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速度说课稿

时间:2024-05-31 17:58: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理速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速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理速度说课稿

物理速度说课稿1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物理速度说课稿2

  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

  说教材:

  《速度和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 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学生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学生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速度说课稿3

  知识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比的加速度小,对吗?

  (4)如何从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

  (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

  (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物理速度说课稿4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停表,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利用刻度尺侧长度时,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标注出起点,利用金属片指示终点,便于计时和测量长度。由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较短,不易测量,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较长的时间,间接求出,即,利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再分别计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从而强调出,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由于小车从斜面滑下较快,到撞击金属片之前的时间不好测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进行演示,将小车的运动记录下来,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进行简单介绍,选取其中一段时间对应的图像,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选取不同时间段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时也可得到所选取的研究区域的v—t图像,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应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现象的已有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是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演示】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在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学生猜想回答。教师总结: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停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测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大约5分钟)

  2、新课教学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测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计算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前先让学生练习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约10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继续进行实验,测量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把数据填在表格里。(约10分钟)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比较出哪一段运动的快。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共同总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师接着提问: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运动的快吗?有什么办法吗?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运动的快。(约4分钟)

  从而可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接下来老师利用位移传感器和计算机将小车的运动情况演示,记录下来,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出小车的速度的变化情况,比较出哪一段运动的快。(约8分钟)

  3、小结: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学生共同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强调重难点;再完成课堂反馈题,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评,掌握学生的学习趋势,及时调控,以巩固教学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约3分钟)

  4、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作用明显,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

物理速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 2 和a=v 2 /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 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 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思维发散,科学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

物理速度说课稿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

  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

  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

  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物理速度说课稿7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同学们。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同学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学们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同学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同学们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学法指导,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同学们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同学们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 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这样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同学们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同学们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同学们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速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本场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向心加速度》。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见解。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向心加速度》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以及推导公式。学生在前面以及学习了《圆周运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向心力以及一些复杂的圆周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在认知等方面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活动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指出匀速指的是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速运动,进而提出问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那匀速圆周的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该如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提出新的问题,不仅可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还能通过认知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欲,保持良好学习状态进而进入学习。】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光滑平面上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的'匀速圆周运动,要求同学们分析受力情况。通过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以上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出抽象的概念,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我这么做的意图在于,将问题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单纯知识灌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自主探讨,不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我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鼓励积极思考的同学,之后带领全班共同总结推导出公式,而我会把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在黑板之上。

  然后进入巩固环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有加速度,必然有力,思考向心加速度是什么力产生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让我及时的获得教学反馈,方便及时调节。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能使学生把物理问题带到课下,带到生活,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速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加速度的引入、加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本章是从运动学的角度对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描述,加速度是在前边已经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和位移、速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又一个重要概念,为更加完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提供保障,为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作下基础。因此,加速度在运动学以及力学中都位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方向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变化的方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结合速度的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3.学习并体会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会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初步体会变化率对描述变化过程的意义。

  5.通过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利用和危害防止的实例,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为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二、说学情

  相对于初中来说,高中物理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概念的严密性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作为高中的第一个章节,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在这一节有所体现。例如第一次领会物理学中抽象的`“变化率”的含义。因此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中提高基本素质,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要求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节教学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思想,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引导法,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辅以演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进行学法分析十分必要,本节课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沟通交流、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教师通过PPT展示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的起步与刹车的数据表格,学生观察表格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是否能用谁的速度大描述上述过程中汽车和电车运动的不同;2.是否能用谁的速度变化大描述上述过程中汽车与电车运动的不同?3.应该用什么方法描述它们运动的不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以学生熟悉的汽车与电车切入,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能快速产生疑问,从而集中注意力,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加速度概念的引入

  针对上述遗留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起步和刹车过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量?从而确定新物理量包含的范围,进一步通过观察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联想到速度的定义,并根据类比的方法,采用比值定义的方式,得到加速度的定义式。与此同时给出单位,介绍其物理意义,拓展变化率的含义。

【物理速度说课稿】相关文章:

宇宙速度物理教学设计01-05

初二物理说课稿01-12

速度06-16

赛车的速度06-24

描写家乡变化的作文700字 深圳速度——闽侯速度06-18

初中物理《水循环水资源》说课稿06-22

神经反应速度06-24

竞争:反应速度06-15

规则比速度更重要06-15

把犯错的速度再提高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