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1-17 20:09: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滴》,

  一、 说教材

  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自然物质之一,水作为自然物质,也是孩子喜欢玩乐的对象,在课间总会看到孩子在卫生间玩水,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对水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玩弄中,而是会思考水的各种科学现象,比如:水的流动性、溶解性、水的动力等等,都将吸引幼儿好奇心。《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

  《神奇的水滴》这个活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和各种材质的纸,他们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幼儿探究、内化水滴在不同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起点和归宿,以《指南》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为依据,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发展水平,结合本活动的内容,我制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观察,发现水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

  2、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说重难点:

  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水滴在不同材质纸上的渗透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对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用自己的符号或图画来记录,有点困难,所以将目标二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此,我遵循材料生活化,活动中我准备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便于收集、可供操作的教具,以及幼儿表述交流所需要的材料。

  1、不同材质的纸张:餐巾纸、报纸、打印纸、蜡光纸等,各种材质的包装纸,塑料包装纸、牛皮纸、铝箔。

  2、水、滴管、大小记录纸、笔。

  五、说教法: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2、观察指导法。针对幼儿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采取随机指导,适当调控活动进程与节奏。

  3、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丰富感知经验,巩固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六、说学法:

  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感知、表达,在探究过程惊异科学,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操作体验法。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积累经验,因此,为了加深对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渗透性特性的了解,我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亲历探究中感知体验。

  2、记录法。

  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避免遗忘,便于幼儿进行比较,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记录其实也是对幼儿实验结果的一种表达,一方面能让幼儿掌握记录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经验。

  3、表达交流法。

  引导幼儿围绕“不同纸张的不同渗透性”这一个问题进行表达交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一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力求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1、设疑猜想,激发兴趣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3、集中交流,提升经验4、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环节一

  一、 设疑猜想,激发兴趣。

  1、教师以猜谜导入,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朋友,手脏了要找他,衣服脏了要找他,口渴了也要找他,他是谁呢?引出“水”,今天水要和一些朋友来玩个游戏。

  2、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滴管,铝箔,抛出问题:如果水滴在铝箔上会怎么样?引导幼儿猜测,水滴是停留在铝箔纸的原处?散开?还是渗透到铝箔纸里?

  此环节我运用提问法设置疑问,运用猜测法,让幼儿对水和铝箔将会发生的状况产生疑惑,产生想获得答案的强烈欲望。幼儿会带着猜测的问题去有目的的进行实验,为下一个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

  二、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1、第一次实验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第一环节幼儿的疑问。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滴管, 让幼儿自由探索,(1)水滴在铝箔纸上, 可以多滴几滴,看一看水滴是如何形成的?(2)用滴管在水边缘划动,又会如何?(3)能不能将水滴推移到一处,几滴独立的水滴在铝箔纸上移动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合第一次的实验操作的结果,教师小结:水滴在铝箔纸上,水不能渗透铝箔纸。

  (2)在第二次实验前教师出示不同的纸张和记录纸提出规则和要求。(可以做一个实验就记录一个结果,防止弄错结果。)

  1、根据做中学的理念,先请幼儿猜测,“水滴滴在不同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画记录在记录纸上。

  2、接下来幼儿自由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动作,及时提问进行引导。与幼儿探究“纸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

  在第一次实验活动中我出示滴管和铝箔纸让幼儿自由探索水和铝箔纸之间交互,此环节我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察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实验,利用直观可见的实验,将幼儿较为抽象的猜测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经验,帮助幼儿加深水滴在铝箔纸上产生的现象,得出铝箔纸不能渗透的结果。

  随后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纸张,提出问题:“水滴在这些纸张上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实验。

  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比较,运用了记录法进行记录,因为记录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

  幼儿自由的探索,能更自主更主动去了解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的渗透,在操作中进行记录,学会思考和发现,能有效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有了记录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分享交流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

  三、集中交流,提升经验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体验,记录结果,具备了大胆简述自己发现的条件,先让幼儿相互交流,让幼儿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师生共同交流、记录。

  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与纸的不同表面有什么联系?教师用大记录纸帮助幼儿小结。(如果实验有异议可以集体来验证一下,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结果,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南》中也指出:交流是探究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

  此环节运用了表达交流法,让幼儿进行实验结果交流,鼓励他们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发现表述出来, 与同伴交流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幼儿在自由交谈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把获取的经验进行梳理。教师在幼儿实验结果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小结,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环节四

  四、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请幼儿按纸的吸水性来给纸张分类,并说说纸的从特性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如:吸水性强的纸用作餐巾纸,吸水性差的纸用作包装纸。

  在此环节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不同吸水性的纸会有不同的功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实验环节的操作结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才是幼儿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

  延伸活动:谈谈说落在其他物质表面会出现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突显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说课稿 篇2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九岁的凡卡被爷爷送到莫斯科城里的鞋店当学徒,受到了种种虐待,急切地想回到乡下,却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文章反映了凡卡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凡卡的同情。这是一篇情感至深的佳作。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设计了 “以读促悟,悟中生情”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地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悟情。

  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感情基调。学生边读边思考:凡卡给爷爷的信中写了什么?读到哪心有所触动。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随意说出内心感受,初步悟出了凡卡的可怜,奠定了这堂课的感情基调。

  二、再读课文,自主合作,再悟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我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独立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及句子,并想想感受到了什么及其原因。

  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感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且能对别人的感受作出评价和补充。

  这样,学生从独立地探究课文到合作探究,对课文内容作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进一步加深了情感体验。

  三、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促悟情。

  通过自学,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感情有了一定感悟后,以学生交流为主,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及语句,促进学生情感进一步深化。

  1、品读凡卡挨打、吃不饱、睡不好的句子,具体形象地感受凡卡生活中受到的种种折磨。通过学生自学结果,学生交流出重点的词句,并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悟到老板等人的凶狠,凡卡的痛苦,凡卡对老板的憎恨等情感。

  2、品读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句子。文中这类句子感情至深,饱含了凡卡绝望地呼救。学生有了前面形象的情感铺垫,再在这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朗读、评读、美读,把凡卡的悲惨对凡卡的同情这些情感体验推至一个高潮。

  3、品读乡村美景及砍圣诞树的快乐,与城市痛苦生活的对比中再一步感悟凡卡的悲惨。学生自读自悟,找出凡卡想回乡下的原因:

  一是乡村景美;

  二是村里有爷爷,有快乐。学生在读中质疑,感悟出这里把乡村的美、乐与城市的悲、苦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了城市生活的悲惨。学生的情感至此,对凡卡悲的认识及同情是更深沉了。

  四、回顾全文,情感共鸣

  教师结合悲伤的乐曲,凡卡哭着的幻灯像,声情并茂地复述全文主要内容,充分堆积学生的情感,学生自由说出此时想说什么,做什么。在哀伤的氛围里,学生用口说出了心中对凡卡悲惨生活的认识及对凡卡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对现在我们幸福生活的珍惜……再在乐曲中回味全文,从而明晰深化了学生心中的感情。学生不仅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而且受到了教育,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之,我在教学《凡卡》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朗读为手段,以感悟为中介,以积累情感为目的,“以读促悟,悟中生情”促使学生自主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英语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题目是: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以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坚持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和创造性原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是如何钻研教材、如何进行备课何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它不仅是本单元也是全册重点内容之一。学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积极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本单元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正确应用所学的重点词汇

  (2)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句型

  2.能力目标:

  能够用所学的句型谈论你喜欢的学科和其他的东西确定这样的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为用而学,学了就用”的要。

  3.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2)尊重异国文化,为人类的和平和友爱架起一座桥梁。

  上述目标的确定一方面是为了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基于课本,高于课本,发展课本,创新课本”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你最喜欢的学科和理由。

  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中心话题,学会了喜欢的学科,能进一步地公共发展到最喜欢的运动、最喜欢的俱乐部等,对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发展。

  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智力因素,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以课本为基础,发展和创新中心话题——我最喜欢的学科、我最喜欢的运动、俱乐部等。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1. 精心设计图片,力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2. 通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解决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关键是教师在这一节课中所采用的方法如何?我在这节课中所采用的方法有:

  1. 通过实物图片使学生梗直观、更形象地进入语境参与实践。

  2. 以完成“任务”为中心,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和达到本节课的目

  3. 要求。通过设置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运用旧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4. 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接触纯正流利的英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听的水平。

  5. 设置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培养竞争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做学生的好朋友,在课堂中走进他们,这是新课改的转变教师角色的突出表现。

  6. 改善评价机制,把评价小组和小组成员相结合,我主要以集体获胜,发给每人一个成功卡为激励目标,调动人人参与、相互合作,让学生明白“我行、我一定行、没我不行、我能成功、我的成功不是梦”的道理。

  三。说学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改的“主线”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采用的学法有:

  1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图片,考虑最喜欢的`学科,带着问题去看课本。

  2. 探究合作学习 在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学会有关的句型。我这样设置的目的:一是避免在小组学习中,个别学生掉队。二是为了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中,更能提高自己,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

  四。说程序:

  本部分是最主要的部分,共分五步。

  Step1:进行Free talk 。

  人为地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英语氛围,每位同学通过自制图片与小组成员进行自由问答、对话等,并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

  Step2:进行复习

  1.教师利用学生的作品,如:卡片、图画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其表演动作。

  2.复习有关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soccer ? 等问题。

  Step3:学习新的句型

  1. 导入:通过问学生Do you like tomatoes ?What sport do you like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学生自然回答“Chinese”“English”…

  2. 共同完成任务1.

  课本1a 3a 以组长为首记录每个小组成员所喜欢的学科并填写表格。然后向全班汇报。最后选出“优胜合作小组”发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一张“成功卡。”给他们以鼓励。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首先掌握好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下步发展课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成课本中的4

  调查同所喜欢的学科、运动、俱乐部并说明理由。

  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掌握任务1中的基础知识后,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便达到“为用而学,学了就用”的目的。

  Step4:进行重点训练

  针对所学的句型进行全面巩固、练习。为了调动积极性,采取自愿表演的形式进行活动。

  Step5:进行全面的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方法: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什么?注意哪些问题?

  2.相互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你在本节课当中的表现。

  3.因为我们坚持的原则是: “为用而学,学了就用”的原则,所以我设计了一项任务型的作业。向你的笔友介绍你喜欢的学科、运动、俱乐部。

  第五方面:说板书设计

  优美的板书会给学生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也让学生处处以老师为榜样,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板书的内容有:词汇、句型、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方面: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说课首先分析了本科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重难点,设计了目标,交代了教法和学法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简单介绍。整个课堂活动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旋律,通过小组间成员的“合作学习”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图片、电教、游戏等各种手段,以景激趣,化蘩为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采的活动。在评价机制上改变了以往评价个人为主转变成评价小集体为主,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 ”。

  总之, 我认为我的这节课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是一节理想的课。

  我的说课内容全部结束,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天气逐渐转热,孩子们的运动量也增大了很多。有时我会听到孩子们自己会说:“我已经满头大汗了。”接着会有孩子说:“我晚上洗澡的。”大家都纷纷说:“我也洗的??”于是在孩子们自由讨论中,我设计了这次主题性的音乐活动《小鸭爱洗澡》。能让孩子们通过音乐形式表现表达洗澡的乐趣,并养成爱洗澡讲卫生的好习惯。

  2、说目标:

  (1)欣赏感受歌曲的欢乐,模仿动物的动作表演歌曲。

  (2)知道要养成勤洗澡、爱清洁的好习惯。

  (3)继续巩固用自然地声音唱,不喊唱的要领。

  3、说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洗澡的已有经验

  (2)教具准备:音乐,头饰、毛巾

  4、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欣赏感受歌曲的欢乐,模仿动物的动作表演歌曲。继续巩固用自然地声音唱,不喊唱的要领。

  难点:知道要养成勤洗澡、爱清洁的好习惯。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游戏情境法。幼儿在“去池塘里洗澡”的情境中欣赏感受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内容,并激发幼儿演唱、模仿动物的动作的愿望。

  学法:游戏体验法。幼儿扮演小鸭子的角色,亲身体验到池塘洗澡的快乐,体验洗澡时的动作,以及与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乐趣。

  三、说活动过程:

  1

  (一)欣赏重现

  1、T:嘎嘎嘎,嘎嘎嘎,天气真热啊,鸭宝宝们,我们到池塘里去洗洗澡好吗? 音乐起,第一段音乐学做小鸭子走到池塘边,第二段音乐跳进池塘洗澡。

  2、T:让鸭妈妈看看你们的小屁股洗干净了吗?(幼儿趴在椅子上,老师做检查小屁股状)

  3、刚才你们洗澡的'时候洗了哪些地方,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洗干净?

  (二)联想创作

  1、T:咦,怎么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他刚刚落队了,还没洗澡呢!那现在我们休息会儿等等他!看看,他怎么洗澡的?

  2、幼儿欣赏歌曲。

  教师:小鸭子怎么洗澡的?谁来表演?我们也来学一学。

  还有不一样的吗?

  丰富擦、搓、拧等动作。

  (三)展现交流

  1、幼儿围成一个大圈,拿上小毛巾,跟着音乐自由模仿小鸭洗澡的动作。

  2、跟着音乐,找一个好朋友,互相帮忙洗澡。

  3、T:洗干净了吗?舒服吗?为什么要洗澡?不洗澡会怎么样?

  小结:运动、天气热的时候人会出汗,所以要每天洗澡,做一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好孩子。

  2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寓言两则》。

  2、课题里有两个生字,谁能把他们读一读?

  3、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就是两个寓言小故事。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

  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焦急、宋国、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等词语,学生读词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揠苗助长》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三、指导读文

  1、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农夫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师范读

  3、大家注意看“焦急” 的“焦”,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它?

  生描红

  4、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想,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农夫的焦急?

  5、课件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巴望”是什么意思?

  6、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我们把词语换进去读一读,看一看。

  课件出示: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7、农夫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所以就——(课件)天天到田边去看。

  8、这段中还有个地方表现出农夫很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一起看句子:(课件出示)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9、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农夫为什么觉得它一点也没有长?

  10、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一下农夫的焦急心情。

  11、心里着急就得想办法啊,于是就在那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它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他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12、同学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13、想出了办法应该很轻松才对,农夫怎么会“筋疲力尽”呢?

  14、课件出示图片:虽然是这么的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因为他算是看到了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

  15、看到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虽然累,但还是高兴,同学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6、农夫觉得自己的办法怎样?

  17、读第三自然段。

  18、都这么累了,农夫怎么还这么兴致勃勃的呢?

  19、 齐读这段话。

  20、农夫这么急着让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得到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2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儿子,看到了这一幅情景,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呢?

  22、 现在你知道“揠苗助长”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 表演内化

  1、这么精彩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啊?

  2、表演结束了,老师想采访一下他们。

  (1)“农夫,看到你的禾苗长了一大截,心里怎么样啊?”

  (2)“小禾苗,被农夫拔了上来,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吗 ?

  3、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呢?

  4、学习完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5、我们不光要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一直以来动画片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重要伙伴,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也是我们教材中重要的学习题材。本课是一节专题欣赏课,对于动画片的认识和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注重造型色彩深入到关注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科学原理层面上。这样的专题欣赏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欣赏评述”课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关注 “欣赏评述”的深层次发展,有一定的难度,但动画片是孩子们最为熟知和热爱的,了解、认识迷人动画片的过往是许多孩子愿意探索的领域,因此把握好这一点,开展有效、有趣的教学活动是我编辑此课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一节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欣赏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欣赏动画片,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不同类型。

  (2)在欣赏各种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夸张与变形,是动画片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

  (3)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我采用了欣赏1部有趣味性的动画作品来导入,让学生进入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这个导入我改过很多遍,第一次我试着连着欣赏6个片段,可是又发现这样短杂而乱,没有代表性,而且时间也有些长,第二次我又换成图片,这样时间虽然缩短了,但是孩子们的兴趣远远不如欣赏动画来的浓。最后我还是敲定了用欣赏1部有趣味性的动画作品来导入课题这种方式。在导入的时候我由哆啦A梦是大雄最好的朋友这根线来引出动画片是同学们最好的朋友,然后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位好朋友,牵出新课。

  导入课题后,我以猜的形式让学生猜猜世界第一部动画是什么样,讲解后让学生说看了这部动画的感受,和他的表现形式,接着引出中国第一部动画,并说出这两部动画的共同点。在说到中国的铁扇公主时,我讲解了西游记是如何的受全世界欢迎,引出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爱国。

  再顺着这条线把有代表性的,有民族特征的动画片出示,水墨类的我取了《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虾公公片段,因为以前给学生们欣赏过齐白石的虾,学生们很有印象,这次一出示,既巩固了学生们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剪纸动画我选了传统红色剪纸的'《武松打虎》这样清晰明了,之前选的《猪八戒吃西瓜》因为老片子的分辨率较低,学生看的时候很容易把他和皮影戏混淆,就换掉了。然后再是《神笔马良》学生们一般都听过这个故事,于是我就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讲的什么。然后再观察人物的制作方法,敬佩艺术大师的不怕艰苦,无形中培养学生向艺术大师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皮影戏之前学过,我就稍微点了一下,欣赏了个小短片,没有过多停留。亮点在《九色鹿》的故事,这部动画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把动画片和中国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动画片不仅仅是用来搞笑的,也不仅仅是人们凭空捏造的,他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也让学生知道中国甘肃的莫高窟,并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很多学生课下问我甘肃莫高窟还有哪些壁画,让我放给他们欣赏,于是在课前五分钟的名画欣赏里我又放了一些壁画来给学生讲解欣赏。当然这是后话。至此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项。

  九色鹿这部动画,课本上把他定义为传统幻想类动画,于是引出了现代幻想类动画---《猫和老鼠》

  在《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中我截取了一个有趣片段来阐述动画片的三个艺术特征,夸张、变形、拟人。并出示各国动画,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动画都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艺术特征才让动画更加精彩。第二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在此就完成了。

  阐述完三个艺术特征之后,通过动画大师创造的动画形象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有着值得我们学习地方的新动画形象,活学活用,可以充分发挥动画的三个艺术特征。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创作的栩栩如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甚至有的学生打破常规,创造鱿鱼爸爸和鱼妈妈这种我们大人绝对不会预见的选择,可见,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是无极限的。

  欣赏完学生作品之后就轮到第三个教学目标,动画片的制作过程。我用简单明了的动画阐述动画的制作原理,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从每个动作的制作到动画的简单制作原理到西游记的制作,由浅入深的让学生明白制作动画片所需要的过程,并用《西游记》和《花木兰》的例子明确电脑代替手工的好处和未来动画的发展方向。在立体感方面我先是拿几何形体和几何形体去比较阐述二维和三维的区别,然后再用动画片与动画片去比较,二维与三维的区别学生就很容易明了了。

  最后拓展是延伸到了3D、4D、5D领域,让学生交流自己看3D、4D、5D电影的感受,学校附近就有电影城,就可以看这些3D、4D、5D电影,相信学生的业余生活课比我们丰富多彩多了。

  这就是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黄河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

  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的过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

  二、说教法

  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①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③朗读指导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

  三、说学法

  1、重点词句品析法: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2、自主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部分,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家假想了些什么。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部分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故事,语言描写细致,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

  板书:黄河象

  骨架样子————假象来历————发掘化石

  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层次和主要内容,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直接出示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让学生看着这具大象骨架的样子说出它的特点。接着引入课文,问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呢?让学生自渎第一段,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八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体会它保存完整的特点,用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这样使学生积累了更丰富的词汇。在本段的教学中适时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指导朗读,从读中让学生感受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和完整的特点。

  板书:高大、完整

  第二个环节:学习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找出发掘经过。

  在学生已经感受化石的高大完整的特点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有价值的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快速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其中要抓住重点的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合理的科学的推想。

  板书:斜站沙土、脚踩砾石

  在本段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要重点指导朗读“二百万年间……黄河”一句。

  第三个环节:学习第二部分(2—7自然段),理解合理假象。

  通过提问、感悟、品读,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我接着问: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联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指导学生朗读好2—4自然段,例如读第三自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突出“扑踏扑踏、走、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形成对比。

  板书:炙热、干渴

  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本段中“老象的左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下去。”这一句是关键句,描写细致的句子,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板书:陷进

  在此处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转变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为了进一步地体会推想的合理性,可以在熟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把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讲一讲,并且表演出来。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呢?让学生进行同桌、小组、全班交流、评价、争论。

  第四个环节:尝试变换顺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的可以让学生变换写作顺序重新叙述这个故事。

  第五个环节:开拓思路延伸

  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所以在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学生会想象到:两群大象为了争夺地盘,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第六个环节: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七个环节:作业

  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将黄河象还可能是怎样掉进河里的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第八个环节: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九个环节:板书设计

  黄河象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27课。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情。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强化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以“遗憾”为中心点,以卖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为线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交流反馈中,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深入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精读描写瀑布、木雕的句子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卖木雕的少年又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读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大瀑布)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木雕)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人物)

  2、运用词语

  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将文中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练习表达,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好的.语言,促其语言的内化。)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

  师(引导):小朋友,课文里介绍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确让人爱不释手;但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怎样走进少年的心灵,去品味这份感动呢?我们还得细读课文,在文字深处去感受。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出来的描写少年的句子。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质疑: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设计“质疑问难”的环节,意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4、研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

  (3)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三、补充阅读

  小朋友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师出示课件,打出相关图片或网页:①周总理访问非洲。②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治病。③坦赞铁路。)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公里,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为了修这条铁路,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几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黑人少年对中国人的友好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不了解那些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位少年的表现。这一环节中相关资料的补充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图片资料感性、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外知识。本设计力图通过这些资料的运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

  四、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3、交流评点。

  (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纲要求,高中语文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础上,进入文学鉴赏的层次。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可谓“史圣”司马迁的典范文笔。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其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主要形象项羽,以其独特的风采成为千百读者们欣赏与品评的话题。

  2、说学生情况

  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3、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情节概述法 2、讨论质疑法 3、人物品评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学习司马迁身遭侮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教训。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

  (学生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小说的顺序,这重点的设置就是对旧有知识的回顾,也是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文言文的学习古文知识一直是重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必须加强积累和掌握文言词句)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就要培养学生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人物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能自圆其说既可)

  难点: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鸿门宴如同一个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最能体现其人物性格的优在其中的斗争,但学生并不掌握古时的礼仪,要教师简介才能使他们明白。这也是理解项羽这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别就体现在词语的区别上,所以能有效的区别词性和词义就尤为重要,而且其数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掌握。所以将其设为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营造作品的现场感,本课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情节概述法。

  除依据文本强化情节的感知外,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人物挂图、诗词卡片及书中插图,努力创设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氛围。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这就是讨论质疑法。

  2、说学法

  (1)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2)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主人公给予政治、历史、文学及心理学等等多元的评价。

  3、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是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

  (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让作品中的项、刘出场,教者在说明时,倾向于对项的评说,让学生带着遗憾的心理,进入课文,解读项王。

  二是简介作者,了解背景。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张挂陈涉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目的:创设课文学生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是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在感知全文框架前,先检查学生对本文的注音和重要实词的解释,以及通假字的掌握。请学生复述情节,并用四字格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要以主谓短语出现,且主语系文中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目的是:学生有兴趣自然就会找寻他还不懂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他心中的人物形象

  四是发散思维,分析人物。分析人物时的内部层次首先从课文插图,讨论人物心理和性格。其次从人物对项与刘的称呼,品析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分析项王的地位和他的心理和性格。再者由项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引出发散思维。比如可能的几种观点:情意绵绵的伟丈夫、气盖一世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豁达的男子汉等。

  目的: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可从是否成就帝业、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是否表现出人性美和人格美等视角,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又适当地加强拉价值观的培养

  五是分析技巧,理解借鉴。分析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目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为以后自己作文提供了借鉴

  六是虚拟历史,训练想象。用一个“假如项王一怒杀了刘邦”的设想,让学生尽情想象和推断。

  这一环节的设置,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又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是自主总结,强化古文知识。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使动等)

  2、句式(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被动、固定等)

  3、古今异义(婚姻、非常、今人、细说等)

  4、为的用法

  5、成语识记(人为……、大行……、秋毫……、劳苦……)

  6、一词多义(因、 如、举、意、谢等)

  目的是:学习这篇既要把握文学性,又要强调知识性,为以后的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