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说课稿1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第一个方面: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首先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二年级处于第一学段;根据对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的研读,下面我对本单元目标进行解读:
对本单元目标我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在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能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旅游”素材引入数学知识中, 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 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
在认真研读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内容准标是: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教材中的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那么,它们是怎样来阐述课程理念的呢?我将从“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内容结构” “编写特点”“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先来看看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套教材内容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拓展的螺旋式编排。本单元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并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减)问题。第一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景区停车场停车的情境,通过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问题;通过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减问题。第二个信息窗 呈现的是在水上乐园售票处买票的情境,通过问题“买1张儿童票比买1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减问题,通过问题“买1瓶果汁和1瓶矿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钱?”,学习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除加问题。
(三)编写特点: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编写特点:
依据本单元内容,本单元教材编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题材选取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本单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线索,选取了在景区停车场停车、来到水上乐园等情景中富有现实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以此为载体展开解决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经历过的或能够接受的。现实的题材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有趣的题材能吸引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的渗透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中间问题。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教学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关键点。在“你问我说”部分的编写中明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两步计算问题的基本结构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个方面:说教学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前置性学习单”的使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在课堂上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让学生直接说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找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把发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说出来,并指导学生怎样把信息分类整理,这样不仅方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后面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在家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完成),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互学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每个学生比较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寻找解题策略。通过学生展示汇报,生生互动,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变得有条理、有根据,对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发现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要找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即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3.丰富体验,促进反思,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题策略需要学生在有比较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从内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赖外界灌输。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解答两步计算问题通常要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进行,还体会到要确定“先求什么”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就是我们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现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继续丰富学生的体验,运用刚刚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尝试解决“自主练习”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论哪种方法,最终回归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题思路是不变的。
解决问题说课稿2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课后说课的主题是《列方程解决问题》,以下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实施情况,说课后反思,说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谈谈本节课的实践效果。下面,从说教材开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列方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以及看图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在实际问题中构建等量关系的过程,学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上面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完本节课后,学生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
3、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基础上以及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能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过渡语: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和学法谈谈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过渡语: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学习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予以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实施情况
过渡语:以下重点谈谈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实施的情况。
1、温故而知新。作为本节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说一说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主要是以口答的形式完成。
(1)一部新华字典和一支钢笔共花了70.5元,问新华字典多少元钱?
(2)某公司购进3部电话机共花了321元,问每部电话机多少钱?
(两道方程的图,下载文档里有)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看图列方程的知识,初步感受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很快地列出方程,也能完整地说出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题号列方程等量关系
① X+47=70.5一本新华字典的价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总钱数
② 3X=321一个电话的价钱×个数=总价
最后,我进行了小结:列方程前,要先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情境引入,提数学问题
说明:我没有引用课本P60的例题,认为警戒水位对南方学生不太熟悉,而是创设了我去商场买上衣的情景。
逛商场买上衣:上个星期天,彭老师去逛商场,看见一件漂亮的上衣,单价是268元,比我身上带的钱多7.8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彭老师身上带了多少钱吗?接着让学生在堂上本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也比较感兴趣。
从课堂效果看,以我亲身逛商场的生活情景引入,确实能调起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1)反馈学生的解答。
从课堂生成看,大多数同学都用算术法——268-7.8=260.2有个别同学想到用方程求解,但只是列出了
方程式。这跟我课前预设的差不多。
(2)初步体验用“列方程”解
①学生尝试设计方程
【设计意图】前面学生已经有看图列方程的基础,只不过之前的未知数x是直接给出的,这里是要求学生自已先设未知数,因此我认为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已设计。
②反馈生列的方程
从课堂生成看,学生设计的方程有以下三种:生1:x+6.8=268生2:268-x=7.8生3:268-7.8=x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的第一种。让学生自已设计方程,这个想法已经实现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设计这个方程的?学生都能相对应地说出对应的等量关系:
生1:身上带的钱+相差数=上衣的单价(板书)生2:上衣的单价-身上带的钱=相差数
生3:上衣的单价-相差数=身上带的钱
接着,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等量关系找出来了!你是根据哪个条件找到这些等量关系?(有些学生答:比我身上带的钱多7.8元)我之所以这样问,当时是想强调根据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不足之处:只是强调关键句找等量关系,没有体现“复习:看图列方程”的作用。
改进:可以通过画线段图,辅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③比一比三个方程的特点
【设计意图】主要是想强调列方程时,尽量不要出现“算术型方程”
我先肯定这三个方程都是对的!接着生观察268-7.8=x的特点,学生会说:x在=号右边。紧接着,我继续肯定:其实这种方程跟我们之前的算术法是一样的,我们把它称为“算术型方程”。这种方程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一般不出现。另外两种,x+6.8=268和268-x=7.8,学生会说,x在=号左边,不同的是位置不同。一个是被减数,一个是减数。接着我强调:无论你用哪种,关键解方程不要出错!现在我们重点以x+6.8=268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辨析这三个方程的特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④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每个步骤要讲得清清楚楚。
我边讲边板书,学生能认真聆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⑤再一次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我先让同桌对着黑板互相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体会。接着,再接个别同学说说基本步骤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参与交流,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的氛围。说基本步骤,可能学生说的不是很完整,这时师要注意引导,生说,师边板书。
不足之处:①应该再追问:你认为这些步骤最重要的.是哪一步?(等量关系)师:因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找到了等量关系,就能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⑥作好思想工作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决问题,可能会感到有点麻烦,所以在这里有必要跟学生做思想工作。
4、巩固练习
(1)细心选一选
①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长6299千米,比黄河多835千米,黄河长多少千米?设黄河长为x千米,下面列方程正确的是()A、x-835=6299 B、x+835=6299 C、x-6299=835
②张阿姨去买衣服,买了6件共花426.6元,平均一件衣服用了多少钱?设平均一件衣服为x元,下面列方程不正确的是()A、6x=426.6 B、x÷6=426.6 C、426.6÷x=6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数数量关系的能力。
形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1)的正确率比较高。大多数同学能选B。(2)的正确率比(1)低,有些同学选A或C,主要原因有:a,没有认真审题,问题是选“不正确”的,结果选“正确的”b,没有找准等量关系。
从课堂效果看,今后要努力: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可以画出关键字,标出关键数据;2、培养学生学会草图(线段图,图像)理解数量关系。如第(2)小题
用一个三角形(其它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件衣服或
(2)同桌相互说等量关系,然后自已选一道题列方程完整地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自选一道,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巩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①小明今年身高152cm,比去年长高了8cm,小明去年身高多少?
②等量关系:○ =
解:设
答:
③李大伯家家种了210棵杏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有多少只?
等量关系:○ =
解:设
答:
整体答题情况:一部分学生能完整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写出来(如下面正确的例子),有些中下生不知如何找等量关系,也有几个同学没有完全按步骤去解答,有个别同学写的等量关系跟所列的方程没有对应(如错例)
正确:错例:
课堂生成:学生在分析等量关系有一定的障碍。
反思教学:在例题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之前接触的大多数是看图列方程,而今天是纯文字的实际问题,比较抽象,思维有一定的跨度,可以画图辅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可以将新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渗透转化思想。
改进:
画图理解数量关系:
(1)的图形跟例题一样的
(2)可以画图如下,(用其它图形也可以,能反映题中的数量关系都可以)
或
五、说课后反思
1、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情况,教学流程清晰,各环节衔接紧凑,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能突出重点——大多数学生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遗憾的是,这节课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部分学生没能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在构建等量关系的问题上出现较大的困难。
复习看图列方程→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律→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2、设问:为什么学生看图列方程不存在什么问题,而在纯文字的实际问题中却不能正确地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呢?
3、反思问题所在: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学生之前接触的大多数是看图列方程,比较直观,而今天接触的是纯文字的实际问题,比较抽象,考虑到小学生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缺少了构建等量关系的直观图。
4、说改进策略。
在评课过程,陈老师给出一个有效的策略:画图(线段图或图像)辅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如例1:上衣单价是268元,比我身上带的钱多7.8元,我身上带了多少钱?可以画线段图:
从线段图直观列出方程:x+7.8=268
再如练习题上,李大伯家家种了210棵杏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有多少只?
画图理解数量关系:
或
由线段图不难列出方程:3x=210
画图理解数量关系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前面经历了看图列方程的练习训练,这节课接触的实际问题是纯文字题,相对比较抽象。图列方程→文字→画图→图列方程。能渗透转化思想,前后照应,变抽象为具体。画图,对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也是很有帮助了。
5、说努力方向:
①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以后,要多想想通过什么策略突破难点。譬如,这节课的难点是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备课时,应该多动脑筋,想想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正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呢?
②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有效的突出重难点。
之前板书:
不足之处:①没有突出难点,即缺少构建等量关系的支架②不该写的又写了,写得越多,错得越多,如关键句。
改进:1、板书是整节课的浓缩,要突出重难点;2、力求简洁
改进后的板书:
此说课稿较精彩,并包含图片及文本框很多,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包含板书、线段图等。
解决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4
一、教学特点
(一)情境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
1。课前交流,也是为本课解决问题服务的。比如:堆雪人的问题。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
2。分析问题时注重了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反复的读题中比较两个题目的区别。(1)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2)堆2个雪人,大雪人需要5个纽扣,小雪人需要4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学生1汇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1);学生2:画了两组4个纽扣,两组5个纽扣。
3。问题设计很有意义。都是求2个人,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但是,(1)两个雪人需要的纽扣是1样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两个人,虽然也是两个人,但需要的纽扣总数却不一样多。这样设计的好处,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非常重要。这样的设计,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无效的分析和无赖的强化。让学生在读题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较中形成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的教学特点鲜明
1。设计有味。2。评价真诚。
“一个用认真的思考帮助了同学,一个通过同学的帮助,改正了错误。多好的两个孩子呀。”
3。引导科学。该讲的地方讲,比如,(1)是求4个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读题,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并且解答。该练的地方就练。比如,第一组练习做(1)有5串糖葫芦,每串糖葫芦上有6个山楂,一共有多少个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这两种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串?4。注意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比如,纠正了学生们错用的单位名称。第三组练习题。滑雪的有3组,每组有5人,滑冰车的3人。(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车的多几人?
二、教学思考
1。上课老师要注意倾听。上课的哨音早已吹响,老师过5分钟后才说上课。老师也应该注意倾听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图上有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会解答吗?你解答的正确吗?
三、教学反思
为什么没有用书上的例题?书上的`例题,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的问题。如果用书上的例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基于此用东北的雪景贯穿全课。问题,去了情境,抓核心关系。的数量关系要找出来,加和乘就是表示这种关系。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用4个5相加,引导非常有道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了还不够,对了还要寻找最好的优化思想。我们已经会乘法了,用加法算式对不起,你不对。接下来,一个熊,两个熊的问题,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把两个式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顿悟。思考:学生已经会了,还需要不需要画扣子?
解决问题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2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理解题意,然后解决问题。学好本课知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7——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我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商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情景图,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新问题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情景图并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本环节重在唤醒学生已有只是经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发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逐步自主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点,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形成解题模式。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通过解决三道层次分明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主要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重点突出。本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解决问题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说课稿7
各位专家:
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例1,有一个畜牧场,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牧场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非常纳闷,该怎样围呢?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
(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
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指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列举在表格中(课件展示),让学生填表后进行比较学生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通过我引导怎样解决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初步体会要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可以把各种围法找出来,这样,列举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时,学生联系摆小棒的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习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说课稿8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
说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例6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向思考,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容易出错,列方程解决更符合顺向思维。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比较,归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并能优化解题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关系设未知数。
说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与“等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比较,发现、总结、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使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对如何确定单位“1”进行复习,为新知识的构建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⑴“阅读与理解”环节要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当学生发现有两个未知量时,会产生探究欲望。
⑵“分析与解答”环节要求学生透彻分析等量关系,充分利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未知量之间和的关系,至于设哪个量为未知数,用什么代数式表示另一个量。根据那个数量关系列方程,探究列方程方法的多样化。
⑶通过比较小结出探究出所学例题的特点和解法的特点。例题的特点: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这两个数的和,求这两个数。解法特点是:用方程来解比较简便,设未知数时要同时设出两个量。
⑷“回顾与反思”环节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包括检验方程的解,检验是否符合题中的数量关系。
(三)说练习: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练习题目,与所学内容紧紧相连,要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达到最优化的方案。
(四)说板书:为了方便对比,归纳总结,把两种解法呈现出来,特别是设未知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五)课后反思:
1.语言不够精炼,显得啰嗦。
2.有些不放心学生,有的地方讲多了。
3.在总结的时候才把怎样设未知数强调出来(设单位“1”为X最简便)。
解决问题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再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3、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活动氛围。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我以复习导入,说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接着判断各题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然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生活用水、包装图书等信息,”让学生判断题中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列出等式,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费和包装图书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1)我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这当中教师要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给以指点和总结。所以在学生完成例题后,紧接着进行变式练习,进而总结解题方法,为学生独立解决例6做准备。
2、再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再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再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解决问题说课稿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当学生在口述例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配合着先后显示了色彩鲜明的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然后慢慢移动位置使它们合并成一部分,接着闪动其中的20个皮球表示卖给出的个数。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皮球的总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卖出的20个是从这两部分的总数里卖出的。通过这样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的直观演示,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分析题意寻找中间问题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比较法。
从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减缓这个学习的“坡度”。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我着重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这时我没有让学生独立进行比较,而是这样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学们,从题目的意思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从已知条件的个数来比,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而在例1里,能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观察、分析、比较就能较快地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同时也促进学生循着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路进一步去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能较轻松地找出需要解决的中间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谈话法。
在把例1和复习题做了比较以后,接着我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卖出的20个皮球,是从哪些球里卖出的?”“知道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可以求出什么?”“该怎样算?”算出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了,再算什么?”这种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的'方法正好适应本班学生中、差生居多的实际情况,学生易于理解,而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得以解决了。
(4)讨论法。
由于考虑到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从问题入手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让优生“吃得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而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所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同时,通过讨论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5)练习法。
练习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迁移练习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即让学生完成第82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练习时,我还注意侧重训练学生能按教师的问话说明分析思路,对于能独立说明分析思路的学生我就通过“说得真好!”“真棒!”“掌声表扬他!”等激励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的第2层次则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深化应用。即组织全班4个学习小组进行自编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竞赛。每组先给基础分100分,然后再对每组轮流提问,每编对一道题再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说出具体的解答方法。编对、抢答对就加10分,编得特别好就加20分,编错、抢答错或犯规则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不仅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了更高一个层次,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都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与创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以上教法的选用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扶放结合法”来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揭示课题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课题后,你想学什么?通过提问再归纳提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初步学会如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而在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时,我主要侧重于“扶”。因为二年级小学生经常找不到比较的标准,观察时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我要“扶”着他们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比较,还学会了学法的迁移。
(3)同样的,在学习从条件入手去寻找中间问题时,也表现为“扶”,即由教师通过谈话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使学生学会如何有目的、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掌握思维的策略,为后面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而后我便“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问题入手的逆向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完新课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提出问题。
(6)最后的练习环节也体现了“扶放结合”的原则。比如,在订正时,对于中、差生,我着重“扶着引导他们说出分析思路,而对于优生则“放”手上他们独立说明分析思路。再比如,在编题竞赛中,要求差生可以参照例题编或是由老师“扶”着编,而优生则“放”手独立编,而且要编得快、编得好。
这样一放一扶、一扶一放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一讲到底”、“一刀切”的学习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
2.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11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所以求常见的百分率的思路和方法与分数解决问题大致相同。通过这部分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设置数学活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但要求学生找准谁和谁比,很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正确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这些百分率的意义
三、说学法、说设计
(一)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计算方法,发现共同点,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根据新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复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准备题,为讲授新课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重点。
3、精心设计习题,使知识引向深入。
四、说过程
(一)以旧引新
首先复习分数除法应用题,通过不断改变复习题中的问题而引到百分数应用题,让学生知道以旧引新,有个逐渐递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复习,让学生回顾分数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从而迁移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应用除法计算,即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答。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百分率问题。求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点拨学生明白:其实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可以想到:先算出120除以160,然后教师说出达标率的计算方法。同时,课件出示达标率的定义及方法,我提问为什么要乘100%,学生试说,同时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2、通过发芽率的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发芽率,并依照达标率总结出发芽率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发芽率的问题
3、对比两率,得出规律。
学生通过达标率和发芽率得出结论:总数放在分母上,发芽率就是发芽的种子数放在分子上。会总结出其它率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中出现了出油率,出勤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判断题的出现,对于关于百分率应用题中百分率的最大值是百分百,有理解和促进作用。
解决问题说课稿1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1课时。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识,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微观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作为第3节第一课时承上启下,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借助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现实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是我们老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不容忽视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知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难点: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中,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思辨建构起新的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互动探究——新知建构——练习巩固——小结提升
一)教学简要过程
1、创设情境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cm2,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cm2,两条直角边的差是2cm,求两条直角边长。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建模较为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2、互动探究
问题串:
1.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棱长2×6=216cm2
直角边×直角边÷2=24 cm2
2.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3.怎样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先审清题意,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利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新知构建 例题讲评
例:课本P94,组织员工旅游问题。
这一问题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对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请学生独立审题,并设计问题:人数会超过30人吗?实际人均费用为多少?实际人均费用,人数与总费用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下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并引导到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超过40人”与“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经历审、设、列、解、验、答六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严谨客观的良好思维品质。
4、变式练习
变式:该公司有组织第二批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并支付给旅社29250元,求该公司第二批参加旅游的员工人数。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练习,类比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5、小结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收获与交流感悟,帮助形成知识体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P99 1、2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主动的思考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解决问题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时要教学第93页例3,并进行相关的训练。这是在学过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拓展应用性学习,可以看作是前段落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也可以视为体现数学教学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切近学也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作为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知识传导、能力培养、情感激励及其习惯养成等任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设定了如下内容的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之一——“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总结、实践应用等多种技能。
(2)过程方法目标:教为主导,充分体现教师组织、点拨、合作的角色定位;学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温故而知新从而探索新规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着眼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学以致用之中有无穷的快乐,从而焕发学生探索规律、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重点难点:
一堂课教学重点的设定,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着突破基本环节的原则设定。作为一种应用类型的例题教学及其训练课,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是: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运算方法。
而教学难点的设定,则要从“教材”与“学生”两相关联的角度,主要考虑学生“学”的实际来确定,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是:帮助学生把握此类应用题“类”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该类习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是在引导学生自如地应用旧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总体教学思路,拟分环节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铺垫孕伏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既让学生重温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又为后边教学新课,由“一般分数应用题”到“百分数应用题”,设置类比、迁移的情景。
2、分析讲授法:教者出示例题后,参照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未知数量及其问题,揭示其中等量关系,列算式分步运算并答题。
3、归纳总结法:在讲授例题、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得法”,参照以前所学“一般分数应用题”解法,梳理总结“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思路及步骤。
4、练习巩固法:在讲解例题,并引导学生总结、从“例子”中得法的基础上,教者及时出举相关同类型基本题目,及其较有难度的变式题目,组织学生及时练习巩固。
三、说学法:
注重学法指导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根本途径,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拟努力落实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养成习惯,并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说来,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温故知新法:在复习提问、口答运算、读题列式,做铺垫式练习的基础上,拓展引申出新问题,展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新思路、获得新知识。
2、自主尝试法:在例题讲解之前,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尝试式解答。在例题讲解之后,及时让学生进入自我独立解答实践。在总结归纳时,也能多给学生机会。
3、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归纳发现等活动中,注意发挥集体合作学习的威力,充分利用班级优质生源带动全班的探究和学习。
4、课堂演练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多安排不同形式的学生演算活动,在例题讲解完毕之后集中安排有梯度的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当堂练习,既消化所学新知识、形成能力,又借以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是体现教学理念,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本着温故知新、讲练结合、突出重点、自如拓展的基本思想,本节课我计划按照如下几个环节完成:
(一)激情引趣:这是本节课的前奏,让学生在欣赏中静心凝神,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情景。
(二)铺垫孕伏: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又是新课学习前的必要准备。
我先以发问让学生明确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百分数”;之后又以继续发问,让学生重温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我接着指出:为了比较数量的大小,常常需要把分数、百分数、小数进行“互化”,随即出示两道互化题目,指名让学生完成口答。接下来我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分数计算及应用题目,让学生分析、思考,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上黑板演算,这样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授课作必要的铺垫引发。
(三)导入新课:我采用题型变换的方式完成,指出“把复习2中的分数转化成百分数,就变成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出示问题,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以问题情景引出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板演。让学生揭示数量关系,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弄通学懂。这一环节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学会”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并且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2、与复习题2相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顺利完成例4后,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复习题2这两种类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指名回答,之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结果------即相同点:单位“1”相同,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点:例4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百分数表示,而复习 2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分数表示。这样安排,既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拓展深化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转换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答。将例题改编成“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解答。这是例题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它是在刚学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抓住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应用题解答思路、方法作总体上的归纳。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指名回答之后,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让学生齐读出来,加深印象。)
(四)巩固练习:做93页“做一做”(一人板演,个别辅导,后集体订正。)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使当堂学习的知识及时得以应用。这样既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评价:教者对当堂所学知识、题型特点、解答方法、注意事项等作归纳,对学生表现作出简要评价。并再次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
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让学生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六)拓展延伸:通过组织有难度、有梯度的拔高练习,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本练习二十二第2.4题,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解决问题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选择了某旅游团到宾馆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巩固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听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4、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话题来展开讨论。
3.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会学”,主要要突出如下三点:
1、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是提出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的方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由学生独立思考
2.男游客的`住宿问题在老师的教扶下进行,学生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在解决女游客的住宿问题上,已经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说明白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所确定的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
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
我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抽象概括——适时强化。
(1)导人新课。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开始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学习新课。A观察情景,找出信息;B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问题(男女分开住,导游和司机的问题);C设计13名男游客的住宿方案,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策略;D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女游客的住宿方案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策略。
(3)巩固练习。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必须反复应用中强化巩固。所以,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吃饭用碗和登山统一帽子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解决问题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问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说课稿05-15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12-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1-22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09-06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06-2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5-2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1-1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28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学设计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