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9-18 07:30: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教材编排的意图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这篇课文,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我认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重点难点是: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另外,本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将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小组合作时间,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中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五个环节:引入情境、设疑问难------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读感悟-----读说结合,升华情感----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找找、画画、看看,你从课文中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同时,自主阅读,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人交流的基础。)

  第二步: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在读熟的基础上再抓关键词指导朗读,如:都、左邻右舍、无所不能等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在突破重难点方面:如理解“总剪……”这一句含义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熟能生巧的句子,读一读,之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熟能生巧的事例。最后再让学生悟悟姥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样设计,在教学中把读、说、悟相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的谈话中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层次: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姥姥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指导学生读出姥姥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首先我这样质疑,姥姥的剪纸,除了喜鹊登枝,剪的'最多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最后抓住缠、拴进行想象,从而感受亲情。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我先总结再范读作者后来写给对姥姥的回忆的片段最后出示:姥姥,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进行续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剪纸的作品,办一期剪纸展示会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小说描写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他们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回家,可当他们意外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贫穷落魄的小贩时,竟然拒绝和他相认。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二、说教法:

  1、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的教学,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进而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联系实际,对作品的主题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2)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教学方法:

  (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称呼”、“亲情”三者的变化关系这条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以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小说故事性强,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主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小说的阅读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较薄弱,须重点指导。

  2、学法指导:

  ①朗读法:这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幽默,因此应将精读与泛读有效结合起来。

  ②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以及文中叙事主体“我”与家人对于勒不同态度的对比,都值得玩味。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题,并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③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注意多角度分析与把握人物的形象。并能联系实际,发表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1、查工具书,疏通疑难字词。2、了解作家生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活在哈福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导入课题:那么于勒到底是谁?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

  设计意图:抓住小说的重要镜头,关键话语,预知故事情节,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围绕于勒写了哪几个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概括为“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其他短语,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同时,能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三)跳读课文,分析小说中对比的写法。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对比这种写法功不可没,你能找出几组对比吗?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找到的对比有:

  (1)遇于勒前后菲利普夫妇(主要是克拉利斯)对于勒的称呼以及态度的变化形成对比;

  (2)于勒身世的前后三次变化;

  (3)叙事主人公“我”和“我”的父母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说明:主要探讨(1)(2)两项对比(大屏幕显示)

  于勒的经济状况对于勒的称呼对于勒的态度

  贫坏蛋,流氓,无赖赶于勒(恐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盼于勒(希望)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躲于勒(恐怖)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能让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与对比的写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既能学习对比这种写法,也能在比较中,体验人物内心,更能直观看到金钱与亲情的较量。

  总结:于勒的遭遇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富在天涯是兄弟;穷在咫尺竟相避;横批:唯钱是亲(适当延伸拓展有关金钱的话题)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剖析人物

  1、问题设计:你最同情谁?(多媒体展示)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有其令人同情之处,请指出“你最同情谁”,并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说明你为什么最同情他。(说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勾画圈点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

  菲利普最令人同情——典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随着于勒境遇的改变,他们也从虚幻的幸福巅峰跌入显示悲苦的深渊。他们的希望顿时变成了泡影,旧仇未了又添新恨。

  “我”是最令人同情——善良,富有同情心。小小年纪的“我”却要经历这样的世俗斗争。不能跟亲叔叔相认,还要跟在父母身边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浑浊的世间,是那么孤独,可怜。

  于勒最令人同情——他的一生坎坷,老年仍然要承受生活的苦痛,无家可归。他的命运除去自己的原因外,那个社会是最大的凶手。连自己的兄长都不能真诚相待,怎么还能寄希望于别人呢?

  姐姐最令人同情——她憧憬的甜蜜爱情竟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也许她所期待的婚姻将蕴藏着巨大的危机。

  设计意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能较为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问题。

  2、分析小说主人公,为探究主题打基础。

  问题设计:若瑟夫、菲利普、克拉丽斯和于勒,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能判断出作者的'侧重点,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水落石出了。这也为探究小说主题打开了突破口。(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

  (五)多元探究小说主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多数同学能谈到菲利普夫妇“金钱高于一切”的思想,对他们嗤之以鼻,对于勒深表同情。那么,对于这几个人物,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有他们的无奈?对于勒,除了同情,是不是还应该有一点别的什么?这几个问题对深入接读文本,多角度理解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示三个相关主题,学生展开讨论

  (1)菲利普夫妇家庭生活困顿,于勒以前拖累过他们,所以他们这样做也很无奈,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是社会改变了他们,所以我认为作者的目的在于鞭挞资本主义社会。

  (2)菲利普夫妇本质上还是善良的,但是他们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女儿的出嫁问题,因此,我觉得作品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于勒固然让人同情,但他品行不端正,又不肯脚踏实地的工作,因此他的结局是必然的,我认为文章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正直、实在,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在探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理解更透彻了,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入了,这样就把握的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六)联系实际,在文本体验中获得启发。

  问题设计: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那么,现实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吗?你家有于勒这样生活困顿的亲戚吗?你的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这一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这样学校教育的德育目的就达到了。

  (七)拓展延伸,培养想像力。

  以“五年后,门铃响了,我去开门,发现正是于勒叔叔……”为开头,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对于这样的一个意外,家人是如何表现,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五、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意境,有层次的探究文本。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的乐趣。

  (二)语文课堂也应适当“留白”,即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允许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反思的空间。适当“留白”,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差异。

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型连衣裙款式设计》,下面我将从岗位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6大方面解说本课题教学设计。

   中职学校以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如何让学生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相适应是教师应先于教学所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本堂课,我首先进行岗位分析。

  一、岗位分析

  服装设计师助理是本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之一。岗位标准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如下四大方面能力,所以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走是要求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引是引进企业任务,规范教学过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了解岗位流程,毕业能胜任岗位工作。

  了解完岗位,下面,我说说教材。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出自《服装设计》这本教材,由高教社出版,于国瑞老师主编,是服装设计方向的主要课程,教材章节设置非常合理,适合模块化教学。第二章从服装造型、款式要素论述了服装设计的一般规律和要点。

  本课题是第二节和第四节内容的拓展教学,我将教材知识与企业任务相结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将为学习服装分类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课题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能描述X型连衣裙特征和局部设计特点。

  能力目标:按企业任务要求,完成X型连衣裙局部设计。

  情感目标:熟悉企业流程,了解企业规范。

  2. 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重难点

  (1) 重点:X型连衣裙局部设计的应用。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岗位实践巩固学生对于该重点知识的掌握。

  (2) 难点:款式设计能符合企业规范。通过仿真教学、多元化评价突破本课题难点。

   为了讲清重难点,下面,我说说教法。

  三:教法分析

  众所周知,要教好学生,还需先了解学生。本课题

  教学在服装技能班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展,技能班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通过第一学期的学期,学生已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简单的'款式设计,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但这些仅仅是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助理的基础,学生们不熟悉岗位流程和企业规范,不了解市场需求,就是无法将自身的技能转化为企业所需的设计图稿。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本课题教学设计如下3种教学方法:

  1. 仿真教学法:工作室即课堂,我在校企一体化服装产品研发中心开展教学,这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掌握实用性技能。

  2. 角色扮演法:由我担任设计总监完成知识传授、岗位指导过程,学生扮演设计师进行款式设计,企业人员和教师扮演客户完成课堂评价。

  3. 任务驱动法:我将联办企业的设计研发任务引入课堂教学,并细分为7个环节,整个课题教学围绕该任务展开。

   为了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我指导他们掌握如下2种学习方法:

  四:学法分析:

  (1)合作学习法:我将学生分成3个研发小组,要求他们合作中完成市场调研、设计研讨、岗位实践过程。

  (2)探究学习法: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探究中完成课题学习。

   下面,我重点向各位解说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为了上好本堂课,我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整理2间仿真实训室,企业20xx春夏发布会视频和成衣、多媒体课件,课堂评价表、款式设计方案模板,我还邀请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参与。

   准备好这些,我们就开始本课题的学习。

  本课题以企业的设计研发任务展开,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完成7个任务工作,其中,课堂环节4课时完成。我的教学过程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师、学生、企业人员间的协作。

  1. 任务1:市场调研、探求未知 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收集与X型连衣裙相关的图片;通过淘宝网及逛街了解连衣裙的廓形特征和局部设计特点,并形成《X型连衣裙市场调研报告》。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调研中形成疑问,突出探究式学习法。

  2. 任务2:企业引领、导入新课 本环节在服装多功能展厅,开始了课堂教学,首先由企业人员展示“恋依格”女装20xx春夏的视频,并说明该品牌的风格特征:浪漫、淑女风格,年段定位28-35岁,接着,学生观察成衣,并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最后,由我承接研发小组的设计任务:20xx春夏X型连衣裙款式设计。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将企业的设计任务引入课堂,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3. 任务3:调研分享、知识内化

  我首先要求各组分享调研报告,并展示收集的图片,接着组织全体同学思考并回答:X型连衣裙的设计要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带着疑问,我通过PPT演示,从三个方面入手,:X型女装概述、风格特征、局部设计的应用,其中局部设计的应用是本课题重点,我通过举例的形式和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以肩部、腰部、下摆为主的设计元素,最后,由我做知识点学习总结。

  该任务点注重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掌握本课题重点。

  4. 任务4:设计研讨、突破难点 本环节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在讨论解决如下2个方面问题:1.如何使设计稿符合企业规范?我将按企业规范所设计的款式评分表发给学生,并由企业人员进行详细解说:企业规范就是要形成设计方案、款式图绘制规范、设计符合品牌风格特征、款式合理适合量产,这一点也是课题的难点所在2.设计总监提供面料图案,并组织大家进行现场分析。

  该任务点注重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于课题难点的理解。

  5. 任务5:岗位实践、合作研发

  本环节在服装研发中心进行,首先我将设计方案模板和面料图案发给同学,并向他们提出要求:1. 应用所学的局部设计和提供的图案进行款式设计。2.设计完成后按评分表要求进行款式自评。

  随后同学们开始进行款式设计岗位实践,我作为设计总监进行现场个别指导,注重学生是否按照企业规范完成设计图稿。

  该任务点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完成款式设计。

   6. 完成了款式设计,下面我们进入任务6: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我组织学生轮流展示各自的款式设计作品,并作简要设计说明和自评,学生展示作品的同时,教师、客户、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作品评分。

  接下来是款式评价,客户就市场需求方面对设计进行点评;企业人员则就企业规范问题进行详细解说;教师则注重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加上已完成的学生自评,构成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任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多元化评价,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学生对于知识重点的掌握。

  7. 任务7:拓展延伸、技术转化 本环节在课后进行,本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建立微信平

  台,与企业设计师加强联系,完善设计图稿,优秀的设计作品在企业的帮助下成衣制作,最终进入订货会,接受市场评价。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参与成衣开发流程,通过订货会平台检验教学成效。 以下,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参与联办企业新品发布会现场的照片,当学生的作品走上了T台,作为专业教师的我倍感欣慰,我也很乐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

  最后,我谈一下教学反思。首先,我说一下本课题教学的亮点所在。

  (1)我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相适应。

  (2)我以企业的成衣开发任务为纲,在校企一体化服装产品研发中心开展教学,课后将优秀作品转化为成衣,进入订货会,充分体现校企一体化办学优势。

  (3)教学中构成由学生、企业、社会、教师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将充分检验本课题的教学成果。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通过订货会,我们发现,校企一体化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当然,我相信,借助校企一体化平台,我会不断创新教学,我的学生也一定会成为企业可用的技术型人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对我的说课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三、说教学和学法

  1《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为此,建议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3、.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4、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敢于说出别的不一样的声音

  5、学法: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发现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株紫丁香》。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反映的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

  《一株紫丁香》讲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让绿叶和花香送去他们对老师的问候,表达他们对老师无限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是一首情感丰富而又意境优美的小诗,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象丰富,美好,是尊师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朗读指导的好素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本课时教学是根据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绿线内的只读不作写的要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理解每小节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内涵。

  3、情感态度目标: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地工作,树立起尊师爱师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优美的课件能创设出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般都没见过紫丁香,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紫丁香,也使课堂充满美的情境,为美的朗读营造氛围。

  2、以读代讲法:我采用的是“四读四入”的教学方法。初读感知,字字入目;导读感悟,句句入心;品读积累,入情入境;以读促读,迁移运用。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的师生之间美好真挚的`情谊。

  3、暂延评价法:在教学中我采用暂延评价的方法,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阅读,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因而我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发言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形成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

  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这一过程完全体现自主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2、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分成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创造性地朗读。

  3、质疑理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同学共同探讨后加深理解。

  4、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齐读,小组读,师生同读,表情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

  三、说学情

  1、二年级学生已有自主识字及简单地朗读能力,因此我设计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情感美,让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2 、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运用歌曲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显示紫丁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紫丁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听音赏图,复习导入

  上课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紫丁香图片,直观的图片营造了一种美的情境,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美吗?紫丁香不仅美而且芳香扑鼻。《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很美的诗。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诗的美,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上节课所掌握的知识。请看大屏幕。这么可爱的词语小花我们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悟诗句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读文前,课件出示讨论题:

  A、是谁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板书:我们 老师)

  B、同学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读,通过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体验老师与学生间的深情,体现自主阅读过程和阅读的层次性。]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课件,音乐响起《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随着音乐,老师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孩子们商量好,要送给老师一份特殊的礼物,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呢?(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是一株紫丁香)

  2、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回答之后,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请同学们分小节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读书姿势最正确。然后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使情感内化。这符合课标中提到的“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新理念。这一部分教学既体现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和指导性,又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四)、精读课文,读中悟情

  第1小节: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1、指名读,通过读这一节,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那安静的小院的?

  (踮起脚尖儿,轻轻地)

  2、踮起脚尖的动作。

  这样走为的是——不影响老师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踮起脚尖要轻轻地,来指导本节的朗读。

  4、指导朗读。

  如果读得不到位,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拔:能不能再轻一点,谁来试试。

  能不能再轻一点,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一株小小的紫丁香被孩子们悄悄地栽在了老师窗前,寄托了同学们许多美好的心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儿想对老师说呀!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谁愿意来读第2小节。

  第2小节: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

  1、生读。

  2、紫丁香传递着你们的心声,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同学们的深情呢?

  一句话,一份情,看谁的朗读能使老师感动。

  3、读完问题:读了这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共同探讨。

  A:为什么要让绿色的枝叶伸进老师的窗口?(板书:夜夜作伴)

  B:道夜夜是什么意思啊?(每天晚上)

  C: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哪些工作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是啊,老师每天晚上都在备课,学习,多辛苦啊!谁再来读读这一节,读好“夜夜”这个词,把这个意思读出来。(指导读好这一节)

  引读: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第3小节: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

  1、生读。

  2、如果你就是那片沙沙作响的绿叶,你想给老师唱什么歌?(学生畅所预言说说自己会唱什么歌给老师听。师及时表扬。)

  3、你们的歌真是太美了,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老师的头不再痛了,腰不再酸了,老师也不觉得疲倦了。(板书:消除疲倦)

  4、让我们一起来唱响这支动听的歌吧!(齐读第3节)

  5、师深情诉说:老师您听见了吗?风吹绿叶的声音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用歌声来消除您一天的疲劳!

  引读:孩子们想对老师说——

  第4小节: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1、生读。

  2、引说:你们张开笑脸,是想感谢……(板书:感谢挂牵)

  多么幸福的孩子们,你们曾经受到老师怎样的牵挂?

  3、那满树盛开的花儿是那么美丽,真像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花儿对着老师,仿佛孩子们围着老师微笑着说话呢!同学们猜一猜,“笑脸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小组内交流一下,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

  4、张开我们的笑脸,用我们的朗读把感谢送给敬爱的老师吧!(生齐读)

  引读:孩子们还想用紫丁香表达什么愿望呢?

  第5小节: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

  1、生读。

  2、是呀,孩子们还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老师说,可是,夜深了,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的房里灯光仍然亮着,我们的老师还在辛勤地工作。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进一步的指导朗读。

  3、为什么老师的梦准是又香又甜?怎样读好这个词?

  让我们美美地、甜甜地,让芬芳的花香把老师带进香甜的梦里,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读第五节。

  4、感情朗读全文。总结:多美的紫丁香啊!多么美的诗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美好的愿望!同学们在老师窗前栽下仅仅是一株紫丁香吗?对!同学们栽下的是自己的一个心愿,是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爱心。(在我们与老师之间板书心型)这是我们对老师的爱,同时老师也爱我们。

  (五)、配乐朗读,抒发情感

  《一株紫丁香》这首诗真是太美了,老师也想读一遍,让老师加入你们一起读,可以吗?(配上音乐,全班包含对老师的深情读(背)全文)

  [设计意图:音乐可以启迪孩子的大脑,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放松。优美的诗句,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抒发老师和孩子内心的爱师情结。]

  (六)、欣赏音乐,升华情感

  音乐起《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作为您的学生,我有很多心里话要说,就让这美丽的一株紫丁香捎去我的祝福。

  (七)、课外拓展,知识积累。

  课后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读一读,抄一抄。以“老师,我爱您”为主题,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正符合《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功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一个微型教案。既要体现诗歌的重点内容,又要反映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一目了然,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我又随机画了几条大弧型,远看像一朵紫丁香花瓣,点明这节课的主题:一株紫丁香。就是它传递着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有利于让学生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作者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介绍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儿童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事物,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国学任务。

  二、说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会写“儿、用、鱼”3个字。认识2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三、说过程:

  (一)看看:

  1、创设情境,感知“小画家”是谁。

  老师(戴头饰)扮演冬爷爷说:我是冬爷爷,秋去冬来,我来到大地,大地将会有什么变化呢?(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回答),是呀,大地象铺上了白地毯,今天我还邀来了一批动物王国的朋友,你们瞧它们是谁。这时四位戴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头饰的同学上台自我介绍“我是……。”老师指着他们说:它们可是了不起的画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2、借助课件,感悟“小画家”作画。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将学生带入思维。最近发展区,可适时播放课件:白雪纷纷扬扬落下,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气学生看后再读文。启发学生,提问:你们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将豁然感悟。

  (二)读读:

  朗读在低年级更显重要,为此我设计以下不同形式的读——

  1、尝试性的朗读。

  要求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提示注意第一旬的感叹号,要读出喜悦的心情,第三句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2、老师用问题提示引读。

  下雪了,下雪了,雪地来了谁?学生读: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是谁,怎么画画?学生读:“小鸡画竹叶。……几步就成一幅画。”谁没有来参加?为什么?学生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3、分角色读。

  女同学读一、二、五、六句,男同学读三、四句。

  4、全班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画画:

  动手画,感知“小画家”作品。儿童好奇、好胜、好动,动手操作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形式,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下“小画家”的作品:小鸡( )、小狗( )、小鸭( )、小马( )。有画画技巧的同学必将兴致勃勃,他们将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会画的同学让他们完;成课后作业,连一连、读一读,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通过画或连线重!温了课文内容。

  (四)想想:

  为了引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新的领域,在课的总结阶段,启发学生思考:

  (1)雪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它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

  (2)还有哪些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童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实验教材几何分册第四章《四边形》的第二章节《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进行的。

  本节课主要探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判定定理的初步运用。在学生习得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发现的能力。平行四边形是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的特征是平行四边形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探讨、推导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出发点,另外,在探讨、严密地推导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能培养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论证的科学态度。因此,它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论证几何的学习阶段,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一定难度。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所以教学中安排学生动手画草图,在画草图的过程中得出合理的猜测,在推理论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习题进行证明。

  3、通过实验操作、说理,推理论证,养成用数学语言规范表达的数学素养。

  4、感受以前学习的实验几何和现在学习的论证几何的本质不同,体会到学习论证几何的重要意义。领悟“实验操作——合理的猜测——严密的推理论证——得出数学结论——运用数学结论”的数学探究方法。

  5、在几个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

  6、养成一种勇于探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测,进行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论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推导;在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会初步运用判定定理,进行有关平行四边形习题的证明。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操作,猜测出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并给予严密的推理论证。

  2、感受以前学的实验几何和现在学的论证几何的异同,体会到学习论证几何的重要意义。领悟“实验操作——合理的猜测——严密的推理论证——得出数学结论——运用数学结论”的数学探究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是“画图操作——得出合理猜测——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几次小组交流的安排,既注重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又注重不同小组间的课堂交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过程简介: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后,出示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的问题:符合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出示画图操作题: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AB、BC以及它们的夹角∠ABC。请同学们以AC为对角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ABCD补画完整。每个学生画出草图后,先在小组内及时交流、讨论。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草图。

  在学生画出草图后,教师适时提问:从以上画图过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用命题形式写出。学生分别得出命题: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命题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命题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命题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命题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以上命题是通过画图操作后,猜测得出的,至于这些命题是否正确,我们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才能得出这些命题是真命题。命题的证明,我们应该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推理证明。

  学生口述,老师板演命题的证明过程,老师适时点评。接下来,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其余几个命题的证明。(可分三个小组分工,每个小组学生完成一个命题的推导论证后,小组学生间及时交流,全班用实物投影交流、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证明的详细过程。得出命题2、3、4是真命题。)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不成立的例子(即反例)。

  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我们得到这四个命题是真命题。并且,这些真命题的结论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有较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它们作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得到四个判定定理。

  利用以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以进行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推理论证。

  出示例题,在例题的讲评中,重视一题多解,并及时让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中成功的地方:

  (1)、通过画图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画出平行四边形的草图后,再通过得出合理的猜测,然后,再进行较严密的几何证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成功。

  (2)、本节课中很注重数学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以及数学图形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

  (3)、在命题证明的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体现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判定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虽然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但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应该妥善安排小组讨论的时间。

  (2)、由于本节课一下子习得了平行四边形的四条判定定理(按常规需两节课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能运用判定定理解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故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的现象。

  3、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关注了知识的传授与获得,而忽视了学生在习得知识过程中的反思、领悟。其实如何提高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重点应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使学生“乐思、会思、善思”。

  4、提高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在课后,留出三分钟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堂上的各种体会、疑惑以及收获。学生充分的交流了知识上的点点滴滴的收获,能力上的提高、进步,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掌握和领悟,也培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所以,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是十分重要的。

说课稿 篇8

  1. 首先让学生知道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由于吃食物的方法不同-------------有生吃的、熟吃的,这样就会影响我们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引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应该怎样合理食用呢?

  2.学生知道问题后,让他们观察书上的图画,也可以说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交流后进行发言,让大家知道更多的食物知识。

  3.大家知道了许多生吃的食物和熟吃的食物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的问题上来。

  老师事先已经把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放在桌子上,请每个组的'同学从生的马铃薯仔细观察起在到熟的马铃薯,方法用:看、问、捏、尝(卫生常识事先交代过)。

  仔细观察后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适当补充完善。

  之后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准备好的玉米,并讨论发言。

  老师给学生指出: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有营养,但是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玉米也一样)

  4、把学生比较植物生食和熟食的注意力转移到动物的生食和熟食上来。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生的鸡肉( 方法:看、问、撕),让学生猜测如果把鸡肉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然后用镊子夹着鸡肉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熟以后进行仔细的观察(方法:看、问、撕、尝)。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和发言,然后进行小结:生的鸡肉有腥味,颜色是红的,不容易被撕开,有细菌,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不利于消化和吸收。熟的鸡肉有香味,容易被撕开,细菌被杀死了,里面的蛋白质和脂肪加热后发生了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了。

  5. 让学生阅读50页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生食和熟食的各有各的好处)

  6. 做练习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