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2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播放课件,出示生活情景图。
2、导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是从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确要用数学去解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这两个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会出现可以分装在6个瓶子和包装17个礼盒的结果,这两个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引发学生的质疑和争议。借此时机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探究,让他们继续争议下去,在辩论中明确为什么要7个瓶子和只能包装16个礼盒,使学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节课我通过实物的演示,帮助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观又形象地证实了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两种情况,也引发学生今后在探究有些数学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来验证事实的必要性。
我通过学生对两个实例的比较,在比较中揭示两种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学生对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更体会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怎样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课件出示33页“做一做”
其目的是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个练习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六)深化练习,学会分析
出示P35
页的第7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集体订正。
设想是数学教学从生活入手,最后又回归生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当然,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再去创造,去解决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讨论,师再总结
(八)布置课外作业:35页6、7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5页106页的《中位数》。
大家都知道中位数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以前是放在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而今统计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用它来描述数据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单一的平均数的评价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优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学生口算成绩为倒数第二名的学生向妈妈索取奖励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数的的优点。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
(3)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中位数。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教学设计不做更多的详细介绍,想说明一点的是:练习题的设计我选择了上周刚刚进行的立定跳远测试,由这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中位数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努力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
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A、2
B、3
C、6
D、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A、1
B、2
C、6
D、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反思: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教材(34~35页)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问题情景:
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较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练一练”: 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有爱心等。
(五)回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忆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上课前,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游戏吗?因为多数孩子的家里有电脑并已上网,所以多数孩子说:“我知道,我爸爸妈妈天天吃完晚饭后都抢着斗地主,所以一定是斗地主。”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说:“是啊,人们都喜欢和地主斗一斗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诈,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课件)以前,有这样一个笨地主,他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长方形的这块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这块分给了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所以,老财主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在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老财主想办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有了困难,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有问题可以到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88情合理E3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即:(课件)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块地面积相同的答案。
这一组实践操作,看上去是帮助老财主证明分地公平,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卡片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组织学生深入推导: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课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顺势学生就梳理出了(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课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老财主分地的情境,(课件)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老财主彻底解决问题,老财主开心的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课件)
1 、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 、提升练习: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要求。使这两道题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3 、发散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知识。反思本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1、 兴趣比学会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本节课伊始,我以“谁来帮地主分地”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有的孩子在课即将结束时说:数学真有趣!我愿意学数学!看,这不正是兴趣的魅力所在吗?
2、 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整个活动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迁移转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孩子们一声声兴奋地呼喊着:“老师,我发现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溢满了惊喜,我知道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 恰当鼓励比超值嘉奖更有效
本节课教学中,我能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及过程的评价。教学中,我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和分享,及时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某些正确回答,我并没有夸他:“棒极了!”,“真聪明!”而是对他说:“你能答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师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评价学习热情更高涨了,思维题更活跃了,他们有些想法是我的预设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时候,恰当的鼓励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奖更有效。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的。但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自主探究时,总是不是很投入,他们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组中去听别人说,然后去附和别人的意见。课下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不用自己想,反正一会儿就合作了,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听了他们的话,我一直在想,小组合作是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让孩子们在乐于独立探究、会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去合作交流,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6-19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7-26
数学说课稿06-26
数学《周长认识》说课稿11-08
小学数学说课稿06-30
小学数学说课稿11-14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0
聋校数学说课稿06-19
高三数学说课稿09-26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