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实践,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教学目标
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正确使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能够举例说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不同情况下可能性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 、观察实验法 。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全课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说课稿 篇2
教材简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小萨沙与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一家人手无足措。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芳香扑鼻”“闷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设计策略:
1、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3、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活思维
1、关于我(教师)
①同学们认识我吗?(认识)
②都知道我什么?(交流)
2、关于“我”(萨沙)
①大家认识这个“我”(萨沙)吗?
②想知道些什么?(讨论)
3、学生分组交流
二、揭题导读,体现个性
1、揭题:今天来学习一篇写萨沙的文章,题目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老师相机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读出个性。
教师小结:即使是同一个题目,我们用不同的读法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的魅力。
[阅读应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学生以后的朗读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2、想想问问
初读课题,有哪些疑问?(如:还有比我更弱小的吗?谁以为我是最弱小的?什么是最弱小的?)那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3、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听后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师、同学交流交流。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而读后交流又能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伊始,巧妙结合课题,以“我”入手,由表及里。这样既拉近师生之间的课堂距离,又自然引入语文教学的主题;既注重课堂说话的训练,又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既是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与通道,又是实现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构建。在揭示教学课题后,学生紧紧围绕课题质疑、讨论,这同样也是语文课堂自主性的很好体现。如此,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变得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勇于表现。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因为这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和新词,小朋友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读正确。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
4、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亲身的朗读实践,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
5、萨沙是怎么做的呢?(依据学生回答,揭示描写萨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这是教学的一个切入口,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6、静静地读读课文,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边读边把你的体会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一写。
[语文课需要学生静心体会,这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人合作、开展交流的基础。]
7、小组交流各自的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8、大堂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指导感情朗读。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这样两点:
(1)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2)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萨沙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一方面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新理念,一方面主张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四、想象倾诉,“链接”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萨沙的做法,将**的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2、遐想三四十年后的景象。
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3、评点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4、齐读课题,并把创编的故事写下来。
[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所有的积淀在此倾吐,将所有的体会予以表达,将课本知识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不但要重视文章中萨沙的情感世界、精神风貌,还要着重学习者(学生)通过学习内化的情感、精神。这里主要借助于说话、写作的方法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说话是为了积淀文本中流淌的情感因素,而习作则是倾吐学生心中积蓄的情感。]
说课稿 篇3
本课是基于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因此利用网络无所不有的资源达到一个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研讨课《认识氧气的性质》。
一、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情感培养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通过一个谜语导入《氧气的性质》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归纳: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再同时连续完成铁丝燃烧实验和蜡烛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通过几个随堂练习让学生知识得以升华。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在网上下载作业,针对自己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条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新课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叫台词。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按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也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
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
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公仪休的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能表演独幕剧,体会人物的形象。
(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格。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是独幕剧以及独幕剧有哪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通过“看、听、找、说、读、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理解本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和朗读能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地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以读为体、读中赏析、才能感情境。
在教材处理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新知,从角色表演中加深体验,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开放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四、说学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表学生的新闻记者实践。”而个性阅读双是一种体验性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培养语感,并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思路,本课教学我共设计为六版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 揭示课题。
2、 范读课文,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过渡:这节课我们仔细地来讨论并演练一下这个剧情。
板书:公仪休
设计意图: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剧中情境,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 提出问题。
自由读课文剧本,思考:(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并找出有关句子反复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问题去读课文,使能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读第一部分
过渡: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A、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B、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满意足了。
(1) 指导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练一练,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板书:爱吃鲤鱼
(2) 齐读这两段课文
公仪休非常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你来当管家,他又是怎样拒绝的,谁来当公仪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感悟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3、 讲读第二部分。
(1) 分角读管家、公仪休的话。
屏幕出示句子: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齐读)
(2) 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是假话,他这样说才能让管家把鱼带走,送鱼的目的是有意讨好。)
(3) 你能把他们俩的对话都读好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板书:拒收鲤鱼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4、讲读第三部分。
(1) 自由读下面三部分,画出有关句子。
(2) 指名读一读。
(3) 出示最后一段话,齐读。
(4) 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自己读一读,说说这段话你怎么理解?(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板书:如果……就……所以……收鱼 违纪办事
(5)谁能想象一下公仪休的语气,学着他来读一读。
(6) 引读子明最后说的话。子明今后会怎样做呢?同学们,你们也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局长,有人送你爱抽的香烟,你会怎么做?我请一个同学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5、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聪明机智)
板书:清正廉洁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知识建构的原理,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三)、分角朗读课文
课文中除了公仪休这个人物,管家他是怎样的人?(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子明呢?(谦逊有礼 勤学好问)我们分角来读一下他们的.对话,选择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谁愿意来试试。
设计意图:“披文入情”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四)、表演独幕剧
同学们读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下面先看课文录像,然后找一下搭挡,仿照录像中的练一练。表演时要注意表情、动作,可以表现得夸张一些,会背的同学就试着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自由找人组合表演(准备5分钟)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课后再演练一下《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独幕剧,把戏演得更好些、更逼真些。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来演。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让学生更深刻、更仔细地揣摩、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中职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哈姆莱特》。本单元的话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展现了人类不同层面的情感世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就读于本学期的中职生,大多已十八岁,对于生活的许多现象,有着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哈姆雷特》的剧情,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思索的魅力,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在教材中的主旨所在。
本课共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戏剧的主要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的说课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分角色朗读、品味赏析、课本剧表演。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他们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哈姆莱特装疯的原因,从而把握其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戏剧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戏剧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等,这一特点易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外国戏剧存在陌生感。因此,对剧中人物语言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3.《哈姆莱特》剧本本身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增加了学生欣赏中的难度。需要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步步深入。
三、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1.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我们围绕哈姆莱特的“疯狂”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幕戏剧,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诵读品味: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要反复诵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一段,体会其矛盾复杂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领会戏剧的语言特点。
3.分组讨论探究:对于哈姆莱特为什么装疯、其性格特点等内容,在教师点拨引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走进王子、理解王子、对话王子、演绎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复述情节,走近王子
用几分钟的时间,再一次从整体上感知戏剧,为赏析人物作好铺垫。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根据大屏幕上的四幅画来复述情节,看哪一组复述得既准确又生动。
(二)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以朗读为主。人物重点语言师生要反复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齐读,师生感情达到共鸣,学生和文本感情达到共鸣。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的理解感悟交流,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2.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3.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4.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课本,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于哈姆莱特这一世界著名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各小组都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理解哈姆莱特如何由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悲剧英雄。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1.学生可以结合课本自圆其说。(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2.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
3.王子选择了行动。
4.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
这样做摒弃了以往戏剧教学中对于人物的单一评价,而是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情感激发: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以此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培养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三)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通过模拟对话,使学生理解哈姆莱特在复仇中的思索、痛苦和忧郁,并进而理解王子装疯的原因。
(四)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莎翁的语言,通过对话、独白、表演,自评和互评,将课堂推向小高潮。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请你以《我与哈姆莱特》为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读一读:从《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任选一部作品读一读,感受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学生兴趣,体现“大语文观”)
六、课后反思
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言说、主动提问、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冀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常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大自然,教育学生是大自然装扮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地球的清洁工》是本单元的一篇课文,告诉学生去保护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这篇课文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本阶段的学习重点。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我在这一课中设计了开招聘会这种形式,将口语交际和阅读课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_
(一)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_情感目标:(1)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2)_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_
四,教学重点难点_
____ 各学段有侧重点。1-2年级的重点便是识字与写字。因此,"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所以我把"朗读课文"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由于学生的经验少,观察能力还较差,因此我把"了解每种小动物的生存方式以及这种生存方式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好处。"作为本课要解决的难点。
五,说教法: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习欲望,鼓励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1)同学们,你知道清洁工是干什 么的吗
(2)是啊!正是有了清洁工,我们才能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他们的功劳真大啊! 其实,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好多动物清洁工呢!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为地球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学了《地球清洁工》一课,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
板书课题:地球的清洁工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对"清洁工"的理解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使学生准确理解"地球的清洁工"的含义。
把握儿童的心理,创设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师活动:师:认真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用你最喜欢,最拿手的方法记住生字。
课件出示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的字都是这篇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字,谁想读读这些词语。
学生活动:1,生自由读课文后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方法,读准字音。然后同桌互查。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3,学生交流记生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产生读的兴趣后,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的要求,体现识字和阅读的整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中互补识字。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师活动:
1,读课文,选角色。
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都有哪些小动物想当清洁工啊
2,结合学生选择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出示小动物课件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3,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话读给同学听。
4,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所说的话。
5,再读课文,充分体会小动物的语言和神态。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让他们充分了解每种小动物的生存方式以及这种生存方式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好处。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动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把这些认识内化到心中,为下一步的招聘会打好基础。
四,开招聘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应聘时的注意事项,主考官该注意的事项。
学生活动:1,分小组,选代表。
2,开招聘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口语交际和阅读课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欣赏图片,体验美好环境。
教师活动:播放课件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树立保护地球意识,有了解其它动物的愿望 .
六,谈感受
动物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为地球环境
做贡献,我们应该为地球环境做些什么
呢 结合我们身边的小事谈一谈。
七,作业
1,续演课文。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 本领当地球的清洁工
2.课下查找关于动物和地球的关系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续演课文为引子,激发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谢谢!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