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25 23:56: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藏羚羊跪拜》是长春版五年下册第4单元动物之美的第2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叙述了一只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肚中的孩子,向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猎人为之感动,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作者意在借这一凄美、悲壮的故事,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部分词语。

  ⑵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关注文中细节描写,体验藏羚羊震撼人心的母爱力量,把握老猎人的形象及情感变化。

  ⑶在阅读、交流、及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品读、联想、推测等阅读策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用质疑重点句子的提问策略深入阅读。

  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⑶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愿意与人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⑵通过本课学习,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激发深层次思考,培养续写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藏羚羊跪拜的细节,从而感受动物的灵性。树立关爱动物,关爱自然的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体会老猎人的思想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时代性、社会性,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记下初读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感悟藏羚羊悲壮求生的一幕,反复朗读体会描写藏羚羊跪拜的文字。感悟“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然后,从人物的描写中体会老猎人的心理行为变化,把握老猎人这一人物形象。

  详细的过程不再细述,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设计:

  一、 关于自主学习。

  这一课运用了集体补充指导式。学习指南的第一点都是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该项任务学习,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经历自我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这是与以往教学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以往学习要求是由教师口述出来的,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不够引起足够的注意。还有以往自主学习都是直接在书上进行批注阅读,节省了大量时间。但同现在的学习卡比起来我觉得学习卡更加合理。因为标注书上的只是个人的最初见解,不可能十分完善,也没地方不断修正,而学习卡可以传阅后进一步完善答案,更适用一些。无论学习卡还是指南,都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沉下心来,默默地去理解感知。

  二、关于合作学习。

  指南的第二项是小组合作交流。这与以往教学也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交流的方式。对于没有进行过这种交流的班级我设计了游戏“热山芋”。这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一种“热山芋法”,就是在小组内有序传阅自学成果。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种方法不仅是传,还要读懂传来的答案,解决自己棘手的问题。我创编了笔袋热山芋游戏,传阅中仔细观察每个笔袋不同特点,这就是子课题,得出笔袋共同特点,这就是总答案。学习中用热山芋法在小组内交流,做到了每人读其他五个人的答案。最大限度获得了信息的交流,汲取五人的营养后热山芋传回自己的手中在进行二次感悟,认识得以升华。尤其是班级所有差生得到了最好的兼顾。就是他自己的感悟再怎么局限读了其他五个人的见解也会进行自我修正。真正是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合而有效。完全克服了以往“一人说大家听,信息不够;抢着说乱哄哄,信息不清”的状态至于学习卡完成情况因为要互相传阅,又有小组长组织,没有一个不写的,还都想写好积极汇报,汇报时是提升的成果,差生也可以和优生一样回答问题,不存在差生问题。汇报时完全听得清清楚楚,如果不为了给听课老师看,没必要展示。

  三、关于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补充究竟补充什么。这个问题看似课堂随机出现的问题,实际应该是教师心中备而待用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心中有当堂要学的所有内容。这样一旦汇报不到位教师就要有幕后走到前台拍砖引玉。

  1、一般常规问题。比如“狩”读音。“逮”中隶字最后一笔学生没汇报教师就要引导。课题跪拜的理解尤其重要,汇报出则以,没汇报就要引。

  2、有关联想、推测。学生关于藏羚羊跪拜细节学得会比较好,但是很难发挥联想挖掘藏羚羊内心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结合神态、动作引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补充从而引出深入研究的问题“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的含义,进行讨论。还有就是“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这一性格特点学生在自学关于老猎人的描写中都能理解。难就难在他对人慈善,对动物并不慈善。对高原精灵藏羚羊的慈善仅限于微薄的一点点”心头一软”“双眼一闭”杀生还是主要的。而对于“久久难以入眠”是的心理推测就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因为学生小没法理解失眠,也不理解失眠会想事情。这里教师点拨,再加上发现小羊时心里推测就会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老猎人对动物的善念真正点燃,慈善的形象在学生心里趋向完善,埋枪埋葬了什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不必另外花费精力。至此老猎人形象走向完善,整体感悟一下猎人最终弃恶扬善的形象。如果只抓住“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理解,不理解埋枪不把握最终走向慈善的形象,就不会真正把握文章主旨。

  四、关于学习指南的设计。

  1、字词的学习要求不应该与检测卡同时发放,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学生除了生字词语外还能学的更多,而不是局限检测卡上有限的内容。在学生宽泛的学习后再发放检测卡。如果学生拿着检测卡学习,那不是自学,是在写老师布置的练习。阅读学习指南应该具有宏观指导性。每个指南适合一个大问题,而不应是细碎的小问题。小问题则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是一个一个的回答问题。比如阅读指南一简言之就是体会跪拜描写,深思母爱神圣的含义。指南二就是从人物描写体会猎人心理变化,感悟人物形象。

  五、关于阅读线索。

  如果从“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生发开去阅读理解,猎人形象得以突出。藏羚羊这个主人公地位就会削弱,有点喧宾夺主。猎人的转变是藏羚羊神圣母爱感召的结果。教材说明很清楚:文章叙述了一直藏羚羊为保护自己肚中的孩子,向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是猎人为之感动,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两个形象,两个主旨。不是以猎人为主,猎人的形象主要在藏羚羊跪拜后变化。学习文章先理解藏羚羊跪拜及神圣母爱,后把握猎人形象,顺文而下,水到渠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千法万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每读一遍教材,就有一种不同的理解。

说课稿 篇2

  说课: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入学准备期的第九课。本课写的是小朋友在学校里“唱歌、游戏”,反映了学校生活的快乐。课文内容以校园里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为例,让小朋友初步体会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快乐。教材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笔画“提”和小朋友联系旧知记生字“歌”的方法。课后练习中游戏的内容集中在手指,无论是认识手指的名字,还是一起做做手指操,都是为学生握笔写字打基础。

  本课的4个生字互相之间可以组成许多词语,如:唱歌、歌唱、唱游、唱戏和游戏,其中唱歌和游戏是出现在课文中的,这就为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提供了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入学不久,且零基础的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授本课的重点仍是要让学生通过巩固基本的句型的基础上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和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快乐。

  3、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唱、歌、游、戏”四个生字的字音。能认读词语“唱歌”和“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笔画“提”。

  2、能正确朗读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跟读儿歌,动手游戏,记手指名字,感受校园生活是丰富的,快乐的。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图片来认识五个手指的名字,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动手做做手指游戏,记牢手指的名字,体验语文课堂中学习的快乐。抓住一年级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特点,通过有趣的图片和老师的语言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生字,训练说好,避免机械的操作训练。

  5、学法:

  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期阶段,针对他们零起点的存在差异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主。结果生动的课堂儿歌,多样的课堂游戏,创设多角度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体验学习的快乐,真正喜欢上学习语文。

  6、实施:

  本节课我设计以可爱有趣的手指照片导入,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就抓住学生的兴趣。通过可爱有趣的图片认识五根手指的名字之后,通过手指游戏巩固刚才所学习的五根手指的名字。由于一年级学生,尤其入学准备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此时开展一个生动的游戏,能够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展开下一个教学环节。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两个词语就包括“游”和“戏”两个字,所以随着手指游戏,教学就很顺利地导入到生字学习的环节。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生字方面,重点也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好办法,做做小老师来学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游戏”这个词语,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通过图片的出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做过什么游戏。让学生在情境中识记词语——游戏,在感性认识中加深印象。“游”字中有一个新授的笔画——提,我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首先自己观察,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提。落实新课标要求,我将改版的写字练习部分中,对于笔画写法的介绍,相当详细地在田字格范写的时候逐一给学生讲解。讲解完以后让学生跟着书空几次,加深印象。一年级新生有着求新求趣的特点,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打开书本自己描一描,一方面让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笔画的记忆。

  接着我通过有梯度的两个说话练习,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下体会校园生活的丰富与快乐。然后在情境到下一个情境继续学习生字“唱”和“歌”,并在情境中理解认识词语“唱歌”。学完之后学生经过半节课注意力集中可能就有点疲劳了,此时通过叫号游戏,一方面巩固已经学会的生字,另一方面让学生动一动刺激他们的注意力。

  生字学习完毕之后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学会读课文。通过男女生比赛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激发他们读好的意识。教学的最后部分巩固复习今天所学习的生字和词语。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梁祝》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音乐欣赏的内容,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学内容包括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学唱爱情主题《化蝶》。两部分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教学过程

  本课本人的教学思路为:组织教学----课堂导入——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课堂导入

  2.导入新课。“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感情,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他们的悲惨爱情所感染。同时也是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大家可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好接下来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音乐,让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把我们一起引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中去吧!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欣赏音乐

  3、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欣赏的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小提琴的音色特点。

  讲解分析

  4、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5、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仔细讲解的有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结束部 分析各部分所表达的故事情节和所要表现的内容。

  课堂小结

  6、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课堂作业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3)掌握奏鸣曲的结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件或是多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著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或 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坐立走,有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教科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让我的身体更棒”,其中有三个主题活动,《坐立走,有精神》是其中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意在培养孩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坐立走,有精神》共有3个要点,即: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本课没有直白的、纯理论性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寓活动于教,有条理地编排了多幅形象直观的画面,易于模仿,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直接参与活动,使之体会到有了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人就能显得精神饱满,英姿勃发,充满活力,利于健康。

  二、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目标 以“有精神”为切入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并初步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知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健康。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保持“坐立走的正确姿势的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蓬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在坐立走时能表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同时也是对他人的文明行为表现。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教学难点:表现对坐立走姿势的正确者的欣赏。

  三、说教法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根据上述课程理念,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中,我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迁移、竞赛等方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 “ 动 ” 起来,接受 “ 活 ” 的教育,闪烁 “ 活 ” 的思维,在 “ 动 ” 中深入感受体验,在 “ 动 ” 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 “ 动 ” 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首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引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一开始就能以榜样为活动目标;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深一层地通过对比,确立自己坐立走的行为标准,再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比赛,讨论等多种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实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领悟,促进情感内化,寓教于活动之中。

  四、说学法

  在品德与生活中,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让儿童自主参与活动,通过动手、动脑、自主评议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如何掌握坐立走的正确知识。

  五、说教学流程

  活动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请班级评选出的三位坐立走之星,让学生仔细观察她们走进教室时的精神风貌,我适时提问,你觉得她们走进来时怎样?学生回答“有精神”,老师板书。我接着再问: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精神,有的学生说她们走得有精神,有的说她们站得直,有的说她们坐得端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立走。这样通过榜样示范,学生观察点出了本课的主旨,初步感知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活动二、走进教材,主动参与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前一 环节的基础上,引领儿童走进教材正确参与活动。下面我设计了3个活动:首先请坐之星示范,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坐之星的动作,并交流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腿手脚是怎样放的。让学生感受坐要像这钟一样坐得稳,坐得端正,身体不摇摆。接着提出“跟我走一走”的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松树一样”中,我随机出示松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立的要求就是抬头挺胸收腹,两手垂直,不摇摆。这样通过观看挺拔的松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模仿练习。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掌握坐立走的秘诀,坐立走之星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注意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明确: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让我们的身体更加挺拔,更加有精神,而且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生成动态的新的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新的资源,我决心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创造机会和表现,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识字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篇。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课的识字写字任务有: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10 个字。

  二、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识字课,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在识中去记,这是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寓教于乐,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处于一种轻松自主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创设平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互动中识记、巩固、理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识字和积累词汇。

  三、说教学目标

  1。 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 收集词语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环节,我采取了谈话交流的方式,单刀直入主题,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为学生愉悦地学习做了情感铺垫。

  接着,我采用了开放式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词语,并通过开展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分享。在分享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设计让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这样,就极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识字创设了空间。然后,在教师美美地范读中,让学生想象秋天那些美丽的画面,感悟秋天的美好。再通过自读词语,感悟词语描述的意思。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自由读词语,读给小伙伴听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复现字音字形中,掌握生字的读音。

  如果一味地读,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明显感觉到枯燥无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看图选词语,小组内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字谜,说给同学猜,给生字找朋友,卡片游戏等这些方式, 通过反复呈现,不断深化识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达成学习目标。

  关于写字教学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先说后写,先教师示范,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写起字来,就会有章可循。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4册第1课《添画》。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课前准备、教程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添画》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训练学生的剪、贴、画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本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将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贴、画的方法进行装饰和添加。

  3、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学到相关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节课,我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方面:一张风景图片和添加好的风景图片,课件等。学生方面;若干风景图片、彩色纸、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四、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为欣赏比较、引出课题,引导启发、了解添画,自主探究、动手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作业,课堂小结、扩展延伸这五个环节,同时也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各个层面之中。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欣赏比较、引出课题。我首先出示一张风景画、一张添加完成的风景画,让学生欣赏、比较哪张更好看?在欣赏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课课题-------添画。

  第二环节:引导启发、了解添画。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观察力与认识层面有所不同,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一些风景图片,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添画的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动手创作。在这一环节中,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欣赏范作,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创作想法和创作材料,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教师再适当小结,解决本课的难点。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中、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题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第四环节:展示欣赏、评价作业。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欣赏,并采用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自评中,让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怎样添加的。互评中,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孩子多点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乐于去学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祈祷:“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用体温的方法来给学生小结和梳理本课所学知识。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扩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一起添加创作一幅风景图片,可以一用来布置我们的队角、学习园地等。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强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相互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以上只是我对《添画》一课的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扎实。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设计理念:

  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动画片是每个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画片中的各种形象的设计都各具特点,吸引了孩子和大人的眼球。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各种分类和制作方法及过程,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学生欣赏卡通美术的能力。

  课本中的各种动画片中的形象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和熟悉的,通过对动画片内容的欣赏分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力,使学生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课本内容的设计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欣赏动画片,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不同类型。

  2、在欣赏各种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夸张与变形,是动画片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

  3、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国内外优秀经典动画片的介绍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动画片的制作原理及过程的讲解。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应了解动画片的种类、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动画片艺术表现的主要特征。

  2、教师收集国内外各种动画片的图片资料,也可以收集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VCD等各种教学资料。

  3、课前也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动画片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播放动画片片段,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可以跟唱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欣赏《狮子王》、《花木兰》、《大闹天宫》等动画片片断,让学生说一说动画片中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2、欣赏不同类型的动画片,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种类的.动画片。

  3、提出问题: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知道是怎样制作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及知识,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总结,讲解动画片的相关的知识。

  什么是动画片?动画片是怎样拍摄、制作的?

  动画片的起源及发展史,当前的最新制作知识的介绍。

  4、大家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动画形象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举例说明)

  造型简洁、形态夸张、色彩鲜艳拟人化、活泼可爱

  变幻丰富、引人入胜

  三、拓展阶段

  1、让学生调查,班级内有多少人喜爱中国动画片,有多少人喜欢外国动画片,并说明理由。

  2、临摹或尝试自己创作一个动画形象。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对本课的内容发生兴趣。

  2、是否了解动画片的主要类型以及最主要的特征。

  3、能否简单说出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声音有很多特点,如强弱对比、节奏快慢、高低起伏、音色的区别,一年级的音乐课使学生大致了解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等特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如何逐步深入的引导,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和想法都细心倾听,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同学能够体验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参与感。从心理学角度讲,美术与声音易形成色、听联觉,它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创新性的新感觉。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各种声音的听觉感受、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点、线、面进行艺术创造,画出的感觉最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有序或无序,甚至是杂乱无章的线、色彩构成中,感悟到声音的存在呢,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了一次探索。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魅力,对自身的听觉进行初步的关注和了解。

  2、用不用的点、线、面、色描绘听到的各种声音。

  3、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不同的点、线、面、色表现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声音的表现和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相联系。

  二、教法指导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从乐器的声音到生活中其他的声音再到音乐为主线,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对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形成通感。

  三、学法指导

  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用点、线、面去恰当的表现声音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先让学生尝试,自由的表现,再利用大量实例和图片欣赏分析慢慢形成一种联觉,并通过老师示范,能够大胆地画出声音,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响板、碰铃、有关声音的录音、音乐、范画、白纸、彩色纸、水粉颜料。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在上这堂课前上一堂预备课,认识水粉画的工具材料,讲授执笔方法,并体验水粉的特性。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几位新朋友,它们平时只出现在音乐课上,不过它们今天要来美术课凑凑热闹了。看,我们第一位新朋友迫不及待要闪亮登场了。(师拿出响板)见过他吗?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敲响响板。

  2、 提问:谁能敲出不一样的声音来?

  请1-2位学生尝试,师稍加引导学生发出弱的声音,并给予鼓励。

  3、 师小结:你们听出声音的不同了吗?声音是有强弱的。像响板这样的打击乐器还有很多,比如鼓,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虽然我们课堂里没有鼓,但可以发明创造鼓。

  老师示范一个“鼓”声,用铅笔敲击讲台。

  提问:你们也能发明创造一种“鼓”声吗?提示:借助外物或用身体的某一部位。

  4、 过渡:这些“鼓”声好玩吗?可是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谁有好办法把它留下来?

  全班学生尝试用水粉画或油画棒用点、线、面中合适的一种美术语言画“鼓”声。

  (板书点、线、形状课前贴在黑板上)

  5、 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

  师简要评价学生的作品,小结:像这样短促的鼓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点表现出来,声音强我们可以用力点或者把点画大一点(可用大号笔画),弱的地方我们可以画的小些、轻些(可用小号笔画)。

  6、 揭题:通过小朋友们的尝试我们知道原来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是天性,所以在导入设计了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也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降低难度,让学生哟选择性地初步尝试鼓声用美术语言表现。

  <二>、由扶到放,个性创作

  1、 谈话:看到第一位新朋友这么受欢迎,我们第二位新朋友也很着急要出场了。(师拿出碰铃)

  2、 提问: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尝试敲碰铃,第一次捏着绳子敲,第二次捏住碰铃敲。

  3、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长短:两次碰铃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碰铃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子就结束了?那我们用点还能表现出来吗?

  请2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画碰铃声。

  师评价作品并在学生作品上示范:线条有不同的形状,碰铃声开始声音大,后来越来越小,线条可以画的粗细不同,线条的长短也能表现出声音的长短。

  【设计意图】用碰铃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长短的特点,并让学生联想到线条也有这样的特点,还让学生了解线条不仅有长短,还有粗细、形态的不同。

  4、 欣赏大师作品

  (1)、谈话:不仅乐器能发出声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声音,绘画大师们怎么会错过神奇的声音世界呢?

  a、PPT出示德库宁的`《喧闹声》。

  b、提问:你一眼看到什么颜色?红色让你想到什么?

  c、听一听喧闹声

  d、师解读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片鲜艳的红色块,激动的笔触像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分不清,这种感觉和喧闹声相通,所以就有了《喧闹声》这幅画。

  (2)、出示《消防车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模仿消防车的声音,再听消防车的声音。

  提问:他画面上为什么会出现红色和蓝色呢?想到了什么?

  师描述:不同的颜色给我们不同的感觉,红的像火,蓝的像水,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着火了,火光冲天,消防车呼啸而来,水从天而降,消防车的声音和水与火的颜色巧妙结合起来。

  5、欣赏同龄人作品

  (1)让学生先听一听这三种声音,分别说说是什么声音。

  (2)谈话:听完这三个声音再看看画面,你们来猜一猜,哪一幅是描绘的小虫的叫声,哪一幅是外公的呼噜声,哪一幅是婴儿的笑声?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是怎么表现的?

  (3)师描述作品:夏天的田野里、草地里,有很多小虫子在叫,有的在聊着天,发出“吱吱吱”的声音,有的在唱着歌,发出“唧唧唧唧~~~~~~~~”的声音,小虫子们的声音一起弹奏了一曲夏日协奏曲,这个小朋友用很多点和线条表现出了这种感觉;外公的呼噜声忽高忽低的,他用折线表示外公打呼噜的节奏,呼噜声有点毛躁,所以我就在外围加了一圈黑边,而且他的胡噜声还是带转弯的呢,外公的胡噜声真烦人,搞的这个小朋友都睡不好觉了,于是他就咳嗽了两声,还真管用,外公的胡噜声变得越来越轻,到后来就听不见了,你们看,它的折线也变得越来越平,到后来变成小点,最后就不见了,小作者用不同的点、线、面表现得多形象啊;这弯弯的线条越来越大,有疏有密,好像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笑声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开心。

  【设计意图】两个层次的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找到契合点,进一步了解如何表现声音,并在范画里学到方法。

  <三>、拓展思维,乐趣创作

  1、 谈话:作曲家们用各种乐器在一起演奏,就变成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a、播放几小段音乐:优美的曲子(梦幻之风)、男声童声对比唱、斗牛进行曲、喜庆的音乐(步步高)。

  播放完第一段音乐进行描述并用水粉示范讲解:听这音乐让老师感觉很梦幻、颜色五彩缤纷,还能听到风的声音,我用色块和线条来表现它,听,这里声音变奏了,变得厚重些,我用较粗的线条。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的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可以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特殊技法指导:笔头同时沾取几种颜料不调匀能画出很丰富的线条和色块。

  b、引导男声童声音色对比:大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小男孩的声音你觉得怎么样?可以怎样表现出他们的区别?

  c、斗牛曲欣赏,身体、手势跟着音乐摇摆。听着这音乐你想干什么?为什么呢?(节奏强烈,短促而有力的声音,也有长音

  d、喜庆的音乐仿佛到了欢乐的节日,你想到了什么美术语言?你会怎样表现呢?用什么颜色?

  2、 听了这么多音乐,哪一段最打动你?用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要求跟老师画不一样的音乐。

  3、 学生展开创作,师巡回辅导。

  4、 作业展评

  自评:1-2位学生自己介绍画的是哪段音乐,

  互评:你要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画的更恰当、更美?

  同一种音乐放在一个展板里,看看别人跟你画同一首音乐是怎么表现的?不同音乐又是怎么表现的?学习学习新的方法。

  师评: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在示范的环节老师主要讲解这段音乐给我的感受,然后怎样用点线面怎样表现这种感受,一年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有限,所以得更多地靠老师的描述、引导,欣赏几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声音的魅力,在展开创作的时候也能更好的选择,作业也能呈现多样化。

  <四>、总结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手里的画笔画出的色彩斑斓的声音,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奇特的声音,课后我们可以用油画棒或撕纸的方式表现你感兴趣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堂课主要是用水粉画尝试画声音,但是声音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的,学生课后可以去尝试。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执教本课时,我设计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总之,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使知识得到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质数与合数》是《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学习约分、通分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数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引导

  学生按其所含因数的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学情分析:

  通过因数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对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五、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哥德巴赫在1742年6月7日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与当时的数学家常有书信往来) ,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至今这个猜想还未被证明。大家想知道这个猜想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质数和合数的问题你们就会知道这个伟大的猜想了,好吗?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摆正方形

  ①教师示范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

  师:黑板上有4个小正方形,教师用这4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有以下两种拼摆方式:

  ① 长方形

  ② 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给孩子的活动提供方向。

  ②宣布比赛规则

  师:今天我们开展一次拼摆长方形的比赛,现在用你们小组所拥有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哪个小组所拼摆出的长方形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课前准备的学具: 1组:3个正方形 2组:5个正方形 3组:7个正方形4组:9个正方形 5组:11个正方形 6组:12个正方形 7组:18个正方形 8组:24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具袋中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在此故意设计了比赛拼摆长方形的不公平的比赛规则,让学生明白所拼摆的长方形的种类的多少是由正方形块数的因数个数决定的,为了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做了铺垫。

  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摆长方形(教师巡视),并将信息记录在表格中。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