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 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 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 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 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 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 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 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1] [2] 下一页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六课《威武的盾牌》(板书:威武的盾牌)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课堂延伸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里的“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创作、设计威武的盾牌。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选择各种彩色纸,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剪、贴、搭配及绘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各种新颖、生动、威武的盾牌作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盾牌的用途,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创作盾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建立心中的盾牌。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了解盾牌外形、图案及色彩,并能进行设计和创作。而本课的难点是盾牌的图样和色彩的设计,还有就是怎样在设计中体现盾牌的威武。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盾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书和影片中所获得的,对他们来说盾牌是遥远而神秘的,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肯定他们对盾牌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制作能力,他们的思维普遍较活跃,有较好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他们敢于表现,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好的盾牌。
四、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在此环节中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了解盾牌的作用;二是欣赏《扶盾武士俑》并从中引出课题中“盾牌”和“威武”二词。
1、学生们观看电影,看后教师问“士兵手里拿了什么武器”,学生回答“盾牌”教师板书盾牌后再问“为什么士兵要拿盾牌呢?”学生回答“为了防御和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其一,是教师创设动态教学情景,力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直观感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师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角色。其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了解到了盾牌的作用节省授课时间。]
2、出示《扶盾武士俑》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描述并让全体学生模仿。导出“威武”一词出示完整课题——威武的盾牌
教学意图:学生细心观察《扶盾武士俑》一图后,模仿佣的姿势,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调动全员参与热情,此时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教师能快速切入主题
㈡、新授
1、首先让学生了解盾牌的对称特点。教师出示盾牌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其特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出示的盾牌让学生观察,问:盾牌的哪些方面需要设计?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形状、图案、色彩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日后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明确设计盾牌的思路。以便于以下具体分析设计盾牌的形状、图案、色彩]
①、研究盾牌形状。
学生搜索记忆里能做盾牌的形状。并请两名同学上前设计出盾牌的形状当板书。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盾牌形状,并播放看还有哪些形状你没有想到,以便于丰富学生思维.
[设计意图:在形状的设计上由浅入深,为下个环节图案设计做铺垫,反复的让学生设计和欣赏其主要目的是加深盾牌形状的印象和丰富学生设计思维。]
②、探讨图案设计。
在刚才学生设计的盾牌形状上,分别粘上小兔子和老虎的脸。问:哪个更适合用在盾牌上当图案呢?再出示两个老虎的图案(出示老虎图案)问:哪个看上去更威武?为什么?并让学生表演一下威武。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让学生了解威武一词的含义及如何创作。学生在描述老虎威武的时候,如瞪大眼睛,张大嘴巴,露着尖利的牙齿……这一环节潜移默化中把威武含义描述了出来。为创作图案做了铺垫。]
③、色彩搭配。
教师出示两个盾牌。
问:你们喜欢哪个盾牌,为什么?此环节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简单明了的解决了在用色时学生会出现色彩搭配不明朗的问题。
[设计意图:比较是提高观察力的有效方法。以上在探讨盾牌的设计上,老师创设悬念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以“悬”牵住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认真地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课重难点。]
㈢、播放,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请学生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并可以在下一步的制作中学习和借鉴。]
㈣、艺术实践
教师布置合作任务,提出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制作前出示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够分工明确提高合作效率及作品质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设计出作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
五、教学评价。
1、自己觉得很棒的小组由小组长代表拿着盾牌走上前台,向大家介绍。
[设计意图:让自己认为很棒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并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每小组选出一个成员装扮成武士,拿着设计好的盾牌,让学生摆出威武的姿势,教师播放有战争氛围的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入古出新,思维紧跟其后,情感为之波动,教学随之进入高潮的尾声,又一次诱发了学生创造力的想象,学生在表演中丰富了直觉,享受了成功的快感,自我表现受高涨情绪影响,自信十足,情感体验得到迅速升华。]
六、课堂延伸。
通过盾牌的延伸,让学生运用“智慧”来防御和保护自己在心中建立起无形的盾牌。
[设计意图:由古代威武盾牌的引申,让学生从小在心中要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60页找一找。
出示挂图:
师: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记得上楼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几号房呢?
(2)解决练一练第3题。
A、师:停车场的管理员听说你们学会了新知识,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挂图:从右边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 )辆车。
C、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解决练一练第5题。
A、出示挂图: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诗歌,大多讲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
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 树
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
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难点: 1、如何理解“大道”、“大同”的含义;
2、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
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 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
的情感,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所以,学校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说教法及学法:
这篇文章,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点拨、读书指导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点拨,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章内容;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开放性题目,运用探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学法上,我主要运用朗读、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这是一篇简短而精致的文言文,所以,对于它的学习,重点我将放在朗读上,通过反复的朗读以达到成诵的效果;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对古文的讨论,则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这篇文章我的.大致安排为:导入——朗读感知——疏通文意—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这六个环节。
1、导入:由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都有一个美好的期待,陶渊明心中有一个世外桃源,孔子心中则有一个大同社会,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异同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大道之行也》。
2、朗读感知:朗读:通过范读、自由朗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粗略感知文章内容。
3、疏通文意: a: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
b:同桌之间相互翻译。
c:点学生逐句翻译。
d:老师点拨,纠正。
e: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4、句段赏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然后让其他学生听取后做评价,最后老师小结。
5、文章研读:研读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的内容。 所以我设置了四个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大道,
大同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点拨:“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
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
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
力
c、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
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
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
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
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
",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
d、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
方?(点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睦共处等)。
6、拓展:让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多少人为了我……》,本课选自《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课由“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等四部分所组成。本单元设置的主题是:我的成长与他人。根据儿童发展的逻辑,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从小要尊重普通劳动者。
二、说学情
中国传统价值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君子远庖厨也”, 人们把劳动的地位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尤其是咱们城里学生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由于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缺少切身的体会,因此对这些人和事往往熟视无睹,意识不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也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学生尊重他
们的人格、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1.因为学生缺少对劳动的体验,缺少对劳动者的了解,因此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人人为我”。
2.在学生明白“人人为我”的基础上,懂得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学科,是为儿童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鉴于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激发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过程
A、看短篇,揭示课题。
1、看短篇:
短篇为教师课前拍摄的,涉及的对象尽量宽泛一些,比如冒着烈日或寒风
种植素菜的菜农,早早起来到菜市场买菜的,清早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理发师,纺织工人,警察叔叔,电视台日夜工作的场景等。
2、提问:
①看了这个短篇,你想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估计大多数学生只是站在赞美的角度,去歌颂这些默
默无闻的劳动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学生赞美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② 你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劳动与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说,最后在班级交流。
如果第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就有学生说到这些劳动着与自己生活关系的话,就讲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也可以。
总之,这一环节教师要示学生的理解而决定教学顺序。
3、设想:
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都停止了劳动,
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
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然后班级交流。
(2)小结:是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了你、我、他,战斗在各
自的岗位上,当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着知识的时候,可曾想到有多少人为了我(出示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付出了许多。
(3说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能在着宽敞的教师里学习,付出着。
B、采访劳动者,加深对劳动者的了解,从而更加敬仰他们。
事先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若干个,先向学生一一介绍,然后再由学生自己
决定采访对象。
C、联系生活,感受劳动者给自己带来的方便。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吗?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的时间常常是我们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为了工作,常常放弃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看看下面图中的情景(送牛奶的,巡夜的保安,敬老院的阿姨,电信台的工人,农民,气象员),想一想,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1 让学生充分说说。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D、赞美劳动者,深化感情。
1、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你、我,
在默默的付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帮助过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要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2、配乐朗诵《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课本P/48页)
3、同学们,大家愿意拿起你的笔,来赞美曾经为你付出过或曾经帮助过你的劳动者吗?(学生仿照上面的样子写,页可以不同的体裁)。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语言也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接着,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所短)
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
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大拇指最肯吃苦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 各有)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有关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阅读《文具争功》这篇文章也是为学生完成作业题中的第三题作铺垫的。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发”。确实,语文学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手指 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人人有用 人人力量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我这样将手指和人对比起来设计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看一看板书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简洁又富有意义。
【【精品】说课稿汇总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