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目标确定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重点:如何让影子动起来。
难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三、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我做了物质方面的准备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准备: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方面准备:1、白纸、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风车、风扇等。
3、教师范例一份,应集灯一个。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五、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涉及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首先我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的
为由而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三、)跳舞的影子
1、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小鸟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小鸟、固体胶,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上小鸟跳舞。
3、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幼儿讨论:为什么小鸟会飞起来?
小结:要让小鸟跳舞,翅膀之间必须有距离,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适有关。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人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哪些部分便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他们就跳起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的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课题。这一环节调动幼儿身体各个部分,充分满足幼儿好动的个性,是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影子带来的有趣现象。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双胞胎》。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新课标内容,确定《双胞胎》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即通过玩玩、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二、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简单的对称知识,并且对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美术作品。小学生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结合四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多种表现对称形式的手法,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② 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一组对称美的美术作品。
③ 体验创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表现两个物体的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是:用自己适合的方法创作对称的物体。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剪纸工具等。
学生准备:剪纸工具、泥塑工具、画具等。
六、教法学法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领导者。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广大教师经历了“初步认识—初步实践—课改反思—再认识—再实践” 的课改过程。小学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必修学科之一,使小学美术教师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 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教学程序
1、引导启发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出示几张不完整的对称剪纸作品,让学生猜猜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猜出全部图形,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2、 自主探究 。
通过“送礼物”这一游戏活动,让学生猜想分析老师是按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制作出双胞胎的作品,从而了解对印的基本方法。紧接着趁热打铁,让一名学生上台与老师合作完成双胞胎作品,其它同学通过看再一次加深印象,并且能很好地勾起他们的创作热情。接下来,让他们探究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表现两个物体的对称现象,并且能够帮助老师再用剪纸的'手法完善作品,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接下来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 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大胆创作。
制作《双胞胎》作品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事先将他们分组,鼓励他们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如一件作品用两种表现手法,或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合理安排画面。制作同时,并播放舒缓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 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 大胆创造, 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 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4、 展示欣赏 、评价 。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 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
A.自评:
让学生自己 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 么地方制作的棒?
B.互评:
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 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C.教师评价:
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 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 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 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 的主人”。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扩展延伸。
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也是艺术大师们创作作品的重要法则。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课后再想想看,找找看,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是通过对称法则创作出来的。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新颖的手法来表现对称的美。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得有思想、有感情,富有生命力和教育意义。
《城里来了大恐龙》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恐龙的基本特征作为推进故事的线索,通过恐龙到城里给大家带来麻烦和快乐的故事,让幼儿感受帮助别人,会收获快乐。故事逻辑清晰、内容浅显,易于幼儿理解。
二、说学生:
从学前阶段到小学低年级,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4、5岁的幼儿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能够正确地说简单的句子,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开展分享阅读,在阅读中注意口头语言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并增加预期和假设的提问,猜想事件的发展。
《城里来了大恐龙》正好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纲要》精神、中班幼儿语言发展实际水平、以及本故事具有的特点,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情感目标:帮助幼儿体验恐龙的不同心情,体会给别人带来便利的快乐。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在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中,情感目标在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体验恐龙给人们带来麻烦和便利的心情,从而激发幼儿关爱别人的情感。
2、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名称、角色及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词组:啪哒啪哒、吱咕吱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伤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次活动,就是让幼儿欣赏、倾听、讲述、反思故事,使幼儿逐渐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语句等。
3、能力目标: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想象,讲述恐龙来到城市所发生的事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故事虚拟、夸张的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在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里,引导幼儿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进行合理想象,大胆讲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我确定本次活动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以及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
教学难点: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想像,大胆讲述恐龙来到城市所发生的事情。(幼儿讲述的效果与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的引导有关,因此,把这点作为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一次成功的活动需要精心的准备。幼儿经验上的准备,可以为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对教具及教学环境的准备,可以使幼儿在更形象直观的环境里学习。
1、幼儿经验准备:对恐龙相关知识的了解。
2、课件准备。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五、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引导为主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1、教法:
演示法: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形象地感受童话。
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帮助幼儿多角度感受故事。
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讲大恐龙“啪嗒啪嗒”地走时,语气加重,动作夸张,更好的突出恐龙大而重的形象。
谈话法:提出话题,引起共鸣。
如请小朋友共同讨论:你喜欢这只恐龙吗?为什么?
提问法: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我主要运用了反思性提问:恐龙给大家带来了麻烦,这是他愿意的吗?假设性提问:如果你是大恐龙,你会怎么做?等。
2、说学法:
观察法:利用课件,让幼儿欣赏观察,猜测故事的发生。
幼儿对故事内容的讲述都是基于观察的基础上的。幼儿除了观察图片外,还可以观察一些重复出现的文字,引起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讨论法:幼儿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讨论法的运用给了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讲述法:幼儿看图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采用引导幼儿讲述恐龙的特征、猜测故事的发展、自由看书讲述,多种形式的讲述,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1.开始部分:欣赏激趣,谈话引出。
展示图片--提问--谈话
展示恐龙图片,吸引幼儿。恐龙是遥远时代的动物,活动前幼儿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活动一开始出示大恐龙的'图片,让故事的主人公出现在儿童面前,集中幼儿注意力。
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讲述恐龙的一些特征,教师提炼,突出重、大、长等特征。
谈话:如果恐龙来到城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讲,然后教师提出学习内容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幼儿会思考:故事的内容和自己讲的一样吗?这样幼儿就带着好奇心去欣赏故事。
2.基本部分:
逐图讲述,理解故事--完整欣赏,加深印象--谈话活动,情感体验。
逐图讲述,理解故事。
教师运用直观演示法,根据需要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在听听、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感知恐龙来到城里后带来的麻烦和便利,以及其中的原由。
展示第一幅图,然后提问:恐龙来到了什么地方?它是怎么走路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多次提问,为幼儿创设一个问题情景,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结合已有经验,运用讲述法讲述发生的事情,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提炼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恐龙“啪哒啪哒”地走路,身体很大,堵塞了交通。在讲述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突破活动的难点。
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讲述第二、三幅图。第二幅图突出,恐龙身体太重,铁路发出“吱咕吱咕”声音。第三幅图突出:恐龙脖子太长,把房顶掀翻。
前三幅图的内容,都是恐龙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教师在此引导幼儿讲述“恐龙制造麻烦后,他的心情会怎样?”
接着,引导幼儿看第四幅图“恐龙变成立交桥,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体验恐龙此时的心情,提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突出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加深印象。
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完整展示故事图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作品。
谈话活动,情感体验。
提问“恐龙前后心情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只恐龙,你想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依照恐龙的各种形体特征说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幼儿把自己当成恐龙,设身处地去思考讲述,更能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会快乐。
3.结束部分:幼儿阅读故事,自由讲述。
儿童在看故事,听故事后,基本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再让幼儿自由看书,拉近幼儿与读本的距离。个别表达能力稍弱的幼儿,教师在这一环节个别指导,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要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具备反思、预期、质疑、假设的策略技能,不同的策略技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本次活动,我就有意识的发展幼儿相关的阅读技能。
比如:“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发展幼儿反思的策略技能,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一幅图观察讲述后再讲述其它几幅类似的图,发展幼儿的预期策略技能,有利于幼儿快速理解阅读内容;
“恐龙为什么会给人们制造麻烦,它愿意吗?”发展幼儿的质疑技能,在助于深入准确理解阅读内容;
“恐龙前后心情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只恐龙,你想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就是发展幼儿假设的策略技能等等。
这些策略的逐步发展,将有利于今后的阅读。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的说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我愿意是急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课《外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歌,诗人使用博喻和对比等修辞方式,以两组不同的意象,刻画了一个坚韧豪迈而又充满苍凉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一个具有娇媚温馨气质的女性形象,表达了诗人为爱情敢于承受孤独、敢于排除任何艰难险阻、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决心和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1、知识目标
(1)、了解裴多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情况;
(2)、感悟本诗的每组意象,并把握其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欣赏本诗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3、情感目标
学习诗人对爱情甘心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本诗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知裴多菲的爱情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学情分析
鉴于本课是诗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歌,此前,学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因此,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听配乐朗诵、朗诵阅读再加上适当的点拨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此前,我们已经学过舒婷的《致橡树》。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本诗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和理解裴多菲和舒婷的爱情观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囿于本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我在课堂上将用MP3和小音箱组合起来,为学生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听出诗歌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来,通过听配乐朗诵可以达到以听代教的目的)
2、诵读品味法(诗歌是用细瓷小碗盛装的龙井,而不是街头供认解渴的大碗茶,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
3、点拨法(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的能力有限,学生不可能把诗歌中所有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都品味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4、比较阅读法(我们刚刚学过舒婷的《致橡树》,该诗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舒婷的爱情观与裴多菲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其不同之处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以下几个学法:
一是朗读感悟。通过听配乐朗诵和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技能。
二是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与其他同类诗歌不同之处。
三是模仿学习,通过让学生模仿本诗进行仿写训练,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趁机通过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对比,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由于本诗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诵和反复诵读就可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因此,讲课时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二)导语设计
课前在黑板上板书殷夫译的裴多菲名作《自由与爱情》,由《自由与爱情》引入新课。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无疑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然而,当三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孰轻孰重,你该如何抉择呢?对此,诗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短短的一首诗曾经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去追求自由,即使面临死亡也义无反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我愿意是急流》,倾听他对爱人的真挚表白,以全面认识诗人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1、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让点名一学生结合手中资料讲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是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在与沙俄哥萨克兵的搏斗中为国牺牲,年仅26岁。他曾说过:“我用我的'诗作战,我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战士。”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爱情诗,因此,他被称为“马扎尔抒情诗王”。代表作:《自由与爱情》《农村的大锤》、《雅诺什勇士》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847年8月,是裴多菲献给妻子尤丽亚的爱情诗。此外《给尤丽亚》、《小树颤抖着》和《假如我想起我亲爱的人儿》等都是裴多菲献给尤丽亚的爱情诗。
2、听读感知
(1)、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让学生把握本诗朗诵的节奏和停顿等朗诵技巧,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
(2)、再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第三次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感情,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小声跟读。
(4)、让学生集体朗诵全诗,掌握诵读技巧,学生读后教师进行纠正诵读不到位的地方,然后由教师作示范诵读。
(5)、让男女生分别集体朗诵全诗,男生读后由女生作点评,女生读后由男生作点评,最后由教师作总结。
(6)、个别诵读,诵读时教师
为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3、分析诗歌意象
(1)、请全体同学再次集体朗诵全诗,分别找出用来表述我和我的爱人的意象。
我: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
我的爱人: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
(2)、思考这两组意象各具有什么特点。诗人是怎样将这两方面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用来自喻的意象比较粗旷,富有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
比喻爱人的意象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修辞手法:博喻、对比
(3)、我为什么会为我的爱人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通过学生思考,让学生说出本诗的主题:爱
(4)、本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4、比较阅读
(1)、把本诗和舒婷的《致橡树》相比较,分析这两种爱情观不同之处,进而对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高中生早恋问题起到疏导作用。
(2)、把本诗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树》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这两首诗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点。
我愿意是树
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
我愿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阳光……
这样我们就能结合在一起。
而且,姑娘,如果你是天空,
我愿意变成天上的星星;
然而,姑娘,如果你是地狱,
为了在一起我愿意永坠地狱之中。
——裴多菲
5、结束语:爱情是美妙的,但春天不是收获的季节。中学生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如果你爱他(她),就应该让她过得幸福,如果你爱他(她),就应该为她的前途着想,如果你爱他(她),就不要影响她学习,给她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除了爱情,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甚至未来的爱。
布置作业:
阅读《我愿意是急流》,模仿诗句的形式,再造两组诗段,内容是:
我愿意是……只要我的…是…
我愿意是……只要我的…是…
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船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日积月累”的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和古诗。“初显身手”中起名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用最简练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笔下生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新闻。“金钥匙”辅导学生快速阅读新闻。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总起句,交待了骆驼生活的环境是沙漠。接着结合骆驼的身体特点,从身高、脖子长——望得远,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鼻孔会闭——挡风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烫,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六方面讲述了它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所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难点为: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时先板书“舟”字,然后提问学生“舟”什么意思?船是在哪里航行的?紧接着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里有船吗?板书:之,指着板书问学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过渡到学习课文这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有了兴趣,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方便下面的学习。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边看图边问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看到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无际,气候干燥,很少下雨,缺水,气温变化大,时常刮大风,卷起黄沙,沙漠地带植物稀少,动物也不多。)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板书,有条理地列出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板书: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在提到旋风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质疑:旋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一说。在讲到驼峰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骆驼是怎样利用驼峰储存养料维持生命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里没有的知识。骆驼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钟的时间一口气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当于好几桶呢。)
学完这部分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观察一下: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经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这部分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
教师可以接着总结:观察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讲清这一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人们是怎样利用骆驼的这些特点来为人类服务的呢?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自学要求:结合骆驼的特点思考: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
2、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预报天气?
3、骆驼为什么能驮很多东西?为什么能在沙漠里作长途旅行?启发学生把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第一自然段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答案:骆驼身体高,能望远,人们利用它来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学生对科学知识文章缺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适当作些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巩固获得的知识。设计此问题就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类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骆驼和船类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结: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说明它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文分两部分页。第一部分写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第二部分写骆驼的用处和它与人们的关系。由于作者对骆驼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骆驼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又由于作者观察仔细,而且有顺序,所以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是“趾、脂、胝”音形义比较着来记,注意“嗅”字不要丢了大上的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第二题,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五、作业超市。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说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二、 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 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 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4、 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 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 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 说学法
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3、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
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思维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 认识平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老师这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看老师分,通过老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说明一个一个地分,每份数量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 揭示课题
像上边那样,把梨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迟发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
(三) 认识除号
同学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他们的运算符号,同学知不知道他们的原算符号呀,那么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这样一来通过老师讲示范教会学生读、写
(四) 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采用边讲边练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 说教材
《窃读记》以自语式的内心独白手法,刻画了作者林海音孩提时代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却又酷爱阅读,以至不得不游走于多家书店之间,潜藏于读者之中以窃读的苦乐经历。
《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饥饿”等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3、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到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窃读记》说课稿《窃读记》说课稿。
学习难点:通过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的语文课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师要在继续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一些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法(提问情境探究)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四、说学法(朗读自主比较合作)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进入题目解读,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8分钟)
快速默读全文,四人小组交流,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假装问价钱来窃读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的窃读
(三)、品读赏析(18分钟)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窃读记》说课稿教学反思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回归整体
齐读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五)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春笋》说课稿08-29
《民族》说课稿07-25
掌声说课稿09-24
《左右》说课稿09-01
《师说》说课稿08-19
《蜘蛛》说课稿09-18
石榴说课稿10-05
《欢庆》说课稿09-10
《春风》说课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