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爬山》的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本课主要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这篇课文具体体现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针对学生及课文特点,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1、我能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重点)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青山的沉静”和“父亲的智慧”指什么。(此条预设不呈现在学案的目标一栏中)
二、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节课,我利用导学案的“渔场”功能,在每个环节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尝试的学习方法,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和反馈能力。借助导学案采用了“三大导学方式”,即:目标导学、学法导学和问题导学,再加上穿插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它们构成了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统称为“导学法”。那么,新课改主张的“独学、对学、群学”就必然成为了本节课的主要学法。
在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处理上,为了改进阅读教学结构,我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体裁和写作思路,准备尝试运用列表助阅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预习、讲练和小结。
三、说教学过程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定向——导学——合作——点拨——检测——评析六个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步:定向(时间大约为5分钟)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复习铺垫”这个环节,主要有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复习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回忆法来统领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题,考查的是课文第一句话“父亲爱 ,爱 ,也爱 ,——尤其是 。”用来引出下文,顺势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引入新课,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篇诗歌。整首诗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本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分为两小节,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7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三个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戴望舒。使学生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2、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集体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法: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导入是:
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
道他是谁吗?
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课堂的一开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的简介和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环节3、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
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环节4、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教师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继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
9、师导:同学们,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
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环节5、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 …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环节6、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环节7、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环节8、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走走
小白菊:绽透
凤蝶儿:闲游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
溪水
看看暗绿
云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具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②.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自读自悟”、“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本节课以小故事引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去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还要练习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或: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设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指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五、说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扁鹊治病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不治→→ 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爱是什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爱是什么”为线索,一萨勒老师的行动与语言为主要形式,以萨勒老师帮助海伦理解爱为主要内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2)理解爱的深刻含义。
(3)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爱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爱是什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体验,感悟爱——拓展巩固,延伸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段海伦的视频,让学生对一个陌生的人物加深理解,引入课文情境。营造“课始激情情即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从而导入课文中心:“爱是什么?”
当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课件出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边读边合作探究学习成果。而我呢,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合作探究,共同寻找真知。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说到这里,我想与在坐的各位教师分享一点我的教学心得: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努力地方向,当学生掌握了这一学习方法,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是一种福利,因为我们的课堂轻松了,为孩子们也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但觉不能让这一学习方式成为一种课堂花哨的形式。所以怎样让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尽可能地做到集体参与,就值得我们探究了。在我的班上,我一直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他们尽情讨论,每个人还得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必须检查,无一例外。探究完后,再统一汇报交流。
这样的教学咱们是不是轻松多了。(那是题外话。)
我们再回到本堂课的教学话题。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理解了爱的含义,从而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引导说话“爱是什么?”在学生不断的回想与回答之中,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悟。语文源自于生活,我们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这样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了萨勒老师对“我”的爱。
体会了爱的深刻含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她轻轻地搂着我。
(2)老师把我搂得紧紧地。
(3)爱有点像太阳,也有点像云彩……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把文字的情感通过你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学生探究体验之后,渗透思想教育,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最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拓展巩固,延伸爱。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感受爱,学会感恩。我让学生以“爱是什么”这一主题写一篇诗歌。
这堂课的教学到此就划上了句号,谢谢大家的聆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课文的第4—11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体现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受。鸟儿真的有语言吗?课文中的“我”真的能“听懂”鸟语,与鸟儿交谈吗?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去深切地体会“我”与鸟儿的那份亲密无间、心心相通的浓浓的人鸟情是我要重点把握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与鸟儿的交流过程,体会“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热情。
其中目标3是重点也是难点。我预设用三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揭示课题,(板:鸟语)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对“犒”“矫”“公冶长”等字词进行正音,并对一些不容易读好的句子留心指导,如“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读课文,并适时梳理课文,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我”怎么会想要通晓鸟语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我”与鸟儿的交流?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走进鸟的世界。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指名交流接着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森林画面及百鸟争鸣的热闹声音,生动的画面很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鸟儿的世界,为进一步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鸟情深。
课文的4—10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两次对话,我准备“一扶一放”,与布谷鸟的对话,我准备扶着学生去研读感悟,分六步进行:
一“读”。引导学生自读4—9自然段,知道作者听懂了布谷鸟的叫声。
二“听”。多媒体展示布谷鸟及它的叫声,引导学生认真听,从而了解布谷鸟其实不会说话,那是作者根据鸟叫声进行的猜测,(板猜想)所以,我将提醒学生注意“种田织布”“勤劳刻苦”与“布谷布谷”句尾都以“u”压韵,读时要注意节奏。
三“演”。我将引导学生小组来演一演对话,表演时可戴上头饰,以使学生尽快融入角色。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无拘无束”“仿佛也变成了……鸟儿”等词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引领学生感悟到“我”与鸟儿的倾心交流、物我相融。
四“质疑”。我将适时出示句子“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为什么呢?学生可畅谈自己的理解,我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五“议”。为什么“我”和布谷鸟之间能达到这样心心相通、物我相融的境界呢?我将引领学生联系1—3自然段,找相关句子,了解到作者从小就爱看鸟儿“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板倾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为了想要和公冶长一样通晓鸟语,常和鸟儿去谈心聊天。
六“再听”。多媒体再次播放布谷鸟的叫声,引领学生用心听,用心揣摩鸟语,看看能不能听出自己的感悟。
关于和喜鹊的对话,我将利用媒体播放鸟叫声,然后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创造性地去解读,表演。
此时,我想学生已不单单满足于跟着作者走了,而也想让自己做一回鸟的知音人了,因此我将适时播放一些鸟叫声,如黄莺啦、百灵啦……让学生来猜猜它们在说些什么。这个拓展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爱鸟护鸟。
在学生激昂的情绪中我将引读并出示第11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并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这些鸟儿是否拥有这种精神。另外,结合省略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和句式训练,即运用“从那里,我认识到 ;从 那里,我懂得了 ;从 那里,我学到了。”写一写还可以从其它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此时此刻,不管是作者,还是学生,都将涌起强烈的感觉: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哇!(板人类的朋友)此时此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定能达到披情入文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深化爱鸟认识。
1、看一看,你喜欢的鸟是什么样子?听听它们的叫声。
2、做一做,为护鸟做一件有益的事。
第三课时,主要是指导造句“疏忽”和“倍感亲切”,以及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以上只是我的预设,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生成”,我将作及时而相应的调整。
板书设计:
鸟语
倾听 猜想
人类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习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习“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习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习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袁鹰在文中写了自己在黄河上所见到的有关景象: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凭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镇静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顿生赞美之情,用抒情的笔法着力赞颂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镇静、机敏。作者运用语言老道、气势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运用一种反衬烘托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赞颂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赞颂艄公的伟大。
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体现作者的意思,表达文章的主体意思:
一、 建构联系,多角度、多侧面来了解说明有关内容。
文章对于黄河的介绍不是很多,但语言精炼,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对黄河的情况也会有许多的疑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从多角度,从课外去全面地了解黄河,建构多学科的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从社会、地理、文学等方面全面地了解黄河,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滚滚黄河。
二、读、思相结合,深入地有层次地读懂文章。
本文文笔优美,以赞颂艄公为主线,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赞颂艄公这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层逐渐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读是理解内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在读的表现上,读得好了,理解势必到位,也就是在读中求感悟。开始从读通文章开始,到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联系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思,体会黄河的壮观,而艄公更伟大,感受深入一层,又细读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对比、思考,体会艄公更加伟大,又激起一层浪,情到深处。以读来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真情,颂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紧扣内在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语言”。
学生学语文学什么,仅仅是一两个好词,两三句佳句吗?更重要的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文学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领悟,因为这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终生受益的知识,而不仅是一两个死板的词条。用语言是学语文的宗旨目的。对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动的文字语言,在写作上,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烘托艄公的伟大,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到,也许不需要直接用语言表达叫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何优点。教学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几组对比朗读:
1、黄河的壮观与赞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轻小与赞美艄公,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写黄河的壮观,羊皮筏子的轻小不是浪费笔墨,不是废话连篇,而是作者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学生从领会开始,也许就在他的以后的文章中不自觉的运用了进来,这样不是锦上添花、学以致用,学活语文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说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说课与备课不同,与上课也不同。它是一门以说课者个人素养为基础,以说课的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核心,以显示说课者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为外部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课语言的要求
①要求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所谓“正确无误”,就是要求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所谓“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就是要求合理地选用词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朴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多用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减少多余的语言信息,不累赘、重复、絮絮叨叨;这里的“语言连贯而又生动形象”,指的是说课的语言表述应流畅、不能结结巴巴,而且语言在朴实之中还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叙事说理则如涓涓清泉在轻轻流淌,娓娓动听。
②要求语言幽默,富有节奏感
幽默的本义,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说课中语言的幽默,是说课者通过比喻、夸张、诙谐等手法来表现的。说课语言的幽默,体现了说课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课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使听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说课的内容,获得鲜明的印象,从而优化说课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说课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是指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江姐》这篇课文,在说到敌人对江姐进行残酷迫害的时候,就应该用愤怒的语气,而在说战友们给江姐那封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放慢节奏,表现出同志们对江姐崇高品格的无限崇敬和对江姐所受迫害的无限关切之情。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幽默艺术,既是说课语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
说课,听的对象不是学生,说课的过程也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说课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叙述过程。有些教师像上课一样来说课,显然是不妥当的。说课应当以讲述语言为主,再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所谓讲述语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性语言。“讲述”,即讲说,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它是说者面对听者一种“独白”性的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语言信息输出的单向性,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而且独白语言不使用谈话法、问题法,对比讨论法,而唯一依靠独白活动来阐明事理。说课应当以使用此种语言为主,是因为独白语言便于说课者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所持的理论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课,就只要使用一种语言就够了。恰恰相反,说课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说的是怎样教,为了让听者听清楚课堂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就需要置自己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像实际的课堂教学那样,有讲有读,有问有说,整个过程都应以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这里的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说课中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使用教学语言以外,还有课堂教学的导语,课堂教学总结也应使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使听说课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受效果。与此同时,在说教学程序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运用朗读语言。所谓朗读语言,就是有表情地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将文字读出声来的语言,它广泛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如说课者能在说课中根据说的材料的内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运用朗读语言,就可以增加说课的感受力,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2.说课内容的要求
①要求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是小学语文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学知识要绝对准确,不允许在科学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误。
在小学语文说课当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最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最应当避免的事情。
②要术内容完整、系统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凡属说课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小学语文说课的质量。
③要求内容有序、联贯
什么叫“序”?“序”就是次序、顺序。序,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的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 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小学语文的说课,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④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3.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
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上课前说的课来说,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论上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施、验证。如果是上课后说的课,则说课是课堂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再现。说课与课堂教学这种联系上的特殊性,说明说课应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说课中落实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说课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使说课真正发挥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
5.说课的其它要求
说课,既是说课者教学素质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说课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赞可夫说:“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②要控制好说课的节奏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 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③要讲究说课的风度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
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体位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最新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乌塔》说课稿: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 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 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
(“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
(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高兴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 ( )的江水( )的太阳 ( )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轻读句子。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沙漠中的绿洲》,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目标3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新课前,我激活学生已有的积累,交流对沙漠的认识。继而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对多音字“漂”进行指导,了解它的两个读音,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不毛之地、纵横交错”;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侍弄、恶劣、源源不断”等词语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课文中心句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阿联酋各城市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请学生边看边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谈谈沙漠的绿洲留给自己的印象。这时我适时进行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使沙漠中的人们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呢?”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最能概括阿联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第七节中那两句话“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相机出示这段话,启发学生读中质疑,教师梳理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很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围绕着以上两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鼓励学生为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如“城市风光”“培养孩子”“爱护孩子”等等,并找到相应的段落,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圈一圈,画一画,边读边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议一议,谈谈自己独特的体会。为交流汇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回顾“培养孩子”的历程,体验那人们坚定的信心。
这幅画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点部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我着重对这部分进行了点拨。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相机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呢?鼓励学生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的句子汇报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汇报中,我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如:“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来体会,可以结合书中插图,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词语,可以抓住“!”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等等,来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再如:抓住“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中的“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体会那巨大的困难,巨大的代价,大到培养一课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时,再来回读这一段,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阿联酋的人民不怕困难,改造环境,建设绿洲那坚定的决心。
(二)再现“爱护孩子”的画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场景
相信在重点点拨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所以这一画面,我鼓励学生以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自学交流
其中,我重点安排了了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脏了脸和头发,这时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沙沙沙------”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交流后,通过朗读再现这一画面,学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走入“城市风光图”,感受迪拜的美丽、洁净
“有了艰苦的开发,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自然有了好的环境。这时,我将以“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引领学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在感悟“城市风光”时难度不大,这里仍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看的图片,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一片绿叶”等词句来体会,也可以朗读来再现画面,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这座城市的美丽、洁净及人们环保意识。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总结课文时,学生再一次看到阿联酋那美丽的绿洲,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一定深有感触。此处,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此刻,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此外,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如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写有关环保的公益用语等等。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板书设计:
19 沙漠中的绿洲
花大代价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精心侍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19
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说课稿11-02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范文06-13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4-26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28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1-06
二年级语文下册《爱迪生救妈妈》说课稿06-09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10-16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06-11
语文说课稿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