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17 17:50: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5、板书设计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

  6、课后练习

  (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3)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它的作用是什么?

  (4)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 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说课稿 篇3

  一、背景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大自然中秋的声音为视角,通过充满童趣、富有想象的诗歌语言,赞美了美好的秋天。全文分“言传的声音”“意会的声音”两部分来描写。黄叶、蟋蟀、大雁、田野是大自然中发出声音的物象,道别、告别、叮咛、歌吟是发出声音的内容,都传递着对秋的情感,声音是表达这些情感的媒介、手段。当充分感受对秋的这份独特的情感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意会的声音便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里”,“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回响。

  本课是一首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时没有讲对内容的理解与评析,而是体现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童趣,读出诗歌的`韵味。基于此,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以想象为手段,将学生带入秋的世界感受秋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赞美、不舍之情。

  2.模仿诗歌,提供句式,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

  其中,模仿诗歌形式,提供句式,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文的核心是作者对秋的情感,表现形式是大自然中秋的声音。本文有时一篇现代诗歌,因此我采用“想象画面,朗读课文”的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情境,走进秋天——朗读想象,寻找秋天——模仿写话,分享秋天”三个教学板块,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出文本,层层递进。围绕“听(想象)——读(想象)——说(想象)——写(想象)”这一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展开教学,将想象贯穿整堂课,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不失童趣。

  三、教学过程

  主要分了三个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1.游戏导入

  自然界中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四段声音依次是:风吹树林的声音、风声、蟋蟀的叫声和雨声。)

  2.展开想象

  同学们说得真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3.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听到这些美妙的秋天的声音,就写了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听一听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2课《听听,秋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于声音有个更具体的了解,从而对听听秋天的声音课文有大致的印象。

  (二)朗读想象,寻找秋天

  1.老师配音示范朗读,读完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课文,并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具体写了几种秋天里的声音。读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四种秋天的声音(黄叶道别、蟋蟀告别、大雁叮咛、田野歌吟)。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读中寻找秋的声音,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受秋的声音,感受秋的美好,激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2.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品读各小节,交流各自脑海中的画面以及各种声音都在诉说着什么。(三)模仿写话,分享秋天

  要求学生先读后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的语言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相辉映,必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都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钥匙。每一位同学的想象不同,感受就不同,表达能力不同,效果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课文,使学生再次感受秋天你的美好。

说课稿 篇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质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效资源。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一年级是认识自己,由五年级开始,视角已经转向了祖国。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这一内容设置的。本单元有四个主题,本课为第一主题的第三个教学主题。前面学习了“56个民族是一家”和“民族平等做主人”。“

  学生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背景,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教材内容,确定目标二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三为本节课将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体验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自古就世世代代交往密切、有着浓浓的兄弟情。

  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要做如下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如下:

  达成教学目标是通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来完成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教师讲解少数民族分布特点:重点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汉族地区也有少数民族居住。

  接着出示本班学生合影,讲述:从照片上看,同学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班有两位是少数民族的同学。(出示两位同学照片)现在,有少数民族同学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是因为几千年来,各个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不断融合的结果。

  引出本课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自然的引入本课,揭示本课课题。

  二、小组互动,展示交流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力图丰富和发展学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交流展示的过程就是本课教学重点突破的过程.课前分组进行了调查,课上进行汇报;

  课前调查如下:

  出示:

  文成公主入吐蕃为本课重点事件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文成公主入吐蕃资料。教师针对学生调查情况进行指导、补充)并结合教材让学生阅读、了解。

  PPT教师重点结合唐代全疆图以及文成公主入吐蕃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感受各族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在交往中促进社会进步,初步感知各族人民团结和睦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接着针对调查主题进行分组交流汇报。先由“交往密切”组汇报:再由“兄弟情”组汇报:

  各组找到的资料都非常丰富。网上调查组的同学做成了演示文稿。我在充分利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特别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料——图片信息、视频资料等,丰富学生认识。

  三、活动体验 提升认识

  活动一:民族美食在我身边

  出示:民族美食图片

  师: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餐桌的美食,正是因为自古以来各民族密切的交往,这些少数民族的美食早已来到了我们的餐桌。各民族交往密切的足迹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得到。我们来欣赏一段动听的民族歌曲。

  播放音乐学生学过的民族歌曲。接着让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少民族的歌曲?(五年级学生学过很多少数民族歌曲)

  介绍教材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内容,感受“少数民族在我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民族交往密切的“证据”。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有少数民族,学生有说看到街上穿少数民族服装买饰品和特色食物的,还有自己身边少数民族亲戚的,等等。

  我接着介绍咱们房山区少数民族情况:我区有少数民族32个,民族村15个,民族村总人口20756人,少数民族人口8121人,占民族村总人口的39%。还有三所民族小学:黑古台民族小学、窦店中心校、周口店新街小学。

  活动二:民族情意常相伴

  展示教师照片:

  并且老师就来自一所民族小学,同事中也有少数民族老师。介绍和少数民族同事、学生一起学习、生活的情况。回族同事还会在回族著名的开斋节,把回族特有的食物带到学校送给我们品尝。

  交流:说说怎样和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老师、朋友相处(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等)

  师: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我们就要先去了解他们的习惯、信仰、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食物、节日、服饰和住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深入的进行学习。课后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关于民族服饰、住所、和饮食的资料。

  此环节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运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丰富认知,感受 各民族的融合,民族兄弟情就在身边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为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的设计是以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学吸引为依据展开的。

  四、教师总结 拓展延伸

  四、学习评价

  本课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既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又关注学生意识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五、设计特点

  立足学生生活,开展有效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切身体验

  重视开发多种资源,提升课堂实效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一共六框,前两框介绍了世界市场及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最后三框介绍了对外贸易的若干问题,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问题,而本框(第三框)内容讲的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经验、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内在要求以及现实需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由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把握合乎规律的现实美,体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认同并拥护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扩大开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

  (6)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依据:首先、从他的产生来看,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出现,80年代形成雏形,90年代以来一直在发展,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他的内容来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资金等很多方面,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他的本质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作用是双向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漫画、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 学法:

  (1)知识再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主要有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 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背诵,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诗中的月亮引出问题:“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悟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理解。这时教师泛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并试着再次读诗,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了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首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读过程中,我将以“你能从诗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让学生说说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四、发散思维

  本环节,会以“在张籍心中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拓展相应的内容,将此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家 乡

  意万重

  说不尽 书 愁

  又开封

  叙事抒情

说课稿 篇7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一只小鸟和一只青蛙对于天有多大而展开的一组对话。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自以为是,而应该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一)教学目的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才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为教学难点。

  (三)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 通过各种方法阅读课文,理解词意,理解课文。

  (2) 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卷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从而揭示寓意。

  (3) 设计“跳出井口”,以此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想象。

  教法设想:

  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差,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教授本课以运用启发性原则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引导他们自由朗读,以读代讲,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我采用了看图片、做实验、分角色表演等直观性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此我运用了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样也使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在乐中,学有所求,乐有所悟。

  学法设想: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从“不会学”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而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采用比赛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地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也使教师充分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运用迁移规律模仿学习,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练习设想:

  积累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课我主要进行听、说、读、写、演五方面的技能训练。

  听——学生听老师有感情朗读,老师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说——以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

  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写——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锻炼他们的表达与表演能力。

  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路。可以安排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首先,我以谜语的方式揭示本课课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你们都知道一些什么故事呢?”这时的学生会结合平时所看到听到的说出一些白雪公主、葫芦娃、宝莲灯等故事。紧接着我再问“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再说这个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一只青蛙坐在井底看天,打一成语。以此揭示出本课课题《坐井观天》。

  因为“创新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为了使低年级的孩子学会创新,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会有哪些想法,会想到些什么呢?”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我再梳理好问题归纳小结,可以得出三个问题:

  1、通过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这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呢?

  3、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又会看到什么呢?

  并板书:道理、事、看

  (二)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自由读,然后提问“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这么有趣的一件事,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呢?”(想)这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再一步步地引导“想要演好戏可得先熟读剧本。”以此来激发他们自由、主动地来朗读课文的欲望。

  这样,当我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教室里顿时会书声朗朗,学生们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朗读练习中,而从他们丰富的表情与动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朗读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并且还会有所感悟。

  接着,让他们来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再提问:“为什么小鸟以为天无边无际呢?”他们通过上面的表演会很快答出(因为天非常大,大得很)。“还有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呢?”他们会结合平时所看到的说出“大海、蓝天、草原”等,在此基础上我再让他们用“无边无际”说话,并引导他们加“?”“!”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以此来让他们体会这两个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也因此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无论他们怎样说,说得好不好,老师都应该给予表扬。)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上一环节学生对“无边无际”的说话,我紧接着提出“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的这只小青蛙听了也忍不住想跳出进口来看一看了,来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想想如果他跳出井口之后会看到一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呢?”而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运用他们的童真,会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说出许多美丽的景色,如:“来到田野里,看见了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而小青蛙就在稻田里捉害虫……”或者“小青蛙来到了公园里,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还许多的小朋友在那里捉迷藏……”等等。以此来抒发他们纯洁的心灵,完成了问题“看?”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其道理。

  再通过上面的说话,我又提出了“这么美的景色,为什么小青蛙以前不知道呢?”并通过卷纸筒“观天”让学生明白其原因,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你们愿意像小青蛙这样什么也不知道吗?小青蛙和小鸟,我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由学生自由说,而这时的小朋友会说出“不愿意,因为这样整天呆在井底没有意思,而应该像小鸟一样每天到处飞,看得多,听得多,才会知识丰富……而他们说的这些正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他们并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已有所感悟。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年龄同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其实,岂止是孩子,形象的东西,谁都接受得快,记得牢。

  3、归纳总结,提示寓意,拓展知识

  学生说出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后,由我归纳出完整的寓意。学语文与生活实际应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揭示寓意后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并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从而拓宽知识面。并提出了“如果小青蛙霜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应该怎样做呢?”并让他们想一想:“如果小青蛙做了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青蛙之后,再一次遇到了小鸟,它们又会进行一组怎样的对话呢?”这些问题就留给他们下去思考,下去解决。以此来拓宽学习的空间,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9 坐井观天

  事? 小鸟 天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看?

  道理? 青蛙 天 井口大 (目光狭小)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不错,由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们不知道如何节约用钱,如何合理用钱。新《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我们通过"乘车"这一生活场景的模拟,使幼儿在摆摆、想想、算算中懂得如何节约用钱。公交车、三轮车、出租车是幼儿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种车的'线路不同、乘坐的人数不同,价格也不同,因此其中蕴涵着很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学习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养初步的理财意识。此活动适合在大班开展。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游戏中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加法。

  2、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财意识。

  3、体验游戏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通过操作、计算,比较坐什么车花钱最少,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财意识。

  难点:学习10以内各数的加法。

  解决策略

  :1、操作法:人手一份操作纸、十个硬币。

  2、媒体借助法:用幻灯片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3、递进累加法:由一人乘车到三人乘车,再到五人乘车,从一种交通工具到多种交通工具,涉及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车,不同的价格,层层递进,层层累加。

  四、活动准备:课件;操作纸、硬币、铅笔人手各一。

  五、活动流程:

  1、谈话引题,激发兴趣。

  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想去兰墅公园旅游,坐什么车去最便宜呢?请小朋友们来帮帮他吧!

  (在"旅游"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操作课件,介绍三种交通工具的价格。

  (用课件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牢记各种车辆的价格,为下面的操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3、第一次操作验证:一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用摆硬币的方法学习计算价格更符合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较使幼儿知道一个人去坐公交车花钱最少,只要2元。)

  4、第二次操作验证:三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操作计算,

  (2)、提问:你认为哪种车最便宜?为什么?

  (通过幼儿的回答层层理解题意,从而知道三个人去打的最便宜。通过个别提问也提高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5、第三次操作验证:五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计算,学习连加。

  (2)、提问:你认为五个人去坐什么车花钱最少?为什么?

  (这是提高幼儿思维灵活性的方法,使幼儿知道通过分散乘两种车的方法更省钱。)

  6、随老师"开车"出活动室。

说课稿 篇9

  一、说学情

  了解自已的学生学习的情况是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预案的重要前提,多好的教案,如果不符合你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会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六(1)班学生半数基础不扎实,表现在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差,计算能力低,归纳能力欠缺;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常学习。因此,怎样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课常,怎么样把知识点拉近生活的数学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将成了首要考虑的东西。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分数乘整数,例1、例2及相应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整数" 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单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以上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迁移、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推理、概括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本课以"引学——导学——辅助归纳"作为教师的参与形式,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会计算了,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是凭借经验或直观知道计算方法,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算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得到用加法及用乘法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真正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每一个情境中大家提出的新问题,逐步形成新知识,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增长新智慧,形成新能力。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引入设疑——作图解疑——实践归纳——应用深化"四个教学程序:

  (一) 说说引入

  ① 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12×5)

  ② 6个0.5的和呢?(0.5×6)

  ③ 3个1/7的和是多少?你会列式吗?(1/7×3)

  教师由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再到分数乘整数,学生能够很快写出算式,但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如何运算呢?运算有何规律呢?这些问题将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提上来了,更好完成以下教学。

  (二)说说 合作探究、归纳解疑

  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出示例题,以学生分组画线段图为载体,理解分数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算理,初步归纳: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 运用新知、实践归纳

  例2: 3/8×6(学生独立计算)

  灵活运用例2,把它当作是刚才学习的分数乘整数的一个练习,分小组探讨完成,并找出它与例1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板书后请学生评价三位同学的做法,判别最优方法。这一教学片断意在调动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归纳出"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⑵成果展示:生1: 3/8×6= 3*6/8 = 18/8

  生2: 3/8 ×6= 3*6/8 = 18/8 = 9/4

  生3: 3/8 ×6= 3*6/8 = 9/4 (先约分,后乘)

  (四)说练习应用深化

  练习主要有三个: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看图写分数乘整数算式"

  (2)计算练习

  (3)判断练习

  以上练习再一次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习惯。

  (五)说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说板书

  分数乘整数

2/11×3= 2/11+2/11 +2/11 = 2+2+2/11=2*3/11 = 6/11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5、板书设计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

  6、课后练习

  (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3)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它的作用是什么?

  (4)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 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说课稿 篇3

  一、背景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大自然中秋的声音为视角,通过充满童趣、富有想象的诗歌语言,赞美了美好的秋天。全文分“言传的声音”“意会的声音”两部分来描写。黄叶、蟋蟀、大雁、田野是大自然中发出声音的物象,道别、告别、叮咛、歌吟是发出声音的内容,都传递着对秋的情感,声音是表达这些情感的媒介、手段。当充分感受对秋的这份独特的情感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意会的声音便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里”,“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回响。

  本课是一首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时没有讲对内容的理解与评析,而是体现诗歌特点,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童趣,读出诗歌的`韵味。基于此,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以想象为手段,将学生带入秋的世界感受秋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赞美、不舍之情。

  2.模仿诗歌,提供句式,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

  其中,模仿诗歌形式,提供句式,通过声音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文的核心是作者对秋的情感,表现形式是大自然中秋的声音。本文有时一篇现代诗歌,因此我采用“想象画面,朗读课文”的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情境,走进秋天——朗读想象,寻找秋天——模仿写话,分享秋天”三个教学板块,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出文本,层层递进。围绕“听(想象)——读(想象)——说(想象)——写(想象)”这一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展开教学,将想象贯穿整堂课,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不失童趣。

  三、教学过程

  主要分了三个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1.游戏导入

  自然界中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四段声音依次是:风吹树林的声音、风声、蟋蟀的叫声和雨声。)

  2.展开想象

  同学们说得真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3.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听到这些美妙的秋天的声音,就写了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听一听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2课《听听,秋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于声音有个更具体的了解,从而对听听秋天的声音课文有大致的印象。

  (二)朗读想象,寻找秋天

  1.老师配音示范朗读,读完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课文,并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具体写了几种秋天里的声音。读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四种秋天的声音(黄叶道别、蟋蟀告别、大雁叮咛、田野歌吟)。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读中寻找秋的声音,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中感受秋的声音,感受秋的美好,激起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2.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品读各小节,交流各自脑海中的画面以及各种声音都在诉说着什么。(三)模仿写话,分享秋天

  要求学生先读后写,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的语言与大自然的声音交相辉映,必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都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钥匙。每一位同学的想象不同,感受就不同,表达能力不同,效果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课文,使学生再次感受秋天你的美好。

说课稿 篇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质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效资源。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一年级是认识自己,由五年级开始,视角已经转向了祖国。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这一内容设置的。本单元有四个主题,本课为第一主题的第三个教学主题。前面学习了“56个民族是一家”和“民族平等做主人”。“

  学生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背景,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教材内容,确定目标二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三为本节课将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体验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自古就世世代代交往密切、有着浓浓的兄弟情。

  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要做如下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如下:

  达成教学目标是通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来完成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教师讲解少数民族分布特点:重点是: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汉族地区也有少数民族居住。

  接着出示本班学生合影,讲述:从照片上看,同学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班有两位是少数民族的同学。(出示两位同学照片)现在,有少数民族同学和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是因为几千年来,各个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不断融合的结果。

  引出本课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自然的引入本课,揭示本课课题。

  二、小组互动,展示交流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力图丰富和发展学生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交流展示的过程就是本课教学重点突破的过程.课前分组进行了调查,课上进行汇报;

  课前调查如下:

  出示:

  文成公主入吐蕃为本课重点事件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文成公主入吐蕃资料。教师针对学生调查情况进行指导、补充)并结合教材让学生阅读、了解。

  PPT教师重点结合唐代全疆图以及文成公主入吐蕃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感受各族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在交往中促进社会进步,初步感知各族人民团结和睦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接着针对调查主题进行分组交流汇报。先由“交往密切”组汇报:再由“兄弟情”组汇报:

  各组找到的资料都非常丰富。网上调查组的同学做成了演示文稿。我在充分利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特别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料——图片信息、视频资料等,丰富学生认识。

  三、活动体验 提升认识

  活动一:民族美食在我身边

  出示:民族美食图片

  师: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餐桌的美食,正是因为自古以来各民族密切的交往,这些少数民族的美食早已来到了我们的餐桌。各民族交往密切的足迹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得到。我们来欣赏一段动听的民族歌曲。

  播放音乐学生学过的民族歌曲。接着让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少民族的歌曲?(五年级学生学过很多少数民族歌曲)

  介绍教材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内容,感受“少数民族在我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民族交往密切的“证据”。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儿有少数民族,学生有说看到街上穿少数民族服装买饰品和特色食物的,还有自己身边少数民族亲戚的,等等。

  我接着介绍咱们房山区少数民族情况:我区有少数民族32个,民族村15个,民族村总人口20756人,少数民族人口8121人,占民族村总人口的39%。还有三所民族小学:黑古台民族小学、窦店中心校、周口店新街小学。

  活动二:民族情意常相伴

  展示教师照片:

  并且老师就来自一所民族小学,同事中也有少数民族老师。介绍和少数民族同事、学生一起学习、生活的情况。回族同事还会在回族著名的开斋节,把回族特有的食物带到学校送给我们品尝。

  交流:说说怎样和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老师、朋友相处(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等)

  师: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我们就要先去了解他们的习惯、信仰、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食物、节日、服饰和住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深入的进行学习。课后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关于民族服饰、住所、和饮食的资料。

  此环节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运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丰富认知,感受 各民族的融合,民族兄弟情就在身边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为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样的设计是以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学吸引为依据展开的。

  四、教师总结 拓展延伸

  四、学习评价

  本课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既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又关注学生意识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五、设计特点

  立足学生生活,开展有效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切身体验

  重视开发多种资源,提升课堂实效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一共六框,前两框介绍了世界市场及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最后三框介绍了对外贸易的若干问题,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问题,而本框(第三框)内容讲的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经验、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内在要求以及现实需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由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把握合乎规律的现实美,体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认同并拥护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扩大开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

  (6)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依据:首先、从他的产生来看,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出现,80年代形成雏形,90年代以来一直在发展,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他的内容来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资金等很多方面,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他的本质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作用是双向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漫画、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 学法:

  (1)知识再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

  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主要有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 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背诵,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诗中的月亮引出问题:“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悟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理解。这时教师泛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并试着再次读诗,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了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首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读过程中,我将以“你能从诗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让学生说说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四、发散思维

  本环节,会以“在张籍心中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拓展相应的内容,将此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家 乡

  意万重

  说不尽 书 愁

  又开封

  叙事抒情

说课稿 篇7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一只小鸟和一只青蛙对于天有多大而展开的一组对话。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自以为是,而应该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一)教学目的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才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为教学难点。

  (三)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 通过各种方法阅读课文,理解词意,理解课文。

  (2) 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卷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从而揭示寓意。

  (3) 设计“跳出井口”,以此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想象。

  教法设想:

  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差,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教授本课以运用启发性原则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引导他们自由朗读,以读代讲,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我采用了看图片、做实验、分角色表演等直观性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此我运用了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样也使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在乐中,学有所求,乐有所悟。

  学法设想: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从“不会学”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而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而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采用比赛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地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也使教师充分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运用迁移规律模仿学习,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练习设想:

  积累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课我主要进行听、说、读、写、演五方面的技能训练。

  听——学生听老师有感情朗读,老师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说——以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

  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写——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锻炼他们的表达与表演能力。

  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路。可以安排两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首先,我以谜语的方式揭示本课课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你们都知道一些什么故事呢?”这时的学生会结合平时所看到听到的说出一些白雪公主、葫芦娃、宝莲灯等故事。紧接着我再问“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再说这个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一只青蛙坐在井底看天,打一成语。以此揭示出本课课题《坐井观天》。

  因为“创新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为了使低年级的孩子学会创新,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会有哪些想法,会想到些什么呢?”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我再梳理好问题归纳小结,可以得出三个问题:

  1、通过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这到底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呢?

  3、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又会看到什么呢?

  并板书:道理、事、看

  (二)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自由读,然后提问“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这么有趣的一件事,同学们想不想来表演一下呢?”(想)这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再一步步地引导“想要演好戏可得先熟读剧本。”以此来激发他们自由、主动地来朗读课文的欲望。

  这样,当我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教室里顿时会书声朗朗,学生们都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朗读练习中,而从他们丰富的表情与动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朗读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并且还会有所感悟。

  接着,让他们来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再提问:“为什么小鸟以为天无边无际呢?”他们通过上面的表演会很快答出(因为天非常大,大得很)。“还有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呢?”他们会结合平时所看到的说出“大海、蓝天、草原”等,在此基础上我再让他们用“无边无际”说话,并引导他们加“?”“!”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以此来让他们体会这两个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也因此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无论他们怎样说,说得好不好,老师都应该给予表扬。)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上一环节学生对“无边无际”的说话,我紧接着提出“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的这只小青蛙听了也忍不住想跳出进口来看一看了,来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想想如果他跳出井口之后会看到一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呢?”而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运用他们的童真,会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说出许多美丽的景色,如:“来到田野里,看见了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而小青蛙就在稻田里捉害虫……”或者“小青蛙来到了公园里,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还许多的小朋友在那里捉迷藏……”等等。以此来抒发他们纯洁的心灵,完成了问题“看?”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其道理。

  再通过上面的说话,我又提出了“这么美的景色,为什么小青蛙以前不知道呢?”并通过卷纸筒“观天”让学生明白其原因,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你们愿意像小青蛙这样什么也不知道吗?小青蛙和小鸟,我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由学生自由说,而这时的小朋友会说出“不愿意,因为这样整天呆在井底没有意思,而应该像小鸟一样每天到处飞,看得多,听得多,才会知识丰富……而他们说的这些正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他们并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已有所感悟。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年龄同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其实,岂止是孩子,形象的东西,谁都接受得快,记得牢。

  3、归纳总结,提示寓意,拓展知识

  学生说出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后,由我归纳出完整的寓意。学语文与生活实际应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揭示寓意后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并联系生活实际,沟通课堂内外,互相交流学习的方法,从而拓宽知识面。并提出了“如果小青蛙霜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应该怎样做呢?”并让他们想一想:“如果小青蛙做了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的青蛙之后,再一次遇到了小鸟,它们又会进行一组怎样的对话呢?”这些问题就留给他们下去思考,下去解决。以此来拓宽学习的空间,在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9 坐井观天

  事? 小鸟 天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看?

  道理? 青蛙 天 井口大 (目光狭小)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不错,由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们不知道如何节约用钱,如何合理用钱。新《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我们通过"乘车"这一生活场景的模拟,使幼儿在摆摆、想想、算算中懂得如何节约用钱。公交车、三轮车、出租车是幼儿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种车的'线路不同、乘坐的人数不同,价格也不同,因此其中蕴涵着很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学习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养初步的理财意识。此活动适合在大班开展。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游戏中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加法。

  2、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财意识。

  3、体验游戏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通过操作、计算,比较坐什么车花钱最少,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财意识。

  难点:学习10以内各数的加法。

  解决策略

  :1、操作法:人手一份操作纸、十个硬币。

  2、媒体借助法:用幻灯片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3、递进累加法:由一人乘车到三人乘车,再到五人乘车,从一种交通工具到多种交通工具,涉及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车,不同的价格,层层递进,层层累加。

  四、活动准备:课件;操作纸、硬币、铅笔人手各一。

  五、活动流程:

  1、谈话引题,激发兴趣。

  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想去兰墅公园旅游,坐什么车去最便宜呢?请小朋友们来帮帮他吧!

  (在"旅游"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操作课件,介绍三种交通工具的价格。

  (用课件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牢记各种车辆的价格,为下面的操作活动奠定了基础。)

  3、第一次操作验证:一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用摆硬币的方法学习计算价格更符合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较使幼儿知道一个人去坐公交车花钱最少,只要2元。)

  4、第二次操作验证:三个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操作计算,

  (2)、提问:你认为哪种车最便宜?为什么?

  (通过幼儿的回答层层理解题意,从而知道三个人去打的最便宜。通过个别提问也提高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5、第三次操作验证:五人乘车,哪种车最便宜?

  (1)、幼儿计算,学习连加。

  (2)、提问:你认为五个人去坐什么车花钱最少?为什么?

  (这是提高幼儿思维灵活性的方法,使幼儿知道通过分散乘两种车的方法更省钱。)

  6、随老师"开车"出活动室。

说课稿 篇9

  一、说学情

  了解自已的学生学习的情况是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预案的重要前提,多好的教案,如果不符合你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会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六(1)班学生半数基础不扎实,表现在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差,计算能力低,归纳能力欠缺;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常学习。因此,怎样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课常,怎么样把知识点拉近生活的数学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将成了首要考虑的东西。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分数乘整数,例1、例2及相应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整数" 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单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以上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迁移、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推理、概括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本课以"引学——导学——辅助归纳"作为教师的参与形式,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会计算了,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是凭借经验或直观知道计算方法,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算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得到用加法及用乘法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真正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每一个情境中大家提出的新问题,逐步形成新知识,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增长新智慧,形成新能力。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引入设疑——作图解疑——实践归纳——应用深化"四个教学程序:

  (一) 说说引入

  ① 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12×5)

  ② 6个0.5的和呢?(0.5×6)

  ③ 3个1/7的和是多少?你会列式吗?(1/7×3)

  教师由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再到分数乘整数,学生能够很快写出算式,但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如何运算呢?运算有何规律呢?这些问题将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提上来了,更好完成以下教学。

  (二)说说 合作探究、归纳解疑

  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出示例题,以学生分组画线段图为载体,理解分数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算理,初步归纳: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 运用新知、实践归纳

  例2: 3/8×6(学生独立计算)

  灵活运用例2,把它当作是刚才学习的分数乘整数的一个练习,分小组探讨完成,并找出它与例1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板书后请学生评价三位同学的做法,判别最优方法。这一教学片断意在调动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归纳出"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⑵成果展示:生1: 3/8×6= 3*6/8 = 18/8

  生2: 3/8 ×6= 3*6/8 = 18/8 = 9/4

  生3: 3/8 ×6= 3*6/8 = 9/4 (先约分,后乘)

  (四)说练习应用深化

  练习主要有三个: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看图写分数乘整数算式"

  (2)计算练习

  (3)判断练习

  以上练习再一次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习惯。

  (五)说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说板书

  分数乘整数

2/11×3= 2/11+2/11 +2/11 = 2+2+2/11=2*3/11 = 6/11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