诗或民间歌谣演化而成。“词表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叙诗之未尽之意,或欲说不能之境。

  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要眇宜修;

  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绵缠细腻;

  有<九张机>中少女思春的妩媚隐婉。

  然而,像岳飞怒发冲冠的<满江红>;东坡大江东去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沙场秋点兵的<破阵子>,这些豪放的词,毕竟是少数.。

  正因诗和词各有它们自身的特点,他们所赋的意义不尽相同,所以要把诗读成词.犹如把白酒和饮料掺和在一起喝,那肯定不是味.。

  四、他在灯火阑珊处

  妹夫曾开过一家服装店,取名为《千百度》。我问他何意?他说:希望客人多多惠顾。我笑了,还好,与辛弃疾无关。从他的角度理解,也对。

  郭沫若曾用一副对联,对辛弃疾作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宋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从抗金的北方投奔南宋。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还在异族的铁蹄的蹂躏之下,而南宋政权面对强敌压境,不思恢复,偏安江南。虽国势日衰,却依然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林升的一首诗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曝竹声中一岁除”,又是一年过去了。他的抗金疏《美芹十论》,朝庭无有下文,他,欲补天穹,却无路请缨。深知,眼前元宵夜的灯红酒绿、笑语盈盈虚华的背后,是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国之忧患。曾经的激情,当下的衰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思索着探求着。于是他冷静地用那曾挥剑杀敌之手,提着蘸满了“甚是不甘”笔,写下了: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之夜,鱼龙花灯风舞连片,烟火灿若星雨,忽如一夜春风,万花竞放。彩灯旋转、龙灯起舞、鱼灯穿梭、彻夜不歇。月光下箫声悠长,得得声中,宝马雕车缓缓而过,余香飘散一路。

  结伴看灯的游女;个个云寰雾鬓;插金佩玉。莺莺燕燕;笑语轻声;淡淡的脂粉香味,随着她们春幡春胜,逶迆而去。

  华光靓影不是心中所求,目光千百次的追寻终无果,失望中,不经意的回头张望,却惊喜地发现:那人却在拐角处的稀疏灯影中!

  这回眸的一眼所见,是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所有的彩灯倩影、宝马香车、金玉丽人、社火百戏,均为“他”而设、而写。若无此人,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和趣味。

  “他”,既是他本人写照,也是他所在众里千寻百觅的知音。

  往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现实“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这强烈的反差,使他在痛苦中思索:谁是知音?。而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独立在阑珊处,自甘寂寞,不随波逐流的他,正是他所期盼寻觅之人。

  作为宋词中的豪放派代表人物,此词一出,时人评价,可追比北宋的婉约派大家,晏殊、柳永词作,且在艺术上毫不逊色。从彩灯光转、火树银花的良辰美景、到宝马雕车,游人如织,倩影艳丽的虚浮繁华,意在反衬灯火阑珊处的他。词中三个排句,一气呵成,煞拍处正是那句绝世的警策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国学大师王国维把此词的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即最高境界。

  一个人、一阕词、一警句,穿越千年,能被人们铭记,这便是艺术的生命力,文字的魅力。“他——”,虽在阑珊处,未能见其庐山面目,究竟是他还是她,由凭已解。但那清晰或又朦胧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世人的记忆里。

  五、忧患飞鸣镝

  当“安史之乱”铁蹄,踏碎了盛唐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当马嵬坡下三军不前,唐明皇李隆基,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目睹苍生战乱的悲苦,长歌当哭。

  风雨飘摇的江湖上,一叶扁舟,如雨打浮萍。在这如晦的傍晚,杜甫站在船头,心望西都,感时忧怀的思虑,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正是这种愁到深处不言愁的情绪,心付感伤文字,在他的诗里行间,流出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沉的喟叹。忧的是家国,患的是苍生。哪怕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终不释怀。

  没有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浪漫;也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飘逸。他道守儒学、倾慕先贤,忠爱家国、关注民生。无论是居庙堂之近,还是处江湖之远,自身的困顿不达,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忧民患,尽悉身受。

  参军职位的官奉尚不足以养家活口,以致儿子被饿死。切身之痛,使“乾坤一腐儒”,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遭遇的背后,是儒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哀。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底层的生活经历,使他把目光,更多投向了社会的现实。而三吏三别,正是他目睹了战乱中的黎民百姓难以忍受的苦难,似一支滴血心镝,带着鸣响射向苍空:

  新安道上吏抽丁,青壮已无少凑行,悲叹瘦男独伶俜,青山白水犹哭怜。——新安吏

  眼看着那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强作丁戍,悲痛无奈,茫然无语,而内心哀恸:“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石豪村里夜捉人,老妪哭诉字字沉,幽咽无眠到天明,独别老翁于烽尘。——石豪吏

  面对虎狼般的吏役,家人的不幸,已甚是无助和悲哀。可还有什么,比此刻老妇自请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举动,更为伤心?在独别老翁的画外音里,让人听到的:是不平的悲愤和鞭挞;是善良的同情和关注!

  潼关城固护西都,隘险可称用一夫,守吏意疏轻强敌,哀戒慎勿学哥舒。——潼关吏

  同样是坚固的城池,同样是险要的隘口,可曾经的兵败失守,数万守军命丧黄河的记忆犹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是告诫也是警示。

  新婚离别太悲匆,只为夫婿事从戎,纵使蓬麻无根草,愿卸罗襦洗妆容。——新婚别

  蒿草蒺藜遍哀鸿,归来栖身家四空,鼓鞞擂响再为征,无家可别泪不终。——无家别

  儿孙捐躯烽烟中,残年强作兵卒从,悲闻路边老妻泣,生离已成死别同。——垂老别

  作家白落梅说过: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离别的缺憾,是为了重逢的圆满。可当我再读到“我若离去,后会无期”这句话时,心中会涌上莫名的苍凉与酸楚。虽说人生何处不相逢,可真的,有些转身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再不相见。

  也许对此种离别,早已经历,杜甫后来为避战乱,无论是栖居他乡,秋风茅屋;还是遍舟江湖,萍泊终老;唯有把这种缺憾,深深地练入了词句的平仄间。

  而战乱硝烟中的别离,无疑是最为凄恻无情的,因为深知,此别生死两茫茫。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妇的哀怨是必然的。可在这《新婚别》里没有泪湿衣襟啼哭,没有阻行夫婿的举动,却有着心碎之后的忠贞和大义。让人觉得可怜之外,更多的是可敬可爱。百姓的善良明义,社会的动荡不安,这种反差,不正是令人深醒的么?

  看到《无家别》这篇名,就已让人心酸恻然。也许因为是战败或战伤而归来,所见家园荒芜,十室九空,病故的母亲因无人埋葬,也被弃尸沟渠中。所愿不辞穷家,荷锄灌畦,苟活残生。可有谁能想到,他又被再次征召!临行前他看着已不成家的“家”,悲呼:“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想做个普通的百姓竟如此不能!

  人间绝世的别离,莫过于《垂老别》。老翁暮年,应征从军,正欲掷杖而行,忽闻哭倒路旁老妻的悲泣声。他唯一的亲人,褴褛的单衫,在寒风中瑟瑟抖动。明知此离是诀别,老妇还是一再泣哑叮咛:保重自己,勿使“伤其寒”,努力多加餐……。

  前人在评价此节时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已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之寒,而悲我之死也。”把“伤其寒”,“劝加餐”寻常关切之语,与“是死别,”“必不归”悲壮,作为告别辞,让人感慨又让人何其伤恸。

  杜甫是孤独而清冷的,但丰满而深刻的情怀使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万方多难的时代,注定了他,要以坚韧的灵魂,满腔的忧患,苦苦追寻着那一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厦。贞观的繁华已悄然褪去,盛唐的笙歌也错过了他年华,但国破家亡的烽烟,又怎能逃得过济世为怀的笔锋。《三吏三别》,正是给那段历史,留下了一个飞鸣镝般的惊叹号。在长歌当哭的诤诤呐喊里,没有丁点儿犹豫和畏葸,纵然不能改变硝烟的颜色,不能改变现实的冰冷,但我以我心悲苍生的那份真诚和执着、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破旧的青衫裹满了苍桑,瘦弱清冷的身影,时隐时现。杜甫并不孤独,在他之后世人,有谁不识君?杜甫并不贫困,他将财富毫不怜惜地洒向世间,润及万千悲苦的心灵。

  无论是一个朝代的兴起或衰败,还是一个国家的内乱外患,周遭涂炭的还是黎民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便是最真实的历史概括。杜甫正是用他沉郁顿挫的`诗篇,正直仁爱的情怀,哀民生之多艰。在不尽悲怆的同时,也背负着深深的忧患。这种忧患,给唐诗的繁华梦,抹上了一道别样的色彩。

  六、诗? 禅? 茶

  有个老旧的传说,说是苏东坡喜欢访僧问禅。一次,他便衣去一寺庙游玩拜会。庙中主持见其衣着寻常,貌不出众,于是吩咐小沙弥看座、送水,并随口说“坐、茶”。在而后的交谈中,主持发觉来者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便起身相请,并吩咐“上座、上茶”。而当他得知面前这位竟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东坡时,便合拾躬身相敬:“请上座”并嘱:“上好茶”。临别时主持请苏东坡留下墨宝,苏东坡欣然允诺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

  撇开世俗戏说的夸张,这个传说中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诗与诗人,僧侣与禅,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僧俗往来,茶为媒。

  佛教兴盛于唐,受其影响,唐代的诗人,亦以游览拜会寺庙和高僧为雅事,期间论诗悟道,茶是必上之物。

  茶味苦,而禅宗认为人生本苦,与茶同味。所以当这来自西域的精神之光,与本土的茶相遇、碰撞过后,相得益彰,一地宁静。

  茶原是山野之物,一经佛门香火道场的洗礼,饮茶文化便广泛流传各僧院。茶味苦清香,提神凝思,让僧人不只茗茶参禅,也以茶供佛,更有施茶僧为游客惠施茶水。从此,茶渐渐地融入社会,进入人们的生活。茶,能普及于唐代,归源于寺庙。

  茶不仅让僧人得悟启迪,也让诗人们在舌尖的苦去甘回之中,得到了灵感。造就了唐诗的浩瀚和繁华。诗、禅、茶的相联相通,抱元归一,也成了诸多诗人吟作时的常态。

  被后世之人称为“诗佛”王维,祟信佛教,曾官至尚书右丞,晚年寓居乡野,煮茶作诗,礼佛悟道。他是唐诗中田园山水派的代表。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会流露出一股淡淡的禅意: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无一字提及禅,而是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即:外界的夜静山空;与内心的清闲无为,溶成一个空寂无我的禅境。

  “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他劝诫朋友暂忘公务世事,但茶一碗。在他看来,茶的清淡微苦,与禅的相兼,便赋予了它的清净、圆融、祥和的内涵。带了禅味的茶,已不仅仅是片解渴消暑的草木之叶,更具有了洗濯心灵尘埃,明心见性的菩提之叶。诚如智者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他把佛家禅静,轻轻地融入了诗句,让诗读成了画。明静思幽,写诗也是一种修行。那些田园的质朴,山水的苍翠里,总有丝丝远离尘世的清新。在他看来,离俗好容易,只需一壶茶。所以在他诗行里,无论离别,还是思友,都显得真诚而轻松。珠粉的妩媚,凡尘的缠绵,人生的得失,皆是虚无。站在五行之外倾听梵音,空灵静远,思机理之辩,言自然之法。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这是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年轻时,白居易并不信佛,甚至是排斥的。后来,由于家遭变故,官场失意,心意阑珊中,转向佛门。辞官后犹为笃信,长期隐居在伊水河畔的香山,与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隔水相望,并取号“香山居士”。“居士”是佛门俗家弟子的称谓。他自乐“自抛官后春多醉,读书茶来老更闲”中的闲趣,更有“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自在。在品茶诵经的晨钟暮鼓里,留下了较多论禅悟道的诗篇。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摄动”,是佛教中常见的把双腿盘起。而他对禅的感悟自有他的理解。他不认为把双腿盘起,祛除杂念,这就是入定,就是参禅。不刻意追求形式,这才是“本无”。胸怀虔敬之心,生活即道场,禅缘自得之。

  “

  文章合为时而著”,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他把目光移向了社会的底层。无论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浔阳江头的歌女,还是“两鬓苍苍十指黑”老苦山中的卖炭翁,都给予同情和关注,而至泪湿青衫。怀有“兼济”之志,却不能改变现实之时弊。惟有佛者仁厚,以乐府诗歌弥渡其不幸。

  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有这样的论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得之人,若热渴、凝闷、目沚、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大意为:茶作为饮料最相宜,尤其是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之人,若小恙不适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不相上下。传说,陆羽对茶的另一个重大贡献,那就是将传统的煮茶演变为泡茶。这是茶文化普及的里程牌式的转折点,从此,茶,无论是在朝堂官府,还是在庙宇陋巷,便有了她的清香,有了她的传说。

  茶,秉天地至清之气,温性、养心。茶的流行,也是一种文化流行。可以想象,唐代的一声“敬茶”,是何等的文雅与敬谦。茶中那份禅的平等和清和,在细品的回味和凝神中,无论时僧侣还是文人都是一种享受,也许就在那一刻,大师了悟到了一句佛理;文人凝练了一丝灵感。

  于是,茶在禅中微微荡漾,静静寻觅隐落在苍穹的禅意,品悟着那颗出尘无华的禅心。

  于是,茶在诗中漫洒眉弯,萌动的灵魂,移落在岁月的感怀处,轻付红尘痴眷,浅诉缘聚离散。

  于是,璀灿的唐诗有了一滴悠悠的茶香,合着一缕淡淡的禅意,飘越千年……。

经典诗词赏析11

  念奴娇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

  长庚应伴残月。

  辛弃疾词作鉴赏

  作者的词,历来与苏轼的词并称,不少词论家将苏、辛目为同派。辛词的确有得之于东坡者,这首《念奴娇》即其一例。词前小序云:瓢泉酒酣,和东坡韵。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辛词也以健笔抒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但两词相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心貌各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

经典诗词赏析12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扛北固山上。神州:指中国,此指京都。

  (1)请结合同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冈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注:每条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逼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注:每点2分,共4分。

  赏析:

  此词通篇借景抒情,蕴涵着无限凄凉感时之意。上片触景伤情,引起了故国之思。江头新秋,又带来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何处?写出了对故国的无限忧思。下片抒发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泪,都随江水东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渔竿。感时伤事,不尽欲言。全词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委婉细腻,风雅自然。

  赏析二

  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楼坐山临江,风景佳绝,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登北固山,临多景楼,常有题咏。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京口地区,一水横陈,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鸾迈(《三洞珠囊》),引起古代失意之人的无限暇思,然而,梦幻消散,心头沉重的压力却一直不能减轻。因此,他们热情开始衰退,作品也充满伤感。他们追忆前世的美好,以及极认真的期盼飞升时刻的到来,就越表明了心头的失望和怀疑。

  这首词表现的就是这种求仙不成,梦中作梦,忆往事落花流水的苦闷。在写作方法上,现实和幻想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迷惘境界。这里面有前世美景幻觉式的展现,有旧地重游、人事皆非的伤感,有求仙不成的感叹,全词又隐约化用刘、阮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表现的却是再入神山不见仙女的失望之情。

  过片三句,悲愤至极。壮丽的河山,古往今来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曾在这里联合抗曹,两晋、隋唐时期,这里也发生过许多值得怀念之事。可是,如今只留下英雄们无尽的遗恨,徒令登临的.人们洒一掬吊古伤今的悲泪。而昔日的一切,都随着江水东流而逝去了,包括朝廷恢复中原的大计和个人施展抱负的雄心,都逝去了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就是说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末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瓜洲,在长江北岸,是运河入长江处,有渡口与镇江相通。

  此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自然也含有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

经典诗词赏析13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鉴赏】

  [上片]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的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接下来是三个并列的四字句: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吴熊和说:‘海上心情’,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这个理解非常正确,符合词人思想感情的实际。

  这三句表现的内涵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兹,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然而,在故国沦亡以后,除了感怀心伤,愤慨填膺之外,再没有别的行动。这种心情表现了刘辰翁这一类知识分子的特点和弱点。

  [特点]

  从想家落笔,虚中见真意,正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词的上片,全是想象故都元宵节的凄凉景象,词中的铁马、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都不是具体细致也可以说并不是真实情状的描绘,而是着重于表露主观感情,如春入愁城这样的叙写则更完全是虚空涵盖。下片则更尽虚涵概括之意,想故国、高台月明,只表现出故都临安的宫殿楼台在淡淡月光照射下的暗影,其中蕴含了作者的种种感慨结尾三句作者只是用虚笔轻轻带过,而并细细描写其中的景象和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这种想象落笔,虚处见意的写法更有欲说还体之意。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郁之情。

经典诗词赏析14

  百字令·雨水远山蒙翠,看芳蕊蓄势,丛花将发。一夜春风吹陌野,万紫千红开彻。白练飘飘,蚌珠洒洒,乡国田园悦。潇潇雨水,几多清靓润物。草木萌动疏生,北回大雁,展翅云天阔。獭祭肥鱼迎播种,景象欣荣情切。乍暖还寒,柳梢绿小,溪涧叮咚说。朦胧春意,又掀诗韵华页。

  注:

  1、清靓:洁净。《汉书·王莽传下》:“乃庚子雨水洒道,辛丑清靓无尘。”

  2、乍暖还寒,柳梢绿小:宋·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3、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残月如钩更添愁,芦花慨叹江郎老。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

经典诗词赏析15

  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题

  刘禹锡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1)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 ▲

  (2)“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 ▲

  参考答案:

  9.(1)①首联睹物思人,由“尘满琴”想到“故人日已远”;②颔联写因故人不在而独酌无趣;③颈联写夜深露重表达思念时间之久;④尾联写身边一切都能触发情思,表达思念之深。(4分。每层意思1分)

  (2)①空阔、幽清、寂静;(3分。每层意思1分)②孤独、寂寞(孤寂)、感伤。(3分。每层意思1分)

【经典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赏析02-04

逢入京使诗词赏析01-20

诗词赏析:杜甫《江梅》03-03

古诗词意思及赏析01-23

《商山早行》诗词赏析03-20

诗词鉴赏作文700字 《小池》 赏析06-18

木兰花全诗词意思及赏析11-24

《生查子》全诗词意思及赏析11-25

古诗赏析作文600字 《山行》古诗词鉴赏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