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全章共包括三节: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运算
16.3 分式方程
其中,16.1 节引进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等分式变形,是全章的理论基础部分。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是本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在这一节中对指数概念的限制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这给运算带来便利。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检验(验根)的环节,这是不同于解以前学习的方程的新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借助对分数的认识学习分式的内容,是一种类比的`认识方法,这在本章学习中经常使用。解分式方程时,化归思想很有用,分式方程一般要先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并且要注意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说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式的有关概念,相关性质及运算法则,分式方程的解法。
2.会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熟练的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分式的运算。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
3、会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梳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课堂上展示交流以下问题:
概念部分:
举例说明什么是分式、分式方程、分式的约分、通分和最简分式
分式:
分式方程:
分式的约分:
分式的通分:
最简分式:
性质部分
(1) 什么是分式的基本性质?本章哪些内容用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2)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3法则部分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分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及乘方的运算法则(各举一例说明这些法则) 。
这部分内容由每个小组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学生完全可独立完成。这些基础知识也为分式的运算、化简、解方程奠定基础的所以学生必须学会这部分内容。为此让学生举例说明就更有必要了。
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1.在式子,,,,·,中
整式有 ; 分式有 。
2.若分式:有意义,则,x ;若分式无意义,则x ;若分式的值为零,则x= 。
3.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 方程,其步骤为: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 ,把分式方程转化为 方程。
(2)解这个 方程。
(3)检验,检验的方法是 。
4.约分= , 5.将5.62×
5 、10用小数表示为( )
A.0.000 000 00562 B.0.000 000 0562
C.0.000 000562 D.0.000 000 000562
6.下列式子从左到右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
7.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3a= B. C. D.
8.通分(1) , (2)
9.(1)计算 (2) 解方程
10.计算
11.先化简:÷。再任选一个适当的x值代入求值 。 .
12已知:,试求A、B的值。
13.已知:求的值.
14.已知,求的值.
15.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16某工程队承接了3000米的修路任务,在修好600米后,引进了新设备,工作效率是原来的2倍,一共用30天完成了任务,求引进新设备前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17.学校要举行跳遗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18.探究题:探索规律:,个位数字是3;,个位数字是9;个位数字是7;,个位数字是1;,个位数字是3 ;,个位数字是9;的个位数字是 ;的个位数字是 。
19.根据所给方程,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应用题(要求:题目完整,题意清楚,不要求解方程.)
这部分编写的目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纲下发全体学生都做,然后针对检查情况把典型题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讲解,教师适时补充。最后19题是开放试题但教师要总结规律和方法,工程问题怎样编,行程问题怎样编,教给学生方法是关键。
六、教学反思:
自从实行学、教、测教学模式以来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分数来学习分式效果非常好。本节复习课让学生归纳知识体系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复习课注重习题方法的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类型题的规律的探究。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效果还能好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今后的备课中还应注意时间的分配和重点问题的处理。同时数学课上应该多交给学生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规律探索、思维能力的训练等。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所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多边形相关知识的延展和升华,并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又与三角形相联系,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为后边的知识做了铺垫,联系性比较强,特别是教材中设计了现实情境,“想一想”,“议一议”等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在编写意图上,编者强调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回归多边形的几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多边形定义的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成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概念形成。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第四环节:思维升华。
第五环节:能力拓展。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蜂窝,教师结合图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多边形。
2、工人师傅锯桌面:一个四边形的桌面,用锯子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目的:
1、通过现实情境的展示,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为课题的研究做铺垫。
第二环节 概念形成
1、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多边形,学生类比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多边形定义、并表示出相应的元素。
2、教师再给出严格规范的定义,特别借助学具说明“在平面内”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目的:
1、对于边角这些能在图形中识别而又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描述性定义,采取学生类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来归纳,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借助于自制的直观教具,说明多边形定义中“在平面内”这一条件,易于学生理解,化解了难点。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从四边形开始研究。
活动一:利用四边形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索进程并适当点拨)
(生思考后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纸上完成)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将为以后学习的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 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2的内容,“菱形”是继“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四边形既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学好四边形的内容,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应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时通过探索和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可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进而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动手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
出示问题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以及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出示求证: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性质是( )。
A。对角相等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例2: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菱形衣架,它的边长为16cm,如果墙上钉子间的距离AB=BC=16cm,
则图中的∠1=________。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定理与性质。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积。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6-26
数学《周长认识》说课稿11-08
小学数学说课稿06-30
小学数学说课稿11-14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0
聋校数学说课稿06-19
高三数学说课稿09-26
小学数学说课稿:统计07-18
(合集)小学数学说课稿05-15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