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10:55: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燕子》(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燕子》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尽管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但对于事物的观察还远远不够,对于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只能说是少之又少,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却是一个难题。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知字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知识目标)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燕子》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清新,为此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是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精读全文,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教学指导。

  三、说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读法、对比品评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3.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燕子的外形美,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欣赏燕子飞行、停歇时的优雅姿态。

  4.小组合作学习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情感,在合作中发现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精彩炫我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预习中在网上搜集的有关于燕子的图片,并简单概括一下你展示的这张图片中燕子的形态和特点。这一环节可以刺激孩子对网上搜集资料增添兴趣,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情境导入,感受春景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小燕子歌曲的视频,即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提出问题,寻觅春景美

  我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燕子》这篇,你们喜欢燕子吗?”“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有燕子吗?燕子在什么季节才会来呢?”接着导入“对啊,燕子只有在春天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第二小节,找出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你在中标注出来。”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通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训练阅读能力。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进行提炼板书(板书:雨、风、柳丝、草、叶、花、)

  “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柳丝,它们是怎么来到春天的呢?”结合课文语境以及板书,学生理解“赶集、聚拢”这两个词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烂漫无比的春天。

  在同学们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时,我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是啊,我们班的同学都被这美的景色吸引去了,南方的小燕子也按捺不住了呢。”生齐读: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设计意图:我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学的轻松。

  2.赏读感悟,发现燕子美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中哪个自然段写了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写了燕子哪些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一只小燕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归纳出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教师跟进板书。

  我问学生:有谁可以把燕子这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试一试?并且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认为那个地方可以读的更可爱的?学生读的不到位的地方,我来范读。请学生朗读的同时,根据学生朗读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燕子的简笔画。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较为直观的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三)自主探究飞行美、停歇美

  学习第三小节的要求是:

  ①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从燕子“唧唧”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展示问题答案的同时,教师跟进板书(飞行美:快 )。

  学习第四小节的要求是:

  ①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②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③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教师跟进板书(停歇美:五线谱)

  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探究发现紧扣文本主题,从文本出发,从文字入手,用换词法、情景设置法、图片感受法等不同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适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词,交流讨论,感受词语意蕴,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例如: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1)关键词:斜着 掠过

  (2)换词理解,将词语放到句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3)对比品评:“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表现了燕子飞行速度十分快,飞行技术高超,突出燕子为春天增添的情趣。

  (4)再读第三、四小节,在语境中感受燕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师跟进板书(动静结合)。

  (四)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春天吸引你的地方。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意识,进行情感教育。

  (五)扩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课后作业,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仿写: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请你模仿举一反三写燕子的写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运用第一段写作方法,学以至用。)

  积累: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优美词句,工整的整理到你的摘抄本上。(注重积累,引以至用)

  绘画:想象心目中的燕子,画一幅《春燕图》,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展示。(与感悟相结合,文即是画,画也成文。)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整篇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习,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反思: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喜爱的书》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把书封设计的学习与装饰学生自己喜爱的书结合,通过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技巧,培养其设计意识。编者没有沿袭传统的以具象图形为主的设计形式,而是强化了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试图把文字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图形进行设计处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表现要领。这种设计元素的单纯化、抽象化处理,可以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掌握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在学习封面设计的同时,本课侧重于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封面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在调查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3)发展目标:*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侧重于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

  (2)难点:如何构思立意,运用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去进行封面设计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一是运用手工绘画表现;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封面多层次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法

  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书籍的相关资料,展示不同风格的书籍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观察比较法: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不同风格书籍设计进行比较,紧扣教学重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比较、讨论、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范例教学法:根据心里学原理再造想像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纪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我真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精彩感性书籍设计图片和范例欣赏启发学生灵感,丰富和完善学生构思与创作。

  (4)、直观演示练习法:直观演示书籍设计步骤,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书籍设计作品。

  三、说学法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元素进行封面设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字在此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进行识别与交流的语言符号而存在,更多被看成一种可以进行造型变化与设计的抽象图形。但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不必考虑文字的图形设计处理,而是强调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考虑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因素的整体设计。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生:市场调查—交流讨论—字体设计—封面设计—系列书封设计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首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课前到市场调查,到书店观摩各具特色的书籍封面的情况,建议学生把喜爱的书籍封面记录下来,以学生作市场调查的图片导入,在交流不同表现形式的书封设计资料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封面设计的相关图例,使学生讨论时根据类别有所对照。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树立学习信心,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分析讲解课文范画,感知课文

  通过教材供的书籍封面的展开图片,使学生了解到完整的书籍封面设计是封面、书脊、封底的统一设计,在设计时要认真综合考虑。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种设计处理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效果,分析时,加以强调。重点关注两个部分,其一是采用对称或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书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布局形式设计具有个性的书籍封面,并提示可设计系列书封,对设计制作时运用的材料、手法给予一定提示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用作学生练习时参考。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优秀封面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设计、表达封面主题的。然后分组采用不同方法用简单的文字图尝试形设计自已喜爱的书籍封面版式,提示可以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4、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五、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小麻雀》是一首低年级的学唱歌曲,我采用听唱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从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三拍子的旋律特点,并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强弱规律。通过旋律变化、乐句的对比让学生对歌曲有更直接的了解和感受,通过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自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来纠正、巩固歌曲,解决难点。

  1、教材分析:

  《小麻雀》是一首儿童歌曲,3/4拍,四乐句一段体结构。歌词作者结合儿童心理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只彬彬有礼、惹人喜爱的小麻雀。旋律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小跳与级进相结合,起伏得当,使得旋律流畅、优美,第三句旋律在较低音区重复,与前面形成对比,形成“转”句,使第四句重复第一、二乐句的素材,形成呼应,结束全曲。歌曲的歌词结合紧密,有着抒情优美的风格,通过对小麻雀行为的描述,潜移默化地教给小朋友待人有礼貌的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及低段学生极富有同情心和喜爱小动物的特点,我将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情感目标:正确掌握歌曲的节拍以及了解和认识休止符。

  (3)知识目标: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立为:学会歌曲《小麻雀》,并能边唱边演;

  难点确立为:正确掌握歌曲的节拍;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打击乐器。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聆听法

  充分挖掘音乐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学习歌曲,感悟意境。

  2、范唱引路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使学生正确地学会演唱。

  3、情境教学法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模唱法、听唱法让学生能正确地演唱歌曲。动手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打击乐器和多种形式演唱等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中,体验音乐中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首先在上课前唱师生问好歌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之后通过提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喜欢什么小动物,然后再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接着我用范唱的形式让学生认真听并回答我唱的是哪种小动物,从而引出学习的课题。

  (二):歌曲教学,丰富情感。

  这一环节我是分五个步骤来进行教学的:

  1、歌词教学

  我在教用手打击伴奏的前提下有感情、有节奏地范读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并能很快跟着伴奏朗读歌词。

  2、老师范唱

  在学生掌握歌曲节奏的基础上,我有感情地范唱歌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3、歌曲教唱

  有了前面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对歌曲的学唱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在我的领导下,他们主动参与学唱歌词。教唱时我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

  4、突破难点

  难点一:在整个教唱过程中,学生对三拍的节奏与强弱关系把握的不是特别好,为此我采用先教他们三拍的打击方法与强弱关系,之后再进行教唱。

  难点二: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生动的情景,内容很感人,在教唱过程中,我时时引导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中去感受美。

  5、歌曲体验

  我将采用接龙唱、分段唱、分组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来巩固所学的歌曲,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准确地演唱。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歌曲教唱完之后我试着引导学生为第二段歌词创编完整并试着演唱。

  2、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舞蹈并找人试着表演。

  3、让学生自己选择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4、唱歌、跳舞、伴奏一起进行表演,教师进行评价。

  六、课后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最后在歌舞中结束本节课。

  课后反思:

  走进上课的班级是二年级2班,这个班的课堂纪律非常不错,教学常规方面的实施也比较顺利。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听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我让学生在学歌之前听了好几遍歌曲,但是每听一遍我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整节课下来,基本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能完整演唱《小麻雀》并通过动作感受小麻雀生动的形象。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老师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但是在教唱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了神秘的格雷海姆岛忽隐忽现的过程以及人类探寻到的原因,全文因此分成了两部分。由于内容的需要,这两部分的语言风格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部分为叙述性与描写性的语言,第二部分为说明性的语言。如果把全文看作一个谜语,那么,第一部分是谜面,第二部分就是谜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能自主识字,并基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通过预习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能读好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课文的能力,在预习时能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在布置预习时,我要求学生思考:小岛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神秘的小岛?找出说明小岛神秘的词语。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正确认读课文10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三年级的字词教学已不再是重点,学生可以在预习中独立认识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故而在课堂教学中生字词语不再作为一个环节来予以教学,而是在学生的课文朗读中指导字音,在课文学习中指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目标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自主学习,能读懂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出相关的语气。通过让学生自读2-4节,找出“表现小岛出现与消失的句子”,并指导学生的朗读,读出小岛神秘的语气。

  目标三:通过朗读与观看媒体感受小岛的神秘之处,并理解小岛形成的奥秘。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几个媒体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朗读。

  目标四:能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大海中蕴含了许多神秘的科学知识,产生探究大海奥秘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指出大海中除了火山爆发外,还有许多神秘古怪的现象,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事物原因的欲望。

  四、关于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从欣赏图片入手,教师结合图片描述大海的不同景象,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海是变化莫测的,是富有神秘感的,由此引出第一节内容,并顺势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小岛概况

  学生在课前预习过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预习的检查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把初步感知与预习交流合二为一,让学生说说小岛的名字,为什么说它是神秘的小岛?通过交流让学生来了解小岛的概况。

  (三)层层深入,了解“神秘”

  这一段教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学习小岛的“现”的句子来体会小岛的神秘。第二层次是通过学习小岛“隐”的'句子来感受小岛的神秘。

  在语文教学中,“精讲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体会小岛神秘的过程中,我就是通过找句、读句来让学生逐渐体会小岛的奇幻、神秘!在读句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来达到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的目的。这个过程中,一前一后两次对“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这句话进行朗读,学生的体会和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后一次的朗读较前一次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这两次朗读,也使这一环节的学习显得相对完整。

  (四)揭示奥秘,训练语言

  课文第五节内容是一段说明性的语言,揭示了小岛忽现忽隐的原因。在教学时,学生通过朗读、媒体演示来理解小岛“忽现忽隐”的奥秘,并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重组课文的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其中的说话训练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有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学生一定要理解文中的语言,同时要把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说完整、说清楚。在这段教学中,我就借助了媒体的帮助,通过形象的模拟演示火山爆发,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内容、进行说话练习。

  (五)总结拓展,课堂延伸

  学完课文后,学生知道了“神秘的小岛”的奥秘,但这只是大海抛出的许许多多的谜语中的一个,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三幅大海奇景图,要求学生课后再去探究它们的奥秘之处。此举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课文作了一个延伸。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沏茶时如何操作最节省时间”,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及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结合我们学校的研究课题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谈一谈教学中我们将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首先,我们四年组的几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以及学生身边的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伊始,创设了“两个学生早晨打水、喝水”的'情境(生1:打一杯热水晾凉,喝完水后再吃饭。结果迟到5分钟。生2:先打一杯热水,然后边吃饭边晾水,饭吃完后水凉了,再喝水,结果提前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是你,你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从而引出“在生活中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既“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这里,多媒体短片的应用既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又将学生置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了寓教于乐。而后面的探究新知(例2)及习题巩固(量体温、做家务等问题)中,也都是以生活为依托,在情境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次,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同时,将采取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问题的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例2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沏茶”为切入点(家里来了客人,应该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后再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在合作与探究中得出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课堂组织会让学生的思维更有序,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便向学生渗透了优化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最后,本课的教学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一点体现在“流程图”的使用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抽象出用“流程图”表示设计思路。再通过比较,将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出来。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以上就是我校四年组教师对“沏茶问题”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希望在实践中能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实效性。

说课稿 篇7

  一、对教材的感悟和整合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1、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认识正负数,知道正负数的读写法。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根据这三条目标,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正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正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第二课时才通过海拔高度、答对答错、超市的盈亏、存折上的存取等具体情境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引入,在数学史料的提示下自主创造正负数,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沟通生活、丰富认识这一环节中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正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乐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领悟,我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几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3、遵循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旨,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为最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巧妙的教学情境体验和有趣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列举、记录中,学生们生动地感受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

  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

  设计教学活动时,选用水果批发市场物品记录单及教材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存折存取记录单”等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了解正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灵活、趣味性强,同时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尝试创造性学习及合作探究。

  创造性学习就是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一人列举相反意义的量,一人负责用正负数的方法记录,引导学生在列举生活实例中创造正负数、结合数学史料感知正负数的读写法,在四人小组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能力。

  3、彰显数学源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应用“水果批发市场物品记录单、”“海拔高度”、“气温的测量”等场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之不畏惧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及良好品质。

  四、教学构思

  (一)整体设计

  这部分内容我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该课分为“创境激疑——互动解疑——启思导疑——实践运用——总结评价”五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流程

  1、创境激疑

  首先视频播放:水果批发市场进货和出货的场景及仓库管理员的物品情况记录单,由于记录单的记录不够清楚,从而由此疑问入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认为比较清楚的记法记录水果进出库情况,课件展示三种常见的记法,教师适时地引出正负数的数学史料,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正负数的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由此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2、互动解疑

  分三步,第一步,同桌探究,列举相反意义的量。同桌为一组一人列举相反意义的量,另一人用 “+”或“-”的.方法记录在探究卡上。在展示汇报时让学生参与板书,具体为:一人口述所列举的相反意义的量,一人板演,并把相对应的写在一起。由此加深对正负数也是相反意义量的认识。

  第二步合作探究,认识正负数的各部分名称。结合数学史料的介绍先想一想:现在对这些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在合作中完善对正负数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沟通联系,丰富认识。这一环节是回归生活,在存折存取情况表、海拔高度等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最后一个情境借助温度计上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这一认识,让学生在同桌讨论中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启思导疑

  教师介绍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略不写,强调负数中的负号千万不能漏写。

  4、实践运用

  为了使学生巩固新知,学用延展,此环节设计了分类、判断、连线、按要求做题等题型,力求题型多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颖的用手势评判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5、总结评价

  教学的尾声,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现回忆,然后让学生用正负数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成绩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收获新知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正负数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负数正数

  -1 +2

  ??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是在学生动手自主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而形成的,设计简洁明了,不但重点突出,还体现了板书的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素材,通过课件演示、讲解及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合作探究、沟通生活丰富认识等活动,认识和运用正负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赵州桥说课稿10-17

春酒说课稿05-16

说课稿模板10-08

《下雪了》说课稿07-23

白鹅的说课稿10-19

离骚说课稿06-20

《浮力》说课稿06-27

《荷花》说课稿11-05

《颐和园》说课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