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12 17:24: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边看边想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立即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现: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整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发现,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互相观察拼图,验证结果。从观察交流中,互学方法,达到生生互动。待交流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想: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现?采取组内交流的方式,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学生汇报组内的发现。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想: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照刚才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索,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注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单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单化的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巩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经验。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思维。

  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知识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鸡兔同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本节安排1个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1.读懂古算题;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三、说学情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能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1)本课是在学生已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学过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2)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精讲释疑——巩固提升"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际问题、古代的趣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教学媒体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鸡兔同笼"、"以绳测井"等一系列图片、动画。

  2.课前让学生准备细绳一条,以使他们体会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脑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路人;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典型例题;第三环节:闯关练习;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感悟和收获;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在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为以后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作准备。第二学段是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景图,下面给出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位置关系和形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使学生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面,一次观察最多只能观察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通过观察、想像、操作等数学活动,能够而且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但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个、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从三个不同方向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具、学具准备和过

  1.教具、学具的准备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充分。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学生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教学过程

  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贯穿整堂课,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1.教学例1。

  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分以下两步进行。

  (1)提供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观察时,通过学生的示范,使观察姿势不正确的学生明白自己为何很难只看到一个面,强调视线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一说自己从这几个方向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

  2.教学例2。

  例1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的,例2是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先让学生分别观察球体和圆柱,说说看到了什么形状。再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想像一下,从不同角度看,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形状进行验证。

  三、教学研究重点

  本学期的教学研究重点是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课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例2时,教师呈现球体和圆柱的组合形体,让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与关系时,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给出的形状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以及条形统计图的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我们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知识发展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会看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发挥优生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图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矿泉水销售情况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统计图、

  (复习旨在回顾旧知调起学生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过渡: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空白)。

  学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完成统计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横向条形统计图。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把纵向条形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横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致(其实,这些“统计图”也同样反映这些数据的状况,只是不够规范而已)。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应该少进些?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四、课后习题指导,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学生踊跃参入学习,学习效果好,组内学习气氛热烈,设计出了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只是不够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画统计图的水平估计过高,从而导致浪费太多时间,这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课前每组学生制作一份空白图样,将会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是五上统计章节内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整体情况,当需要“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的情况或趋向。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串联的问题情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理解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整体情况的方法。

  2、初步体会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情况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划分为为三个环节,即谈话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应用、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

  1、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性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学习动力。

  课始,设计帮小巧解决“瓜农难题”和“花农问题”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瓜农问题”:我们的小伙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瓜农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还给你提供了工具称称,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推测出这批西瓜大约有多少个呢?有什么好方法吗?“花农问题”:一块20xx平方米的郁金香,如果以市场平均每支郁金香3.00元计算,这片郁金香能收获多少元?你能帮他比较准确地推测出来吗?围绕着“怎样又快又准确地估测出整体”这一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揭示数学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在对比中完善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二环节在学生初步掌握整体推测部分的方法后,媒体再次呈现“瓜农”和“花农”问题,通过提问““两农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交流、归纳、补充,完善对此类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画风一转,又给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题,“求精密仪器的总重量?”预设学生“中招落马”:随机挑选几个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数,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精密零件”个个重量相同,直接称一个,乘20xx即可。此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再次引发思考:什么情况才要用部分平均数去推测整体。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阶段的习题设计从判断到应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平均日客流量来估测十月份这一个月的总客流量。

  (2)学校捐书义卖活动,老师随机选出五年级10个同学,用这10个同学平均每人捐书的数量估测全年级同学捐书的总量。

  (3)广播操比赛,把我们班级的男生按照广播操队伍排列后,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来估测我们全班男生的身高情况。

  通过辨析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整体是否合理?学生内化新知。

  应用环节,解决废纸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渗透环保教育,综合性较高,有利思维磨砺。

  整个练习应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辨析,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从而对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水平有更深的认识。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五篇

2.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

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4.【实用】数学说课稿范文七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7.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范文

8.实用的小班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