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0 08:44: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说课稿范文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特点

  (一)教材简说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着“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其中第21课《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且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

  (二)设计理念

  在这一堂课中,我力争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生字及词语,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三)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我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并感知课文。今天我主讲的是第一课时,用不同的方法,领读,齐读,开火车,猴子过河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语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巩固,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识记本课“我会写”的生字,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大胆、独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朗读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注意的时间短,所以我采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这堂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的识记本课生字及词语。

  三、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在识字认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写生字。

  教学难点:分析易错的生字,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呢?首先要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运用小组合作,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小组的力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2.结合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学会方法,逐步提高。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及其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冲突:“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捉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己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

  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

  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

  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二年级上第44课《山里的桃花开得迟》。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目标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这几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简析

  沈括是宋朝著名的科学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少年沈括由两句诗的内容引发思考:为什么自家院子里的桃花枯萎了,山里的桃花才刚盛开?通过上山观察终于明白了桃花迟开的原因是山上的地势高,温度低。本课集常识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桃花迟开的原因”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沈括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也是平时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目标定位

  1、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沈、芳、寺、凋、院、枯、萎、约、袄、原”这十个生字,积累词语“芳菲、枯萎、盛开、七嘴八舌”。

  (2)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知道山里桃花迟开的原因是地势高,温度低。

  2、技能目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积累这些句子,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相关内容。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三维概念”。一维是知识技能,二维是过程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所以我这节课我就是想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引导学生懂得山里桃花迟开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到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这里要强调的是本节课三维目标的定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了原有的学习基础,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目标的落实强调整体性,是强调在整体的课文学习过程中去落实三维目标,而非割裂地机械完成。整个内容都是围绕学生在比较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三里的桃花开得迟?”展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主要教学环节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对目标的落实和重点难点的突破。

  (一)导入激趣 破题生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也就能成功一半了。所以我非常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开端。开始我先出示图片,并板书:桃花开 。然后问学生:“桃花几月开?”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回答出桃花是三月开的。我请学生寻找课文中和他们讲述的不一样的地方。学生找到诗句,我出示内容,让学生读诗句,读译文。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同时感受到了不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矛盾 ,教师揭示课题,学生很自然地在矛盾中产生并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这里问题的产生非老师代替他们提出,而是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的。这样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语言环境,进行了重点生字的识字教学。如,在读到古诗的时候,讲到沈括这个人物,我出示沈括的图片介绍,让学生在了解沈括的同时记住“沈”并知道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又如“凋谢”的“凋”字,我让学生用熟字加部首的方法来记住,并找找“凋谢”在文中的'反义词,在学生字的同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字词教学。

  (二)、带疑深入 研究学习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点的环节,我主要通过填空的形式(出示媒体)把整个环节的内容贯穿在一起。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找找沈括当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再让学生找到山里桃花开的情景。沈括怎么知道山里的桃花会开得正茂盛呢?完成填空。完成的是填空,训练的是朗读,感悟的是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找找山上山下的不同,沈括正是从这些不同现象的比较中明白了山里桃花迟开的原因。

  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连贯地表达完整的意思,这个填空形式是老师给学生一个扶手,让学生能找到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积累这些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里我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对文本的体验,是语言积累的重点,是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扶手和依据。例如,最后一句:沈括一下子明白了的内容,是山里桃花迟开的原因,是认知目标中的重点,这样的内容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背,还要化为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填空内容的层层深入,我随即板书。

  (三)、积累运用 感悟生情

  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语言训练之后,我又让他们进行角色的迁移,让他们做沈括,看着投影来说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过。并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是前面一个环节基础上的升华,是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前面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为铺垫,复述主要内容对学生而言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

  下面是对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角色迁移:如果你是妈妈,你听了沈括说的话,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妈妈对沈括说的话,就是情感目标中的内容,也是本节课教师希望学生知道的人生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自己感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来告诉他。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四个字:趣 疑 练 悟。学生在学习的初始,因为兴趣而读古诗,因为兴趣而产生疑问,产生了疑问就要解决,通过解疑促进了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中悟出了感情。这四步不是孤立的,是紧密相连,步步推进,环环相口的。

  最后的课外拓展,教师布置了这样的内容:说说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充满好奇想知道答案的,课堂内不能解决的,自己想办法去找到答案。这样就让学生将疑问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将课堂上学生自己感悟的象沈括那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延伸到了课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因为这才是让他们授用一生的。所以我立足于课堂,将眼光延伸到了课堂以外更远的地方。在“授之渔”的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

说课稿 篇4

  教材说明:

  《所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3课。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浅显易懂,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乐机灵。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教学过程:

  诗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专注。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学的重难点,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以此达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过看图猜诗,激发起学习兴趣,同时画面中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先进行简单的想象,感知诗歌大意,然后借助于插图、音乐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细化,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力争使牧童形象愈发饱满,有血有肉,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牧童的快乐自由,活泼机灵,体会到诗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础上指导感情吟诵古诗,读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读出意欲捕蝉时的专注,读出诗人对牧童的喜爱。最后背诵积累。

说课稿 篇5

  一、说说教材

  本组课文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编排的,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本组的生字多而偏难,但是,仔细读读本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可以把生字的学习融入理解课文之中,我们自己也融入到学生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识字、写字、朗读、感悟,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情趣。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我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二、说说设想

  根据本课要认的生字较难,识字量较大,文章语句读起来较拗口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立了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三课时,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2、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并积累词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难点:通过自由泛读大致了解爱迪生借镜子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解,我本着“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宗旨,以新理念为指导,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研究》,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组织学习《爱迪生救妈妈》。引导学生在有效地互动中,理解感悟,在互动中学习抓重点字词理解文本。

  三、说说课堂

  语文姓“语”,语文课对学生精神、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的影响,都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要发挥多种形式的互动,引导孩子走入文本。我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着。

  我首先是让学生读读3、4、5自然段,找一找找一找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交流、朗读、体验:研读描写爱迪生的语句:重点理解“委屈”,和他的一系列动作“奔、捧、站”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来体验当时爱迪生的心情。研读描写医生和爸爸的语句:重点理解“环顾四周、迟疑、斥责、恍然大悟”和他们的话,这里我采用动作表演、互动朗读。最后,“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读中感悟医生对爱迪生的夸赞之情。“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在读中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抓住“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句,引导想像:爸爸和医生会说些什么?让教师、学生、多媒体、教材之间进行互动、引导、感悟。

  在这些环节中,我抓住主要问题“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大问题引出小问题,再从细节入手。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中的合作交流、朗读体验都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引发新感悟。本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人物心情的体验,还是文章主旨的领悟,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达成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引导源于学生原来的基础、源于学生课堂的生成。

  我们说“思源于疑”。在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教学中,我以“疑”整体引领全文,以“疑”带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去掉了更多的浮躁、繁杂,在有效地引领和互动中,扎实地理解了词语, 学会说话。

  整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在朗读中悟情,从想象中创新,于实践中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让 “语文味”回归我的课堂,让课堂在互动中生成精彩。学生好比是一个个烟火,我就是那火柴,我的任务是点燃烟火,让它们绽放美丽。

【有关说课稿范文5篇】相关文章:

1.有关音乐说课稿范文8篇

2.有关地理说课稿范文七篇

3.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4.有关幼儿园说课稿范文六篇

5.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6.有关小学体育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7.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8.《松鼠》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