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次,角色游戏中,张书阳画了一张标志,他说:“我是油漆工,我刚在这里涂了油漆。油漆还没有干,小朋友碰到就会弄到身上的。所以我画了个标志,告诉大家这里的油漆还没有干,请大家当心不要碰到。”后来,我们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会设计一些标志,如:不要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当心撞到……于是,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标志,是小朋友每天都会看到,接触到的。小朋友对于标志非常的关注,也非常的有兴趣。于是,我想到了这节课,让孩子为与生活紧密接触的小区里设计标志。我们的小区都是我们孩子自己用各种废旧的盒子来制作的,这样做使孩子对小区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并且在制作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当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都非常的有成就感。
在试教活动中,我并没有使用PPT,我用语言来总结。但是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不够美,不能吸引孩子。于是,我想到使用这个PPT,这样能让幼儿更能直观地感受我们的苗苗小区,从画面上了解我们苗苗小区,为这次活动增添了不少的美感。让幼儿知道原来我们自己制作的“苗苗小区”在电脑里真漂亮,使小朋友更加有成就感。小朋友看到了PPT的那一刻,他们完全被吸引住了。我发现色彩丰富的,且富有动感的画面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孩子彻底容入了活动中,活动中的氛围也非常地好。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和同伴一起布置“苗苗小区”,学习用优美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喜爱情绪。
2.尝试为苗苗小区设计各种标志,知道要遵守公共规则。
二.活动准备:
1.PPT。
2.小朋友为小区制作的高楼和树等。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1.我们今天就来一起造小区,好吗?我们小朋友已经为小区造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为小区造了……)
2.我们现在就来布置我们的小区吧。这是王老师为小区准备的东西,来看看是什么?(教师打开地毯,把教师做好的儿童乐园,小河,停车场放到地毯上。)现在请小朋友也把你们为小区做造的东西放到地毯的旁边。(幼儿把设计好的放到地毯的周围。)
3.我们的苗苗小区造好了,你们喜欢苗苗小区的喜欢什么地方?为什么?
4.哇!我们的苗苗小区真美。(播放PPT)
教师总结:我们的苗苗小区里有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的房子。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绿油油的树,有些树上还开着美丽的花呢。我们的小区里还有一条宽宽的小河,小河里的水真清呀,还有许多小鱼在河里欢快的游来游去。小区里的儿童乐园是我们最喜欢的,看,有滑滑梯,有翘翘板,还有荡秋千。小区的停车场可真大呀,里面肯定能停许多许多的车。不过我们的小区里还有一点还没造好呢!你们可要当心哦!
5.今天,工人叔叔们为我们送来了两个标志。(呈现预设的标志)你们猜猜是什么标志呀?
(二)幼儿设计标志:
1.你们想不想也为我们的小区送一点标志呀?好,赶快想一想你要为小区的哪里设计标志呢?
2.想好了的孩子可以去设计标志了,把设计好的标志粘贴到小棒上,放到你要为小区设计标志的地方。
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每个孩子设计一个标志,要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三)共同讨论:
1.你为小区的什么地方设计了一个标志?你还为小区的哪里设计了标志?
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2.找到明显的标志让孩子猜猜,这是什么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总结──标志要一看就明白就知道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讨论残疾人标志:
1.播放PPT。王老师也为小区送来了标志。呈现标志,这是什么标志呢?(残疾人的标志)
2.讨论:小区里需不需要这个标志?说需要的孩子说说这个标志应该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这里?
3.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
这个标志告诉我们这里有残疾人通道,可以方便那些行动不方便的人。
总结:我们今天为小区送来了那么多的标志,真了不起!为自己鼓鼓掌吧。
说课稿 篇2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小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结合我园的教科研中班子课题--合作互助,中班的美术特色--线描,进行设计的这节课《巨人的故事》。由于是本班幼儿,所以我对于幼儿的经验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平时的线描活动中,幼儿已经基本会填充,知道要画满,但是对于填充的要求也就是点线面的装饰概念认识不够。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初步形成点线面的概念。
二、说准备
由于是合作作画,所以我选择了整张的素描纸,将其铺在地面上进行创作。这种方式比较新颖,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但是纸张铺在地上,幼儿移动时又会带动纸张,所以我将其固定在地面上,以保证作画的方便。
三、说目标
这节课的的价值就在于让幼儿通过听故事及观察课件的方式,感受线描画中点线面的表现方式。通过自己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的结论远比老师直接说出来的要印象深刻的多。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大胆想象创作,运用点线面来表现有趣的巨人。难点则是用点线面来装饰。画一副线描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有点线面,要有层次。那怎么去表现,这就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由于是第一次组合作画,希望通过组画,让幼儿体验合作绘画的成功感。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讲巨人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画巨人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欣赏范画。重点欣赏头部的线
2、教师总结范画,这是一个城市巨人,整个城市的电都是通过他头上的这两根点线发出来的······
(二)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幼儿用点、线、面来表现有趣的巨人。
1、集体讨论。观察点线面的表现方式。欣赏巨人的手上有点,身体上有一条条的线,电视塔还有块面。知道只有线,画面很单调,只有点线面的结合,画面才会丰满。
2、分组讨论想要表现的主题。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说出画巨人的方法。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幼儿根据本组的故事主题发散思维进行作画。
(四)作品评价。
1、引导幼儿自由欣赏介绍作品,请每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五)反思
一节课的说活就在于反思以及课后的研讨,大家给了我很多的建议。我收获颇丰。整节课下来,难点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幼儿大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绘画的,对于点线面的结合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由于一开始的课件问题,前半部分的环节被打乱了,难点没有被拿出来,以至于到最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幼儿合作作画是有一定难度的,让幼儿自己确定主题再商量分工合作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还是难度偏大的,可以确定一个主题,让幼儿想主题内容的事物,再去表现,效果肯定会更好。
说课稿 篇4
各位专家: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文是《彩色的非洲》。
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基于训练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的需要,其篇幅较长,内容浅显。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时间安排上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围绕第八单元阅读主题来设计教学,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品味语言,感受色彩。
教材分析
《彩色的非洲》属于“异域风情”专题单元。
本单元课文在教学时,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同时,作为本册最后一个单元,也承担着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阅读能力进行巩固和复习的任务。
对于本组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彩色的非洲》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现出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既首尾呼应,照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在句段中采用过渡句,使文章顺畅自然。全文语言生动优美,联想丰富,处处体现色彩的意境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作为品味语言的载体,学习课文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感受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欣赏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由此,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学会本课14个生字并读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目不暇接”等词语。
能力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非洲的多姿多彩,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学生能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学生情况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彩色的非洲》的课堂教学,要体现高年级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特点。使得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导语展开学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
《彩色的非洲》一文有四个特点:第一,生字多,二会字共有十四个;第二,文章长,内容多,但结构清楚,浅显易懂;第三,文章语言优美;第四,对优美的语言的感悟建立在情感体会的基础上。
面对这样的课文,我准备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首先,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谈话激趣,引入非洲;初读课文,感知非洲;感悟色彩,走进非洲;总结全文,铭记非洲”四个环节。
在“谈话激趣,引入非洲”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非洲的颜色。通过观看图片,重新认识非洲的色彩,揭题板书《彩色的非洲》。由于此前学生对非洲缺少直观的印象,观看图片后引入能让学生对非洲的色彩有初步的理解,有助于“初读课文,感知非洲”这个环节的展开。
在“初读课文,感知非洲”这个环节,课前布置生字词的预习,教学时进行检查。首先出示“斓、炽、沛、硕、蟒、聆、薯、瓤、悍、犷、篝、炬、渗、旺”十四个生字,同时出示“扎伊尔维龙加、奥旺多省、扎伊尔戈马”,去找生字和词语排列的规律。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看到“炽”,就想到非洲阳光“炽热”的特点;再看到“旺”就想到了“奥旺多”,这是非洲的一个省,是一个地名。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读通课文,感受非洲风情,更为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举三得。
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非洲有这么多的特点,作者选择了彩色这个特点。接下来,学习阅读提示,思考“非洲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相应的词句,出示(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也是彩色的。)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脉络,找出作者对非洲的感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让学生简要介绍彩色非洲。引导学生选用课文中合适的句子如文章首、尾的总起句、总结句,以及文中三个过渡句串联来进行介绍。如:“非洲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里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就连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对课文进行总体感知。本课特点之二就是文章长,内容多,但结构清楚,浅显易懂。利用文章总分总的谋篇方式,段落之间的过渡句,正好为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在“感悟色彩,走进非洲”这个环节,首先寻找描写颜色的词语。通过浏览课文,划词,交流,学生可能找到形容单色的:蔚蓝、殷红、金灿灿……形容双色的:红绿相间,黄中透红……形容多色的:五颜六色、花花绿绿……围绕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交流感受,可以发现非洲的色彩不仅多,而且鲜亮耀眼。本课特点之三就是文章语言优美,而运用大量描写颜色的词语来表现彩色的非洲是作者的一大特色。通过寻找词语,引导归类,有助于学生词语的积累和应用,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交流完对词语的感受后,我设计了一个总领性的问题“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感兴趣的段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非洲是彩色的?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并读一读。”围绕写“骄阳、植物、动物、生活、艺术”五个方面,学生可能划出:“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等句子。选择其中一个描写彩色的句子,如:“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进行指导。先交流让你惊叹的是什么,然后理解变换、交织、渗透、辉映的异同,接着想象游客会发出怎样的赞美,最后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同时,让学生用感知内容、体会画面、情感朗读的方法自学其它句子。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可以完成本课特点之四:对优美语言的感悟建立再情感体会的基础上的教学。
对于作者来说,眼前的非洲是让他惊喜的,让他不禁要赞叹的,所有描述的语言都带着这样的情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语言美,就必须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教师引领,由扶到放学习,体现略读课文“略”的特点,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研读的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最佳效果。
在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全文,铭记非洲”,再次朗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感受作者对彩色非洲的赞美之情。《彩色的非洲》语言优美,值得学生积累,所以设计了摘抄三句描写非洲色彩的句子作为书面作业。能干的孩子在抄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有关色彩的场景,学写这样优美的语句,如:“焰火的场景,霓虹灯的场景……”力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比较简洁,目的也是为了体现品味语言,感受色彩的设计理念。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的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分析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第一题的确立主要由于本文中出现了字形上易错的生字;第二题则缘于文章中出现了“望”“回头看”等词,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这里借助于练习,丰富学生对于看的了解;第三题则是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相关文章:
6.说课稿汇编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