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小学科学团队的成员。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进行我们团队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做为“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所以在编排和设计上都体现了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知识,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与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方法,用自制的简易天平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物体的振动说明声音的存在;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证明火的存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啦,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所以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那就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是不是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物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质变化的复杂性,也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分析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演示材料: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
四、说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我们以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激趣设疑、观察讨论、课件演示、实验操作等方法为策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问题设计为核心,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学生探究为主体。适时地给予点播,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比较出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认知过程逐步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们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是促进一节好课形成的前提。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折纸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趣,体验了人为的方法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制成各种各样的纸作品,进而延伸到教室内的各种物体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初步建立“什么是物质?”的概念,提出核心性的探究问题“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进而揭示课题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之中。
二)认识化学变化
1、过度引入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是这样引入的,我说再给你一张纸,你能让它发生别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可以烧,接着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拿出一张之点燃,让学生观察,说说纸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说说,纸燃烧是和纸的折叠一样属于物理变化吗?
我认为这样引入下面的学习,过渡自然,同样的只面对一种东西“纸”,让它发生不同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但是这是学生熟悉的东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2、认识化学变化
让学生看大屏上课件出示的幻灯片
(1)火柴燃烧前后的对比图片(2)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图片。
教师划着火柴让学生观察,说说火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会说有火焰产生,还有烟,火柴燃烧后就变成了灰。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问:火柴燃烧后火柴还是火柴原来的物质吗?
火柴燃烧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烟、有灰,不是原来的小木棍了。
教师再让学生看看铁钉生锈前后的图片,比较铁钉发生了什么变化?铁钉的铁生成了锈,那锈还是铁原来那种的物质吗?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像这种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就叫化学变化。
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科学知识涉及到初中的知识,有些内容其实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哲学的基础,学好这些知识重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多,涉及到的实验也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小学生喜欢动手动脑喜欢做实验的课,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上课尽量做实验即使是演示实验也比不 做干讲或者照本宣科要得多好,因为学生看见了就印象深刻,学生亲自做过实验理解的会更好。在这节课中我多次演示实验比如报纸的折叠,报纸的燃烧、火柴的燃烧就是为了让学生看见生活中的这些变化。
三)学习新课:
1、认识世界是物质的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教学中我们运用了谈话和实验演示的方法,证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物质,像书包、水果、木头、大树、动物、人体等等。
提问:那么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使学生意识到教室里充满的空气。可是像空气、声音、电和光这些现象,学生难以触摸比较抽象,而教师解释起来难免比较牵强。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们研究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引导学生观察。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在易拉罐上方杠杆尺上粘贴了纸条。当易拉罐里面的空气受热上升时学生观察到纸条在飘动,由此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以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建立完整的物质概念,(出示课件):物质就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这部分教学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物质在变化
这部分内容就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们为每组同学们准备了四组身边常见的物质(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进行观察。为使学生能有序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为学生送上了温馨的观察提示,并配有观察记录表。
(课件出示)观察提示:
1、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观察水和水结成的冰它们有什么不同?水结冰后是否变成了别的物质?
3、观察火柴和火柴燃烧后变成的火柴梗,思考:火柴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变成了什么物质?
4、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思考: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锈还是不是铁?
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观察结果。根据学生观察记录汇报(课件出示)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成冰的图片
讨论:易拉罐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只是形状、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材质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课件出示)火柴燃烧前后和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图片。
教师划着火柴让学生观察,说说火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会说有火焰产生,还有烟,火柴燃烧后就变成了灰。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问:火柴燃烧后火柴还是火柴原来的物质吗?火柴燃烧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有烟、有灰,不是原来的小木棍了。
教师再让学生看看铁钉生锈前后的图片,比较铁钉发生了什么变化?铁钉的铁生成了锈,那锈还是铁原来那种的物质吗?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铁钉生锈和火柴燃烧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两种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的物质。
然后(课件展示)易拉罐被压扁、水结成冰、火柴燃烧前后和铁钉生锈前后的对比综合图片,让学生讨论这四种物质的变化过程,那种变化在课堂上能实现?那种变化在课堂上不能实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理解物质都在变化,有的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变化速度缓慢。
3、让物质发生变化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且加深印象。教学时为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去感受去实践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A、请用尽量多的方法使粉笔、白纸、蜡烛发生变化
B、说说变化的情况
C、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单上
小组活动、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讨论后得出结论:物质的变化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2、知识拓展:
讨论: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岩石——风化;房屋——变形、裂缝;马路——塌陷、隆起等)使学生知道这些物质也在变化,它们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小结:总之物质是在变化的,变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重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在实践之后,更深入思索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自然地渗透哲学观点物质是变化的。本节课在多处渗透了哲学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3、知识巩固:
(课件展示)说一说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谈所得)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立足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书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结构材料的物质名称,二是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是形状、大小的变化;二是产生新的物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给老师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相长,谢谢大家。下面有请我们团队的其他老师进行教学展示。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是比较枯燥的活动,每次活动时,孩子们提不起精神,兴趣也不足,那如何才能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呢?结合《新纲要》的创新理念,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幼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最近,发现很多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棋子,自由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围在一起饶有兴趣地玩,嘴里还念念有词“2加3等于5,我应该走5格……”孩子们的行为举动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既然孩子们对棋子这么感兴趣,那何不把这些枯燥的数学活动与走棋子的形式相结合,再说,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数字,孩子们肯定兴趣也浓,学得也快。为了进一步增加幼儿的兴趣,我要求孩子们结合生活、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亲手设计并制作动物棋谱。
二、目标定位
1、制作游戏图谱和按规则进行游戏。(难点)
2、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重点)
目标2作为重点,通过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练习10以内的加法。目标1作为难点,是因为孩子们之前没有设计和制作过游戏图谱,对孩子们说来有点难。
三、教学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而服务的,同时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应该与目标、活动的主体相适应,还必须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和兴趣。
1、材料的准备:纸、铅笔、橡皮、棋子、骰子
2、知识的准备:大概了解各种棋子的棋谱
四、教学的方法
整个活动我一直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五、说过程
本次活动的大致流程安排如下:
1、谈话引题
2、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制作欲望
3、讲解制作动物棋谱的方法和说明游戏规则
4、幼儿制作动物棋谱
5、游戏——走动物棋子
说说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
环节1:以谈话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告诉小朋友;最近老师发现很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棋子,你们觉得走棋子好玩吗?今天,我们要亲自来制作棋谱和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环节2:出示范例,如:老虎棋谱,引起幼儿制作欲望,告诉孩子们老师自己制作的老虎棋可好玩了,进一步激励幼儿的制作兴趣。
环节3:讲解制作动物棋谱的方法和说明游戏规则,教师要求四个人一起商量合作制作棋谱
环节4:幼儿制作动物棋谱,孩子们分组商量并选定制作棋谱的对象(比如:老虎、蛇、狮子等),按老师的要求制作游戏图谱,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鼓励和支持能力强的幼儿。
环节5:游戏———走动物棋子,孩子们在抛骰子,走棋子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练习10以内数的加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说课主题: 龙的传人
学习水平: 水平二
说课内容 : 合作跑与游戏
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感受自主与合作的快乐,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奇。这样的天性应该予以保护,而不是抹杀,要想使学生保持这种好奇心,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设计出能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好奇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越学越爱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相互配合、能进行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和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 ------ 快速安全的完成合作练习。知道尊重他人,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会合作跑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合作跑的技术方法。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速度、肌肉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和耐力,改善心肺功能。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不同的协作练习,能与同伴一起分担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确理解合作与竞争。利用“龙的传人”情景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比赛法、谈话启发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体验性导入 引龙 学龙
引龙 教师:在举国上下喜迎六十周年之际,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同学们,你们喜欢龙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龙的文化。先一起来学龙的样子吧。
学龙 龙飞凤舞----伸展运动 生龙活虎----扩胸运动
龙马精神----踢腿运动 活龙活现----体侧运动
神龙摆尾----腹背运动 龙腾虎跃----跳跃运动
简单的徒手操被我赋予了龙的色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更喜欢我们的热身运动了。通过适当的运动,活动开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后面的活动奠下基础。
自主性学练 舞龙 游龙
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舞龙,利用学生熟悉的迎面接力跑,然后我加以启发学生,让他们用跳绳系住两个合作者的腿进行两人三足跑的活动,并命名为“二龙戏珠”。一次特别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都暗暗地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和同伴配合好,顺利地完成任务。为此,他们想尽了办法,在不断的地尝试中,一组组队员终于都能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第二个活动是游龙,在学生初步感受到两人合作跑的乐趣,基本找到合作跑的节奏感和方法后,再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让他们进行四人次的合作跑,也就是我说的“车水马龙” 。孩子们一边理解着成语,一边享受着合作跑的乐趣。老师没有刻意的教授合作跑的动作技术,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动作,他们靠喊“一二一二”“嘿哟嘿哟”终于逐步掌握了两人到四人合作跑的节奏和技巧,能快速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声中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巩固性提高 戏龙 颂龙
第三个活动是戏龙。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游戏,因此针对本课的特点,我选用了投掷类的游戏“打龙尾” ,在游戏中孩子们再一次的复习了合作跑的动作技巧,同时充分利用跳绳这一小器材使学生连在一起成了一条真实的龙,并让一名学生自制了绳球进行了打龙尾的游戏,在玩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提高了掷远的和掷准的能力,这样的安排使教材搭配也更为合理,更为适用。也使得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至于浪费 。
颂龙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龙,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方式(说、唱、画、演……)来表达对龙的喜爱之情吧!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本课。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通过说、唱、画、演这些方式考察了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艺术素质、创新能力等,在整节课中有音乐,有美术,有劳动,有语文多学科有机的整合,使得本节课更加丰富多彩,使得本节体育课不仅仅是只停留于体力、体能的教学,而把它延伸到了一个更宽更广的精彩世界之中。
一节合作跑的课就这样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我通过引龙 、 学龙、 舞龙、 游龙、 戏龙、 颂龙这些活动,没有提一个“跑”字,学生却满头大汗。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水到渠成中不觉完成了,直到下课学生还意犹未尽,不肯离去,久久沉浸在课堂上的快乐情绪中。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快,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最终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完成水平一的教学目标,使每位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七、教学特色
1、学习方式自主化:
2、课堂教学情景化:
3、多学科合作化:
4、场地器材利用最大化:
八、教学效果预测
心理状况预计:因为对教材、学情、重难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
生理状况预计: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练习密度35﹪--45﹪
九、场地器材
跳绳若32根
圆形场地四个
彩球四个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错过》。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它被编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磊落坦荡的胸怀,从而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错过.》尤显重要。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大纲对八年级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为
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三维目标
2、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实现“过程和方法”的三维目标
3、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二、学生分析
作为八年级下学期这一学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例如《纪念白求恩》等几篇议论文,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但文艺性的政论文(杂文)还是第一次接触,并且本文语言比较含蓄,所以刘心武的杂文《错过》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三、说教法
新课改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因而本节课,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探讨文体知识、课文重点内容、进而体验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节课中我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适时的提出问题,二是及时的对每一个环节作必要的小结。
四、说学法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在构思本节课堂结构时,我从文体入手,首先将它作为一篇议论文,让学生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他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
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然后再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最后拓展课堂,让学生情感得到提升。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一个陌生人,我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和自己亲近起来,我选择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导入新课,孩子对陌生人的.故事总有一定的好奇心理,这样我不仅巧妙的将学生引入了课堂,同时还抓住了学生的心,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后面的讲课做好了准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作者和有关文体知识,特别是对文体知识的了解,这牵扯着后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对文艺性政论文特点的把握等都有着这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在听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当然字词教学也是新课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内容探究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回顾学过的一般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其目的是让它给后面的分析起一个引领的作用。到了初三我们在给学生的复习的时候都是以文体的模式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文体的阅读题。那么这就在教学中给我们一个信号,以文体的模式来教学是不是也有利于以后学生熟练的掌握这种文体的阅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我也是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分析,学习。
第二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来探讨文章的内容、写作思路、论证方法、修辞手法,进而体验文艺性政论文跟一般议论文的不同。此环节的设置在于突出阅读行为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第三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对重点段落做重点分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作者对“错过”独特的体验。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认真读课文,动笔画,合作探究,动嘴说。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小环节里面还有一个小难点,就是要求学生讲出“作者是怎样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这牵扯到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相对来说比较难。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和点播,帮助学生分析,掌握作者的观点。
当学生已经能非常清楚的知道作者的观点时,我在一旁做了一个小小的小结,将学生引入文章最后两段的学习中,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时自然水到渠成了。
第四步品读欣赏 此设置旨在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对文章难点的突破。
为了降低难度,我请同学找出自己认为很经典的语句。然后同桌交流,最后与大家共同分享。这里学生说得必然很乱,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这时教师就要做及时的引导,告诉学生或抓句子的深层含义,或抓句中的重点字词,或抓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本节可我出示了两个例句,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去分析精彩语句,进而形成能力。
(四)拓展延伸
此设置旨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本环节我设置了两道题。
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面对“错过”你是怎样表现的呢?回忆你的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错过”,用简要的语言写下“错过”的前因后果,并找寻课文中的话语来概括它或勉励自己。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很快地说出自己以前“错过”的经历,援引课文里的话语准确地概括经历或勉励自己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不过这也有一定的难度。本堂课学生还是说得非常好。
2、出示一篇以“错过”为话题的优秀范文,让学生读并布置课后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结束全文,也算是对学生的一个美好的祝福。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 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 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教具准备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探讨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客观的说,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题,因此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物古迹,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
2、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
(二)重点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二者之间历来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而古建筑保护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因而在这两方面之中,偏重的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因此确定本课重点是: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古建筑阶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
(三)难点
文物建设和历史地段具有重要而丰富的阶值,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我们本课所要阐述的古建筑保护的出发点和原则,因此确定本课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
二、教法:讲授、演示、讨论
三、教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城市建设破坏文物古迹的电视记录片,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
学生活动:感受、思考并回答,初步了解本课主题。
(二)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这节在本课是引导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存在矛盾,而往往是后者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阐述古建筑保护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通过建筑家梁思成与老北京城保护的故事,来树立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问题:A、你记忆中有消失的古建筑吗?对这些古建筑你有什么看法?B、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他们?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展示,通过了解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出:城市开发和古建筑保护这一问题巫待得到重视,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全面的保护古建筑。
(三)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密不可分。
这一节是本课的基础部分,主要探讨了古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阐述古建筑的价值来说明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说明古建筑和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城市文文化的标志和特征。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巴黎城市古建筑和我国周庄风景。提出问题:1.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有怎样的历史传统?有什么样的古建筑?2、你认为这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出:具有特色的古建筑是城市风貌的点睛之笔,能够奠定城市文化的基调。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充分烘托出古建筑的璀璨夺目,并使之与现代城市风景相得益彰。
(四)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
这节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探讨了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让学生明确城市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存在那些矛盾和冲突,对这些利益冲突我们该如何协调。
教师活动:
1、展示各国城市改造的成功例子:例如北京平安大街、法兰克富火车站等。
2、展示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A、城市开发和古建筑保护存在那些矛盾?B、应该如何协调城市开发和古建筑保护?
学生活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参考概括课本知识,分4组进行讨论,并且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观点。
最后教师总结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但毁坏就不可能复原,我们要特别重视古建筑的保护。
(五)、小结本课,提示下节安排。
五、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多媒体展示。
【关于说课稿汇总5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总五篇
9.说课稿汇总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