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8-05 20:54: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秋天的雨》。

  一、教材与目标设计背景

  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学生通过一单元的学习,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积累优美的语言。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三组画面:五彩缤纷秋色图,沁人心脾秋味图、欢天喜地筹冬图。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文章结构严谨且富有诗意,采用了典型的“分述-总结”的结构,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首句均为总起句。课标中段阅读目标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非常适合孩子积累背诵与学习表达。另外,在修辞上,散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秋雨描绘得可触、可感,带给人以美妙的想象。但这些被艺术化的语言,会给抽象思维处于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造成理解和学习表达上的困难。针对这样的实际,以《秋天的雨》为例,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支架,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学习背诵方法,积累优美语言

  二、教学目标

  结合这样的教学背景,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两课时达成。

  第一课课时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8个、会写12个、积累词语16个。

  2、通过查字典词语:“温柔、频频”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钥匙、清凉、凉爽”的意思。

  3、读懂课文,抓住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

  第二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了解文章脉络,学习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方法,初步学会背诵课文第1至4自然段。

  3、感受课文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我选择支架式学习,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为支架,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思维导图的运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表达,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第二个层次,以思维导图为支架,结合关键字背诵课文;第三个层次,去掉关键字“导图”转化为“脑图”学生尝试背诵。

  四、教学过程

  具体流程为: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解答。

  2、通过查字典词语:“温柔、频频”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钥匙、清凉、凉爽”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

  读懂课文,抓住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

  四、书法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二、依据思维导图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三、作业

  下面,我主要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以支架了解课文的结构,知道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都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二、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一)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其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方法是非常适合孩子积累的,但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使抽象思维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在理解与学习表达和背诵上困难,难以形成画面的连贯感。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学生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具体通过以下步骤理解这一自然段的表达:

  1、理解表达:指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概括:秋天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进而追问都有哪些颜色呢?这些颜色都给了谁?作者又想象到了什么?对比读:体会表达上带给人们的想象与美感。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美感。

  2、学习表达:孩子们找出这些颜色后,教师引领孩子们学习:根据看到什么,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什么的方法进行表达。

  3、根据思维导图尝试朗读与背诵。配上音乐依据导图想象画面背诵。

  4、去掉关键字尝试背诵。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秋天的雨带来这样多的颜色,这样美丽的画面,所以作者说秋天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的。

  【这样在具体地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能力培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依据思维导图关键字,想象画面,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还带来了好闻的气味呢!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并说一说都闻到了哪些气味,并读相应的句子。

  通过回答问题:“小朋友的脚为什么被勾住?”感悟秋天的美好。

  依据思维导图,想象背诵。

  (三)依据文本,想象说话。理解第四自然段

  秋天的雨不但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气味,小动物们也收到了信息,它们在忙着干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教师作为记者,采访小动物。【建立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口语交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老师搭建一个梯子-采访:学生通过扮演小动物,练习口语表达】

  (四)拓展延伸:秋天的雨还可能给谁带来影响?【想象,说话】

  (五)总结:因为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沁人心脾的香味、和声音,所以秋天的雨是——PPT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正因为如此,课文第一自然段才这样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师生共同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完成思维导图。(给题目加上钥匙的边框)

  作业设计

  作业是这样设计的: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观察秋天校园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变化,你有想象到了什么?观察后先和同学交流再写一写校园的秋天。【意图: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口语交际与写作】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沈阳大学理学院08物理的王超。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电动机”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六节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内容进行展开。(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电与磁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而电动机既是电磁现象的具体实例和综合应用,又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继课程磁生电作了铺垫,起着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起着连接前后知识的纽带作用,电动机的原理,,电和磁的一个重要规律。为什么是重点,因为是一个重要规律。突出重点,做好探究实验,放大实验现象。

  难点: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电流和磁场是不能够直接感知,他们之间的规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并且学生还未涉及到受力分析,力的平衡及力矩平衡知识,因此把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慢电动机的转动,直观的模拟出电流和磁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破难点的学习。

  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上,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在认知层面上因为生活中的电动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很难对其内部结构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初中学生思维虽然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知道电动机的基本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 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 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以及换向器在直流电动机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经历制作电动机模型和看电动机内部结构的图片,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初步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探究、讲解、讨论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启发式教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回顾反思,课后作业四个部分。

  首先是新课导入,向学生们展示四幅图片。电动小汽车,电风扇,摩天轮,洗衣机。向学生提问,它们能够运转是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是哪种用电器?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电动机。

  新课教学: 首先向同学展示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经过观看,同学们不难发现电动机的内部有磁体和线圈。这时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电动机通电就能转动?磁场和通电导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设置了对比与猜想环节,同学们知道磁体之间存在作用,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通电导线放入磁场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带领同学进行探究实验。用锡箔纸卷成纸筒代替铜棒,放大实验现象。用包了锡箔的格尺做轨道,轨道更加平滑,在纸筒行进过程不会受到阻碍。经过实验同学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分析后,可以得到如下的接论。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导体棒是否只向一个方向运动?让同学们做出猜想,并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经过思考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这时给出采用控制变量法的表格,做实验,完善表格,最后通过分析表格,不难的出这个结论。

  导体棒的运动长度受到了轨道和磁场的限制。电动机中的线圈能够持续运转。引导学生思考将线圈放入磁场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将线圈放入磁场中。同学将会看到线圈在磁场中扭动,不能连续转动的实验现象。

  学以至用。我设计了玩一玩的环节。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制作的小电动机模型,利用线圈在磁场中扭动的规律,让小电动机转起来。 制作小电机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亲手制作,亲身经历,才能记忆深刻。

  借助小小模型和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下电动机的构造,定子和转子。

  玩过之后就进入了科学探究环节,为什么线圈在磁场中不能够连续转动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然后我通过三幅图对比的方式,解释线圈不能连续转动的原因。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线圈连续转动?经过对线圈不能够连续转动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给出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改变电流方向,断电,和磁场方向。

  这时向同学们介绍电动机中一个重要组成换向器。它的作用是每当线圈经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在后半周也受到动力,线圈将会更平稳、有力地转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向同学们展示换向器的图片,给以同学们更直观的认识。

  最后让同学生思考,电动机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哪些优点?

  新课教学结束。进入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本身进行反思。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认知的主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归纳总能力。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新知,并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让同学设计一个电路,让电动机既能正转也能反转。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相呼应。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的接触生活中的电动机,我让学生对电动机进行一个调查,帮助学生学习。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帮助同学更加而精准的抓住本机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的课题是《扬起自信的风帆》,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来谈谈自己的课堂构思。

  首先,介绍下本课课标,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以课标为依据,我分析下教材,《扬起自信的风帆》位于鲁教版《道德与法治》第3单元第6课第1框。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感受自信的意义,掌握树立自信的方法,具有自信的人生态度。自信会让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为下一课自立的讲授做了铺垫。

  了解学情也很重要,我对学情的认识是初一学生处于青春期,认识自身的能力较不成熟,有的学生过于自卑或是自负,不能以自信的态度生活和进步。而且这阶段的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理解和接受效果更好,所以授课中我采用了许多感性材料。

  依据课标要求,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体验等活动,学会以自信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表演、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并逐步克服自卑自负心理。

  3.知识目标

  通过访谈、交流等活动,了解自信的表现及重要性,懂得培养自信品质的基本要求。

  基于课标、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立足学情,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培养自信品质的基本要求。

  这是因为: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自信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培养自信品质的基本方法,进而树立自信心。而且学生对于如何获得自信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我打算用感性材料和设置的一些分享、竞赛和记录活动突破这一重点。

  难点:自信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教材短短一段正文,概括自信三层重要意义,理论性较强,且文字精炼,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深入认识更有难度。这个难点的处理我打算用班级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创设情境来进行,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在班级分享,用学生自己的亲身情况,学生会更感兴趣,也会更好理解。

  教法有情境教学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传统讲授法 多媒体教学

  学法有角色扮演法 体验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音乐、图片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课前列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并完成 “进步与成功卡”,课上交流;课前确定情景剧人选,课上表演。

  下面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游戏 自信抓手指

  每个同学伸出左手的食指顶住旁边那个同学的手掌,伸出右手的手掌盖住旁边同学的左手食指,老师会讲一段话,在听到“行”字后要迅速地抽出食指,抓住旁边人的手指。这段话的内容都是关于自信的,例如,相信自己,我能行

  设置这个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而且潜移默化传递了自信的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导入了本课。

  过渡语是刚才咱们的小活动中说到相信自己,我能行,我能行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是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就让一起来扬起自信的风帆,开启自信之旅。

  板书: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探究新知

  板块一:登上自信之舟 板书 自信

  配乐展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的风采,然后提问,同学们你认为自信是什么?得出自信就是自我肯定与自我相信。

  刚才展示了他人自信的风采,下面让同学们展示自身自信的风采。进入自信达人秀活动。引导学生可以是自信的微笑、手势、姿势。课前教师可以询问班级有特长的学生,谁想展示自信的风采,然后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可以是画画和舞蹈等特长。

  采访下跳舞的同学,在学跳舞的过程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面对的?有没有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跳舞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你认为自信对你的成功起了什么作用?再问全班同学,让同学们小组讨论下,自信对你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让同学展示自信的风采,活跃了课堂,让学生切实得感受到了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通过询问跳舞学生的一些问题起到了示范作用,又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回顾自身,从而突破了自信的作用这一难点。我觉得这部分用学生亲身的事例来创设情境氛围体验自信的力量,会更生动,好理解。

  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自信可以使我们乐观得面对生活,不断激发潜能,勇往直前向着目标前进,最终走向成功,所以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那怎样成为自信的人,进入板块二 扬起自信的风帆,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展示课本大仲马的.故事,大仲马的故事是他去找工作,各方面都不擅长,最后发现自己写字漂亮这一优点,促使他成为大作家。提问他是怎样找到自信的?得出找到自身优点。板书 找到优点

  天生我才必有用,你的优点是什么?

  活动:我来引爆他

  让学生主动上前,其他同学来说他的长处,引爆他。

  这部分通过典型材料得出要找到自身优点,再通过活动,通过他人对自己的优点赞美,让学生感性得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真正得感受到自信,也达到了回顾自身、巩固的目的。

  那我们每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面对缺点怎么做呢?

  引导同学来看课本上小立的故事,他最初说话优点结巴,通过不断练习,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成功。他的自信来自于哪里?师生得出是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得到自信。板书 改正不足

  下面进行自信自检台活动

  在课前发的贴纸上写上3个急需改进的方面和克服的方法,写完交流下,然后贴在桌子上,时时提醒自己改变。

  通过典型事例来得出改正缺点,并让学生贴在桌子上,时刻提醒自己,做出改变,获得自信。

  通过发现优点,改正不足,让自己变得越来也好,会让我们更加自信。

  下面进行自信之星PK赛

  拿出课前填好的进步与成功卡,各小组推荐出进步最大的同学,成为自信之星。分享该同学的进步与成功。提问每次你进步的时候,感觉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得进步,获得成功,也让自己更为自信。

  板书积累成功

  要积累成功就要多参加活动。下面进行小剧场——我来当导游。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进行。内容大体为文艺委员挑选演员,一个同学说不行,另一个同学自负得说我各方面都很强,必须当主角。让同学评价这2个同学的心理,给他们点建议。得出自卑自负都不利于成功,我再出示几个克服自卑自负心理的方法。

  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自卑自负心理的危害,我觉得效果更好。

  板书克服自卑自负

  (三)巩固提升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读我来赞美你,师生共同赞美自信

  然后一起唱响《我相信》,让2名同学一起唱。同学们起立唱。这样达到了情感升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结束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同学们,让我们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做一个自信的人,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成功!必将开出属于自己的灿烂花朵。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其主旨是: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基于此,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课文内容: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等。

  3、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4、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其中的重点是: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二、说教法:

  学习这篇事理说明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阅读这说明文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默读,通过集体探究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道理,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反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

  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教师自己说出,多媒体展示)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介绍文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多媒体展示,学生快速看)

  (四)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后开始课文的学习。

  (五)检查自读情况,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字音(宜抽一成绩较好的学生,起来朗读,再打出来,可以节约时间)

  几()乎光纤()趋()势芯()片挠()头聘用()着()眼点弥补()胆怯()

  2、词语(直接打出)

  无穷无尽归根到底与日俱增层出不穷创新辩证弥补着眼

  3、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4、教师:根据课件上显示的文章主旨,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这样理解会比较快)

  5、完成表格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让学生探究式合作)

  美国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哲学

  相同点都能鼓励创新

  不同点适应对象及后果对前30%~40%的学生很有益,比较容易成功。

  对后30%~40%的学生很有益,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

  学习方式跳跃式学习,很有自由度,自己可以探索很多东西按部就班的训练,扎实,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能学到的东西。

  6、杨振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区别对待。

  (六)课堂练习(分小组布置任务,然后集体完成。)

  A、学生找出主要的说明方法。集体完成并更正。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B、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见课件。

  C、阅读课文3、4段,完成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本段说明的重点)

  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拓展:你学了本文之后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

  (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点自由思考习惯和创新的意识,尽量弥补中国试式教育的缺陷)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知识点的教学是建立在七册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常规的教法是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顺序逐一教学,我思考这些平面图形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可否引导学生先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表象和感受,再同时推导出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知识融会贯通。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作为本单元的准备课,为本单元三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作好有力的铺垫。本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转化、割补、旋转、平移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平面图形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所以新课伊始,由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引出五种平面图形,由猜想五种平面图形能否相互转化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动手操作的活动安排了两个环节、两个层次、两个学具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第一个层次是拼组图形,只要求将两种完全一样的图形转化成另一种图形,这个操作比较容易,第二个层次是要剪拼图形,必须等积变形,要求将一种变换成另一种图形,因为有了第一个层次的基础就化解了这个层次的思维难度。每次操作活动之前老师都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求和目的,特别是通过讨论“转化”“等积变形”这两个词的意思,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转化前后的图形,形状要变但总面积不变。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介绍了平移、旋转、割补的数学方法,学生通过观看课件的动画演示,很直观的感受到了自己动手操作时也使用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

  学生的操作活动过后重在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用教具演示的的几组图形:转化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最精彩的部分属接下来的猜一猜:(出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什么图形转化而成的游戏,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课件预设了一个很难想到的变形,让学生尽情的猜,最后才引导学生揭晓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一是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出示网络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五种平面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下面面积计算的推导做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今天的发现你还想探讨哪些数学问题?”作为本课的拓展,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上课版)平面图形的转化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折、剪、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这些图形能相互转化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能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学具教具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观察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除了长方形,你们还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今天邓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五位老朋友,请看

  这五种平面图形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板书:平面图形),你们猜想一下:这五种平面图形能不能相互转化呢?(板书:转化)你们理解转化这个词的意思吗?谁能举例说明?

  二、探索,活动过程。

  1、操作(一):拼组

  (1)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同学们想不想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请听清楚要求:先拿出1号信封的学具,想办法拼组,转化图形。动手的时候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同桌合作玩,转化好了后再互相说一说你是把什么图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汇报的时候请操作得好,交流得好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发现。

  (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

  (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知道吗,刚才你们在拼组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介绍旋转、平移。

  这些方法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举例说明:开锁、转动方向盘、电梯上下等。你们还见过生活中哪些运用了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小结:同学们真棒,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2、操作(二):剪拼

  (1)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仅仅是通过拼组来转化图形,其实转化图形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不想向更难的方法挑战?那又要听清楚要求:拿出2号信封里的学具,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五种图形互相转化,必须等积变形。什么是等积变形?

  (2)学生活动,老师参与指导。

  (3)汇报。将同学的转化过程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你们在剪拼图形的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又运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介绍割补法。

  3、发现联系。前面同学们是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图形能互相转化,下面观察思考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课件演示)观察比较黑板上同学们汇报的这几组转化过程,图形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挑选一组重点观察,也可以从整体观察共同的规律。

  独立观察,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三、练习,综合运用

  玩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课件演示)这个长方形是由一种图形转化而成的,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怎么转化的?通过玩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哪些图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四、总结,提出问题。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和收获?(了解了割补、平移、旋转、等积变形等数学知识、方法)根据这些发现和方法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你还想探讨哪些数学问题呢?这些问题上课不能一一解答,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下课、回家后可以继续研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说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各种细节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春笋》说课稿08-29

《民族》说课稿07-25

掌声说课稿09-24

《左右》说课稿09-01

《师说》说课稿08-19

《蜘蛛》说课稿09-18

石榴说课稿10-05

《欢庆》说课稿09-10

《春风》说课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