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课稿

时间:2024-07-09 09:09: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画》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说课稿

《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其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技能,及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文明行为的习惯。而三年级下学期《美术》教科书上第30课《古诗配画春晓》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课时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新思路。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好动、好问、好胜、好想、胆大,好表现自己,对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画里充满了童真,虽然画的东西往往脱离现实和实物,但他们在画面上的一笔一画都表达了自己对实物的真切感受。

  三、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对画画充满兴趣时,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自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丰富画面,因此,我会采取游戏加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拓展绘画思路,在本次教学中,我还会采取演习法,提问和教师归纳法等。

  四、教学准备

  准备是绘画的关键,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绘画的成功与否,在这次绘画中,要预先布置好以下几点:

  1、准备好《春晓》这首古诗及范画。

  2、选择一两个自评能力强的学生自评一下诗情画意。

  3、布置学生课前去观察花草树木,并采集一些枝叶和鲜花。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大自然一下变得‘热闹’起来,你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些什么呀?”这样几句话,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一定会说出,树木发芽长叶开花,小草露出小脑袋,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农民在田里播种等。

  (二)、设计情境游戏

  上面的'谈话已经引入了绘画主题,这时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情境游戏:“有两棵大树,树枝长叶开花,小鸟在树上飞来飞去,树前面有一条小溪,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小朋友们,请开动你们聪明的脑筋想想,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画的内容符合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上的内容。”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一定会大有兴趣,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当然,他们当中会有人想到《春晓》这首诗了。

  (三)、承上启下

  刚才,同学们说到《春晓》这首古诗,小朋友们,你们齐背一遍《春晓》板书: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四)、深入主题

  请一两名同学大胆解说《春晓》这首诗的意思,并自评画意。“夜里下了一场春雨,第二天早晨,树木披上了绿装,花儿露出笑脸,鸟儿在树丛中欢快的唱着歌,一条溪水在哗哗地流着……”引导学生融入画面,进行构想,通过自己的想象并参照古诗的花面配一幅画。

  (五)、深入讨论

  接着,我会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枝叶和鲜花,让学生仔细观察枝叶和鲜花的形状,想象在大自然它们的千姿百态。开始配画,分组讨论:“这首古诗应怎样配画?应抓住哪些内容来画?”诱导学生大胆投入,在作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所想、所需、所感融入画中,这时,要大力支持、赞扬那些善于想象的学生,总之,要让学生在作画时自己觉得舒服、愉快。

  (六)、教学归纳

  我会拿出课堂上配得特别好的几名学生的画进行归纳,要赞扬他们的构思新路,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同时,还应指出他们绘画中的不足之处。

  六、学生练习

  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去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画》说课稿2

  内容分析:

  指纹画是在指画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指画又称指墨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即以指代笔,蘸墨或颜色作画,具有独特的趣味和技巧,将手指沾上墨水,在宣纸上轻点几处,或浓、或淡,似圆、似尖,再用指甲勾勒出轮廓。而指纹画的方法是非常灵活的,完全看个人如何使用手的技巧以及发挥,需要慢慢的揣摩。 虽然指纹简单,但在相似的指纹上勾勒线条表现事物的形态和动势的那几笔及彩铅背景的搭配还是很见功力的,对于锻炼孩子们的想像力,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和创造力,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都很有帮助。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在不断强化。逻辑思维能力也正处于发展状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并能够捕捉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善于想象,表现欲浓。结合新课标的实施和学生实际情况,应该创造机会发挥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能力。

  指纹是独一无二的,色彩是人类的视觉对象之一,两者是构成指纹画的重要因素,大脑中产生的形象联想,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和情感情绪变化。

  本课以自然、运动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抒发各自的

  联想,旨在激发想象力,丰富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学生自己动手用指纹创造

  绘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

  学习绘画技巧热情。 3、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手按指纹的技巧及根据指纹的外形设计造型。

  教学难点: 掌握画面整体布局。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点拨、练习、评价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素描纸、印泥、勾线笔、彩铅,尺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绘画的种类很多,比如:中国传统的国画、西方的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等等,不同的绘画种类的最后呈现的艺术效果也不同,那么,我们继续探讨这种与众不同的绘画—指纹画,与其说画画,倒不如说我们是来做画,因为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动手能力,那么,指纹与自然、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就研究一下吧!一定要拿出我们饱满的热情,用独一无二的指纹做出我们满意的作品。

  生: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导言引出课题,通过绘画和指纹之间的联系这个设问,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表现:学生兴趣十足。

  二、牛刀小试:

  师:1、指纹画欣赏。

  2、学生分组尝试单个物体指纹画练习。

  3、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么试验成功的,如:

  (1)指纹都可以按出什么形状?

  (2)指纹画中指纹是描绘人物、动物、事物的哪一部分?

  (3)指纹画的制作过程?

  (4)小组间展示学生作品。

  生: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指纹练习,可以按出圆形、椭圆形、甚至整个手掌,形态各异,十分有趣,总结出指纹描绘的是人物、动物、事物的主体部分,加上线条十分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指纹画的制作方式留给学生来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自主探索问题的精神,加强小组合作的`实践能力,而后教师简介概括。

  学生表现:学生表现十分活跃,大胆尝试,成果显著。

  三、大显身手:

  师:1、二者取其一:

  (1)我们爱运动

  (2)我们爱自然

  设计意图:四组抽选主题,两组一个主题,目的在于完成后两组间的

  互评活动及两组间观察视角和设计艺术效果的比较。

  2、温馨提示:

  为增强画面艺术效果,做以下温馨提示:

  (1)首先在素描纸上留出一厘米左右的边框,在绘画完成时我们再来设计一个手绘相框,形式可以多样、颜色要与画面呼应。

  (2)构图:根据你所表现的事物,构图要有聚有散、指纹有大有

  小(指纹的大小可用不同的手指进行调解),保持画面均衡,颜色 可根据实际物体的颜色来设计、也可根据画面的效果进行搭

  配。

  (3)用勾线笔来添加人物、动物的动态要根据指纹的方向设计,形态各异可使画面更加丰富。

  (4)用彩色铅笔添加背景,同样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丰富多彩的背景。

  生:学生选取主题,自主创作。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增加制作指纹画的难度,强调的是指

  纹画的艺术效果,如:边框的设计、构图的设计、人物、

  动物等形态及动态的线描的设计、背景彩铅颜色的搭配都

  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的协调搭配,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精

  神。

  学生表现:小组探究,自主选取内容,积极主动。

  四、鼎力相助:

  师: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针对以下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1)要求学生注意绘画的构图。

  (2)指导转化手指方向,按出各种形态的指纹。

  (3)用线条设计人物、动物等形态及动势。

  (4)参考范画颜色在自己头脑构思你自己想要表现的颜色。

  (5)根据画面整体效果,进行最后调整。

  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出各类问题,积极探索。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辅导时,先主动询问学生的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后,再根据不足之处进行指导,不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个人意见,或是针对学生制作过程中制作出现的失误,指导其弥补方法。

  学生表现:小组探究,积极主动的提出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五、各抒己见:

  师:学生根据以下点评要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彩铅指纹画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1、着重于指纹画内容的处理和画面整体工整及艺术效果的评

  价。

  2、指纹画构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方法。

  3、根据学生指纹画指纹颜色的清晰度、彩铅涂背景的颜色搭配

  等细节进行点评。

  生:学生自评、互评,强化掌握制作指纹画要点

《画》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会在word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的版式、调整大小、会移动位置。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设置图片的版式、调整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一班的学生要举办一个诗集展,他们自己动手用word精心编辑了图文并茂的诗集作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课件展示)

  师:这些诗集漂亮吗?你想自己动手制作这样图文并茂的诗集吗?今天,我们学习“给诗集配画”,也就是在word中插入图片。——板书课题。

  二、 新授:

  活动一:插入一幅图

  1、 师:其实,在word中插入图片一点都不难,请同学先试着完成任务一。

  (课件展示:任务一,插入一张图)

  师:在动手之前,老师有几点小提示,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课件展示:温馨小提示)

  2、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结果:请一位学生上台操作。

  师:谁上来边说边演示你是怎么做的?

  3、 教师小结。

  活动二:自主探索:设置图片的版式、调整大小、移动位置

  1、 师:通过任务一的`操作,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强,现在老师出一个难题考验你们,你们有信心通过考验吗?

  2、 (课件展示:任务二,帮小兔子回家)

  师:在操作之前,我们先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点小提示,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

  3、 (1)、小组合作

  (2)、小组汇报:上台演示。

  (3)、教师小结。

  休息1分钟(听音乐、活动手脚)

  师:接下来,让我们在1分钟的时间里,伴着轻柔的音乐闭上眼睛,按摩下你的睛明穴,也可以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伸伸手,踢踢腿。

  活动三:综合练习:排一份美观的诗集

  1、 师:艺术节快到了,学校要举行一次诗集排版比赛,你想拿第一名吗?老师在“百宝箱”—“参赛作品”中准备了几份只有文本的诗集,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内容,给诗集配上合适的、漂亮的图片。给你们15分钟的操作时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你认为“图片素材”文件夹中没有你想要的图片,可以上百度图片搜索。动手展示你的实力吧!

  2、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 作品展示、点评。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怎么样? 请一位小伙伴点评一下吧。

  谁来评价一下这份作品?

  三、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word 中插入图片,并学会了设置图片的版式、调整图片的大小等操作,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一份份搭配合理,版式美观的诗集,你们做得真棒。

《画》说课稿4

  【说教材】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5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5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教师策略】

  1.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组织“赛诗会”在学生评,老师评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自渎诗、互比较、自悟读本诗节奏与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抓关键点的方法】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及习题设计】

  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画》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专家: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是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来;、去”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组反义词。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在哪结合图画,都能够理解其义,并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主题为“识字”,教学要点就是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描绘的景色。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画》是人教版新课标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识字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四是基于对一年级学生学情的把握:《画》这首诗表现的山、水、花、鸟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是非常亲切与熟悉的,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而且他们刚学完汉语拼音,现在孩子们学习汉字是很有激情的,课堂中要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2、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正确的朗读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教学难点为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除了随文识字,还通过偏旁归类,近反义词的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习得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三、说学法

  本课我采用的是朗读法、观察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1)朗读法,一年级的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2)观察法,本课我配有多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诗联系,并利用课件展示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

  (3)自主学习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适当引导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同偏旁的字,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找到识字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猜猜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认真学习课文,由此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出示插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本环节遵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教给学生加一加,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点及关键笔画,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感悟书写规则。

  3、学生在书上描红,然后自己练写,加强记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把今天所学的生字书写在作业本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准备也不是足够充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画》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新《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目标:"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中美的欣赏力。"因此我们从孩子实际出发,听到孩子们谈论星期天去红梅公园看梅花,突然意识到现在正值梅花开放季节,由于梅花在我们生活中很少有见过,孩子们更缺乏了解,于是我根据课程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认识梅花,并能学习运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表现梅花的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学会从观察中获得梅花的基本特征。

  2.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美,体验吹画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预设为:学习吹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手指点画、彩笔添画等辅助手段表现腊梅花的基本特征。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作了如下准备:

  黑颜料、红印泥、白纸、餐巾纸、范例、梅花的课件四、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主要采用:

  观察法:通过播放梅花课件,直接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学习。发挥传统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幼儿对梅花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画让幼儿感受吹点画的有趣,达到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的目的。

  另外将提问法、语言激励法、讨论法、贯穿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以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师出示梅花,引导幼儿观察梅花的基本特征。

  教师:春天来了,梅花露出了美丽的笑脸。你们看梅花漂亮吗?说一说你看到了那几种颜色的梅花?说一说梅花的基本特征?

  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新的本领,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来画梅花。

  (二)、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教师出示并分析范例:这张画上的梅花树树干和树枝是用黑色黑颜料吹出来的,等颜色干后再用手指蘸红颜色点上梅花。

  教师示范讲述吹画梅花方法:先滴几滴黑颜料在作业纸下部适当位置,对着黑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态。吹好树枝后稍等一等,待干后用手食指蘸上红印泥,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点画出梅花。要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点画好后要在餐巾纸把手擦干净。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幼儿在画面上练习吹画梅花。幼儿操作时,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梅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总体评价,结束活动。

  让每个幼儿把梅花贴在墙上组成梅林,供大家欣赏。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是算成功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吹画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小朋友也有很好的互动。其实社会在不断创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让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次的吹画活动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我们在这个活动总也吸取了很多经验。这次活动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了我们以前所开展的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好多细节上的东西没有考虑周全。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我会多准备几种颜料。应该多给小朋友们自己发挥的空间,也就不局限于画一种东西。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画好之后,谈谈自己画的是什么。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几位领导在,他们一直认为这次活动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不过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好,也有良好的氛围。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后,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就会更有经验一些。

《画》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画》说课稿8

  教材分析:

  《画汽车》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小学美术第2册第四单元小小汽车城第11课。《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听一听、拼一拼、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低年级学生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种类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汽车,运用听一听、拼一拼、看一看、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汽车通过添加、变形,设计成新型汽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汽车的基本结构、外形特点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新型汽车的外形设计。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听一听

  听几种特殊的汽车的声音(特殊功能的汽车),猜一猜是什么汽车。观察一下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有心之人,主动积极的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拼一拼

  我让学生利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来试一试怎样拼贴成一辆汽车,这拼一拼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汽车的形状组合变化特点。从而引出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怎样把汽车的外形变得更加有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看一看

  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为学生的创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为下面学生绘画新型汽车做个参考。

  (四)画一画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画一画”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来设计一辆与众不同仿生车,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外形、图案、色彩三方面结合绘画。

  (五)评一评

  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新型汽车。

  在最后通过这节《我画汽车》让低年级学生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画》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习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这样的板书简捷、清晰,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也有学习方法的引领。

《画》说课稿10

  画角说课稿

  徐阳平

  说教材: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画角。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技能目标: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情感目标:再画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说学情:

  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说教法

  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 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3:画出40°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40°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活动4: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一样)

  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三.巩固练习

  1.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5°、110°、65°的角。

  2.用三角板分别画出30°、90°、45°的角。

  3.试着用三角板分别画出75°、105°、120°的角。

  4.用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折成的角是多少度?测量一下

  四.板书设计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中的第15课《画夜景》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

  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欣赏家乡夜景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夜景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

  3、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

  (二)、创设情境,认识明暗

  1、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请数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学上台模仿服装展示,其他同学讨论比较衣服颜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后请一两位同学上台将模特按衣服颜色深浅顺序排队。通过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别。

  2、引发思考

  质疑:颜色的深浅是绝对的吗?

  教师随机找两

  位模特请学生比较衣服颜色深浅,再用浅色与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较深浅。启发学生思考:颜色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利用颜色对比产生的。一个颜色只有和其他颜色相比较时才能分辨深浅。在美术中,把他们叫做颜色的明暗。

  3、语言表述

  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利用各种颜色的小花为奖励品,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现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1、欣赏,感受

  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接着用一种兴奋的语气告诉学生:你们想不想看看兰州的夜景呢?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兰州夜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家乡美景。

  2、质疑,引发思考

  白天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意见。(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深浅颜色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强烈效果。

  3、德育教育,引入绘画方法

  引出问题:咱们兰州的夜色是这样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那么咱们能用什么方法描绘出夜景呢?

  4、学生分组讨论绘画方法,发挥想象力,找出描绘夜景的好办法。

  5、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后,教师介绍并演示不同的绘画方法。

  (1)用油画棒直接在深色卡纸上绘画。

  (2)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四)、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1、欣赏作品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播发课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借鉴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并在欣赏中获得新方法、新思路。

  2、布置实践任务

  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兰州美丽的夜景吧!

  (五)、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六)、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仪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求学生回去后把画给家人看看,并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奖励区和展示区。

《画》说课稿12

  一、说内容

  《有趣的叶画》是二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结合教学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

  (2)、仿照图形或发挥想象,把树叶拼成一幅画;感受树叶画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能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

  (4)、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

  2、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并

  制作完成一张叶画;难点是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活动准备

  课件、采集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胶水、剪刀、图画纸。

  二、教法学法

  结合《有趣的叶画》一课的教学实际,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本次说话内容是学科的整合,把自然课中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课服务,设想有新意。新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要求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要求本学科要与众多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广泛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

  三、活动过程

  教学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叶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整理叶子,了解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乐于探究的兴趣;收集叶子,借助书本或者询问父母,了解叶子的名字。思考如何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拼贴成内容丰富的图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一开始通过温馨、动人的秋天落叶画面,将学生引领走进秋天的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交流的热情。并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落叶的用处,从而引出主题——《有趣的叶画》

  (二)、融情体验,了解叶子

  在完成叶画作品之前,我引导学生一起来认识一下树叶,首先我在幻灯上出示了四种常见的树叶,这些叶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分别是梧桐叶、枫叶、柳叶和银杏叶。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这是一片( )的叶子”,指名说说这些各是什么树叶。接着,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否相同,存在着什么差别。说话训练的句式要体现了层次性,在说话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做到有新意。这里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句式:1、( )的叶子( ),像( )。2、“这是一片( )的( )的叶子,它像( )。引导学生介绍幻灯片上的叶子和自己准备的叶子。两个句式的内容类似,但语句表达不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灵活性。另外,说话训练要落到实处,说得较好的句子应让学生跟着再说一遍,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三)、发挥想象,制作叶画

  认识了叶子,小朋友们开始动手通过摆一摆、贴一贴的方法制作叶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并巡回指导各组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操作效率。叶画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这里,教师可先展示自己完成的叶画作品,示范用以下的句型来介绍:老师贴的(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如:可爱、逼真、逗人喜爱……我把(什么树/什么颜色/像什么……)的叶子当作(什么)。在听完教师的介绍后,小组可派代表来介绍或者合作来介绍自己的叶画作品,当一回小小解说员。教师及时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给学生对与错的判断,更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每个孩子学会收集信息。恰当的鼓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和配以灵活、开放式的处理,真正的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四)畅想真情、热爱自然

  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树叶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 、可以净化空气中的灰尘、可以阻挡沙尘暴及狂风的袭击、可以制药等。整堂作文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叶子入手,让学生交流所见所感,很容易产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才有体验、有感悟。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与秋天对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爱美护美、关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爱护秋天、保护自然之行也一定会在延伸的活动中养成。

《画》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画感觉》,感觉是看不见的,却可以体验,不同的感觉可以用鲜艳或灰暗的色彩,轻盈或繁重的点,松弛或强劲的线,整齐或怪异的形来表达.在这里就《画感觉》一课分教学资源开发、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三大版块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

  第一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

  《画感觉》一课内容虽然笼统,但它并不孤立存在。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与同学切身感受联系的一条线:《画声音》、《画味觉、画嗅觉》、《画感觉》、《画触觉》、《画情绪》、《画性格》等,基本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循序。考虑到低年级同学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掌握,而是要求同学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色彩大胆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

  二、同学和媒体分析

  低年级同学具备了初步的色彩基础,感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也正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精彩有趣的课件有助于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认知领域:认识感官,了解感受能力。

  2、操作领域:能用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感觉。

  3、情感领域:以明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和发明,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提高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来画感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范画等。

  学具准备:颜料、毛笔、油画棒、牙刷等。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包括了自然、语文、音乐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一起欣赏,一起合作,一起游戏,建构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由静变化,新颖活泼。

  2、激趣引新,千变万化。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沛考虑同学的兴趣,通过玩、唱、看、猜等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新。

  2、倡议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身的`感受,相信自身“不但能画而且能画得精彩”。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快乐之旅

  1、先和同学一起玩“画鼻子游戏”,(让同学真正开心起来)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能画得这么准确呢?你们能把开心画出来吗?说说看。(同学初步体验“感觉”一词)

  2、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轻松开心的心情去散步好吗? 把口袋里装满你喜欢你色彩和线条,开始动身啦!(同学铺好纸张,备好毛笔,油画棒等)

  3、我们穿过了公园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手势)来到了一片草地上,小脚丫走在小草上会有什么感觉呢?(同学会说痒痒的、刺刺的)突然打雷了,(声效)雨点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好冷),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把太阳公公请来吧,(师生齐喊)哇!太阳露出了笑脸,花儿也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作品在同学们的想象中新鲜出炉)

  3、这次的快乐之旅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啊?(同学们会结合自身的作品畅谈自身对线条,色彩的不同感受,充沛展现了个性。快乐之旅开启了想象的门,同学的创作激情被唤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运用点、线、面和色彩与“感觉”做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4、揭示课题:感觉在我们心里,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却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线条和形状把它画出来(板书:画感觉)

  二、情趣示范、合作体验

  1、旅游回来让我们放松一下,来听一首好听的歌(师生合拍共唱),这首歌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神奇、美妙、欢快)你怎么来表示这些感觉呢?(让同学互相说说)

  2、想知道老师怎么表示吗?请同学帮助吹几个泡泡吧!教师在这里设计悬念,同学会想老师画感觉怎么会吹泡泡呢?原来肥皂水 颜色吹出的泡泡黏在纸上能得到一种特别的效果,教师再利用油画棒结合点,线,面画出精彩的范作(投影出示)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同学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练习,教师提醒大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甚至是手。)

  音乐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新课标的倡议理念,对于低年级同学有着示范的必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同学个性和发明精神的培养。这时同学的感觉由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三、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同学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身的画给好朋友或周围的同学看,自身说说较精彩的地方,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作者对自身的感觉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色彩,点,线,形元素组成的画给观者的感觉,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褒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又进步啦”、“我看到你的画从心底里感到了甜丝丝”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同学变得更加自信!

  总结拓展:感觉不但能画出来还能表示得很美、很有艺术感,瞧这些大师们的作品真够味。(图片欣赏)

  感觉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你还能体验到别的感觉吗?感觉又是很奇特的,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地方场所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一块冰冬天给人冷的感觉,而在夏天就给你凉爽的感觉,你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表达出自身真实的感受吗?

  课外拓展让同学积极地去体验观察身边的事物,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体验为灵魂,让同学在各种游戏中探索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两次作业的设计和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

《画》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通过考虑,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从表演者的表情中去体会,读出玲玲的"满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觉时,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业做晚了,爸爸妈妈怎么催促自己时的语气来读爸爸的话;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词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画》说课稿15

  李勤老师上课,让每一位学生、听课老师享受其中,一开始的三个例子层层递进,后来的作业,以蒙德里安为一个新的起点,把具象转化为抽象,是整堂课的升华。就是有一点我想提出来和李老师商榷,中间教师的一次示范,以“高兴”为题,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创作,是否可以喜怒哀乐?这样的改变可以使整堂课更加开放,没有原先的局限性。金宇超老师的课我比较熟悉,语言平实明了是金老师最大的`优点,这次上课,给学生的照片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或多或少会存在不一样的透视关系,和今天重点学习的焦点透视有些许出入,最后没有强调画画步骤,使得部分学生抓了细节,放了整体。

【《画》说课稿】相关文章:

《画杨桃》说课稿06-13

《画长方形》说课稿12-03

我画的画06-28

画沙画05-20

画沙画10-19

画石膏画09-29

07-06

09-11

05-30

画“风”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