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了57年前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做起从脚下做起,就能战胜它取得成功。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发挥着灵魂和引导作用。目标的确定要明确、简洁、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要超过三个,学习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太高,造成大多数学生努力也难达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快乐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彩展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相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具体整合点
(一) 利用多媒体了解作者,层层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和巩固的相关问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学的重点直观的呈现出来,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获取关于战胜困难的事例,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升华。
六、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⑴字词积累:加横线字注音
啜泣( ) 一堵墙( ) 耸立( )
崩土( ) 颤抖( ) 嶙峋( )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⑵查找作者莫顿亨特的资料
⑶分小组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查阅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作者莫顿.亨特的照片)
同学们,他是一名专写青春励志作品的作家,又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在六十五岁那年回忆了57年前的一件爬悬崖的事,写了一篇文章《悬崖上的第一课》,后来被改名选入我们的教材,你想知道他是谁吗?(莫顿.亨特)
大家猜一猜,童年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事,为什么还会再提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三) 快乐自学
出示:1、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2、运用记叙文六要素复述课文
3、“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找出来。
4、从文中找出,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5、文中哪句话能体现出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四)精彩展示
按照以上快乐自学中设计的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点即过。如:本文的生字词有哪些?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如:本课课文长,复述全文学生不太容易把握,教师就得适当点拨,
1.难点突破
出示:(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父亲
(2)、那是父亲对谁说的?文中的“我”
(3)、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点拨归纳: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2.朗读品析、合作探究 (大屏幕)
分角色朗读:“暮色苍茫.....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思考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品味我是如何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险境的?
小组内交流朗读的语气、品析“我”逐步战胜困难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五)拓展升华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大屏幕出示——
如:十多年前,我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教师,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每一次生活中出现困境时,每一次想放松自己时,我总是提醒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2.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在困境中站立的名人事例:大屏幕出示——
霍金,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贫寒出贵子,孝子当院士”—— 甘肃省通渭县农村的杨子恒,发奋苦读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让灵魂保持站立的姿势”——河北省无机县农村的北京大学大女生的刘默涵,在被不幸和困难击中时,她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解决了个人生活费用,创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借助多媒体欣赏完上面的事例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让同学们把在课下整理的名人挑战自己,不怕困难的事例以卡片的形式在小组园地里展示出来,并写上他最让你佩服的理由
3.老师寄语:(播放音乐《隐行的翅膀》)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当我们感到前途茫茫、灰心丧气时,不要忘了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六)轻松演练(出示)
一、下边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o)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小心翼翼(yì)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词语:
⑴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惊奇,诧异)那是谁。( )
⑵ 我(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地伸出脚去探那块岩石。( )
⑶ 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告诫,教导)。( )
三、你认为文中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及时的进行课堂练习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活动《我的同伴》。
一、说教材。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二、说目标。
根据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并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们的重点定位于:幼儿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活动的难点是: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为了目标更和袄的达成,我做了3点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说教学方法。
1、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加深。”通过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参加游戏,加深对同伴的印象,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2、讨论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方法——集体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片段,让幼儿分析讨论对错,为主题的活动提供具体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4、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
流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尝一尝、论一论、玩一玩、做一做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体验同伴的乐趣。
四、说过程。
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共同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情境教学——游戏体验——品尝交流。
1、开始部分:参加加集体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分小组分任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动,体现目标一。时间为5—10分钟。
2、基本部分:分三环节。
(1)、共同讨论。解决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什么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等问题。
(2)、自由结伴讨论。我的同伴是谁?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请个别幼儿讲述“我的同伴”,教师总结。体现了目标一、二。时间为十五分钟。
3、高潮部分:分两环节。
(1)、情境教学。观看多媒体动画,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2)、游戏体验。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体现了目标二、三。时间为十五分钟。
4、延伸活动:品尝交流。在品尝交流中结束活动。符合满足幼儿嘴谗、能力弱的特点,让幼儿在交往中体会同伴交往的乐趣。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影片、做游戏、动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中国画颜料、油画棒、彩色纸等多种材料绘制、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热带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绘制和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表现热带鱼。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贴等手段绘制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看影片激发学习兴趣。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4、示范鱼的绘制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影片《海底世界》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用彩墨画鱼》,从影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学生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鱼儿呢?”“用彩色笔、油画棒画;用彩色纸剪贴。”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涂色绘画、色纸剪贴。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剪贴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海底世界》影片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来进行创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教师分发的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的大纸上,学生也可直接画上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下去之后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表现鱼的图案,它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上网查阅更多关于鱼的知识。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这样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识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40课《设置动画效果》。
首先说说教材
《设置动画效果》是学习PowerPoint这一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静态的演示文稿,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课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可以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创作提供较为完整的知识构架,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及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自定义动画”的相关操作;
2.学会幻灯片切换方法:
3.了解插入声音等多媒体的功能。
4.能制作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本课主要围绕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的切换展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动画效果的制作。
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所以一上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播放两副内容一样但是一副是设置了动画效果的动态PPT,一副是静态的PPT,两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副呢?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尝试中。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通过各个击破的学习,使学生在“自学—尝试”的实践中温故知新。
第一步:我通过提出“想让你们的PPT也由静变动,更生动活泼吸引人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设置动画效果可以使幻灯片生动活泼的道理。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教科书自学“自定义动画”,然后来做“小老师”,学生示范老师详细讲解步骤,学生印象更深刻。又抛出问题:可以调整播放次序吗?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协作研究
我充分利用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学—尝试”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
我引导学生认识“自定义动画”命令,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看看这个命令能不能解决调整播放次序的难题。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解决难题的方法,并具体说明解决的步骤,进行表扬和奖励
最后我在学生演示回答之后进行总结,自定义动画命令可以快速简单的.设置动画,
第四环节:共同研究,丰富作品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幻灯片的切换”教师讲解与学生示范相结合,师生共同研究,注意力相对集中。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呈现作品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信息技术的学习重在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用电子教室进行转播;创作完毕后,组织小组先进行展示,推荐出好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说说设计思路和简要介绍图片资料。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
以上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史前文明,文明的起源及农耕文明新时代,而“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是文明起源中的一部分内容,系统地介绍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通过对古代文字——这一文明标志成就的说明,阐明了人类由史前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轨迹。而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正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
此课时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自身也有一些特点。
1、知识掌握上,有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字有了解,但知之不详,而大部分学生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为此,在课前,我将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收集相关材料;
2、心理上,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青少年学生极易被唤醒对未知内容的学习需要,我将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氛围;
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我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合作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发表见解;
4、学习思维上,依据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青少年学生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分析还不能客观明确,所以,教学中我将通过适当的讲解及学生的讨论、归纳,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而突破这一障碍。
三、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同时通过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明成就,如文字、建筑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引以为傲。所以,我把提升民族自豪感作为情感目标
2)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提到,“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并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技能目标中,我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3) 知识目标: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过程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以及学生利用图片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依据我在教学中的实践,学生利用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欠缺,所以我将其设为重点,准备在教学中多穿插一些读图内容,以培养学生此类能力。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学生思维能力构成本身有所欠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感性层面,而不能利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对于这一难点,我准备在教学中以材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其进行突破。
四、教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再加上对学生认知活动规律的认识以及学生、教师在课堂地位中的正确定位,我准备在教学中融入以下几类教学方法:
1、快乐教学,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使融洽的气氛贯穿始终,也让愉悦的心境保持始终。
2、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渗透德育。
3、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想象力,形成有独特性的见解。
4、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法”“比较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
五、教学设计分析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等文字的产生、书写材料等方面的资料,并鼓励各组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成文,制成小型展版、幻灯片等。这一准备主要是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之前对内容有一些初步了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我主要分成三个专题篇章进行教学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产生的过程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种文字的主要特点
第三篇章:升华篇——文字的发明与传承
第一篇章:溯源篇——文字产生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这一篇章中,我将利用一组漫画导入,描述一位中学生因错把母亲交待的买“被子”听成为买“杯子”闹了笑话的故事。我设计此情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①、采用漫画导入新课,进行快乐教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②、让学生体会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的区别,并初步了解文字产生的背景。
而在文字产生过程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材料展示: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字符号,导出文字产生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2、资料观察:通过观察资料及课本图2—23、2—24、2—25获取归纳信息。
3、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材中的几个设问,完成对三个过程的比较。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伯特曾提出一般教学过程,指出教学不外乎唤醒学习需要,运用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结论,获取知识技能等几个步骤,虽然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与旧课标有很大不同,但它在教学中也不外乎这几个步骤。而如何将这些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结合,完成学习目的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用资料展示唤醒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观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形成学习结论,升华情感,从而达成了一般教学过程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
第二篇章:集粹篇——三种文字的主要特点
1、资料展示:请三组同学各派代表展示他们各自的展版,以使学生熟悉三种古代文字。
与前一环节的展示不同,这儿要求的是资料学生搜集,讲解学生进行。依据“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这一理念,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也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依据。
2、观察讨论,通过对展版及其它资料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对三种文字的全面认识,其间教师重引导,讨论重参与,重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为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老师曾专门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也要重视探究中学生形成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中强调以探究学习为主,并在此环节予以突出,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也要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识字游戏:在前一环节突破重点之后,我将设计一个识字游戏,展示三种不同的古代文字,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正确者给予适当奖励。
此时,教学内容已过半,学生原本被唤醒的学习需要已逐渐淡化,因此,有必要通过游戏方式再次唤醒学习需要。同时,在重点突破之后,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需要教师作出判断,而这种方式也恰恰能满足这种目的,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篇章 升华篇——文字的发明与传承
此环节主要介绍汉字的发明与传承
1、汉字起源: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以突破难点。(材料)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看到皮亚杰思维能力理论曾指出11——15岁的儿童抽象思维不充分,对事物的认识难以客观全面,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一材料,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分析,突破难点。
2、汉字传承
此处,我将通过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三种古代文字的传承,其中,特别指出只有中国的甲骨文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而埃及的象形文字及西亚的楔形文字都因种种原因而中断了传承,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情感目标。
六、评价分析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课堂评价,认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且对学生评价作了多重要求,如: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为此,在评价中我也作了多重设计。
1、请学生评选出课堂中的最佳表达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都应该予以肯定的评价。
2、请学生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情感、过程)
任长松老师指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式性评价为主,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关注过程,重在发展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评价方式,以达到评价过程的目的。
3、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原来制作的展版保存到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的质性评价,而成长档案袋则恰恰提供了这一功能,能够记录学生成长点滴,从而达到质性评价的目的。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奇妙变化。根据本课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雪、雹子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理念:
1、兴趣是先导
对于低年级教学更应该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朱水根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喜欢语文。”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摇身一变成为小水珠,去亲身体验水的世界中的奥妙。这种新奇而有趣的引导方式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
2、以读为主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指导朗读,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入情入境有感而发 ,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彩。。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充分诵读,触发语感。我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并读有层次。先初读————自由朗读,接着细读、品读,形式多样,如个体读,全班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等,读中还渗透边读边想、边读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最后回读课文,达到文本与个体融合的情境
3、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习,乐于思考,动情感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整篇课文教学
围绕“变”字展开,读到“我会变”一句时,鼓励学生质疑,当发现问题后,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探究,在合作中讨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收获。我还适当运用多媒体,通过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更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课堂生动起来,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学得如痴如醉。
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能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人格,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乐悟,这是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获得的一点收获。但从中我也发现了诸多不足,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如本课的教学容量较小,造成了很大的缺憾。在教学环节的引入与衔接上还不够亲切与自然。还有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上,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佳。
说课稿 篇7
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 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长城的有关资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因此教师不能把某些知识作为一堂课的重点。而只需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形成自己有关长城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在信息时代,比记忆更重要的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内容。)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专题课,长城文化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学习本专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先分组搜集资料、制成作品,初步感知长城丰富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专题包括文章《万里长城的构造》、《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内容涉及长城的构造、长城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影响等。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长城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有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点。在讨论研究中,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难题,因为书本教材相对来说,具有滞后性、信息量少,而网络资源则更新快、密度高,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更是庞大而纷繁的,利用这个特点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做成自己的作品,开课时展示学生作品,初步感知本课内容;利用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构造》引导学生认知长城的构造,拓展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特点:
初二的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对长城的大体的印象,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肯定不够深入,尤其对“长城内涵”还不够怎么理解。在电脑运用方面,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熟练上网熟练查找资料,打字还不够熟练,还跟不上学习和交流的要求。在能力上,逻辑判断力还有待加强,分析和综合资料时,容易以偏盖全。相应的对策是,用研究性学习主导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向。能力方面,利用学习伙伴合作的方式,让大家参与讨论,在群体讨论中增长个体的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相应对策: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制作作品,一方面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也初步了解本课教学重点;结合教师整合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做成的网站,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深入的认识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法研究:
1、搜集占有资料
学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占有资料,自己创作一个简单作品,可以是*ppt、*doc、*swf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2、阅读法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比较阅读,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讨论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点,大胆说出个人意见,评论作品、评论观点,共同交流意见。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传统课堂的互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与欣赏、讨论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搜集占有资料
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提供资料
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制作成网站形式,提供一个大容量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自选角度认识长城。
(3)名文诵读、比较阅读
利用罗哲文的《长城的构造》为契机,综合书本中的多篇文章,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4)师生互动
(5)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媒体设计
1、 学生制作的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
2、 教师将学生搜集的一些资料及自己补充的资料整合成一个大容量“长城专题”网站,公布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网站中的资料,可以通过留言板、bbs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
播放歌曲《长城长》,导入对长城专题文化的学习。
板书:长城专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课堂紧张气氛。
(二)品读《长城的构造》
师生诵读、学习罗哲文的说明文《长城的构造》
以此文为例,连接本专题中《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关于长城的作品,并介绍作品,师生加以评价。(课前已分组合作:以“历史组、建筑组、军事组、文学组”等多角度去搜集资料) 给学生以成就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初步感知本课教学内容。
(四)交流作品、竞争激励
为了大面积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时间来交流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点评。 学生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多角度感知长城文化内涵,并对某一作品做简要评价,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提供站点资源
教师出示集合学生查找的资料而做成的网站,让学生全面的认识长城文化丰富内涵。并引导学生注重对长城文化文学现象的学习。发挥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师生互动
学生利用“长城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料,自选角度深入认识长城文化,并将心得发表在留言本或bbs论坛上,大家可以跟帖。 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小结课堂 布置课后作业
低放《长城谣》曲。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得小结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教学流程图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迷人的夏天》是北师大版第四册最后一单元《夏天》里的主体课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夏日图景。全文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从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展开描写,从多个角度写出了夏天迷人的生活。全文语言流畅、优美、富于童真童趣,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习这篇文章,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在这样迷人的夏季中是快乐、幸福的。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3个,写字8个,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技能目标:借助图像,培养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迷人”和“快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说教法、学法】
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的兴趣与探求的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获得情感体验。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夏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听一首有关夏天的歌曲,让学生轻松走进课堂。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利用课件出示字词,让学生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认读字词,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炎热、多彩、有趣、悠闲、迷人。
1.第一自然段——炎热
本段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夏天的炎热和理解夏天这么炎热,为什么还喜欢它。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找读相关的词句采用评价读的方式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第二自然段——多彩
在本段的教学中,我们试图采用欣赏性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到夏天的多姿多彩,感悟到夏天的快乐。通过让学生寻找描写颜色的词,并想象“盛开的鲜花”“漂亮的衣裙”的色彩,以及借助媒体展示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体会夏天的丰富多彩,并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3.第三、四自然段——有趣、悠闲
把有趣、悠闲放在一起来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到束缚,可以畅所欲言。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说一说夏天有哪些有趣、悠闲的事,再让学生读课文,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本环节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理解“畅想”一词的含义。利用课件出示星空图,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教师再加以总结,学生便轻轻松松地理解了“畅想”的含义。
4.第四自然段——迷人
这段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为什么说“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四)拓展延伸
语文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它必须与生活相联系,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项作业: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夏天。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广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6.1奇妙的金属性质第二课时,该版教材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且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化学课题为主线,构筑教材的学习单元。本章是继空气、氧气、水、燃料之后,对金属资源的学习,本课时通过对金属单质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的讨论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深入的理解不但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本身的认识,也是为后期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授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广教版化学上册的学习,对于物质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学习思路,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将表面短暂的兴趣上升到对化学学科探究思维及方法的内在稳定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及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熟记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并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于物质的学习,性质是重点,性质中化学性质是重中之重,因此本课将重点设置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得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并得到金属活动性的概念。学生从实验中比较出金属性质的差异性并不困难,将差异性上升到理论层次,并学会应用于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知识上、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本课的难点设置于: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内涵及意义,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意义解释实验现象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策略:本课主要以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归纳总结等方法为主。本课的设计从生活中金属呈现的物理性质无法解释的差异性引入到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研究。本课总体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比较总结金属的三条化学性质并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及现象的分析,总结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并预留问题一: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然后以活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反应原理,得出金属与某些稀酸的反应,以及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并且预留问题二、三: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酸或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反应;第二部分通过对金属的化学通性中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及三条预留问题的综合思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得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初步形成金属活动性的概念,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解释对应的三个预留问题,并且通过有难易梯度的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第三部分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和特征,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最后,课后作业查一查金属活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设置,使学生通过课外的拓展进一步加深对金属活动性的理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