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1-22 05:45: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彩色的泡泡》。

  一.说教材:

  吹泡泡是幼儿熟悉又喜欢的游戏,吹泡泡不仅有趣,而且新奇,我选择并设计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贴近小班幼儿生活"泡泡画"活动,让幼儿蘸一蘸、吹一吹、压一压、印一印的过程,学会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的技能,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在支持、鼓励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通过课件巩固红、黄、绿三种常见颜色的认识。

  2、技能目标:大胆选色,学习用瓶子口的方法作画。

  3、情感目标:体验用瓶子口印画的乐趣。

  活动重点:学习用瓶子口的方法作画,注意个人卫生、体验个人的快乐。

  活动难点:学会用瓶子口的方法作画的技巧。

  活动准备:Ppt课件、水粉颜料、画纸、瓶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教学法: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小鱼吹泡泡"这样的情景,让幼儿能够很快的进入到活动中去。2、提问法:对幼儿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幼儿对颜色有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中孩子们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1、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蘸一蘸、压一压、印一印等多种方法来获得对泡泡形状、颜色的知识体验。 2、操作法:幼儿动手操作印泡泡作画,在与教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泡泡画的技能。操作法对幼儿学习美术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操作是本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在操作中,我想尽量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时间里积累经验,以获得技能。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一个上来示范印泡泡的女孩在后来的操作中成功了。

  三、说活动程序:

  总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 设计以"向小鱼学习吹泡泡"为中心主题,以教师的示范幼儿练习为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活动流程是:出示范画导入→介绍作画工具(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师幼合作示范(蘸颜料→印泡泡)→幼儿分组练习→活动评价。

  四、说反思:

  情景创设的导入很能吸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小班幼儿对于吹泡泡很感兴趣,用印泡泡的方法作画能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由此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积累相关的绘画经验,让幼儿对美术课产生喜爱之情。活动中,以师幼合作的形式来示范泡泡画的制作,更能激发孩子的操作热情。可是,活动中我却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居然忘了向孩子们交代操作的要求,比如泡泡水要放在桌子的中间,颜料调的太稀,导致部分孩子弄脏了衣服,还有就是忘了为孩子们准备湿的擦手布了。在活动中印泡泡时,颜料混合了。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 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38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舞记》,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要选的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而本课则是在学习过《社戏》、《安塞腰鼓》、《竹影》之后的一篇课文,它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本文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作者对卡拉玛姐妹高超舞技的由衷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层面: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积累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如“静穆”、“惆怅”、“颦蹙”、“粲然”等;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应为:“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仍然采用我一直以来惯用的清怡中学的六环节教学法,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拨”、“盘点收获”、“达标测试”,对于学生来说,以导学案为载体,根据设计好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提前预习,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在课堂上又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把不太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解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的导入,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的形式,给学生以清新直观的感受,在播放之前先给学生提出要求:细心地观察,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出本文。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共鸣,对舞蹈艺术有初步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上有清晰地呈现,在上课的时候,只用让班长再一次宣读,进一步地明确即可。

  3、自主学习:本环节主要有:作者、生字词、整体感知三部分的内容,都是由学生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作者简介,可以由学生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学们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强调需要识记的部分。生字词是在学生自读课文时自行解决,整体感知的问题可设计为:文中哪一部分是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在作者看这是一种怎样的美?设计此题的目的,一是把握文章的结构,二是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4、合作交流:本环节着重于小组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学习,根据导学案上提供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探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在班内进行解决,可以在展示点拨这一环节中相互质疑、相互解答,只要班内有一名学生能够解答,教师便退居其次。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有:

  (1)在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观舞后的感受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两姐妹的优美的舞蹈?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两姐妹的舞蹈美在哪里?

  (4)她们为什么能表演出这么优美的舞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优美的舞蹈艺术和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其中。

  5、展示点拨:本环节主要是对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班里进行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质疑或解惑,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采用小组计分的方式,激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6、盘点收获: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小结,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论述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只要敢于表达,便是可贵之处。

  7、达标测试,本环节的内容在导学案上有显示,学生在课堂的结束前独立完成,而后由小组长对本小组的学生的题目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及时反馈,达到堂堂清、人人清的理想效果。题目紧扣目标,是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检测,要求人人达标。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为自读课,在以导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展现本课的思路,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本课的内容,在展示点拨的同时,边点拨边板书,设计如下:

  服饰

  飞动的美 身体 心灵之舞

  神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本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瞧,小燕子真是个好孩子,燕子妈妈让它到菜园里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它一连去了三次,在妈妈的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这则童话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有新的发现,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横勾,认识新偏旁“王”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懂得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质疑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欲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课文内容,我通过播放录象《秋天的菜园》,并配以《小燕子》音乐,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及听课文朗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可以让他们有目的的听,对课文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读中明理: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培养读的能力。如: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三次不同的发现,以及三次中小燕子的心情,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体会小燕子的快乐。而燕子妈妈的三次不同的态度,则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练读等营造出气氛,从而让学生从小燕子的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

  4、积累语言,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中,我力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冬瓜大,茄子小”时,我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大、小”的意思,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这一点,在读的训练中更得到了体现。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课文,加深理解;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分角色朗读,升华感情。”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一堂课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写的环节也必不可少,在最后几分钟我安排了生字书写的环节。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地图上如何判断方向和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弧状(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介绍了在室外看地图的方法: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然后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会在野外、在北半球确定方向的方法。本节教材既介绍了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又介绍了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懂得学好地理知识将会终身受益。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为: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为: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

  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接着我再说一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为教学重点。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和知识储备不足,故确定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中辨别方向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结合北京的旅游交通图、校园平面图、有经纬网的地图,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安排分组讨论与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我是这样导入的。

  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你打算外出旅游吗?我听说天安门的人民广场布置的可漂亮了,并且长安街上花山树海,还有形态各异的造型呢。你想不想去亲自瞻仰一下雄伟的天安门?你想不想踏着古代帝王足迹逛一逛紫禁城?

  师:你知道北京在我们的什么方向吗?

  师:我们坐火车通常是在北京西站下车,那你知道北京西站在天安门的什么方位吗?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首先课件展示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接着展示北京地图,首先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我们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首先找到本图最中心的方城,那就是紫禁城,看一看,北京西站在它的什么方向?

  那如果我们坐汽车从北京回廊坊,你知道去哪个长途客运站吗?

  看看木樨园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找一找北京动物园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板书:一般定向法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课件展示实验中学平面图,我们看到在平面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指向标,我们这时就要按照指向标来确定方向了。

  板书:指向标定向法

  首先请请同学判断一下,在此图中哪面是北?

  那么教学楼在南门的什么方向?操场在南门的什么方向?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利用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接着我们学习如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经纬网定向法

  ①首先复习旧知: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接着教师讲解如何判断图上的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通过数值由上向下递减的规律,确定在此图上赤道应标在上面还是下面,从而确定为北纬,用同样方法确定经线为东经。

  ③标注X、Y、Z三点的四个方位,确定三点的位置关系。

  师:无论哪种地图,在实际应用时都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这样地图上的方向就与实际方向一致了。可问题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在野外,找不到“北”了怎么办?如何找到“北”?怎样才能走出困境?谁有在野外辨别方向的经验或者是书本上介绍的.经验也可以,请大家来谈谈。

  在这里我设计了学生抢答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用北极星确定方向;(2)在白天利用太阳确定方向;(3)白天观察树木确定方向;(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5)利用果实先红的一面确定方向;利用雪地里,朝阳面雪融化快的现象定方向。

  之后,课件展示在野外辨方向的图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好多辨别方向的方法,那你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活动一:

  某日,你和同学正在玩耍,一位司机路过问到二厂怎么走,你手边正好有一幅平面图,你能告诉司机怎么走吗?

  你能确定小河的流向吗?

  活动二: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方向。

  活动三:在极点俯瞰图上判别方向。师: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当一个人站在南极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当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时,他的前后左右都是指向南方。

  下面请同学以前后桌为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要这样定方向?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球仪的摆放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把从地球仪上切下来的一部分水平放置时,即成为某一区域的区域地图,图的上方离北极点近,图的下方离南极点近,即“上北下南”。接着我们轻轻地拨动放在桌子上的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这时看地球的运动是从左(西)向右(东)转动,因此地图上的方向自然就是“左西右东”了。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的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猴王出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设计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几个环节对本课展开阐释。

  第一部分:说教材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篇幅有《词二首》、《猴王出世》、《水墨徽州》、《走路的人》、《布达拉宫》,阅读链接是“各美其美”,《综合学习六》涉及到对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运用,对春节文化中“放鞭炮”的搜集、整理、思考,以及结合现代生活的理解阐释。这样的设计,把“文化”一词的领域从多元、多维、立体、综合的角度向学生做出了阐述。

  《猴王出世》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最后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第二部分:说目标

  依据20xx版新课标和教研室下发的二级目标,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解为7个小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西游记》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经典词句。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4、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再次深化了解叙事性作品顺叙的表达顺序。

  6、借助品读、比较的方法体会文中“瞑目蹲身”等动作、“我进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并能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进行人物仿写。

  7、激发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感知“猴王”形象,评价猴王。

  第三部分:说重点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机警智慧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部分:说设计理念

  根据叙事性作品特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能够在课文中抓住表现石猴特性的关键词(动词),并体会文章环境描写中涉及到的词语的含义,是学习人物描写类问题如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而如何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反义词、采用词语替换、分合法解词、去词法解词等方式正确理解词语,又是我们借助一篇典型课文学习词语理解方法的有效途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学案和开展具体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在知识的积累与阅读拓展上,教师应有目的地将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推荐到相关阅读中,推荐阅读《西游记》。另外,作为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段落典型,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教师设计出相应的练笔环节,也好为本单元“我的小笔头”中“心中的图画”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紧随教研室推行的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法,我一直在尝试运用“三段论“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本课也是如此,至于学生,依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自学谈论汇报展示的过程。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进行了常态目标的处理,如作者吴承恩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西游记》的资料的查阅与汇报展示,识字、写字的练习、以及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和概括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便是教给学生高级技能的过程,依据单元目标尝试教学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时的学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架,将本课时按照“三段论”的步骤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将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一问题抛给学生,作为例中学部分,我点拨学生勾画这一部分中对石猴的动作描写,并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第二环节,将这只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呢?这一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作为迁移用的部分,我提示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借助典型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能成为猴王的原因。第三环节,便是迁移用的环节,即读写结合点的练习,我让学生根据刚才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动作,语言等去描写石猴的,去仿写自己喜欢的人物,学生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虽然不会行云流水,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第四个环节,我紧追不舍,忙不迭的向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作品,并告诉学生,你们通过荧屏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只是表面的,应该再去真正阅读一下这部作品,领悟一下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了电视剧的印象,读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第七部分:说反思

  教学完这篇课文,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学生先前已经接触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也能够结合文本说出一些描写的作用,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细想来,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勾画这些描写,并说出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但读写结合仍是难点,写出来的段落支离破碎的,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的教学要求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体现三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最终到达的最低水平,强调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2 (必修)第二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的《胶体》。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②使学生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分散系概念

  ②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太度与价值观

  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②关注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③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难点: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

  三、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胶体与溶液、浊液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大小。归纳胶体重要性质时,提醒学生:决定胶体性质的是物质的聚集状态,而不是结构,注意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1.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溶液、浊液、混合物的概念并不陌生,加热、过滤等实验操作也很熟悉,知道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的固体,溶液中的溶质可以透过滤纸,悬浊液中的.“溶质”不能透过滤纸,这为掌握本节课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自主学习分散系概念,和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不强,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思路

  (探究实验一) (探究实验二) (探究实验三)

  胶体的制备胶体的性质 (课前学生准备)

  丁达尔现象本质特征 聚沉

  解释生活区别溶液 中现象 和胶体 应用:渗析 应用制豆腐、电泳电镀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开手电筒按钮,看到光柱。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能过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分散系教学: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由哪两部分组成?老师纠正补充并指出常见分散系。

  设计意图: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将实验盘中的各种试剂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外观感受“溶液”与浊液的区别,培养观察能力自然过渡下部分内容。

  质疑:澄清的这一类是同一种分散系吗?

  (学生探究实验)请同学们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它们看到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学生思考回答后小结:有光亮通路的是胶体,告诉学生丁达尔现象可区别溶液、胶体。

  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现象。

  (回放)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夜晚打开手电筒按钮,看到光柱。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3.胶体性质教学:

  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过渡)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和浊液不能为什么?

  讲解:初中学过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过滤。浊液中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纸而溶液中的粒子能透过滤纸,说明浊液分散法粒子和分散质粒子啊个大?

  那么胶体微粒大小如何?

  [实验探究一]——丁达尔效应

  【演示】1、胶体的制备: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有何异同?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黑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提问】有什么现象?记录现象

  3

  【提问】有什么现象?记录现象

  【总结】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浊液

  [实验探究二] 电泳现象

  【演示】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在盛有红褐色的Fe(OH)3胶体的U型管的两个口(U型管上方用少量导电液使电极与胶体分开,避免胶体粒子与电极直接接触),各插入一个电极,通电,观察现象(带有正电的Fe(OH)3胶体粒子将向阴极移动)。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

  【讲解】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就产生了电泳现象。

  【总结】胶体带有电荷

  [实验探究三] 凝聚——胶体的破坏

  【演示】取出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往里面加入3mlFe(OH)3胶体。在分别往三支试管里加入1ml 2mol/LNaCl溶液,1ml 0.01mol/LAl2(SO4)3溶液,1ml 0.001mol/L K3Fe(CN)6溶液,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

  【讲解】:因为Fe(OH)3胶体中的胶粒带正电荷,当我们加入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带负电的阴离子会和带正电的胶粒结合在一起,由于地心引力,便凝固沉降了下来。阴离子所带电荷量越多,产生沉淀量越多,因而试管中沉淀量也都不同。回到我们课前提出的豆浆加盐卤豆腐问题,原理也一样。由于加入盐卤也属于电解质,其中与豆浆胶体中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会使得豆浆胶粒凝聚沉降,再通过其他的加工过程,就制作成我们常吃的豆腐。由于胶粒的沉降,胶体被破坏。这就是我们这个实验所要讲的内容:凝聚——胶体的破坏

  【总结】胶体的带电荷胶粒会与与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凝聚

  反馈练习

  1、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溶质粒子大小?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NaCl溶液 B、Fe(OH)3胶体 C、盐酸 D、稀豆浆

  课外活动与探究 (查阅资料或家庭小实验)

  (1)我们使用的墨水也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

  否则可能会堵塞笔头,什么原因?

  (2)试用胶体知识解释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3)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4)静电除尘器原理和冶金工业用电选矿的原理是什么?

  (5)土壤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注重联系实际的理念,既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分散系

  分散质微粒直径 溶液<1nm

  逐

  分散系(液体)胶体 1-100nm 渐

  增

  大 浊液 >100nm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

  (3)聚沉

  稳定性逐渐减小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