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01 05:59: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锦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集锦5篇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二、学情分析

  从能力的方面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说,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数学问题,进而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法学法分析

  1、课程资源:这节课有很多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

  学校的课程资源:计算机、显微镜及显微镜视频设备、血球计数器等。

  媒体资源:收集长海县近20年关于海产品养殖(主要是虾夷扇贝)的标志性新闻报道、学术研究资料,筛选后呈现到课堂上。

  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家长从事海产品养殖、远洋捕捞工作的学生回家过问这些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其他同学向家长问及对上述行业的了解及看法。

  学生资源:事先安排指导一名(组)学生操作“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收集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教法:实验法、探究性教学法。

  3、学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提供我收集的课程资源,通过问题驱动、探究性实验反思、新闻素材分析、“政府治理方案”评价等方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交流中不断完善。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本课按以下6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模型说起,引出上一课时学习的“种群数量特征概念模型”。首先,从这个模型中可以推测出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其次,解释这些数量变化也要应用模型的方法。这种导入方法与本课有两个衔接,一个是研究方法上的衔接,另一个是知识上的衔接。

  2、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这个环节中,我应用了书中问题探讨的资料,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数学模型,包括用2种数学方法对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表达:一种是归纳计算公式,另一种是用描点法绘制曲线,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2种方法各自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原型示范,学生能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学会如何透过纷繁的表象,用数学知识提取事物的本质,为建立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做好铺垫。

  3、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

  它是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个环节是在实验的大背景下展开。课前我指导课代表操作实验,在课堂上,我安排他示范了在显微镜下应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过程(插入教学视频1),然后展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对实验的预期(他预期的是呈指数增长)、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得到与预期不同的结果)。

  那么,我为什么找学生操作然后介绍这个过程呢?首先,是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我们可以亲自控制的真实的种群;其次,其实我们建立“J”型、“S”型增长曲线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身边的一个探究性实验的反思过程。这个反思的过程我可以概括一下:“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建立了细菌指数增长的数学模型,让一个学生做实验,他运用上述知识做出预期,但是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他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呢?是我们的公式错了?还是我们同学的计数有问题?让我们回顾实验的各个环节寻找原因,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关于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就逐渐地浮出水面了。(插入教学视频2)

  结合这个实验,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你怎么理解这个K值?

  自然界其他的种群增长也会出现K值吗?为什么出现K值?

  (幻灯片展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曲线)在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图中,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怎样才能实现J型增长的预期呢?

  这样的一些处理就使得这个探究实验涵盖的内容丰富起来:它不仅仅是一个培养酵母菌后收集实验数据的实验,而是一个充满了多种预期的实验,是一个在不同条件下会得到不同模型的实验。

  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理解了数学模型与生物学规律的联系,提升了分析总结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突出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4、尝试应用建模成果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虾夷扇贝养殖,是一个关系到长海县三分之二人口收入的大产业,也正是它让长海县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可是近两年,它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我开发了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提供了长海县的虾夷扇贝养殖的标志性新闻报道,供学生讨论:

  1、《水产科学》 1993年05期 杨英年《长海县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效益高》虾夷扇贝属冷水性贝类,引进于日本,它个体大,生长快,人工养殖不用投放饵料,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具有极高的利润水平。长海县獐子岛镇于1988年至1992年在1.4万亩海底底播苗种8080万枚,经过21个月的底播生长周期,1992年共收获底播增殖虾夷扇贝620吨,证明虾夷扇贝的生长趋势和发展是比较乐观的……

  2、《长海县,虾夷扇贝人工养殖致富黄海海域》(南方渔网20xx-03-09)省海洋水产所1980年开始承接该项目,历经22年科技攻关完成的虾夷扇贝人工养殖技术造就了该省一项高值大产业,该项科技成果也于今年9月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长海县虾夷扇贝人工养殖面积达7万公顷,连续3年实现年产3.3万余吨,成为带动该省浅海养殖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 ……

  3、《长海养殖扇贝发生病害,死亡率达70% 》(来源: 中国水产20xx-11-5)虾夷扇贝是长海县最大宗海洋养殖品种,关系到全县2/3人口的收入,目前长海县虾夷扇贝浮筏养殖累计投资达20多亿元。但近三年浮筏养殖虾夷扇贝死亡率逐年上升,今年更是高达70%。有关部门调查后说,除了养殖密度过大,寄生菌类的大量繁殖,水域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20多年多代近亲繁殖造成的种质退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是5个参考问题,供学生讨论:

  (1)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它与我们这堂课讲的“J”型、“S”型曲线有什么关联?

  (2)K值大约出现在在哪些年份?

  (3)如果20xx年左右的3年是K值。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恢复到20xx年左右的生产水平?

  (4)如果这段经历让我们重新走过的话,你会把扇贝的养殖量大约定为多少?

  (5)在我们的生活里没有如果,现在这些历程已经发生,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现状呢?

  在这里我抓住时机,提供了“长海县政府海域治理方案”供学生评价:

  1、引进新品种;

  2、解决单一品种规模过大的问题,压缩浮筏扩大底播,压缩近海开发深海;

  3、出台现代海洋牧场相关政策,增加海带、裙带菜等藻类养殖规模,力求改善养殖海域生态环境,推动养殖生产良性发展。

  (插入教学视频3)

  我个人认为局长的话是有道理的,这个不是趋炎附势地去讲。如果我们把海域都封锁了,那么环境自然而然就好了,但是我们的经济怎么发展?我们的社会还会稳定吗?环境保护的本身,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是存在矛盾的,我们为什么研究生物学?我们期待着生物学的发展能够协调这些矛盾。

  课堂上我们思考的一些关于长海县养殖的问题,甚至也是许多家庭都在思考的问题、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思考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模型的知识,但同时这也不仅仅是生物学方面的,它包含了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虽然只有部分学生发表了观点,但是他们都参与到了课堂中,包括对局长的回应也敢于说出自己的评价。

  这堂课带给学生的思考不仅是课堂之上的,它会延伸到生活之中,这些思考对于海岛居民来讲,意义深远。夕阳下的长海县,虽然美丽,却多了几分悲怆的味道,看到密密麻麻的养殖筏,我们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许有一天,某一个今天坐在这里的学生,将会成为这里的决策者,这些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会让他更好地审视长海县的出路,不会再出现今天养殖业这样糟糕的现状;或许有一天,某一些今天坐在这里的学生,将会与他的祖辈一样成为一个渔民、养殖户,这些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会让他更好地审时度势,不会让“血本无归”的惨剧再次上演。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整个可控制的时间里努力渗透。学生中,将来真正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人不会很多,这不代表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生物教学工作没有意义,而是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地恰当地将这些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传递到学生的生命中,并指导他们的生活,这,可能就是我们生物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所在。

  5、种群数量变化的其他类型

  我结合“种群数量下降”这个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寓教。现今的自然界,许多野生生物种群的数量都在下降,为什么呢?我提供了世界人口近20xx年的种群增长曲线,一切都在不言而喻中。现今社会的主题是呼吁建立和谐社会,作为生物老师,我想它不应该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不应该仅仅指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它更应该昭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只有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生物圈中享受最大的幸福。

  6、小结

  课程在实验的大背景下展开,也在实验的背景中结束,这里可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探究思路。同时,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多种预期过程,相当于对本课进行小结。

  五、效果预测

  课堂上选取的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可以基本实现。

  同时,这也是一节开放的课堂,学生的各种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可以在一起碰撞,这种碰撞能够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和视野。就像萧伯纳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将拥有两种思想,思想的多棱镜经过多次折射后,就会呈现出七彩的光芒。”

  六、课后反思

  新课标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内容标准中,选择生物科学领域中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这堂课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发”与“收”,才能得以享受一个生成性的课堂。

  最后,在对本课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20xx山东高考27题” 、“20xx江苏高考11题”等高考题意义之深远。

  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数学建模的方法: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观察对象 1、增长:

  合理假设 “J”型:N=2n Nt=N0t 理想条件

  数学表达 “S”型:K值(环境容纳量) 有限条件

  检验修正 2、稳定

  3、波动

  4、下降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题目是:色彩画——水粉静物写生,这节课主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实际是研究教师的教法问题,即如何启发诱导学生深入地学好。其核心就是教师采用什么有效方法进行教学。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认真去备课,精心组织。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备课思路如下:

  一、 学情分析

  色彩是美术高考中重要科目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近年来,高考的色彩采用了静物默写形式,考生必须把平时的写生能力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思维分析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色彩形成专业化的感知和实践十分重要。根据这一分析,我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①用丰富的色彩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②明确学习水粉画的重要性;③了解并掌握水粉静物作画步骤和表现方法。为达到这个目的,我明确教学的重点是水粉静物画的步骤,难点是如何把握铺大色调关系,这样使学生能更好、更准地把握这节课的内容。

  二、 教法设想

  本节授课,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启发式教学方法范畴,是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识阶段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要能通过“讲”,启发诱导学生去“想”,使学生自己去思考掌握所讲解的知识,达到学会、会学的目的。基于上述认识,在学习方法法指导上,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激发→设置问题→图示启发(步骤)→教师演示(方法)→学生训练(学会)的步骤。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从引导发现的方法中学到知识和掌握方法。

  三、 学法指导

  1.情境激发

  所谓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使之身临其境的学习意境,以此强化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要学好水粉静物写生,对色彩的认识和静物画的认识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审美体验,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作为在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效果上的综合运用。我把九寨沟自然风景展示出来:碧蓝的湖水与绚丽多彩的植被,加入小鸟悦耳的鸣叫、流水潺潺声的音效;背景音乐配上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旋律清新流畅,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色彩斑斓的美景之中,声、色并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视觉的感性认识中时,及时提出问题:究竟是形还是色彩引起美感?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引入:“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的这一论述作为结论,这是马克思的话,他肯定了色彩体现美感。在欣赏图片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的追求。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情操,又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现代多媒体的应用在美术课教学起到了良好效果。

  2.设置问题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现在的美术高考静物,不再是以前单纯陶罐为主,而更注重不同物体的质感表达。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我绘制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两幅水粉静物画作品。电脑显示,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两个问题:①《玻璃瓶与书》中,主体物透明玻璃瓶、金属杯和环境的关系怎样?②《绿桃》中,画面的色彩倾向是什么?高考中把握一幅好的色调有时可以弥补造型上的不足。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观察中形成专业化的感知,为这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3.图示启发

  美术的高考不但要考察学生对色彩的驾驭能力,还要有素描造型能力,只有做到形色兼备,才能画出好的作品。本节课的重点是水粉静物写生的步骤,我运用图示启发,展示三幅步骤范画,强调作画过程;再展示素描静物与水粉静物的作品,启发性提出问题:素描静物画和水粉静物画的表现方法比较不同之处?让学生发现:水粉静物画是用色彩来表现明暗,塑造形体,而素描则是用单色明暗来表达。在此基础上根据图示,请学生归纳出作画步骤。(起稿→铺大色调关系→刻划、调整)

  4.演示启发

  铺大色调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让学生把握画面的冷暖调关系,从整体把握画面的整体氛围,并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了演示启发。为了突出多媒体在美术技法课上的实际运用,我将自己作画视频加以演示。这样避免了往常静物画教学用vcd播放技法步骤的一般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更加生动亲切,容易接受。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作画的每个环节,从而达到明确掌握这节课所学内容。由老师示范,边示范作画边引导讲解,学生仔细观察,同时提问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观察,使学生抓住要领。从老师示范中,让学生观察画面的色彩变化和表现方法,从这些变化中如何归纳出正确的知识结论。

  在时间安排上我用了约十五分钟,最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铺大色调的方法:①整体入手的三个同时画(A、明暗同时画 B、主体物和背景同时画 C、前后同时画);②上色的方法(暗部的固有色加环境色→中间部的固有色→亮部的固有色加光源色)。难点的突破(铺大色调技法),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就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为后面的训练打下基础,更让学生会学,掌握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5.学生训练

  教师课堂小结强调这节课的方法步骤和整体把握及色彩关系,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实际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然后通过讲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正确的方法。

  四、 教学小结

  1.将多媒体新技术,引入美术课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色彩静物课必须突出色彩,同时运用听觉效果,进行烘托陪衬,又增强色彩的情景感知,使效果倍增。

  3.使学生直观的掌握了作画的具体方法使他们达到如何去描绘刻划色彩静物。

  4.把学好色彩课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从作画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本文是新课标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设计理念。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面对这样一篇诗情画意的,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一条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空间和时间交叉的顺序。

  3、教学手法的运用。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课文。

  1、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感情朗读。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3、体味语言,注意用词准确性。

  4、抓住拟人以及对比等手法体会作者意图。

  5、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总结全文,领会作者表达方法

  体会中心句的作用,有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交流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七、说特色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作为一名礼仪课的老师上课,实在是有些赶鸭子上架,因为这堂礼仪课是我从事教学以来的第一堂。但因为我又是一名班主任,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引导学生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这个想法使我走进了礼仪课堂,做起了一名孩子们眼中的礼仪老师。 应该说,孩子身上的问题的确不少,语言的文明和行动的文明都是我们所关注的。为什么会选择升旗仪式这个主题呢?

  原因有一、举行升旗仪式是爱国的表现,而我们的学生却不能很好地体会这一点;二、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我们的孩子做了许多不合礼仪规范的事,刚才在上课时我们讨论的不和谐的地方都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的。我们的礼仪课就是要从孩子们的身上发现问题,通过我们的课堂解决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升旗仪式更规范。 为了让学生对升旗仪式有较好的了解,我首先选择了“小丫姐姐考考你”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接着观看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激起了学生对国旗的热爱,很好地完成了激情过程。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让学生深深懂得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国家,任何亵渎国旗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升国旗是庄严、肃穆的,认真参加升旗仪式是爱国的表现,让孩子们感受到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我觉得有了这一步,再来说说我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存在的问题,这样更能促进孩子们想要做好这一切的强烈愿望。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其实他们都知道怎样做才合乎礼仪规范,可为什么没有做到呢,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好动的,他们对国旗的认知不到位,导致他们在升旗时态度随便。

  但他们又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堂课的学习,使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国旗,一看到国旗就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因此通过找出错误行为,练习规范动作,孩子们会马上接受我所要教学的礼仪规范。 具体效果怎样,那只要看我们孩子在课的.最后模拟升旗仪式上的表现就可以了,只要他们以一个个精神饱满以合乎升旗仪式礼仪规范的形象出现,那么我觉得我在本堂课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当然我非常希望每当升旗仪式时,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能留下我今天的课,从此以后都能认真参加升旗仪式,那我会很愿意接受有些老师的建议,将我的课在全校巡回演出,让我们每星期一都能在升旗仪式上看到学生对国旗深情的注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了,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江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挖不到了。

  第二段(2-20)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匹牲口枪杀的经过。

  第三段(21)讲大黑骡子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识字、阅读的要求,又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本课的认知目标是: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②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技能目标为: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阅读有关于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课时建议:由于本课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用2教时就能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特点,采用下列方法:

  ①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教会学生学习本科生词,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会用“燃眉之急、艰苦”说话。

  第二教时:细读课文,品味朗读,增加体验,拓展延伸。

  具体环节:

  第一教时(分四个环节:)

  (一)、运用多媒体引出课题多媒体出事大黑骡子,画面转换出示彭德怀英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大黑骡子,明白彭德怀的丰功伟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读懂了哪些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适当作上记号,读完讨论、交流、质疑。老师适当点拨。(这一环节分三步: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是在班级里交流的同时遇有疑问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下节课再读课文解决。)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在课文的重点除给予必要知道,并给学生的学习以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为下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评价

  1、教师范读课文2-20小节,学生听、体会,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

  2、学生评:重点评议老师是否把彭德怀十分爱大黑骡子的感情读出来,是否感受到彭德怀不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心情。

  3、根据学生的评议,老师把大家所说的概括成这样两条要求:

  ⑴读出彭德怀既爱又不忍心杀大黑骡子使得痛苦的心情。

  ⑵读出战士不忍杀大黑骡子的感情。

  1、学生模仿老师练读可以分小组、可以分角色读,教师住个小组进行视察,不足的帮助学生纠正。

  2、指明分角色读(课文比较长,分2-7小节、8-20小节两个小组读,其中每个小组四人个分别读彭德怀、老饲养员、战士、旁白的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体会,然后评议他们那些地方读的好,为什么?不够的我们来帮助他。

  3、大家分角色有感情齐读课文。(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交流。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升华,领悟把握了语感,从而从整体上对科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及形象等形成了内化和积累。)

  二、学习第三段

  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

  延伸激发学生看有关于红军长征途中伟人的故事。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