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10 04:26: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

  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

  小壁虎剪图、课文录音、课文幻灯片4框、C

  A

  I课件、鱼模型。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小壁虎剪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3.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盲目地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二)先扶后放,逐层精读。

  1.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放C

  A

  I课件,屏幕中显示出: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强调?“多难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时教师扣住“摇”字问: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小鱼摇着尾巴)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B.学习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学生分组读对话。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这么说:“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这么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这样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称小鱼为“组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吗”不是命令,而是征询,小鱼也不是蛮不讲理,她也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并适时指导学生做到与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较好地收到教育、教学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C.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理解“拨水”意思。

  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于。

  (3)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A.让学生自出读这个自然段,根据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

  B.讨论:燕子为什么都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问: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C

  A

  I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一般结论推断、研究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这种由事物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事物一般规律,再由一般基本规律去解释事物个别现象,即“个别——一般。——个别”,完成好两次推理,给学生渗透一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同步发展的目的。

  3.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扣住“傻”字问:“同学们,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有的说:“小壁虎肯定傻嘛,连自己长出一条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说:“小壁虎不傻,因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他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多有礼貌,根据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称呼。第三,‘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呢称。”

  (2)学习了26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CA

  I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鸟、狗四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为了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本课板书既用文字来表述,又配之以图画,使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E-mail的使用》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节收发电子邮件。《E-mail的使用》是在学生熟知了www中的常见术语,IE的基本设置以及熟练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第1课时的教学。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完成对特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巩固上一节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与他人进行分享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电子邮件的初步知识,了解申请与使用电子信箱的方法;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用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收发

  难点:为电子信箱设置帐号

  二、说教法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法中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更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6分钟)

  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幻灯片来对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提问。紧接着就创设一个情景:为欢庆北京申奥成功,学校决定举办一个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展览但因为人手有限,现要求全体师生能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将相关资料发电子邮件给校长的电子信箱(xiaozhang@ralx.com)。(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纯粹地教学生下载的方法显得比较机械而带有程序性,创设情景之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潜力)

  问:对于奥运会,大家了解多少呢?——引出上网查找资料和资料的保存整理。

  (二)新课(10-12分钟)

  1、用展示几封准备好的信封,上面有收信人地址和发信人的地址,电子邮件同理。介绍电子邮件地址的规则

  2、具体使用Outlook Express及收发邮件

  (1)设置帐号

  (2)新邮件:收件人地址,主题、信件内容、附件。

  (3)收邮件。

  (4)回复邮件。

  *教师演示动手配置自己的信箱,理解SMTP和POP3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

  3、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收发、回复邮件

  要求:(1)、收邮件;

  (2)、给老师回复邮件。

  主题:班级+学号+小组序号

  内容:1、“有关奥运会知识”小报的主题

  2、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评价及要求

  (3)、同学之间相互发信问候

  4、总结:公布收到邮件的数量、质量,归纳收发邮件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等。

  5、思考:信箱里有这么多邮件一定要加强管理,我们该如何利用OE对其进行管理以及基于WEB页收发邮件和利用OE收发邮件的不同。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国标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把我寄给爸爸》。

  本册教材采取主题板块式结构。其内容丰富,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十一个板块。《把我寄给爸爸》这一课安排在其中的第十个板块。本板块的主题是《小小的希望》,其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写学生的心愿,突出一个“情”字。《把我寄给爸爸》是第一篇课文,文章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写出了元宵节前夕,学生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文章富于想象,用写信的方式寄托了学生的美好希望,全新的体裁定会引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由于这一板块已经接近本学期教学的尾声,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因此本节课在继续培养识字、朗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读中感受、读中提升,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认识13个字和2个部首,会写7个字。

  二、朗读课文,争取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感受学生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

  四、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下面,我就对以上4个环节的设计逐一加以具体、详细的阐述: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空间。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元宵节”和“南极”的资料,多渠道地获取学习信息。课堂启始,我会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交流:“小朋友们,关于元宵节,你们知道多少?谁愿意和大家说说?”学生定会从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等方面表达。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这样美好的节日,家家团圆,多幸福啊!可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元宵节过得很特别,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已徜徉在幻想的境界中。情感激起后,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走进文中,寻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求,继而引出本课课题——《把我寄给爸爸》。在教师的引发下,学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学与情有机融合,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堂。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识字与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自主识字,在情境识字,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具体设计步骤如下:(软件出示)

  1、自主识字。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然后通过自己对照字卡检测,同桌交流检测等自学、互学的方式进行识记生字,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在情境中识字。教师通过开心大转盘、找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将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引导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生字。如重点字“角”,教师通过软件,引导学生用字理方法记忆。

  3、在生活中识字。对于重点字,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如在超市中见过,在读书的时候读过,在旅游胜地赏过。使学生的识字与原有的认知紧密结合。

  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当学生经历了以上几个识字环节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识字。学生自然能把课文读准确。

  以上识字的过程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识字,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环节,教师可按字形结构分类指导。如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再写上下结构的字,以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在教授写字的过程中,要指导孩子学会观察虚宫格中每一笔的位置,字的间架结构,在教师范写之后,自己练写,不求多,只求精,真正达到写字训练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把我寄给爸爸》这篇文章,通篇贯穿了一个“情”字——父子情。本课教学,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这一训练主要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1、自由读。引导学生怎么体会就怎么读,体现自主阅读的过程。

  2、引导读。教师采用指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来读,并在读中与学生交流:“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读到“他到南极探险去了,不知圆圆的月亮,会不会照到他?”这一重点句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说:“南极在哪里呀?你想象一下:爸爸去南极探险,望着圆圆的月亮,小朋友会想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引发学生在想象中读。再如:“爸爸,我把我寄给你了!我想看看南极的冰雪,更想看看你啊!”朗读这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学到这,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我”怎么会把“我”寄给爸爸?“我”又怎么能看到南极冰雪,怎么能看到爸爸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寄给爸爸的是什么?我能看到南极的冰雪吗?能看到爸爸吗?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会自然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试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与感染。这样,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多深入指导,多留心体会,教学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3、表演读。当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表演读的方式,表现课文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达到统一,真正实现了有个性、有创意地读。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在课尾,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交流:(软件出示)“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说什么呢?”“你想把你寄给谁呢?画画你自己,并说一说。”这些问题既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这种延伸练习,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也渗透了亲情教育。这样,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情感,逐渐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争通过活泼、开放教学空间的营造,自主、实践教学方式的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各种学习信息,逐渐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把我寄给爸爸

  寄信

  爸爸———————我

  思念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草(深)

  忧国思亲

  春 望

  花(溅泪) 鸟(惊心)

  烽火(三月) 家书(万金)

  白发(短) 不胜簪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

  (2)"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 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 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 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 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2、但当时的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他信奉了吗?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书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 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以4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从对比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讨论交流后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让学生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面对这样的结论,伽俐略怎么做的?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 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 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 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了 。”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能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向你推荐一本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口语训练课。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能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和一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抑制力较弱,在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并且一些学生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表达能力造成了障碍。通过这节口语交际的进一步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书是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乐意把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清楚明白有条理地推荐给大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2、创设读书生活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一本书,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激发他人阅读的兴趣;进行口语交际时,尽量做到语言通顺、连贯;倾听时注意礼貌。

  【教学难点】:在推荐的过程中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揭示主题。

  同学们,书是我们学习的伙伴,伴我们快乐的成长。关于读书,许多文学家都留下了精彩的名言。下面老师把自己喜欢的一些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出示幻灯片)

  (配乐指名读、齐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二、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同学们,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都离不开读书。我们少年时代大量地读书,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在我们将近一年的课外阅读中,老师与大家一起徜徉书海,一起感受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在我们课本的学习中,一篇篇充满人文色彩,语言风格各异的文字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读过的书也在不断增多,这些书中,可能有像《西游记》、《水浒传》那样的古典名著,也可能有像《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那样的外国经典作品。从这些书中挑选一本喜欢的向同学们推荐,就是我们今天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齐读课题书。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读过那些书?(生自由发言)

  三、引导明确何为好书。

  1、同学们都知道读书的好处,要多读书,但是我们必须有选择的读书,要读好书。究竟什么样的书才能算是好书呢?

  2、学生发言联系自己实际谈看法。

  3、根据大家的意见,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依据学生回答概括如下):(出示幻灯片)

  (1)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

  (2)语言优美的,启迪智慧的;

  (3)图文并茂,能给人美感的;

  (4)富含科学知识的;

  (5)教人做人道理的,帮助人进步、发展的;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人人都成为口语交际过程中备受瞩目的主角。)

  四、示范引路,探究说法。

  1、一本好书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说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价值。究竟怎样向大家推荐你的好书呢?我们先来看个范例。(出示幻灯片)

  大家好!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叫《童年真好》,它不但写作者小时候的许多趣事,还有不少的蠢事和尴尬事,特别好玩。还有就是这本书语言很儿童化、生活化,插图形象、风趣,很适合我们看。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不禁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童年真好》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童年的短暂,懂得了童年的珍贵。怎么样你不想一睹为快吗?

  (情境示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使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听了这位同学的推荐,你认为推荐一本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师生共同概括出介绍、推荐好书的基本方法为:(出示幻灯片)

  看来,推荐好书还真得讲究方法呢,要把这些方面说清楚,说明白,才能让你心爱的图书能到更多人的喜爱!

  3、学生四人一组或自找交际伙伴,互相介绍、推荐。每小组由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推荐,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交流后相互评价、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通过对象广泛的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在不同场合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面对不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合作的能力等。)

  4、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

  五、汇报展示,现场推荐

  1、同学们,此时你一定迫切的想把你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吧!如果经过你的推荐,能够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那么你的推荐就成功了。好书推荐会现在开始,请大家踊跃展示。

  2.汇报展示。各小组的代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推荐好书,老师以学生或记者的身份参与,师生互动。(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扩大型互动等多元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美的语言有条理,用适当的语气、语调与对方交流)

  (1)好书自述。学生头戴饰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白”自己,推荐自己,还邀请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作补充。

  (2)小记者采访。两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和新书的作者,“小作者”在回答小记者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插入配乐朗读书的精彩片断、展示书的装帧等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书的好感和兴趣。

  (3)讲故事表演。学生选取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断,边讲故事边表演。可一个人独立表演,也可请老师、同学合作。

  (4)新书推介会。学生以“营业员”的身份向“顾客”宣传、推荐新书,重点把书的特点、优点、特色说具体、说生动,并随时回答“顾客”提出的疑难问题,力求让“顾客”喜欢,愿意看自己推荐的书。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发挥他们交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丰富多样的交际形式,使得口语交际课生动、活泼、有趣。)

  3、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好书的主要内容或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清楚、说明白;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领导:

  上午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言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这个故事是在我们潍坊市新教材《夏天的秘密》这一本书的第40页。今天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是一节综合性比较强的课,它主要渗透了语言和科学这两大领域。这个故事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道理用故事的形式浅显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和理解。

  2,学情分析: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是: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位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从小爱科学懂科学,那么这节课无疑是引导幼儿爱科学懂科学的很好的载体。

  3,我的教育理念是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发展"根据《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让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这一观点我确立了教材中所含的知识点是:让孩子了解"蒸发"这一科学现象以及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特点以及大班下学期的阶段目标中指出的: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初步掌握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的方法。以及能倾听他人的讲话迅速理解其意义。

  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是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孩子从小爱科学发现问题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对身边的科学现象细致观察的能力。

  3,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孩子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一科学道理,学会操作简单的科学实验。

  4,是创造性目标:培养孩子大胆推测,启迪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是:让孩子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是依据教学任务中。难点是让幼儿理解水的蒸发这一科学道理。难点的确立是依据5至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理解能力来确定的。即这是需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的。

  人们常说:成功总是伴随着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为本次活动作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我这节课要选在下雨天来上:

  1,"小水滴旅行记"的动画课件,背景音乐,录音机。

  2,潮湿了的饼干

  3,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

  4,浅盘及尺子。

  二、说教法

  在这节活动课中我一共用到了三种教学法:

  1,讲述问答法

  2,视听欣赏法

  3,操作法。

  讲述问答法。是将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和提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结合起来。在教师向幼儿讲述故事时,为了能使故事内容吸引幼儿,就要做到有感情。感情就是一种投入的程度,就象我现在站在这里为大家进行说课,我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语调、语速的变化,面部表情以及手势、动作的变化来吸引听者的注意,激发对方倾听的愿望和兴趣。这和讲故事一样,你只要做到将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景当中,引起幼儿的想象,使故事内容在幼儿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幅图画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可以了。所以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生动讲述的作用,对于幼儿喜爱和理解作品的程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事欣赏自然离不开提问,提问可以在前,可以在后,也可以在故事中穿插,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视听欣赏法。是利用实物投影仪和录音机两种电教仪器的配合使用,帮助幼儿再一次把故事内容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画面印象,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加深对故事前后连贯性的理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声画同步的电教手段无疑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信息传播途径,它可以把幼儿由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的位置,同时对于引导幼儿积极地欣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操作法就是教师与幼儿动手操作,在于教材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共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老师做的关于蒸发的实验旨在让孩子理解教学难点。第二次是孩子们操作的证明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小实验。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幼儿掌握三种学习方法。一种是学会倾听,一种是学会表述。倾听是一个输入的学习过程,表述是一个输出的学习过程。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先倾听后习得。教幼儿注意倾听,集中注意力才能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感染幼儿的情绪,调动幼儿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向师性,为其长时间的倾听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种是尝试、体验法学习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两次操作活动中,伴随着孩子不断的探索。幼儿的思维就会灵动起来,他会感到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养成爱科学、爱探索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了我的教育思想"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发展"。

  四、说活动程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本活动设立了四个教学环节:

  1,导入:利用律动《大雨和小雨》谈话引入主题,启发式提问孩子们外面的天气怎么样?(下雨了)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这个问题可以让老师县摸一摸孩子的知识水平。允许小朋友大胆的想象和猜测。

  2,展开:下面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了(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提问孩子通过听故事虽能告诉我:为什么会下雨?然后利用课件把孩子的回答用一组雨的形成图片展示出来。孩子们看小水滴本来是在江河里的通过蒸发来到天空中,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云,然后又形成雨滴落了下来。就这样形成了雨。完成教育重点。

  3,深入:下面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把雨的形成来看一下。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把玻璃片覆盖在烧杯上方,等水蒸气在玻璃片上越积越多就会形成水滴落下来。小朋友们看下雨了下雨了。引导幼儿思考:玻璃片山给什么会有水珠呢?看完故事小朋友在回答我。幼儿看课件听故事。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水加热就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中例如我们刚洗完的衣服是湿的经过晾晒水分蒸发到大气中衣服变干。这就是"蒸发"。解决教育难点。

  4,延伸: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存在着水蒸气,例如放久了的饼干他会潮湿变得不脆了。让我们来一起动手证明水是会蒸发的。看老师真备了一些浅浅的盘子孩子们我们一起把它放上水,每天用尺子量一量看他有什么变化。

  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夸张的语言和表情吸引孩子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和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首先、我来谈一下课程的内容主题:

  1.走和跑:30米快速跑

  2.跑的综合活动:障碍接力

  第二、为了能更好的在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我尝试着从(情----思----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学生自我的尝试与体验以及同伴间的一种关爱与合作。由于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直观性强。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我采用了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并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他们、感召他们。

  第三、本节课的目标:

  1.学练快速起动,80%的学生能对不同信号进行快速的反应。

  2.体验30米快速跑全程,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3.感知游戏中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的意识,增进彼此间的信认感。

  4.敢于创想与表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四、课的流程: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喜闻乐见、并有点幽默的“欢乐操”,将与学生共舞一番。虽然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还会显得比较稚嫩,但那种学习的氛围将会非常浓厚。

  在课的基本部分,我安排了两个教材。30米快速跑中,我侧重30米全程跑的一个听不同信号的出发以及各种姿势的快速起跑。目的之一(将视觉和听觉引入教学,使学生依靠感官系统对不同信号有一个快速的反应,同时在培养学生处

  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起到了一个增进的作用);目的之二(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认知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思与练的学习过程,我还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了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有哪些起跑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是:哪种姿势起跑最快?我想通过设疑——来引导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并进行解疑,使学生的学练活动始终围绕着课的目标在开展。

  说实话,在设计障碍接力这个游戏时,我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冒了点险。改变了游戏器材的'单一性,让学生自己成为了游戏的活器材,用肢体来进行游戏,所要求的是对自我保护与保护他人的合理运用,我所要呈现的是同伴间的一种关爱和自我的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在游戏的最后,小组的各个成员还必须手拉手一起跑回终点,体现团队的一种合作精神。

  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将与学生们共同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着、愉悦着。。。。。。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老师的几句结束今天的说课:

  如果学生是一条小鱼,那么教育就应该就是那浩渺之水;如果学生是一只小鸟,那么教育就应该是自由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朵蓓蕾,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那吹而不寒的杨柳风。

  感悟体育健身内涵,践行体育健身课堂”,这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在学生身上见其成效。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春笋》说课稿08-29

《民族》说课稿07-25

掌声说课稿09-24

《左右》说课稿09-01

《师说》说课稿08-19

《蜘蛛》说课稿09-18

石榴说课稿10-05

《欢庆》说课稿09-10

《春风》说课稿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