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铺垫诱导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2、诱发猜想,主动探索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3、验证猜想,体验成功
根据猜想,给出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记录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让不同的验证方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演示,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4、抽象概括,总结提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nbs
p;
所以两个相等梯形面积=
因此一个梯形面积=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结构
学生对一般梯形的面积推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梯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时老师就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出问题:是否任意梯形面积都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自己研究,分析,记录。感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任意的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题旨,学生尝试。
2)、练习p89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利用2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本堂课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这节课在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你们快乐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识,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愿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
本节课我着力构建主体性课堂,加强教学的互动,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情,让学生自学探讨,寻求合适的课堂结构。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游戏导入以及让学生找实例,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刺激对圆的表象认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这样的导入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内容。
2、尽量让学生多交流,让自己少开口。
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的互动,严格控制教师讲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说,对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时,我只给学生提出研究提示,让学生在同组里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空洞、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以学生的讲说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我想这样得来的知识学生很容易被记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
3、多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
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三次用圆规画圆,第一认让学生尝试画圆,第二次重点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形成画圆的技能,第三次让学生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在作业纸上完成,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图中画出半径,直径和圆心,进一步感圆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顺其自然。
4、当堂练习,及时反馈。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后,我设计了一张作业纸,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力争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练习题富有层次性,设计了一星题和二星题,这们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2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分别从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新课开始,我先通过算学校花坛平面图形的面积,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提出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学生独立思考猜想,动手操作,尝试用剪拼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验证猜想。
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一练习:基本练习
二、综合练习:
1、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三、扩展练习:
1、82页第2题,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强调底和高相对应。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册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前面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几何图形的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6、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节课中,我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另外,我还力图体现学生学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问题导入,设疑激趣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除了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的面积外,我还出示了一个不规则图形,以怎么知道它的面积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方法。
2、数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比较大小”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学生认真观察后,完成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一组简单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抓住重点,深入推导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数方格,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启发学生:“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最后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
4、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交流,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学生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通过平移的方法,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关系。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推导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
5、电脑演示,总结新知
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再加上电脑课件的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达成共识,借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进行板书。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另外,在总结公式后,我还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6、分层运用,理解新知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基础练习:出示例1,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然后教师进行规范的板书。
提升练习:借助3道选择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发散练习: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设计一个为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广告牌,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以及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全课小结,整理知识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并借此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达到点题的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多角度来验证结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学生掌握了学法,也为学习提供了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材简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一、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传统教学的内容以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依托网络的资源优势,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素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充分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为此我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以下版块:1、单式条形统计图2、复式条形统计图3、小小统计师:小课题研究。4、畅所欲言:网络留言版。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的内容。此外还链接了相关统计网站。
教学过程
首先、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五年级的同学要订做新的夏季校服,出示大队长小明制成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服务于生活,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明带着这张统计图向张老师汇报工作。
张老师说小明搜集的数据还不够完整,原因是什么呢?这样一张美观的统计图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夏季校服是分男女的,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出示第二次收集的数据。
追问: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还行不行?
显然仅仅用一种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的数量是不行的。
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里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三、借助网络学件,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作图方法,交流学习体会
出示小明制作的复式条形图。观察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那么究竟怎样制作这张图呢?
这里借助一个网络学件flash动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学件学习作图方法,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控制学习的速度,如果看完一遍,不是很清楚的可以重复播放,直到完全弄懂。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所有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学习的局限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在组内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我们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不等,等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的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
紧接着出示两个小练习
1、某商场一季度冰箱、取暖器情况统计图,缺少图例。
学生从冬天取暖器卖得较多,并且随着气温的增高,销量逐渐减少。可以分析一下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台数,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台数。
2、教育书店二月份图书销售情况统计图、没有涂色。
临近开学,儿童读物销量明显增多,突出统计的书店经营的导向作用。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五、小课题研究、经历统计全过程,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以一组雅典奥运会精彩镜头,渲染气氛。点明课题。
课题:第26—28届奥运会中国队金牌数和奖牌总数统计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合作,上网搜集资料,用EXCEL共同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汇报展示分析统计图。
(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形式依托网络资源搜集数据,运用EXCEL作图,比手工作图方便快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根据近三届奥运会中国队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么样?
点击“畅所欲言”,把你的想法写在留言板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数据和趋势作出合理预测的能力,渗透统计意识的教育。为了克服传统课堂时间短暂,只有同学可以发言的缺点,用网络留言板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可以自由的交流自己的感受,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六、延升课外,调查研究,作一个小小的统计人。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女生比男生多。
这是特殊情况还是普遍现象呢?用兴趣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调查其它年级的情况,制作统计图,并试着写一份分析报告!把你的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发到校园网上,和大家一同分享。
(男女人数均衡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小学生也可以为大课题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统计人。)
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这里的得分数据来源于2004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回顾这节课,觉得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过于仓促,在课堂中,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作为"挖掘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发挥个性的舞台,这是我的的思考,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5页106页的《中位数》。
大家都知道中位数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以前是放在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而今统计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用它来描述数据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单一的平均数的评价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优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学生口算成绩为倒数第二名的学生向妈妈索取奖励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数的的优点。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
(3)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中位数。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教学设计不做更多的详细介绍,想说明一点的是:练习题的设计我选择了上周刚刚进行的立定跳远测试,由这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中位数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努力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cn—teacher。com)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以及条形统计图的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我们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知识发展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会看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发挥优生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图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矿泉水销售情况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统计图、
(复习旨在回顾旧知调起学生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过渡: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空白)。
学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完成统计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横向条形统计图。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把纵向条形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横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致(其实,这些“统计图”也同样反映这些数据的状况,只是不够规范而已)。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应该少进些?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四、课后习题指导,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学生踊跃参入学习,学习效果好,组内学习气氛热烈,设计出了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只是不够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画统计图的水平估计过高,从而导致浪费太多时间,这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课前每组学生制作一份空白图样,将会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学的高崇辉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ldquo;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rdquo;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divide;40=180divide;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ldquo;数学源于生活rdquo;。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 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 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ldquo;最简单的整数比rdquo;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ldquo;最简单的整数比rdquo;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ldquo;最简单整数比rdquo;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ldquo;跳一跳,可摘到果子rdquo;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times;2):(8times;□)
2、15:10=(15divide;□):(10divide;5)
3、5:3=(5times;□):(3times;□)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ldquo;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rdquo;,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times;3):(15divide;3) ( )
(2)3/5:4/7=(3/5times;6):( 4/7times;6) ( )
(3)10 :15=(10divide;5):(15divide;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 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ldquo;再创造rdquo;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ldquo;应用味rdquo;,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divide;□)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例题说一说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cn-teacher.com)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件展示,回顾旧知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说出对分数的了解。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说一说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并尝试说说各个分数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先通过说一说一步步的揭示分数的意义。
(2)练习结合具体实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认数的`9分之1。适当引导学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2份,像这样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3)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数轴上表示各分数。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与学情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之前学习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等简单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方法表示和分析统计数据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含义、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生活经验与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拟将教学目标定位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和作用,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解释和分析与预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培养发展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感受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在方格图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预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与帮助者。为此,在教学中拟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启发思考、引导观察对比、实践操作,构建新知。
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呈现问题情景,发现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合作)实践操作、迁移转化,合作交流分享、对比分析归纳,尝试应用实践,经历探究过程等学习方法,理解掌握拓展新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首先教师谈话: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大赛吗?同时通过课件呈现教材例1情景图及统计表,并提问:根据图中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获取并理解数据信息;
2、其次,教师谈话:老师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来表示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情况,同时呈现教材P104页20xx—20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并结合课件呈现的条形统计图,引导自主观察发现表述参赛队伍逐年变化情况,学生用手势比划或画折线的方式表示参赛队数的变化路线;
3、再次,通过课件呈现变化曲线,启发思考:我们能否用这种变化路线的曲线图来表示逐年参赛队伍情况呢?
(二)互动合作、探究新知
1、认知折线统计图
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呈现教材P105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折线统计图,揭示板书课题;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交流:
(1)折线统计图上有些什么?
(2)逐年参赛队伍数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的?(在方格图中用与年限、数量对应的点来表示);
(3)如何绘制折线统计图?
再次,通过汇报交流并结合课件动态演示,重点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横轴定项目,纵轴定数据单位,根据数据大小描点,标注数据、连线,写名称、单位、时间。)
2、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完善认知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优点认知
通过课件出示同时呈现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与合作讨论交流: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分别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又分别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大小的?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表示统计数据有什么优点?(不但可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大小,还更能直观清楚的表示出同一组统计数据增减变化与发展趋势),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价值。
(2)、数据分析与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思考交流逐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有什么变化?总体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三)应用实践、巩固认知(这一环节计划用12分钟)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做一做”及相应习题,有针对性、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自主画图实践、进行简单数据分析、预测与解答简单问题等应用,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这一环节用5分钟。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一下几个问题: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想?
3、你还有什么疑惑?
4、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交流,回顾新知。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过程与知识重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课教学中,拟结合教学程序,适时用简洁文字、符号直观生动、突出重点地板书呈现包括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作用和特点以及折线统计图在实际中的应用等,力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强化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以上是我对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
(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
数学这个家伙即是科学界的“段子手”,又是“心灵导师”一枚。它要是给你讲起道理来,那可满满的都是人生啊。
1、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所谓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你在无限趋近于它的时候,便无限远离了原点,却永远无法和它产生交点。
2、人和人就像数轴上的有理数点,彼此可以靠得很近很近,但你们之间始终存在无理的隔阂。
3、人是不孤独的,正如数轴上有无限多个有理点,在你的任意一个小邻域内都可以找到你的伙伴。但人又是寂寞的,正如把整个数轴的无理点标记上以后,就一个人都见不到了。
4、零点存在定理告诉我们,哪怕你和他站在对立面,只要你们的心还是连续的,你们就能找到你们的平衡点。
5、有限覆盖定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你只要投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可以实现。至于那些在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就随他去吧。
6、幸福是可积的,有限的间断点并不影响它的积累。所以,乐观地面对人生吧!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学生已初步学习的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中。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在情景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柯南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柯南的侦探活动中观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在探究中发现
教学围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主线循环往复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两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交流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推理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3、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操作、推理、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来谈一谈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孩子们,听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吗?想看看吗?
2、播放成语视频。
3、通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入:请看他是谁?对,他就是柯南。你们喜欢柯南吗?老师也很喜欢他,柯南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们熟悉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出示例1:李博士是皇室中鼎鼎有名的发明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它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柯南找到4个犯罪嫌疑人,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4.请学生从不同方向全面观察小药箱,出示观察要求。
5、集体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教师用语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观察、猜想、推理的活动中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的角色位置,使学生对学习更有积极性。2、学生通过变换角度的反复观察,进行简单的推理验证,初步让学生感受观察与生活的联系。】
6.从小药箱的实物(有特殊标记的立体图形)抽象到长方体(无特殊标记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对于没有特殊标记的几何图形该怎么观察。(完成书上练习八的第1题)
(三)观察活动
1、引入:孩子们,刚才我们和柯南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外形是长方体的小药箱,在我们数学中,除了长方体之外,我们还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小组活动:观察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填写实验报告。(从上面、正面、侧面进行观察)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学例2前设计这样的观察活动,为教学例2做好铺垫,也能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引入例2。
今天一大早,皇室博物馆的馆长急匆匆地找到柯南,告诉他博物馆四周有许多行踪可疑的人出现,他们是冲着两件国家级文物:绿玉球和水晶柱来的。(课件出示物体形状),因为昨天晚上馆长发现有人在放绿玉球和水晶柱的房间顶上开了一个小洞。
情况十分危急,柯南立即赶往现场勘探,很快他找到了四个行踪可疑的人,为了不打草惊蛇,柯南笑着对他们来说,我们来做个画图游戏吧,假设这有一个球体和圆柱体,看谁能准确画出从上往下看的这2个物体的形状。每个人都画了物体的形状:
2.出示例2。(课件出示3组书上的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形状)
(1)思考:他们谁是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进一步巩固新知
1、师:柯南看到大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已经和他不相伯仲了,于是出了一道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试试吗?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游戏活动猜一猜。(完成书上39页做一做。练习八的第2题)
①开展活动。师:谁来猜一猜,可能是?还可能是?
②通过游戏活动,谈想法。
③小结:在观察物体时,如果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拓展:
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回归到生活中去。】
(八)老师寄语。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
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12-17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2
初中数学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说课稿06-30
高三数学说课稿07-25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07-26
(合集)小学数学说课稿05-15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01-18
聋校数学说课稿06-19
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