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导入
通过自学,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应该说本课的七个生字是比较简单好学的。不过,有两个字,老师还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一个是“揭开秘密”的揭字,注意,右边中间是个竖折哦!在有一个就是“荧光屏”的“荧”字,
二、了解文章梗概
1、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是一
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注意没有,老师把最后的句号换成了破折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句子,比较适当地补充在这里,使句子重新完整起来呢?
对!就是最后一段的第一句: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来,大家完整地读一读: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三、激发兴趣,自主读书
1、同学们真能干。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把课文主要
2、概括地读是一种能力,但是,精读、细读才能显现大家的阅读水平。现在,老师想设计一个情境,请大家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扮演好这个情境中的两个角色。
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蝙蝠很不服气,就去找雷达,要和雷达比一比。
蝙蝠盛气凌人地对雷达说:都说你很像我们蝙蝠,那么,请问雷达先生,我们蝙蝠有嘴发射超声波,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超声波确定飞行方向,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耳朵接收超声波,你的耳朵在哪里?
来,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帮助雷达回答蝙蝠的质问。注意,读懂课文后,可以把答案写在课后的括号里。
3、好,这么快啊。真能干。来谁能以雷达的语气说一说。
哈,说的真好啊。不仅回答的干净利索,而且语调显得很有礼貌:我们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嘴,我们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你们蝙蝠的超声波,我们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耳朵。
4、此时,蝙蝠瞪大了眼睛。对,同学们说得对,蝙蝠很吃惊,更加疑惑:怪事,人类是怎样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呢?
如果你是雷达,应该怎样把课文的内容介绍给蝙蝠呢?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首先要读正确——科学性的话题,可不能出现错误哦!其次,要注意:雷达是高科技产品。高科技,就要高贵,就要高雅。看看我们怎样以高贵而优雅的语气向蝙蝠耐心讲述人类发现蝙蝠飞行秘密的事情。
5、下面我们开始做准备:第一步:熟读课文。第二步:小组合作,一个当蝙蝠,一个当雷达,另外的同学当评为或者导演,帮助其他同学演好雷达。第三步:咱们全班一起进行表演。
6、同学们表演的真好。听了雷达的介绍,蝙蝠会发出什么感慨呢?还有,如果雷达一高兴,又会向蝙蝠介绍哪些人类仿生学进行的新发明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3、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五、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七、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2、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
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练习:(判断题)
3、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4、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5、拓展练习。
6、总结评价。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中截取近似值有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一般是采取“四舍五入”法截取。前面已学过积的近似值截取,对商的近似值截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时,通过结合实例教学,要求学生明确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当小数除法有时碰到永远除不尽或有时虽然除尽,但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小数位数,这就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目的,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二、说学生的认识
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已基本掌握,也已学习了积的近似值的截取,对商的近似值的截取也能略知一二,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如:把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除到百分位,就看百分位上的数直接截取,应看千位上的数是用“四舍法”或“五入法“再来截取。
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感到更加困难了,如:有一堆煤共有100吨,用一辆载重3吨的汽车来运,几次能运完?学生计算得100÷3=33次……1吨,往往是根据已学的知识用“四舍法”把余数1吨直接舍去,直观地取整数33次,这样出现了这堆煤还留有一部分,学生这种直观地思考忽略了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
三、说指导学生学习
1、简单回顾四舍五入法截取近似值,设计让学生求6.8496保留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
设计的这个数字既有四舍,也有五入,还有保留三位“五入”后的数字变化,可以说一题中涵概了许多知识分量。
2、生活实例引入,在探索中求知:
3、反馈练习:
(1)要求学生从下列每组中自由任选一题进行计算(板演和自练)
A、保留一位小数 49.6÷3 3.85÷0.76
B、保留两位小数 4.84÷25 38.36÷12
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指名说说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肯定对的,找出错误原因,加以纠正,然后由学生互相去讨论,总结商的近似值的取法,最后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要保留一位,要看第二位,也就要除到第二位。
这个方法是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语文教学需要感悟,数学教学也同样需要学生的感悟,感悟方法,感悟规律。
(2)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A、学生读题后,问你读题后想到什么?教给学生读数学题的方法,读了题目,学生应该知道用除法计算,并且是不能除尽,要保留一位,需要除到第二位。让学生养成先通盘考虑,然后进行计算的好习惯。培养习惯应该是数学课的重要任务,不能只授知识,无素质、习惯的培养。
计算后,强调一些细节问题:如横式中用“约等于”连接,竖式的正确书写及答案中写上“约”字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和书写习惯。
4、巩固练习:
(1)按要求在下表里填上商的近似值:这个表是书本的试一试,我把它放到巩固练习处理,因为这个题,不仅仅是保留方法的训练,还有计算技巧的素质培育。所以在学生对保留有更深的认识后再练习,是练习层次性的体现。
A、学生练习,比一比谁最快。
B、计算并介绍好的方法(可能出现)。
①先除到百分位保留一位小数,再列式除到千分位,保留两位小数,以此类推。
②先除到百分位(第二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再在原式上继续往下除,保留两位小数以此类推。
③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先直接除到万分位(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进行保留。
C、通过学生的方法介绍后,问学生认为哪一种方法,既快又简便,并说出为什么。
第③种方法简便,因为他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而且保留小数时,只要一位一位往下看,也不易出错。
(2)为了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应用性,我还设计了一题生活性题目:
7个小朋友合买了一份的礼物,去看望生病住院的老爷爷,请小虹去商店买了76.5元的礼品,每个人应掏多少钱?
这题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保留多少位小数,但涉及到钱,应该最多也是两位小数,元、角、分,除到10.929,说说应付给小虹多少元呢?可以教给学生许多做人的知识,应付11元,不能太小气而付10.9元,但作为小虹应该找给其余小朋友0.1元,不能多拿。这样就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光在知识中打圈。
通过以上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速度,巩固商的近似值的截取方法,进一步加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念,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去思考、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开放题练习:
一个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后得到近似值是1.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
设计意图:
想到这是个两位小数:1.35、1.36、……1.43、1.44。
再启发学生:使他们想到是个无数位的小数:只要十分位是3、百分位上是5到9的小数或十分位是4、百分位是0到4的小数都行。
通过开放题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很好地进行了创新的意识培养。
5、最后作业练习。
(略)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针对当今一部分孩子面对父母关爱无动于衷的现状,希望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力求通过本课润泽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亲情的温暖,唤醒感恩意识,体会到自己的家庭充满爱心,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心中那盏灯》这一单元内容主要体现爱的主题即:师生之爱、父子亲情、陌生人的真诚、两岸同胞的骨肉情。《心中那盏灯》主要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文章以赞美灯来赞美人,来赞美父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二、说目标
我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人物细节,根据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体会出父亲的爱。
情感目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表达出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出父亲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动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学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一种教与导结合,以导为主,教与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2、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3、拓展延伸,表达父爱。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一个贫困的家庭,结识了一位平凡的父亲。一盏没过几天就化了的并不华丽贵重的冰灯,却带给了一个八岁的孩子难得的幸福的快乐,这该是一段怎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继续学习第18课《心中那盏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谁能说一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复习导入,带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故事的链接,把学生又一次带入了情境。
(二)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这部分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创设了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父亲已经答应了为我做灯,那他是怎么样为我做灯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父亲是如何为我做灯的语句。并画出描写父亲做冰灯的动作的词语。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典型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
父亲在打磨这块冰时会有什么感觉?你们在摸冰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打磨这块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么艰辛的工作父亲仍然去做,能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且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父亲做这盏冰灯的艰辛以及父亲那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父亲这样爱我,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试着读出来吗?
生多种形式读文。
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之后,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更进一步体悟到真情在父子之间涌动。
2、品读父子之间的三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
师:请同学们注意:当我问父亲:“爹你干啥呢?”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谁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孩子们,对于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创设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思索,父亲为什么要答非所问呢?从普通的语言中又体悟了什么呢?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为下文做了铺垫。
(2)第二次对话
我又说:“爹,你干啥呢?”
父亲把脸扭过来,有点尴尬地说:“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
在引导学生理解“尴尬“一词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父亲为什么尴尬?学生经过互相讨论交流后,不仅弄清了父亲尴尬的表面原因: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第一次对话,也弄清了父亲尴尬的内在原因:想为儿子做玻璃但又找不到玻璃的无奈,为儿子做了灯笼但又不能满足儿子要求的歉疚的心情。
(3)第三次对话
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取暖。我说:“爹,你冷不冷?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盖在身上的被子。
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师:文中哪些词语、句子使你感动了?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为什么让你感动了?
学生找重点词,抓重点句,“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感受到了父亲当时的心情。在这一部分,学生在感悟、朗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发现、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品读“我”感动的句子。
在学生找出我被父亲感动的句子之后,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正在深切感受父爱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流泪了吗?”通过这一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出文章要表达的父子亲情。让学生真正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这种父爱之情。
4、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盏灯不久就化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盏最美的灯呢?
学生在品读了全文之后,已经极大地铺垫了情感,到课文的最后情感的升华已是水到渠成。“这盏灯代表着父亲的爱”,“这是一盏凝聚着父爱的灯”。接着,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拓展延伸,表达父爱。
在这部分中我设置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讲父亲关爱自己的小事。
2、教师倾情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
3、出示作者马德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给父亲的话。
在这一部分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同进配以多媒体课件,不仅深化了学生情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总之,在这节语文课中,我通过读书、对话、感悟,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感悟父爱,提炼父爱,赞美父爱,表达父爱。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 本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哲学常识第七课的第三节第一
框,是属于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人生目标指导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向。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最终要看树立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由此引出了第三节——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本框就是这节的第一框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其中阐述了理想的含义、类型、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青少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确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识记理想的含义、类型,要理解的基本观点是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会理想的阶级性、时代性,能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理想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能够说明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思想教育目标是:本框是哲学常识集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并要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认真思考。
3、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1)讲清这个问题是对学生装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成本课教育任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从中学德育教育的情况来看,尽管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进行理想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3)一部分学生装对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似乎有无理想都无关紧要。因此,本框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去阐述理想问题,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说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归纳法,指导学生读、思、议、练相结合,动口动脑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
(2)通过读、议,理解基本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图片、影像资料及名人名言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拓展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意识。
五、说教学的布局结构
1)新课的导入:采用展示名言等形式导课,然后转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有什么样的理想,调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气氛中导入本框的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名言及让学生自己谈理想,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易于接受知识。教师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为讲解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2)新课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的内容包括:理想的含义、理想的类型和理想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给理想下定义呢?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这就使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关于未来的设想,是有实现可能的目标。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有的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不能实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理想有哪些类型呢?从此引出第二个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
按理想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崇高的与庸俗的。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呢?要以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
如果按理想的内容来对其进行分类,理想可分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通过分类,大家已经能够分辩出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向往和追求,即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诸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追求。如:吃、穿、住、行等。
道德理想是人们所向往的道德人格,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将来在道德方面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境界。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设想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在上述四种理想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呢?是社会理想。因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归宿,又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未来的社会制度、社会面貌如何,就应该成为当代每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人最关注的内容。我们熟悉的“四有”中的有理想也就是要求有社会理想。
按奋斗的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关于第三个问题:理想的作用,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特设计教学思路如下:
1) 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找出其作用的表现
2) 利用名人名言等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其的理解,重点把握第三条作用。
设计意图: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使学生既立足于教材知识,又面向社会实际,树立崇高的理想。
人的一生,不仅作为个体而存在,而且又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崇高、科学的理想在促使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个一个的个人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经过奋斗获得理想的实现之后,又会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继续为之而奋斗——这样,人类社会就不断地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前进。所以,崇高的理想又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实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而发展的,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布取得的,因而说,崇高的理想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在理想的支配下按既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社会上无数英雄人物都是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的。因此说,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五、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知识的重和梳理工作,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进而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反馈练习:围绕本框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练习题,力争突出体现本框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启智、导信、促行的教育目的,实现知情统一。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积极进取的竞争氛围,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行动,树立崇高理想。
附:板书设计
含 义
性质 助推器
内容 分类 理 想 作用 精神力量
时间 精神支柱
对青年的重要意义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站是第五课《尊重他人》的第二站,本站的内容是在第一站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尊重并理解尊重的价值基础上介绍如何做到尊重他人的几点要求,帮 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品德。学好本站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尊重他人,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交往中的各种规则,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要求。
(2)能力目标: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自觉遵守各种规则,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
使学生掌握如何做到尊重他人是本站的教学重点,对尊重的学习重在落实到行动上,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尊老爱幼、关爱女性是本站的教学难点,这里强调尊重一些弱势群体,如老人、女性、儿童等。
重点、难点突破:
用图片、文字资料,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心理体验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方法。
二、说教法
因为这堂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整个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思维性,所以,这一课,我准备采取探究性和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短剧表演等形式、启发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经过欣赏表演、分析、讨论和 回忆,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省,剖析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亲身的体验中感受尊重和被尊重。
三、说学法
利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耐心指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 中尊重他人。 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2∽3分钟)
欣赏漫画《先声夺人》,分析画中时髦女士的言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怎样
尊重他人的话题进入本站的学习)
2、读一读课本(3~4分钟)
想一想:我们怎样做到尊重他人
设计意图:这样就直接从知识点上让学生把握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也做到学的有的放矢。
3、活动一:短剧表演(20∽25分钟)
小组讨论并合作表演出一个符合尊重他人的短剧,由其他小组评价表演做到了以下哪些尊重他人的要求:(1)、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他人。
(2)、要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3)、要敬重老人、照顾女性、关爱儿童。
(4)、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习俗。
(5)、尊重要发自内心,出自真诚。
活动二:探究小故事,大道理(8∽10分钟)
从前,有个人到邻居家的菜园里偷菜,恰好被菜园主人看见。菜园主人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进了自己的家门,还把门关上。偷菜人找到菜园主人说:“我偷菜被你看 见了,现在没法做人了。”菜园主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这里的菜为什么长得那么好,对吗?我这里的菜,好看,也好吃。不信? 先尝尝。”说着,他真的从篮子里抱出两捆菜,硬塞到偷菜人手里。后来,这个偷菜人成了众口称赞的好人。
讨论:(1)菜园主人为什么不告偷菜人反送他两颗菜呢?
(2)故事续写,如果菜园主人当场指责偷菜人或去告官,结果又会怎样?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活动三:游戏设计(2∽3分钟)
规则:认为以下行为是尊重别人的行为,请举起你们的右手,否则的话就举起你们的左手,比一比看谁反应快,判断能力强!
(1)对个别你不喜欢的同学,在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2)在课堂上说话,扰乱课堂
(3)见到同学老师问声好
(4)别人说话时不断打扰
(5)老师安排的活动准时参加
(6)因为自己的家境好而看不起别人
(7)遇到其他与自己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接受别人的习惯。
(8)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 欺侮同学。
五、板书设计
尊重他人: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他人
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懂得敬重老人、照顾女性、关爱儿童
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习俗
发自内心、出自真诚
六、小结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有对别人尊重的思想。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那我们就要先学会尊重他人。相信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们会对尊重他人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让我们在交往中养成尊重他人的品德。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给我们学校,给我这么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各位同行的认真听讲,接下来我把我教学本课的一些设想简单地说一说,希望得到大家的点拨和引领。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设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自己感受到了活化课堂的价值,但是就是不能在课堂的瞬间作出相应的调适,当然更有很多环节需要我进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借此宝贵机会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必备】说课稿汇总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