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2 08:45: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集锦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审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操项目中的双杠—分腿坐前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让学生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培养,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体操双杠动作:分腿坐前进,双杠是健身、实用的器械体操项目之一,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支撑能力和掌握实用技能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内容,而不是以追求经济比赛和表演为目的的。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以基本握法、各种支撑、移动、摆动为重点的基本技术和姿势为主要内容,而本课内容是以支撑摆动为主的内容,属于基础动作,但要做到准确规范,就比较困难,且双杠有一定的高度和危险性,因此必须做好安全防备工作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相对而言,比较有勇气可以学习并掌握次动作。但毕竟双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双杠对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双杠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技能目标:发展上肢、肩带、胸、腹、背部肌肉力量,培养学生支撑及摆动的能力,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分腿坐前进的动作要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树立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和相互帮助。

  教学难点:两臂伸直,前后摆动时超越杠面,并在超越杠面后两腿自然分开轻放于杠上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和合理用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我运用语言、情景导入法、模仿练习法、讲解示范法、表扬、鼓励法。

  学法: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自主学练法、小组互助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起注意阶段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二)激发兴趣阶段

  1、游戏:“开口闭口螺旋形跑”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的效果,安排了游戏:“开口闭口螺旋形跑”

  2、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成圆形做行进间徒手操。通过徒手操练习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而且与要学的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平有异,最后有1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各关节,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受伤现象。

  (三)接受新知识阶段

  1、反复练习跳上成分腿坐和小幅度支撑摆动;

  2、垫上练习分腿坐前进;

  3、从分腿坐开始,反复练习推杠、立髋、夹腿动作;

  4、加标志物练习前摆动过杠及远撑手部位;

  5、帮助下练习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以到难,让学生能大胆的练习动作,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全面发展素质阶段

  每6人为一组,选出最好着,互比,并可将动作加大难度,以达到培养尖子生的作用。

  (五)恢复整理阶段

  1、伸展放松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进学生消除肌肉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六、场地器材

  双杠:六个,体操垫:6个。

  七、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运动密度为40%,运动负荷为中等。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理念

  1.创设教学情况,让学生有熟悉的现实生活追溯到远古的历史,在观察,看图片,看录像等活动,让学生领会古代人类生活的神奇。

  2.尽量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

  3.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古人的智慧。

  4.教育中体现的人为本的理想,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及佛教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其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都不明白,了解的一知半解,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用心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

  三.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代埃及的生产.发展

  (2).了解金字塔

  (3).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状况

  (4).古巴比伦的建立.发展

  (5).《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及实质

  (6).种姓制度

  (7).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古代中国引出古代埃及,从而熟悉四大文明古国

  (2).通过观看网上下载的图片及一些历史电影片了解金字塔的地位及作用和神秘之处,增强学生感观印象,把远古带到现在。

  (3).让学生参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4).让学生明白佛教的消极和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今天现代化的国度,应该倍加珍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古老文化的积极情感,注意在学习生活中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其实质的意识。

  二.教学难重点

  1.神奇的金字塔

  2.《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实质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以一个富有感情的朗读描绘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及其久远的文明图画,用配乐诗朗诵引学生入境,思维牵到远古时代,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金字塔你了解吗?汉谟拉比这个国王生前最大的贡献是神秘?结合教材和你课外查阅预习内容进行组织语言。

  二.过程开展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本课向学生介绍的有关知识,并带着问题去再读。

  1.我给学生播放媒体中有关金字塔的建立及建立用途,并向学生展示学多金字塔的了解和认识。

  找一名学生归纳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宛如一座座宫殿。其设计独到.严密,工程坚固为现代建筑学家惊叹不已,同时是古代埃及及国王奴役劳动人名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埃及任命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汉谟拉比法典》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于古代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苏美尔地区。那是一片似一盘新月版图的肥沃土地,又称“新月沃地”。用媒体播放出那里人们生活的模拟图画,后来建立了巴比伦城。其中最为又价值的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给学生用媒体播放网络下载的图片和文字,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说课稿 篇3

  《景阳岗》是我国明代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十八碗酒后,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我以前教此文,更多是重视知识的教学,这期我教这篇课文时把它分为四大版块来讲。在讲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认真预习,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上课前看录像《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让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后,再讲课文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且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材,主动积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因人而异。课文重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渎自悟,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还学生自主性。因此,在教《景阳冈》一文教学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让课堂上多姿多彩,结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联系课堂实际,谈谈对《景阳冈》一课的教学构想。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是抓住人物的特点讲的,其四部分分别是: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我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默读后很快就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我根据同学们的口述板书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各个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1、豪爽“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⑴、“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

  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的。

  ⑵、武松在酒店喝酒,喝完了三碗,店家劝他别喝了,因为他家的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刚喝时只觉得好喝,一会儿就醉倒了。但凡来他家喝酒的只喝上三碗,就都醉倒了,过不了山冈,过往的客人都知道,所以,往往只喝三碗就不再要了。可是武松偏偏不信,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⑴、“就有大虫,我也不怕”。⑵、“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

  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

  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5、胆量过人。⑴、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

  大虫,我也不怕。”

  ⑵、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⑶、细想了一会,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

  么样。”

  ⑷、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最后我小结,的确,店家好心好意劝他别喝了,可是他就是不信,还说:“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这个武松真是倔强。刚才这同学体会得挺好。他们之所以体会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这句话,这就是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教这部分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

  提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扳书力量超人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提……打……”

  ⑵、机敏胜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然后我点拨,三“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 “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老虎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学生找出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教学这段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四、课外小问题,课内大辩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可外延伸很重要,于是我抓住: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1.小组讨论交流,大家畅所欲言。

  2.集体交流,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分成正反两方,进行小组辩论赛。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辩论,

  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已见,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古代,人类还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猛兽会伤害到人的性命。人为了保护自己,除了打虎,没有其他的办法,当然,现在人类有了主宰自然的能力,而且老虎也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必须保护老虎。当然,我们学习这一课,并不是要学习武松机智、勇敢的精神。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去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才能体会作者饿写作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说课稿 篇4

  1、说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99-101页、例1和例2)包括:同分数分数的加法,同分数分数的减法

  2、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说教法: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有趣、有效、有益。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籍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充分体现教师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4、说学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5、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几节课的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说一说他举例的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2、师:陈老师刚才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的标志(师出示宝马车的标志),

  改成你能在这个标志里找到分数吗?(生1:蓝色部分是这个标志的2/4。生2:空白部分也是这个标志的2/4。)

  3、师: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陈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6。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6,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6。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6/6……。)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1、看到黑板上的2/6和3/6你还想到了什么?(2/6比3/6小,分母相同……)

  2、师: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吃的巧克力提个数学问题呢?

  3、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说法呢?(证明自己的方法)

  4、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并说说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5/6比如巧克力先吃掉2份,就是它的2/6,又吃掉了3份,就是3/6,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5/6。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2/6是2块,3/6是3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2/6+3/6=5/6

  师:2块是几个1/6。

  生:2个,3块是3个1/6。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1/6是5/6。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6、另外的你们会算吗?比如1/6+3/6(5/6)

  说说你的想法(1个1/6加上3个1/6就是4个1/6,也就是4/6)

  引导学生小结到算理上:2个1/6加3个1/6是5个1/6,就是5/6

  7、说的真好!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口头汇报,抓住加起来超过6/6的,比如1/6+6/6=7/6,让学生讲讲为什么不是1/7,讲讲道理。

  三、同分母分数减法探究

  1、那谁来计算4/6-3/6,谁来说明一下方法。

  同样的道理,4个1/6-2个1/6就是2个1/6就是2/6

  2、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3、汇报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计算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4、一个块巧克力,老师吃了1/4,还剩多少?

  师:一块巧克力我们用什么数字表示?(用1表示)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师:试着计算

  生:1-1/4=4/4-1/4=3/4

  把1看成4/4,4个1/4减去1/4等于3个1/4,是3/4

  小结:计算用1减几分之几时,我们把1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

  1、计算

  1/4+2/42/8+5/86/8+3/83/5-1/5=7/9-5/9=1-7/9=2/3-2/3=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6、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2/63/64/65/66/6

  2/6+3/6=4/6-2/6=

  1-1/4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是本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简短却叙了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写的是奶奶分了一些杏儿给大家吃,强强有点不高兴。后来,小朋友们提着果子送给强强吃,强强不明白为什么。课文并没有直接地给出答案,留有余地,让学生帮强强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初(试)读课文,教学生字词,并指导生字的书写。

  2、过程和方法:探究式地学习,初(试)读课文,学会本课部分生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道理。

  课文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儿童心理,加上语言平实,图文对应,对低年级学生很有启发性。

  新的湘教版教材力求在重视加强工具性的同时,强调渗透人文精神,增加教材的文化内涵。通过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挥语文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二、说教法

  拿到一篇教材,十个教师有十种教法,这其中也许有十种不同的精彩,也许有十种不同的失败。所以不能说谁的教法好或不好。再说这其中的成败不是我们教师一厢情愿的,因为教学中唱主角的是学生。

  但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来实施自己的教法。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全新的湘教版教材。教材变了,我们的教法也得随着变。究竟要怎么变呢?

  这套教材的主编杨再隋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一文写到:“语文课怎么啦!一个字:变,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他说的具体从五个方面要求我们:

  第一,是教育理念要变。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以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

  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

  比如这一课的“初读课文,导出生字”教法就是以学生为本来设计的。以前我们的教法多数是从教师“范读课文”开始,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所上的这一册教材对识字课的教学要求是: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全册共认识常用汉字476个,其中会写243个。

  3.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所以,先让学生去试着读,他们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探究,去学习。放手让他们读,如果他们能读好,我们当然应该惊喜,如果他们读不好,我们也不必惊慌,因为这样就能自然地进入生字教学流程,让他们知道他们不会读的原因是不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而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我认为这样设计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的,看起来虽然一开始的课堂处入“尴尬”场面,但它却是当今教育的真实的表现,我上这堂课不是给人看的,是配合学生学习的。这里就是一个新旧理念的转变问题了。

  第二,是“师生关系要变”。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比如“检查初读效果”这个环节的教法,学生读得好与不好,教师都应理解,平等地与他们相处,友好地帮助他们找到读不好的原因,热情地助他们解决读不好的办法——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提法表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鉴于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当前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的创新天赋,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

  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的“坚持”是有限的。他们天生的好动。所以在上课时,我们要让他们有动的机会,书空时左转右转,这样既让他们看不到黑板,又让他们在活动中记住了字形。

  曾经我们在一些所谓的优质课中,看到一些表面的、貌似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偶尔也出现逗一逗、笑一笑、乐一乐的场面,好像师生关系很融洽、很和谐。其实,这不过是某些教师以娴熟的教学技巧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为了达到事先预定的教学效果,学生“配合”得十分巧妙而已。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自以为是的表现。教学的成败与否是一属于社会的,属于一个时代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共同去探讨,去发展。

  第三,是对教材内容及其呈现形式的认识要变。教材在变,我们对教材的认识也得变。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

  师生和文本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是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才使得阅读活动如此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语文不仅是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所以对文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多数时候看到的许多观摩课上,教师总是要先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学生钻不进去,就视为这堂课的“失败”。这些现象的主要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对教材的理解有偏差,也就是对教材的认识有问题。比如这一课的中的课后问题:小朋友们提着一篮篮果子送给强强时,强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答案,我们不能设圈套,只要合情理的都应给予热情鼓励。

  第四,是教学策略要变。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多提问,变以掌握结论为目的的学习为重视过程的学习,变单向交流为双向、多向交流,变统一答案式为多种答案式。比如这一课的中的“

  1、强强说:杏儿是我家的,为什么给他们吃?奶奶说:果子要在家吃才香甜。

  2、强强问奶奶:为什么小朋友都送果子给我吃?奶奶笑着说:你想想吧!学生想出来的答案,如果合理,我们教师怎么评?如果只合情,我们又怎么评?如果合情又合理又怎么评?”让学生讨论式地评价与纠正是不是会更好呢?因为还没有上到下一个课时我也不知道,老师们可以下去试试。

  关于教学策略要怎样变,就语文教学而言,杨再隋先生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1)重整体把握,不宜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体首先是形象的整体性,形象大于抽象,留下形象比留下抽象更为重要;其次整体是主要内容的整体,即通过读书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重感悟,重语感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

  (3)重积累,包括词语、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理解了的可以积累,暂不理解的也可以积累,厚积而薄发。

  (4)重读书,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重朗读指导,也要重视默读、略读、浏览的指导。重视诵读,注意培养学生用较短时间、较快速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5)重情感培养。课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情感内含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并逐步引发学生和作者感情的共鸣。

  (6)重探究,引导学生反复尝试。时下的不少公开课,学生的探究活动过于顺畅,暴露错误太少,反复尝试不够。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7)重合作,多向互补。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意识。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在具有合作意识的班级中,某个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会很快成为全班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要重实效,而不是在变换形式上做文章。有些课,即使没有分组讨论,也能很好的体现合作学习。

  (8)重方法,学会迁移。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能转化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是能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展示学生才智、获得多样结论的方法,是能开拓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充分挖掘语文学习资源的方法。

  第五,是教学结构要变。教学结构已经变以,可我们多数教师不一定接受。比如我们都认为现在的教材任务太重,低年级每一课要学的生字太多,中年级阅读的教材太深,到了高年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背诵几十首古诗,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低年级的生字较多,只要求多认少写;中年级阅读太深,只要求读懂少去分析文章结构(不再强调分段,归纳段意中心思想等);到了高年级更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慢节奏、细嚼慢咽、几课时学一篇课文的现象。提倡长文短学,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生自学、同学互帮、教师辅导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

  教学结构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目标集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坡度减缓,过程明晰,方法得当。还要动静交替,快慢有节,收放有度,开合有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盎然,情绪饱满,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言语畅达。

  总之语文教学要与学生一起走在语文的路上,讲究方法但也不能太花花哨。无论它怎么变,万变不离其中,识字作文,交流情感是最后的归宿。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重点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知道“六一”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设计一个“六一”小计划。

  (二)、情感目标: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儿童节活动,并能与同伴分享节日的快乐。

  (三)、能力目标: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愉快地过“六一”。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六一”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设计一个“六一”小计划,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是小学生在上小学后度过的第一个儿童节,在他们自己的节日里,儿童的积极主动参与、自我策划、培养自主意识相当关键。同时,儿童节还显示了社会对儿童的关爱,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有感谢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情怀。本主题活动由出主意庆祝自己的节日、社会上举办的庆祝儿童节的活动、世界儿童的节日、儿童节的愿望四部分组成。在活动中,我在引导学生动脑筋、出主意、观察社会对儿童节的关注的同时,注意引导儿童不要任性,不要向家人出过分的要求,学会在成人的指导下控制自己的脾气。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运用”等内容。

  说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愉快地过“六一”。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第四单元是以“知了叫 夏天到”为主题的单元。夏天是本单设计的自然背景,在这个学习时间里,主要有儿童节、夏天的气候与饮食、暑假生活等自然现象与生活场景与现象。“手拉手过六一”一课主要是在回忆“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的快乐中,设计今年“六一”的小计划,了解到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困难的小朋友,我们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通过第四单元“知了叫 夏天到”的学习,让小朋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自信、自爱、积极向上;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动习惯;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快乐的儿童节》,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节的欢乐气氛和生活的美好,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积极开动脑筋,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学习《荔枝红龙眼黄》,样学生探究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了解水果的食用方法和卫生常识,学习探究与水果相关的科学道理和商品化用途。本组教材的编排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生动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的情景展示给学生,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小组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观察思考、交流反馈”等方法,让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主意识和创造才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三个环节,即:回忆“六一”,畅谈“六一”,“手拉手”过六一。

  第一环节:回忆“六一”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我用多媒体呈现“六一”儿童节的欢乐场面,引出“六一”儿童节。随后我让学生回忆去年的“六一”是怎样过的,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六一”节活动的场景:小朋友们有的尽情唱歌,有的欢快舞蹈,有的在做游戏,还有的在进行拔河比赛,他们是多么快乐呀!此环节通过学生交流、媒体播放,勾起学生的回忆,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畅谈“六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教材中一年级五班李羽小朋友的“六一”小计划为样本,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打算怎样过今年的“六一”节,并制定出“六一”小计划。让学生各抒己见,为自己的“六一”活动出谋划策,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手拉手”过六一

  课标指出: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这里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丰富多彩的六一节”,师生一起乘坐快乐直通车,由学生担任导游,点击视频了解世界各地的儿童节。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活动二:“手拉手”过六一。播放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同时也了解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小朋友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在这里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产生了同情之心。此时我呼吁学生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与有困难的小朋友“手拉手”过“六一”。而后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祝愿。在学生画和写的过程中,我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来渲染波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其更投入的写、画。接着随着音乐的旋律我在黑板上搭起一座彩虹桥,让学生上台粘贴作品并汇报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我们人人伸出一只手来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丽,更团结,更和平。

  以上环节,通过让孩子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的活动,燃起学生对有困难的儿童的同情和关爱,并能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让爱的种子撒向他们心田,升华了感情,突破了难点。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如何获得教养”和“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条新闻轰动全世界: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4、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提问: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说课稿集锦7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集锦9篇

2.说课稿集锦4篇

3.说课稿集锦6篇

4.【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5.【精品】小学体育说课稿集锦八篇

6.《师说》说课稿

7.《绝句》说课稿

8.《报任安书》说课稿

9.《民族》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