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8-17 04:25: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4号选手姜达。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灰椋鸟》。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一说这一篇教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2-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作者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燃起爱护鸟类、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说目标

  我教学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文本特点、课时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4~6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句子中,感受热烈和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我主要教学课文的4——6自然段。我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下面我就详细来阐述一下。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重温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词,学习了课文1-3小节,并且了解到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屑,到好奇、期盼,最后竟情不自禁的欢呼。 (多媒体出示)

  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翘首遥望——欢呼

  (不屑) (好奇) (期盼) (赞叹)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就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等候灰椋鸟的归来。有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里置疑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视听结合,感受归林的壮观和温馨

  (一)壮观场面

  1、 首先播放灰椋鸟归林的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场”之中,通过观看视频,增强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用语言表达。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再让学生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幕情景的.?

  2、 学生交流后,投影出示这一段话: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3、出示文字后,让学生自由读读,用一个词儿说说自己读了文字后的感觉。板书:壮观

  4、学生交流后,再来探讨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令人震撼的壮观景象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紧扣“排空而至”、“浩浩荡荡”、“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 “数百米”、“巨大”、“一批一批”等语句感受鸟的数量多。

  (二)温馨场面

  1、作者用细致的目光,生动地描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万鸟飞行的壮观。那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归林的鸟儿,轻声读读这几句话,你的感受与前面一样吗?

  出示文字: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让学生初读后交流,看到这样场景的感受。板书:温馨,在学生交流后,继续追问,哪些词儿让你感受到这种温馨和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地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在爱鸟人的眼中,鸟儿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灵性。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呼唤,它们互相应和,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2、 接着教师以“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 “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等语言描

  述,进行多次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鸟儿的温馨画面。通过朗读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

  鸟儿们仿佛是温馨的一家子——先回来的——(一二两大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三四两大组)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引读:鸟儿们仿佛是知心的好伙伴——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规律的揭示。引导学生再次审视第四小节,万鸟归林的景象是多么的盛大,而作者在描写这盛大的场面时,表达有序值得我们学习,进行写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交流,注意表达顺序:

  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按归林的时间顺序写

  先回来的——后回来的 入林的先后顺序

  空中——林中 方位的变化顺序

  4、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朗读这一小节,感受鸟儿们释放出的无限的生命张力。

  第三部分、捕捉镜头,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1、首先过渡描述,作者边听边看边想,我们边读边品边悟,跟随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是意犹未尽。

  (切换画面,播放音乐)

  此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让我们走进这片被晚霞染红的林子,置身这鸟的天堂。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五小节。

  2、在初步感悟文字后,提出问题:如果此时你的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言说,随机出示文字。运用“镜头转换”的情境帮助学生转换观察角度,以抓拍画面为任务引导学生细品文本。这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这拍的是近景——

  ■出示文字: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 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让学生观察镜头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画面。

  此时对比体会:【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怎么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让学生思考,体会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所以灰椋鸟在她的眼中成了翩翩起舞的少女,真如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么。接着再指导朗读,读出灰椋鸟的美丽,作者对它的喜爱。

  4、这拍的是全景镜头——

  ■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也让学生观察镜头中的灰椋鸟在干什么?不是一只,不是两三只,是百鸟争鸣。教师引读:

  听,它们在干什么?——呼朋引伴;听,它们在怎样鸣叫?——叽叽啾啾;这么多鸟儿的鸣叫,似——;这么多鸟儿的鸣叫,如——

  再来和学生交流,此时的灰椋鸟成了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提炼生活,丰富想象,丰富语言,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时板书:归林时 喧闹热烈

  这里写百鸟争鸣的声音连续用了两个比喻“似?? 如??”,让学生能用这两个比喻词来说段话吗?点击:

  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似 ,如 ,

  似 ,如

  由扶到放,注重语言的训练。

  紧接着教师语言描绘再次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用朗读营造气氛,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感受鸟儿的热烈,作者的喜爱之情。

  (引读)夕阳如同天然的舞美灯,发射着炫目的光芒,此时此刻——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里有曼妙的舞者,快乐的歌者,娴熟的演奏家——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来到这里,置身其间,仿佛享受着一场视听觉的盛宴——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反复品读的过程,是触摸文字的过程,是感受作者的过程,是走近情境的过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来演绎课文,一股纯厚的语文味便在课堂上荡漾开来。此时此刻,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交流后,再来引读: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激情澎湃,不由得心潮起伏——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5、最后进行总结,我们置身在鸟的王国,享受着鸟儿带来的无限情趣,让学生把这喜悦带进朗读之中,在音乐声中再读第五小节。

  第四部分、联系作者,升华感情形成共识

  1、此时抛出课前的问题:课文学到这儿,你找到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了吗?

  2、紧接着追问是什么让灰不溜秋的灰椋鸟如此的自由、欢快,焕发出一切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再次浏览课文,找找原因。

  3、学生交流后总结,人类为鸟儿营造了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鸟儿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因此它们也成了许多作家笔下的主角,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对鸟的一段精彩描写。出示《鸟的天堂》里的一段文字:

  先让学生轻声读读,再来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总结:巴金先生和《灰椋鸟》的作者一样,都是爱鸟的人,所以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夕阳西下,还是晨光曦微,鸟儿们都是那样快乐欢畅,活力四射!

  4、此时教师深情介绍作者,并播放《与鹤共舞的亲情》视频。

  徐秀娟,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

  5、在了解作者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一只鸟儿,生活得如此自由快乐、安宁幸福,你最想感谢谁?把你心中最想表达的感谢写下了吧!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正如古人所云:“情动而辞发”。在这里教师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影片的介绍,都在调动学生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此时的表达也是顺理成章得了。

  再来总结:是啊,如果没有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

  (出示齐读)树林是鸟的乐园 鸟是人类的朋友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意象艺术。教材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1)开头引用了马蒂斯和一位妇女的对话,为意象艺术的阐述做铺垫(2)通过对塞尚的《圣维多克山》、凡高《星月夜》等作品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3)列举了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围的肖像》与《教皇英若森十世》的对比,以及对中国画《鹌鹑图》的讲解,阐述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也是课本最为关键的部分。正是通过这主要的三个部分的有机串连与阐述,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意象艺术。

  学情分析

  应该说我校作为一所重点中学,积极因素是显而易见有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他们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消极因素也同样存在,由于平时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同时接受的又是住宿制的管理,这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无暇了解美术,其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针对本课的的一次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口头调查中,几乎所有学生(除个别本身有专业学画经历或家长本身就是美术工作者)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把标尺——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因此为了能改变学生的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审美观,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了解“抽象艺术”做下良好的铺垫,本课要使学生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这一部分“说像又不像”的作品,其实它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设计理念

  通过对课本结构思路的分析,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目前所处的真实的美术能力水平,本人认为本课应立足于循序渐进地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对比,直观而清晰地让学生自己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这应该是整堂课的主线。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还是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注意在课堂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启发与导入。

  在学生对“意象艺术”的了解还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通过屏幕投影快速展示两幅同样以“呐喊”为主题的美术作品:(1)蒙克《呐喊》(油画1893)(2)具象摄影作品一张,大致10——15秒后,立即关闭屏幕,请学生就刚才所看到的这两幅美术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用最简短的语言回答“这两幅同样表现呐喊的作品哪幅能带给你更深刻的印象,你认为哪一副作品更优秀?”

  图1、《现代摄影作品》 图2 、《呐喊》

  (正如课前所预料的那样,通过对同一题材的两幅作品的简单对比,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具像摄影作品给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是因为摄影作品是“写实性”的,他们已经养成了这种视觉习惯,写实的、容易辨认的作品也更符合他们的“审美品位”,而蒙克的这副《呐喊》却显得凌乱,不“真实”,不直观。由此通过对学生这种几乎整齐划一的看法的简单讲解,从而引出课堂主题:走进意象艺术。)

  2、比较与回顾。

  比较欣赏两幅代表性作品(1)《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5年、意大利);(2)《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油画1905、法国)。这是两件题材相同,但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人物肖像画名作。

  让学生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单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从本书第2课所学过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角度(画面的点、线、面、色彩、明暗、构图、意象、具象、抽象等)较为详细地寻找出《蒙娜丽莎》与《马蒂斯夫人像》这两幅名作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讨论完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蒙娜丽莎》这副画达芬奇利用他所擅长的“薄雾法”,使得画面色调从明到暗渐渐过渡,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整体上与人物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我们视觉真实的形象。而《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画面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

  图3、《蒙娜丽莎》 图4、《马蒂斯夫人像》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对过去所学的有关“艺术语言”的知识做简单回顾。结合这些知识学生能较好地进行自主的描述和分析,加上教师的适度引导和讲解,学生自然能对意象艺术的表现手法有个宏观上的初步概念,为后面引出理论性较强地意象及意象性艺术的定义做铺垫,从而不会显得过于抽象、难懂。)

  3、理解与探究。

  其实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比较与回顾”环节中,他们的讨论与分析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解释了意象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夸张、变形、主观……,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可在老师的适度引导下,请学生结合“比较与回顾”环节中的发言以及老师的讲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总结一下他们所认为的意象及意象艺术的特征,挖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发言及老师的阐述、总结,意象艺术的特征大致可包括:(1)背弃古典传统——也就是说在艺术的表现上与古典艺术观念、表现方法、风格面貌审美趣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彻底决裂的(2)表现主体情节——从本人出发,从画家主体出发,对象表现的是画家本人的观念意识、丰富的情感、潜意识的反映等等(3)创造个性语言——拥有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4)偏执独特风格——意思就是说,艺术家往往把创造独特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风格作为首要的任务。(5)热衷多样探索——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喜欢挖掘丰富的艺术语言

  小技巧:小组代表若回答得好,有权指定下一轮发言的同学,若回答不上来也可跨组向现场班里他所信任的同学求助。

  (1、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在讨论、探索中得到理论概括能力的提升2、将这种有点类似于“开心辞典”式的发言形式应用到课堂中,有利于将一贯显得较为严肃、带有检查式的发言活动游戏化,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因发言而带来的紧张情绪。实践证明,课堂效果确实也是非常好的,有趣的是许多学生一下子由过去的被动发言,变成主动发言了,这也许就是“游戏化”所带来的好处吧。)

  4、质疑与互动。

  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完成,应该说学生对意象艺术的表达语言、表达意图等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这时老师提供部分画家背景资料,让学生运用他们所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识,对(1)《星月夜》(油画凡高)、(2)蒙克《呐喊》(油画1893)两幅他们所熟悉的名作,做较为全面的解读,并带着具体的问题与老师做直接的互动讨论。从而回答课本中所提出的“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式怪异?”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懂得从美术作品的表达语言上去解释作品了,如扭曲的线条、夸张的表情、浓烈的色彩等,而更多地已经能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上去理解意象美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了。如:《星月夜》的画面实际上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整个天空陷入到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恐怖。《呐喊》一直是蒙克引以为豪的作品,画面中这个骷髅般的人,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不知来回的公路上拼命呼喊,血红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强化了骚动不安的情绪。正如蒙克自己所描述的:“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喊。”

  图5、《星月夜》 图6 、《呐喊》

  (这个环节是学生一个提升与拔高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不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懂得结合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对具体作品进行较深层、全面的剖析,从而学会怎样真正去读懂一幅意象美术作品,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解读与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学上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

  5、巩固与想象

  课堂的最后阶段分成4个部分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对意象艺术的理解、活用情况。

  (1)通过几道选择题的做答,巩固对意象艺术的理论层面上的认识。

  例如:以下描述中,和意象性美术作品特征不符的是:

  A.凡.高的作品《星月夜》

  B. 具有情节性、叙事性

  C.背弃古典传统

  D.超越时空、形象、现实的限制

  E.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占主导地位,根本只为本质的揭示世界的真实

  (2)展示15-20幅的各类有关具象、意象、抽象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筛选,挑选出属于意象艺术的作品。

  (3)“如果你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试着把你们所看到的其中这些不属于意象艺术的作品,变成意象美术作品,你们会怎么改变他们的面貌呢?” 老师将这个带着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同样以四人一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到台前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己的想法。

  (4)学生带着对这堂“意象美术”课的理解,课后完成一副自己所喜欢的意象美术作品,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艺术节期间展出。

  (在“巩固与想象”的最后收尾环节,通过做题答题、比较筛选、想象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作的热情,并寻求集中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这对学生来说一定会是一个难忘的艺术体验。)

  教学反思

  (1)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得到较好地贯彻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也很活跃,特别是在最后的“巩固和想象”阶段尤为积极,争先恐后得想去表达自己对画面独到的见解,画起说明图例来更是形式各异,甚是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唯一让自己觉得遗憾的是一堂课的时间实在很有限,有些教案中所体现的环节,不得不缩短时间,从而在操作中显得不够“丰满”,另外图片资料还可以更丰富些,让学生可以浏览到更多优秀的意象美术作品,开阔他们的眼界。

  (2)应该说要通过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来完全讲清楚意象美术作品的语言、观念、形态等问题,又要使学生听得懂,觉得多而不繁,杂而不乱,确实是感觉很有难度的,其实无论是什么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这堂课总体还是选择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渐进式教学法,层层推进(比较导入——知识回顾——技法讲解——内心感悟——知识巩固——拓展练习),力图让学生听得明白,想得清楚,我觉得只有这种逐渐深入和提高的过程,学生才能做到对知识的内化,从而实现一种自觉的理解。

  (3)我觉得为了能让学生通过一节课好好读懂几幅意象美术作品,在课堂上我们对作品的讲解,应分成“精讲”和“泛读”两个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比较偏“精讲”,一节课下来学生所能了解到的作品非常有限,而有的老师则比较注意“泛读”,一味地只强调所谓课堂的信息量,疏不知学生本来水平就有限,在这些大量的作品面前,已经是晕头转向,结果老师对所有作品又都仅仅只是泛泛而谈,甚至不谈,一带而过,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看了大量的画作,但永远都是雾里看花,一问他们还是什么都不懂,对作品的评断还是“挺好看的”或则“不好看”,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老师只是让他们看了,但没有告诉他们怎么看。因此在这堂课上,从开始就力求从“精度”到“泛读”再到“精度”的循环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有得看”,关键的是要解决让他们知道“怎么看”的问题。当然要想真正要做到消化和理解,很大一部分还需要学生自身,通过课后的自我学习和完善来完成了。

  (4)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的综合水平不可谓不高,但从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看,学生的语言表达总体上还是显得较为匮乏,对美术与文化知识的联系缺少应有的认识,往往只能阐述一些很片面的看法或总是重复地使用相同的形容词,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实作为一名21世纪的高中生是不应该的,这只能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科本位的形式较多,跨学科的联系相对薄弱,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要不又从何谈起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呢。

说课稿 篇3

  1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讲述了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两个方面的知识。在性别决定方面,以人为例讲述了XY类型的性别决定方式。在伴性遗传方面,以人的色盲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分离规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2)基础知识目标:

  A、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B、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

  (3)基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2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精心设疑激趣,以趣激学的教学方法。

  (3)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教学用具:录像、投影片、计算机和色盲检查图。

  我注重了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诱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教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获得一仲满足、一种快乐、

  3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4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4.1 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先用录像展示鸡蛋孵化→小鸡→生长发育→成鸡的简短而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这录像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成鸡又分雌雄性别,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①这些生物个体同是由鸡蛋(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

  ②为什么有些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呢?要正确回答这些间题,就让我们来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吧!”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产生价值取向,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准备主动积极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4.2 基础知识目标A的学习 用计算机演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让学生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可以说明什么问题?通过类比、推理、归纳,很自然就可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因而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设问,“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再用计算机动态模拟“人类性别决定示意图”的课件。由于此时学生正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经教师启发点拨,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目标A的学习任务。在讲完新知后,用投影片提出两个问题:“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仲说法对吗?为什么?在战争年代,一国王想让他的国家男丁多些,而制定了一条法律……。问国王能如愿吗?为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4.3 基拙知识目标B的学习 首先展示“色盲检查图”这一“教具”,再通过投影片投影“一个色盲患者家系谱”,让学生从这个色盲患者家系图谱中找出特点。着重讲解色盲遗传机理,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婚配六仲情况的基因型和外在表现,然后按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明胶上写出遗传方式图解,每一仲婚配的遗传方式,各请一代表到讲台,在投影仪上叙述自己的答案,并把四种遗传图解都留在投影仪上,经过讲评纠正,共同总结出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特点。

  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我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实现其思维活动的两次飞跃: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即对色盲遗传现象的解释到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的揭示);二是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飞跃(即用红绿色盲的遗传原理用于实践,解决各种人群色盲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始终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的精神状态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基础知识目标B的学习任务。

  4.4 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由提问 学科学的目的在干应用科学。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间题,这是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不开的。针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安排学生进行答疑活动,即由学生自己结合新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提问和答辩。如果学生提不出间题,就给予提示诱导,鼓励学主大胆地对已知结论和未知事物进行怀疑、联想和想象,促使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形成自己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法,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三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

  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两大活动之间是线型结构,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主题活动,也是线型结构。而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电池连接方法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等探究活动,是轮型结构,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设计理念:

  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新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制作铁钉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难点:

  控制一定变量,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科学概念。

  二、教法分析

  1、通过复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的研究问题。任务自主驱动,指明探究方向。

  2、在有结构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的科学概念:首先是学生动手制作,其次是描述通断电流时看到的现象,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电磁铁基本性质的过程,最后通过取名字,建立电磁铁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电磁铁,来验证先前的设想,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3、“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的探究,再次体现郁波老师所倡导的科学教学的主方向: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组织学生用“指南针测试法”来验证电磁铁的南北极,从而建立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这个概念;从交流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有些组的铁钉的南北极不一样,从而过渡到“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又一次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计划制定→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并依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个科学概念。

  4、对比,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电磁铁与普通磁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对比梳理”之方式作总结,不仅仅达到加深对电磁铁的认识之目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旧知与新知在头脑中的重组与建构。

  

说课稿 篇5

  《警惕食物中毒》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吃得更放心》中的第一课。课文以丰富的图片形式向学生揭示了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导致食物中毒的各类原因,以此引导学生从食品生产、加工等各环节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关注,有效地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到预防食物中毒。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知道吃了不洁食物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类食物中毒的,学生尚不完全了解。因而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拓展、提升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主旨,并依据本学科的特性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方面,让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特征、导致原因及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方法、技能上,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抵御食物中毒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形成关注食品安全的行为习惯;再者,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食物中毒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让学生感受食物中毒的危害,领悟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使之初步形成一定的防范意识。

  课的伊始,我以“过期牛奶事件”切入,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自然地引入新课。接着又出示了一组日常的生活照,(货品丰富的菜市场、菜肴丰富的家庭餐桌、摆满食品的超市货架以及高朋满座的饭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借助这些熟悉的画面亲身感受 “民以食为天”,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同时在此背后也隐藏着种种祸患。既而我又引入一段有关食用河豚鱼中毒的新闻报道,并让学生在收听新闻之后交流他们收集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据课堂交流情况适度归纳细菌性、化学性、动、植物性等几种食物中毒的类型,并小结凡是由于食用不当食物而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情况叫做“食物中毒”,同时通过一组近年来由食物中毒引发伤亡的数据让学生结合新闻谈感想。骇人听闻的报道、触目惊心的数据以及食物中毒对个人、家庭、社会所造成危害的辐射图等一系列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们深切体会到食物中毒的危害大。

  为了让学生明白有毒食品来源于各个渠道,需处处警惕食物中毒,我设计了游戏——“大家来找茬儿”,通过多幅画面、视频录像等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既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让学生认识到造成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诸多因素的存在,以此引导学生初步形成防范意识。需要指出的是,游戏中的九幅图片聚焦面较广,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其中的每张图片都是随机的,学生说到那幅画面点击后即刻放大,待学生交流后我将略做小结及补充,如此编排课件可有效引导学生与客观事实对话。如,添加了苏丹红的鸭蛋,通过一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法分子如此危害人们的生命。涂蜡的水果、加入苏丹红的“红心蛋”、大量使用农药的蔬菜等等,这些都是不法人员牟利的勾当,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使有毒、有害食品没有可乘之机。在学生谈及肮脏的灶台、餐饮从业人员不讲卫生的操作等情况时,我则补充一段学生盒饭公司的录象,旨在使之了解他们平时享用的午餐制作流程是十分规范、符合卫生标准的。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还将向学生展示国家卫生部门为卫生、安全食品所颁发的特殊标志,以便让他们在日常购物时做到有的放矢。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对所带食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等进行辨析。这一教育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可谓一举两得。

  课的末尾,我还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创编一份警惕食物中毒的倡议书,向众人推广,希望他们能将自己在课上所学的知识化为感想与大家分享。

  《警惕食物中毒》教学反思

  《警惕食物中毒》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吃得更放心》中的第一课。课文以丰富的图片形式向学生揭示了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导致食物中毒的各类原因,以此引导学生从食品生产、加工等各环节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关注,有效地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到预防食物中毒。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一种特殊的书籍,是专供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实物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中介,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开发、利用好。

  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态度看待教材,不能将其视为绝对权威。比如,本册教材在编写时,20xx——20xx的食物中毒事件对当时来说是最新的'数据,而如今看来需要进一步更新,因此我及时增补了20xx与20xx年的数据。并让学生动手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 关注能力培养,用活作业资源

  学生作业是教师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训

  练技能技巧,反馈教学信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对作业内容、完成作业的方式等方面作综合设计。比如本课进行“食物中毒信息大搜索”的活动作业,秉持着手脑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结合的原则设计的。让学生搜一搜食物中毒的事件,说一说中毒的症状,议一议中毒的缘由,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 丰富学生视野,用好音像网络资源

  音像资源是较为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往往能在不同的感官层面上给学生展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这对学生理解、掌握和感悟品社课内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宝库,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视野。本课学习通过观看学生盒饭公司的工作情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注意食品卫生才能保障身体健康。又通过加了苏丹红的辣椒粉与没加苏丹红的辣椒粉的对比,增强识别食品卫生、安全的能力,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有可乘之机。

  当然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课的伊始当孩子们对于我提出的“生活中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类似因为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而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引发更为严重后果的情况吗?”学生直摇头说没有。(这是试教中未曾出现的现象。心中觉得一下子闷了)既然学生没有碰到过类似情况那就直接进入下面一环节吧。当时是这么处理的。其实教师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孩子想一想周围的亲人或其他人有没有出现中毒的现象,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如,课堂中的小组学习因时间不够,活动显得有些仓促。对一些红心蛋的由来由于教师的误解,导致了事实偏差,需作进一步的更正。再如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时间有限,因此有些环节的师生互动不够深入。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青玉案》这首词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古典诗文中的一篇。本课为诵读课,所需一课时。本文是作者通过对元宵之夜诸多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政治失意时的无限感慨和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词的有关基础知识。

  3.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学习作者铺排,反衬的手法。

  2.通过品读理解文中“那人”的深刻寓意,探究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同学们志怀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文中“那人”的深刻含义,明晓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词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法

  因为本课是诵读课,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首先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形象化的整体感知过程;然后从名句入手切入,采用品读研读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词句的深层含义,并教会学生结合词人经历进一步分析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法。这样既以知识能力为目标,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材料,在读、说、赏层次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学生具体学法如下: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课前探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2.找出学过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作者人生经历。

  3.查找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此环节为了引发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从郭沫若写的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入手,引出作者。提问同学们学习过的辛弃疾词句。导入新课。

  2作者介绍

  由学生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教师通过多媒体补充总结。此环节既检查学生预习,又让学生明确了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大多抒写壮志难酬的感慨,这和他本人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为本课后文理解词意打好基础。

  3介绍词的一般常识(词的名称、篇幅、结构、豪放婉约两大风格)

  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对词有了更深了解,对学习本词婉约其表豪放其中的风格起铺垫作用。

  4初读课文

  此课是诗词,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设计由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学生读、齐读等方式初步感受诗词意境,将诗词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5品读鉴赏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词,对词有了初步印象,本环节主要用提问法、启发法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进一步深层次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教师在这个环节及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百姓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进一步了解作者,进而向同学们介绍知人论世品诗词的鉴赏方法。透彻明晓作者写作意图,原来那个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人格的自我写照。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精神。

  6对比阅读

  此环节通过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两首词的对比,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词能力。

  7拓展延读

  此环节通过教师提问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塑造人生价值观,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8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总结总体内容加深对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9布置作业

  为了培养职业高中学生“背读写”能力。分三个层次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推荐阅读意在进一步了解作者同时培养阅读能力。)

  (3)请以“我心中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此作业的设计既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志怀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操,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说板书

  板书是在讲课过程中边总结词的内容和寓意边形成,体现了教学重点。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上片:元夕之景灯火璀璨现实写照(世人)

  车水马龙

  张灯结彩

  下片:元夕之人“蛾儿”自我写照(词人)

  “那人”

  六、说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我认为课堂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

  好的方面,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情景营造,美读入情,品读研读拓展阅读、对比阅读等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让学生在体悟诗歌情感之外,也能掌握研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古诗文的教学,面面俱到容易让学生厌倦,而且效果不好。本节课尝试采用从名句着手,逐渐往前推演,象剥笋一样层层揭示词的深层含义,使传统的诵读增添新的色彩。

  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拓展阅读问题提得有点空洞,学生只是泛泛而谈,而无精彩的发言。若能将问题细化,涉及中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的回答会更加有实质内容。对比阅读给同学思考的时间少,挖掘不够深刻,如何大胆取舍,给学生更多的读、议的机会,还是本课以外应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内容编排:“语言和宗教”是本章继“人种和人口”之后的又一基础人文地理知识,从日常交流用的语言和精神领域的宗教信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主要语言”部分,讲述了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是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学生应能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这几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此外,学生应通过“阅读”材料,简要说出语言分布范围的变化和与人口迁移有关。

  “世界三大宗教”部分,阐述了三大宗教的源地、起源时间,又给出了典型建筑的图片,学生要根据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区域,并根据不同的宗教特色,进行尊重宗教信仰的教育。

  本节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与后面将要学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联系紧密,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2、说重点、难点、关键:本节重、难点合二为一,即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需要。关键是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本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

  (1)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地理课教学实际,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法与读图指导法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法是读图法和填表对比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判别能力。

  教具准备采用投影仪、挂图等,以辅助教学。

  三、说程序

  1、情感交流,并用英语宣布上课,从而过渡到“语言”相关知识的学习。(约用2分钟)

  2、教学过程和方法:师通过板书画表引领学生学习,并展开分组合作方式学习。(约25分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约5分钟)每讲完一个环节后,适时出示相关练习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这一环节,将情感教育推到高潮。

  4、总结(约2分钟):采取学生整理笔记方式进行总结,并提问本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知识,师根据生答板书课题--语言和宗教。

  5、知识运用:采用问答式进行。(约10分钟)

  6、课外作业:搜集宗教风俗的相关材料,同学间相互交流,进行合作。(约1分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三部分:

  一部分设计语言方面的表格,二部分设计宗教方面的表格,三部分是通过学生总结,师板书课题--语言和宗教。

  这样做使教与学条理清晰,对比明显,有利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整理和记忆。

  五、附板书 略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上的“三段教学模式”课是以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和游戏为主教材,依据本节课的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所选的两个教材是七——九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篮球教材。第一,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是依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第二,游戏是为巩固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和提高技术动作。

  二、说学情分析

  初中生生动活泼,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我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好学,上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身体发育良好,心理稳定,课余生活丰富,特别是对篮球运动更是情有独钟。因此,针对中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个性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确立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点和学习方法;二是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99%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游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四、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教学,难点是手型和动作的协调,连贯。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观察模仿法,游戏法,分解、完整练习法,竞赛法等方法进行教与学。这些教法和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在寓教于乐中达到育体、育心的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依据“三段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热身与兴趣

  首先是课堂常规教学,通过师生问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可,进而向老师靠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安排,才能在行动上配合老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是通过安全检查,查看是否有佩戴有首饰的,

  是否有穿皮鞋的现象,鞋带是否松动,从而达到安全第一的目的。接下来是准备活动,先进行熟悉球性的练习,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设计了在他们运好自己的球的同时还要去拍打同伴的.球,这样就增加了趣味性,使枯燥乏味的运球变得更有激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球操,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生理活动,迅速进入角色,适应下面的学习。

  (二)掌握与形成

  在学生身心得到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先进行学习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在本部分的教学中,采用挂图法,完整示范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新内容的兴趣,采取观察模仿法,使学生对双手胸前传接球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做徒手和分组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提示本小组的同学自练,互帮互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然后由各小组推荐本组中完成最好的同学进行示范,使学生学有榜样,练有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接下来是游戏教学,安排的游戏为拦截“飞毛腿”,先讲清游戏的方法,规则及要求,然后分组进行,这样采取游戏竞赛法,既激发兴趣,提高注意力,强化技术动作要领,为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并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三)回味与放松

  回味与放松部分采用“照镜子”的放松方法,让学生跟着老师做相应的动作,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放松和愉悦,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总结与评价,使学生明确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确立努力方向。课外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归还器材,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七、说场地、器材

  本节课共需1块篮球场和41个篮球

  八、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点和学习方法;2、使99%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3、通过游戏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指导,自觉主动的学练,快乐的与同伴配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本节课学生的平均心率达到142次/分钟左右,练习密度达到35%以上,强度指数为中等。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构想,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春笋》说课稿08-29

《民族》说课稿07-25

掌声说课稿09-24

《左右》说课稿09-01

《师说》说课稿08-19

《蜘蛛》说课稿09-18

石榴说课稿10-05

《欢庆》说课稿09-10

《春风》说课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