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06 08:43: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2)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刿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学生在第一框中学习了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 (无限性与两面性),能从对网络正面作用的认识与合理使用中,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本框学习怎样克服网络的消极作用,包括两目:第一目“学会自我保护”,第二目:“遵守网络规则”主要围绕如何避开网络伤害,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主题展开,是第一框内容的延伸。没有对网络负面作用的正确估计与及时过滤,不仅谈不上享受,还会受到伤害。因此,只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趋利避害,才能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因此,本框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会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中学生既参与构建网络文化,同时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下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区别,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违德违纪违法。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教材的内容结构,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帮助学生构建“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出发,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抑恶扬善,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责任。

  (2)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辨别觉察能力,在网络交往中更好地保护自己。掌握在网络交往中遵守道德、践行法律的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在网络交往中学会保护自己,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知道网络交往要遵守法律。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按照新课标,让学生尽快了解网络交往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教学难点: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5.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段,情景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网络生活与交往的能力的需要,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结合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

  (3)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培养自学、思维的能力。

  (4)经验分享法:利用同伴的互相教育的作用,提高网络交往的水平。

  2、学法上,根据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动眼、动耳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动嘴说,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情境体验法:通过身边人的遭遇,正确面对网络生活和网络交往。

  (3)归纳总结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交往艺术。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重点说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五大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三)组织活动,共同探究(四)学习小结,提升体验(五)课外延伸,指导践行。其中,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主体活动:活动一、七嘴八舌;活动二、心理辅导;活动三、请你辩论;活动四、法律讲堂;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播放动画:《小燕与网友小Q》

  教师提问: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启示我们网络交往中要注意自我保护,引出新课。

  (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细读本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网络交往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2.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有没有限度?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3.如何遵守网络规则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三)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过渡:请大家说说,中学生面临的网络侵害有哪些?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出示:过分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家庭和睦,甚至可能发生欺诈、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影响健康成长。

  (一)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一:七嘴八舌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2案例,生成3个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1: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为什么?

  问题2:梅平会见天马,可能有几种结果?这些结果会对梅平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3:梅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向谁求助?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1、我们必须提高自已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以免受骗上当。

  活动二:心理辅导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3案例 生成3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1)小齐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2)小齐如果想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有哪些正当渠道?

  (3)小齐看过黄色网页后,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辩别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小结:网络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提高辨别觉察能力 (3)提高抗诱惑能力

  (二)遵守网络规则

  活动三:请你辩论 辩题 : 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有没有限度

  (正反方辩论)(教师引导)

  网络交往的确比在现实生活中交往更“自由”。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上的自由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以,网络“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小组讨论):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总结:1、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活动四:法律讲堂

  (多媒体显示材料):课本P74案例 , 生成3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 1:小堂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尝试制造电脑病毒的? 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

  问题2:小堂攻击同学信箱、公司网络,他获得了什么满足?给同学和公司造成什么危害?

  问题3:小堂的好奇心要受法律制裁吗?为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

  总结:2、上网更要遵守法律

  教师小结:如何遵守网络规则(略)

  (三)学习小结,提升体验

  在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做简短的阐述,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网络交往要学会自我保护,要遵守网络规则。

  (四)课外延伸,指导践行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要求以组为单位各自收集正确利用网络带来的好处和沉溺网络造成危害的典型材料办一期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为主题的班级手抄报,看哪一组办的报更吸引人、更有启发性,也希望同学们在办报比赛中进一步体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带来的好处。

  六、设计理念

  1、教师为学生服务 。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安排活动、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体验、交流、探究,在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2、课堂为发展奠基 。课堂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表达探究提供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启发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了解,培养了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学习“翡”“瑕”等生字,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名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新课程一再强调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不要浪费一分一秒,为了避免满堂灌,我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方式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现我就将我的想法与设计与大家共勉,以求抛砖引玉。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读自悟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难点:说说自己朗读这篇课文时所想到的。

  学情分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应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设计一课时的时间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起引领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主题导入,既检查了预习情况,又自然与新知衔接。

  二、多种方法认读生字、词

  学习课文字、词是基础,因此,我以抽读;男女生赛读,师配合读,游戏测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三、自然过渡,图文结合

  谈话并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小兵,从图中体会他的神态及心理作用,以此学习并理解“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多么喜欢”等词的意思。

  四、重学2——13段,这是本文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方式读,读后并汇报了解到什么信息?师进行小结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及内心活动、并相机板书。

  五、默读最后两段,体会阿姨和小女孩的善良和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六、默读全文,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并写一写

  当学生读完了过后,让学生写出自己读了课文后想说的话,激起孩子感情的再一次升华。

  七、本堂课就是贯穿着人间、人心中的爱,因此,我在引领学生喜欢谁并说出原因的同时,最后总结出“只要我们心中都有爱,人间处处是温暖”。

  板书设计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懂事、孝顺、

  关心家人

  不随便要陌生人的礼物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小兔安家》这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除法的第二课,这课是在学习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运用情境图中有关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代表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的数学问题。在提出这两类数学问题是以理解情境中蕴涵的数学关系为前提的。

  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3、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小兔安家”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简单记录提出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两类,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冬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兔子们为了很好的过冬,它们给自己盖了许多新房子,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小兔们在干什么?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这两组小兔一共有多少只?

  2、小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去休息。你们能用小兔的只数和房间数这两个条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3、小组合作探究,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的问题是:12只小白兔住4间房子了,每间房子平均住几只小白兔?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白兔,12只小白兔需要住几间房子?

  生3:12只小白兔住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白兔?

  生4:如果每间房子住2只小白兔,12只小白兔需要几间房子?

  按汇报的顺序,教师在表格上记录如下:

  有几间房子

  每间有几只小白兔

  4、师:很好,大家合作,一共提出了8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把这些问题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生1:一类知道有几间房子,求每间房子平均住几只小兔;另一类知道每间房子住几只小兔,求需要几间房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师:大家都同意这么分,好,现在请各小组分工解答上面的8道题,完成解答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新任务,把你们的算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排列,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2÷2=6(只) 12÷6=2(间)

  12÷3=4(只) 12÷4=3(间)

  12÷4=3(只) 12÷3=4(间)

  12÷6=2(只) 12÷2=6(间)

  生1:左边的4个算式是同一类问题,知道房子的间数,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白兔;右边的4个算式是另一类问题,知道每间房子住几只小白兔,求要住几间房子。

  生2:这两类问题的答案中,数量单位不同。

  生3:每一行中,左、右两个算式,是用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的。

  师:你们发现了不少规律,再把几个算式联系起来想一想:每间住的小白兔只数与所需房子的间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4:我们发现,每间房子住的小白兔少,需要的房间就多;每间房子住的小白兔多,需要的房子就少。

  5、师:你们真棒!愿意接受小猴子的挑战吗?它给我们提出了: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独立解决,汇报算法。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云房子》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字和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的时候,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风的时候,云朵散去,天空一碧如洗,更加洁净美丽。

  本文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云的不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拟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初秋雨后的天空变化和小鸟的活动情况,感受天空的美丽和小鸟的活泼。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观察、爱想象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抵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他们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轻松有趣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一) 听说激情,引题导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云房子(生齐读)

  2、听说练习:小鸟喜欢千姿百态的.云房子

  3、谈话:小鸟们非常喜欢千姿百态的云房子,相信小朋友们学了课文以后也会非常喜欢千姿百态的云房子。

  (我设计听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听说能力,又紧扣课文重点,为新授做铺垫)

  (二) 创设情境,细致研读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件演示,教师解说: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一群小鸟飞来,它们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小鸟们到底说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课本,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找到的举手。

  (映示“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指名读

  这时候小鸟的心情怎样?指名读,评读,齐读。

  2.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是什么样子的呢?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交流:云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出示: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你找的真完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想不想看一看这些美丽的云房子?课件逐个出现云房子。学生欣赏,教师引说云房子的样子。看:有的像——有的像——有——有——也有——小得只可以——

  4.这么多云房子,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把你最喜欢的云房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同桌互相练一练.

  ①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有谁知道大冬瓜是什么样子的吗?(点击:傻傻地,指导读)看,这个词用的多好!把大冬瓜可爱的样子写出来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价:①你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我还没听出来。②呵,可爱的大冬瓜已经横在老师眼前了!)男生一起读

  ②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的开着

  恩,花开的时候是最美的,你见过哪些开放的花儿?指名说

  这些花儿美美地开着,(点击:美美地)你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读,评价, 女生一起读.

  ③有很高的大楼房

  在你的想象中这大楼房有多高?点击:很高,指名读,师评,这大楼房可真高!谁再来读评价:加上动作一起读.

  ④有很宽的大礼堂

  大礼堂很大很宽,点击:很宽,可以用来开会、举行典礼,可以坐好几千人呢,再读,评价你这座大礼堂可真宽大啊,老师好象看见里面坐了几千人在开会呢!加上动作读,齐读

  ⑤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点击:一点点小的,这座房子真小啊,究竟有多小呢?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师评。请喜欢这座房子的小朋友一起来读。

  5.这些云房子可真美啊!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

  (在教学的一开始,直接引出了重点段第二段,这一段作为重点指导朗读的一段,通过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心情来读好第一句、第二句。后两个重点句,先让学生边读边想写了哪几种云房子?各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看看多媒体,读读重点词“傻傻地”“美美地”“很高”“很宽” “一点点小的”,在看中加深对云房子样子的体会,在读中加深对云房子的感悟。抓住重点词读好,然后连贯起来读句子、读自然段,就能较顺利地读好。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把握好通过朗读实践让学生感悟到读的方法,即抓住重点词及句子的语气就能读出句子的感情。在评价方面我还有所欠缺,针对性不明确。)

  6. 其实这些美丽的云房子都是小鸟根据云的不同形态想象出来的。小朋友们,你们平时观察过天上的云吗?它们还会像什么?指名说。你们能把刚刚说的连起来,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天上的白云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啊!

  (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到文章语言的清新、活泼、生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内化。我结合学生生活中观察天空的时局,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天上的云还会像什么,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云的多样。然后进行说话训练,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积累了语言。)

  7.天上的云各种各样,你能用什么词语老形容吗?

  老师教给小朋友一个成语:(板书:千姿百态,齐读两遍)

  [二]精读第三、四自然段

  1.造好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房子,小鸟们开心极了,他们——引说:从这幢云房子里飞出来,又向那幢云房子飞过去。叽叽喳喳叽喳喳,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

  男生女生来个比赛读怎样?请男生读第3自然段,女生读第4自然段.自己先练练.师进行评价.

  2.想象说话

  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快乐的小鸟,你到你的好朋友的房子里去做客,看到这么美丽的房子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

  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耍,你想去哪种云房子里玩,玩什么,怎么玩呢?同桌互相讨论下.

  指名想象说话.

  (借助课件,用男生女生比赛读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体会小鸟开心的心情。并且以此补充课文“做客”“玩耍”的空白,进行说话练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但是我在教学时,由于教学不严谨,在这部分花了太多的时间,不光让他们说,还让他们玩了游戏,这样一来,多此一举,显得这一环节毫无意义。)

  [三)]精读五、六自然段

  1.你们说的可真不错,小鸟们玩得高兴极了。可是,忽然——(风声)你听到了什么?

  看——你看到了什么?(云房子变小了,不见了)

  出示: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到哪儿去拉?谁来读?

  这时候,你心里感觉怎样?(奇怪、可惜)再读,齐读。

  2.云房子到底去哪里了呢?

  没有了没有了,像大冬瓜那样的云房子没有了,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没有了,很高的大楼房没有了,很宽的大礼堂没有了。就连那一点点小的也没有了,真让人可惜啊!

  3.不过,你看,天空上还剩下什么和什么呢?一个太阳和一片蓝天了。

  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笑眯眯。当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你,你心里觉得怎样?

  为什么蓝天是水汪汪的呢?你能帮助老师弄明白吗?(是啊,天空刚刚下了一场雨,像洗过一样干净,就连一点点小的白云都没有了,干干净净,一点杂质也没有了,除了蓝色还是蓝色。)

  4.我们可以用一个美丽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天空,板书:一碧如洗齐读两遍,记住它。

  5.这样的天空你们喜欢吗?美不美?

  出示:天空像洗过那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6.看到这么美的天空你想说什么?(哇,天空真美啊!)你们都是会想象的孩子

  (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领悟文章和词语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对 “水汪汪”一词的理解,并不需要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朗读让他感悟到“水汪汪”就是指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镜 、清纯、碧空万里,感悟之后用朗读表达出来。对于这么美丽的天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回归整体,深化感悟

  1.小结指板书:这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了下雨之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的时候,云朵千姿百态,逗人喜爱。有的——有的——有——有——也有——。有风的时候,云朵散去,天空像——天空更加洁净美丽,真是一碧如洗啊!

  雨后的天空很美,我们的课文也很美。

  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在音乐声中,老师与小朋友们配合读全文:课题齐读,师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2-4自然段,男生读5-6自然段。

  2.拓展题

  小鸟非常喜欢千姿百态的云房子和一碧如洗的天空,学完课文以后,小朋友们,你们也喜欢千姿百态的云房子和一碧如洗的天空吗?

  画一画、写一写你喜欢的云房子。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了,小朋友们再见!谢谢你们!

  (利用板书总结全文,并进行重要段落的背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情读读课文,老师也参与其中,跟学生配合读书,更加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再次领略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照应开头,有始有终。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让学生深化感悟,达到写的目标。)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22云房子

  一碧如洗

  课后反思:

  一、怎样注重课堂学生的生成,我做的不好,因此课堂有点凌乱。

  二、哪怕上课前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预设,但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三、教师应该以怎样的语言来感染人,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课堂上的语言机智是我所欠缺的,我需要继续努力。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单元中“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课。本节内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及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及应用,大约需要1课时。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线性运算中最基本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为后继学习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奠定了基础;其中三角形法则适用于求任意多个向量的和,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有很普遍的应用。所以本课在“平面向量”及“空间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向量的定义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数的运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学过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所学的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准确把握两个加法法则的特点。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正确领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几何意义,并能运用法则作出两个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应用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之和,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

  3、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向量的加法法则。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则并正确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两个加法法则各有特点,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质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简便易行,所以是详讲内容,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本课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则。

  难点:对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法则的实质是:将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之间必须构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类比:由数的加法运算类比向量的加法运算。

  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边形法则,在法则的运用中观察图形得出三角形法则,探求共线向量的加法,发现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过图形,观察得出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这些都体现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3、讲解与练习:对两个法则特点的分析,例题都采取了引导与讲解的方法,学生课堂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直观地表现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义,更能说清两个法则的几何意义及运算律。

  六、数学思想的体现:

  分类的思想:总的来说本课中向量的加法分为不共线向量及共线向量两种形式,共线向量又分为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两种情形,然后专门对零向量与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规定,这样对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讨论,线索清楚。

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说课稿 篇10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an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幂的意义,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新的知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代数式之后编排的,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整式的乘法最终都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的设计,教科书从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要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在探索中,学生将自然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启发要求学生往更深一层次去研究、剖析知识,概括出“底数互为相反数”时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在探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创新、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

  2)、在推理和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辩证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在探索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其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由乘法和乘方的概念加以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抽象过程。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节前语中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同底幂相乘如何计算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Ⅰ、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方之间关系,即多个相同因数乘积的形式,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情景:学生观察节前语,教师提出问题: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从天文中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生共同列式为:3×105×3×107×4.22=37.98×(105×107)(千米)

  那:105×107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Ⅱ、探究新知:

  1、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

  2、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总结得到:

  (1)102×103=105 =102 3

  (2)105×108 =1013=105 8

  (3)10m×10n =10m n

  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思考:底数不为10的同底的幂相乘后的结果又如何呢?

  2m×2n等于什么? ()m×()n呢,(m,n都是正整数).

  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2m×2n =2m n ()m×()n =()m n

  可以发现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的结果,底数和原来的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3、形成法则:

  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设疑归纳am·an= 进而形成法则。am·an=am 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Ⅲ、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试一试:口算:(抢答)

  (1)105×106 ( ) (2) a7 ·a3 ( )

  (3)x5 ·x5 ( ) (4) b5 · b ( )

  (5)x10 · x ( ) (6) x5 ·x4 ( )

  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

  2、例题讲解:

  以基本习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例1 计算:

  (1)(-3)7×(-3)6; (2)()3×(); (3)-x3·x5; (4)b2m·b2m 1。

  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1)b5 · b5= 2b5 ( ) (2)b5 b5 = b10 ( )

  (3)x5 ·x5 = x25 ( ) (4)y5 · y5 = 2y10 ( )

  (5)c · c3 = c3 ( ) (6)m m3 = m4 ( )

  4、变式练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逆应用)

  (1)x5 ·( )= x 8 (2)a ·( )= a6

  (3)x · x3( )= x7 (4)xm ·( )=x3m

  5、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突出重点,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较大数,发展数感。

  Ⅴ、应用提高

  完成课本“想一想”: am·an·ap等于什么?

  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Ⅵ、拓展延伸:

  1、若am= 3,an= 4, 则am n=。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灵活解题。

  2、计算:(写成幂的形式)

  (1)①(-5)6×53 ②(-7)5×74 ③(-6)3×64×(-6)5

  (2)(a-b)2×(a-b) ②(b-a)2×(a-b)

  本题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是一种拓展和提高。

  Ⅶ、归纳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几个须注意的地方: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公式中的底数和指数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等;

  3、解题时,有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Ⅷ、课堂作业:

  P15 知识技能 T1

  P16 问题解决 T 2、3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2.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3.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4.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5.关于观潮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6.关于观潮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8.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