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华名人名言经典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名人名言经典,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名人名言经典1
1、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欢笑也有泪水,有鲜花也有果实,有芬芳也有颜色。既有虚拟的工作,又有长久的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新年的陌生人是昨天最亲密的某某,总比那年我没遇见某某要好。
3、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可能只会表达一种情绪。
4、幸好过得艰难,甜的不多。
5、用媒人的话来说,首先要牺牲的是父母的婚约。
6、但就目前而言,理性是一种奢侈。因此,中国的舆论始终处于斗争、争夺、偏袒、解决问题的状态。
7、作为一个国王,如果我不行使国王的'权力,我就不是一个国王。
8、织女与郊狼,浅水分离,对面两声无语,盈盈脉脉。
9、死亡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除了忍受,别无他法。你就忍忍吧。
10、我知道生命的洪流永远不会停止,看看它把我带到哪里!
11、她是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而我只能随波逐流。
12、事实上,说到我们自己,恐怕也是如此。一半的大海一半的火焰,一边倒下一边升起,谁,不奋斗?
13、人是活的,书是死的。一个活着的人可以读一本死去的书,但是一个活着的人可以读一本活着的书。一本死书可能会被生者读得要死。
14、生活中最相似的运动是什么?我说跳高:你必须以你最后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
15、心死乡野,人在荒野,影子看不见,声音无气,深谷有规,见月不哭。
16、人际关系中,人对事物和事物的热情,只要有一天很长,几乎都要接受平淡的命运。
17、在我们的性文化中,无知被视为纯洁,无知被视为美德,偏见被视为原则。
18、创造力不仅仅是凭空创造的能力。
19、当人们还能笑的时候,他们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20、我害怕,害怕,害怕家信会带来坏消息,告诉我那些花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根。
21、环保不是负担,是创新,创新不能保持落后。
22、你看这些白云聚而散,散而又聚,人生分离,亦如是。
23、沿着海岸,桃树和柳树交相辉映,春意盎然,如梦似幻。
24、窗外是那棵老榆树,倦了,望着它,春天绿了,冬天白了,永远。
25、世界上有一千种爱,其中有些需要用眼泪来表达。凋谢的柔情,终会重新长出来。
26、许多人谈论婚姻就好像是同性恋的爱,不是为了女孩自己,而是为了她的父亲或兄弟。
27、白天我在写作的世界里杀人,晚上我在梦幻的世界里受人追杀。
中华名人名言经典2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5、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7、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
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10、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1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12、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社秋娘《金缕衣》
1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6、 如果你认为我也在乎我们之间的.记忆,就别走得那么快,应该相信我会去找你。——九把刀
17、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1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20、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
2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2、 环保不是负担,是创新,创新就不能维护落后。——柴静
2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24、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5、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三
26、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其九
27、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8、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2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1、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洒》
32、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
33、 幸得艰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黄伟文
34、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5、 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老舍
36、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37、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38、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3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40、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41、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4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3、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4、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社甫《戏为六绝句》
45、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中华名人名言经典3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沉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先秦扁鹊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清张文燮《医效秘传张序》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
●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近代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篇》
●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中医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辨舌质可验五臟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清·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中华名人名言】相关文章:
中华名人名言、警句、格言_1200字06-26
中华的脊梁06-26
畅游中华06-24
书籍与中华06-26
中华的珍宝06-26
复兴中华06-26
中华汉字06-28
天佑中华06-28
爱我中华作文500字 爱我中华,从我做起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