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1 11:41: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水平一《单跳双落》,下面就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小学体育水平一跳跃部分的《单跳双落》内容,因为学生是智障儿童,因此在选用本内容时做了适当修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保证适当的运动量,并将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到教学之中。本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将单腿站立起跳,双腿同时落地两个动作连贯起来,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增强培智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使协调、平衡方面能力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并为将来学习蹲踞式跳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特殊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比正常学生差2-4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四年级学生一共9人,其中包含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儿童,学生表现为知觉速度慢,记忆短暂,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较差,大多在反应、协调、平衡能力方面有所缺陷,主要是由于脑神经系统障碍所致。其中有情绪障碍的学生三名,行为上表现为叛逆,自我,课堂上不愿配合老师,不合群,因此需要教师语言和行动上的约束。

  在学科技能掌握概况:本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泼,喜爱游戏和角色扮演对不同的运动器械较感兴趣。通过三年的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单脚跳,双脚跳练习在课堂中学习过,AB生有一定跳跃能力,C生具有独立自然走、跑能力。

  综合以上因素,为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加强上下肢的协调性,发展跳跃能力,培养“我最棒,我能行”的积极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初步掌握原地单跳双落的基本技术,发展跳跃能力是本课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经过深入分析学生情况,我制定了详细的三维目标,并对技能掌握进行分层。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增强灵敏性,身体协调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反复示范,正误动作对比,采用“完整-分解-完整”强化学生动作记忆,让学生多说多练,通过模仿,掌握基本动作。遵循由易到难的运动规律,掌握动作重点。通过游戏巩固技术,寓教于乐,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活泼、勇敢的优良品质,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帮助他人,增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分层目标:

  A生(3):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初步掌握动作要领。能够独立完成连续单跳双落连贯动作,蹬地有力,有一定远度。角色扮演投入,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教师的指挥。

  B生(2):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能够通过器材辅助完成单跳双落完整动作。促进平衡、协调能力发展,发展双腿力量,理解游戏规则。

  C生(4):通过个别化辅助,以及合作学习完成原地双脚跳,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增强身体灵敏性。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原地单脚站立向前跳,双脚落地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

  难点:单跳双落动作连贯,上下肢协调配合。

  C生重点:能够在教师辅助下原地双脚跳,能够自然行走完成游戏,增强身体灵敏性。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和利用智障儿童身体协调性较差,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以及胆小的特点,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导入、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比赛法、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学习并巩固技术动作。

  情景导入:利用小白兔学本领的故事,使课堂更加有趣,符合低年段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示范法:由于智障学生记忆力较弱,因此我从多个方向进行反复示范,并进行正误动作对比。我通过“完整—分解—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对动作有具体的认识,

  分组练习法:因为智障学生往往较自我,合作意识弱。且便于练习的开展,分成3人一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给学生以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便于针对C生的个别化教学。

  游戏比赛法:游戏比赛是学生最喜爱的练习,结合本课内容,把游戏融入其中,增加趣味性,巩固本课练习重点。

  分层教学法:由于智障学生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尤其从事运动的活动中,分层教学有利于关注到每个学生。

  本课所需场地器材为:半片操场,标志桶3个,呼啦圈12个,兔子贴画10个,大脸盆1个,细沙,胡萝卜10个。录音机及磁带各一。

  五、教学过程

  (一)放飞心情,模仿激趣

  课的开始我会运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扮演小兔子和兔妈妈慢跑去公园郊游。(看图)准备活动中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模仿动物操。由于特殊学生自控能力差,因此我在课前设置好9个呼啦圈,做操时每人各占一个圈,约束学生活动范围,提高思想注意力。

  预设本环节6分钟。

  (二)学习本领,任务分解

  1、来公园我会用语言引导学生河的对岸有胡萝卜田,想要摘萝卜就要先学习过河的本领。教师示范如何度过河上的石路,引出课题《单跳双落》。示范时说出顺利跳过的密码“1,2”。分步解释,1:单脚站立,双臂自然弯曲在腰间,2:蹬地向前双脚落地。

  2、(看图)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练习,由于特殊学生对动作理解较慢,让学生先回忆双脚原地跳如何跳,教师说出双脚原地跳与今天学校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学生体会。为了帮助他们更具体的了解动作,教学生学喊口令“1,2”配上击掌,熟悉动作节奏。鼓励学生勇敢跳出圈。

  3、 为巩固技术增强运动密度,使培智学生获得有关动作的清晰、完整的表象,分三组练习,学生在指定的位置把呼啦圈摆成米奇头的形状。练习单脚站在单圈里,蹬地跳进双圈。轮流练习单跳双落。一人练习时,其他人在旁观察,并帮助他喊出口令。每人练习4~5次,教师巡回指导。C生进行双脚向前跳、原地跳的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也可请表现较好的A生帮助C生跳,进行合作学习。B生进行扶支持物跳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的体会动作,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4、A组增加难度,用6个呼啦圈,连续向前跳两个单跳双落,熟练后加长单圈与双圈的距离,指导学生用力蹬地向前跳。

  5、请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的精神。

  预设本环节15分钟

  (三)体验成功,合作游戏

  1、师:“小兔子们终于学会了本领,可以去河的对岸拔萝卜了。比比看谁先摘到萝卜。”这里教具我选择用新鲜的胡萝卜用细沙埋在大盆里,让学生找萝卜,增强趣味性,贴合实际生活,同时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分成三组进行游戏,A组利用6个呼啦圈连续单跳双落两次,并且有一定远度,跑至终点拔萝卜;B组扶支持物跳一组单跳双落,跑至终点拔萝卜;C生过小桥自然跑前拔萝卜。(场地布置:教师把标志桶放到指定位置,学生自己放呼啦圈)这样的分层练习体现比赛性,给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给稍弱一些的学生以信心。

  预设本环节10分钟

  (四)身心放松,评价总结

  我将以玩泡泡游戏让学生欢庆胜利进行放松。课的最后带领学生回收器材,养成特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再见。

  预计本课的练习密度为40%左右,平均心率为:110次/分钟左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通过激素的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二节课。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四部分内容。大约需要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进行前两部分内容。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熏陶;本节选择血糖平衡的调节,立足于阐述反馈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拮抗作用。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的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人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兴奋的产生、传递、传导认识之后,再学习激素的调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 了解糖尿病,并讨论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通过阅读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科学的熏陶。

  2.血糖平衡的调节。

  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 抗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1.个案研究: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2.模拟:通过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拟后,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归纳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激素,直观展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六、教学思想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学习过程,力戒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科学者。

  七、教学过程

  1. 创设没问题情愫:本节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通过创设问题,能使学生更易进入学习角色。

  2. 引入新课

  (1)激素及激素发现过程的引入

  学生在初中生物接触过激素,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最熟悉,离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入手,用学生熟知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激素调节,这样新中有旧,学生容易接受,加深了对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认识,理解了激素调节的含义。

  (2)血糖调节的引入

  书本图2-9清晰易懂,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接着,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设计意图: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3)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3. 小结:

  本节小结与开题呼应,开题提及糖尿病,但并未多提 ,只提到胰岛素,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糖尿病,并提出防治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

  《家人的爱》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一个主题。按照教材的编排,它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的家》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的延伸。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家人的爱;主题二、读懂爸爸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和体验家人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蕴含着深深的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由此,造成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欠缺,身在爱的海洋中却感受不到。对他人,甚至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缺乏理解和关注。我认为设置本单元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学会关注和体谅别人。

  “家人的爱”是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本课的编写,其时代感、生活性、针对性都很强,当前很多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并不理解,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所当然的,孩子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微乎其微,以至于这些孩子慢慢行成了接受和应该享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的心里,却忽视了自己对家人的爱。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基于以上对教材的了解和分析,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及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进而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人的爱。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开放课堂教学情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观察、感悟、体验、表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重点: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难点: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中针对三年级儿童的特点,将儿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以及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因此在教法选择上有:合作交流法、集体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四、说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际体验”的理念,主要让学生应用合作、探究、讨论、体验等学习方法去学习新课。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调查表等。

  学生:照片、亲情故事、感恩孝心卡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的设计能够感受到情感目标。

  活动二,的设计完成了能力目标第二点。

  活动三,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及知识目标。

  活动四,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个活动都渗透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及能力目标第一点。

  下面我具体说下各部分详细活动过程。

  活动一 导入,唤醒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你每天快乐的生活着、健康的成长着,家人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暖暖的叮咛,一顿可口的饭菜,一次严厉地批评,这都是家人对我们的关心呵护、对我们的爱,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体会《家人的爱 》。板书课题生齐读。

  请学生介绍介绍自己都有哪些家人?说说怎样与家相处的?

  教师贴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彩色头像(贴图)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本次的课题和主旨,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日常所发生的简单的小事,先对家人的爱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活动二 回忆、感受爱

  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孩子身上沉睡巨大的潜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出示生活照或物品,说说家人给你的爱。

  1、小组内分享自己与家人的照片或家人赠送的礼物。

  2、全班汇报、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的不同事情,引导学生在快乐时光中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爱:如在生病时,感受到家人的照顾与爱护;如在全家为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感受到全家的希望与爱……)

  (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利用同学们带来的小物品,创设出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说出物品背后的故事,物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阐述更能触动他们的心弦,老师再说出物品包含的爱意,进行点睛总结。在课前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调查,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回忆家人的爱。)

  活动三 体验、感悟爱

  1、观察图片

  出示教材第4页四幅图,根据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重点板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

  2、完成小调查、展示

  ①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家人曾经为我做过的事情,打“√”;我为家人做过的事,打“O”

  系鞋带

  ( )

  盛 饭

  ( )

  穿衣服

  ( )

  盖被子

  ( )

  洗脸

  ( )

  削水果

  ( )

  拿书包

  ( )

  陪你写作业

  ( )

  ②小组长汇报调查情况

  ③注意引导学生拒绝溺爱。

  (设计意图:通过小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填写调查表的过程,明白父母原来是这么细心和贴心地照顾着他们,调查的数据更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于现在家长的过分溺爱,要给予正确指导,让学生明白溺爱的危害。)

  3、“爱”的体验

  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因此我设计了:

  ①请一名学生扶着布娃娃体验家长教我们学步的辛苦。

  ②体验者谈感受后,全体学生弯腰弓背计时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家人帮助我们的小事,来感同身受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艰辛,直接升华主题,让孩子再次地感受体验到家人无私的付出。)

  活动四 表达、回报爱

  教学过程要情感化、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感染学生。

  1、听故事!

  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感受爱的伟大。

  2、学生写感恩孝心卡,请2-3个学生读感恩卡(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选用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父母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同时通过制作感恩卡这种充满浓浓的亲情的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使学生感激、回报家人的爱由心而发。)

  3、总结延伸:

  这周末回家立刻行动起来,以写日记的形式每天记录下你为家人做的事,当个贴心的小宝贝吧。

  (设计意图:品德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我们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防止课内激情课外抛的现象,特别设计了课外活动延伸这个环节。)

  八、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板书简洁、突出本课中心主题。

  关心健康

  家人的爱 锻炼意志

  教给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石基中心小学的黄影晖。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要上二年级了》主题一《我的这一年》。

  一、说教材

  本单元围绕一年级与二年级这个过渡时期让儿童感知自己在这一年一年级生活的点滴变化以及展望二年级生活是怎么样的给儿童展开生活。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它主要让儿童总结一年级的生活,为下面展望二年级的学习作铺垫。

  二、说学情

  孩子们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也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幼儿园时期相比,孩子们的确是长大了,但对成人的依赖还是存在的。孩子们都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课堂上充分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感知总结自己的变化与进步很重要。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他们对自己在这一年里的变化只存在零碎的片段。可能集中在身高、体重这些身体的变化感知上。由于孩子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东西比较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合作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情况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现在我来说说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1.能用比较全面的方法感受自己和同学一年来的成长与变化。

  2.学习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进步,体验成长的快乐,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3.能收集适宜的物品用比较的方法来感受、说明自己的成长变化。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獐儿童充分感知自己这一年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儿童具体地感知自己在这一年来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要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过课前的调查、资料收集,课上的交流、游戏,让儿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儿童的体验、感悟、内化中,一步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则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成“发现我长大了”“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受成长的变化”“收获成长的果实”“分享成长的快乐”五个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开始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是一节课开头成功的关键。在课的开始,我以神秘的语气跟孩子们说:“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神秘的礼物,看你的小眼睛能不能有大发现!你看,照片中的人你认不认识?”接着我在投影仪上出示班中一位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的一组照片,请孩子观察。一开始出现孩子婴儿时期的照片时,大部分孩子都看见照片中人物的可爱模样,觉得很有意思而窃窃私语。紧接着我问:“你们认识他吗?”我想在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会说不认识。而随着照片中人物年岁逐增,人物的模样逐渐变得清析,一张熟悉的脸就开始出现了。这时,孩子会越看越兴奋,因为有发现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争相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随着孩子说出这是我们班的XXX同学时,我成功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关注孩子的变化上。

  在孩子们的情绪高涨之时,我小结说:“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小。在这一年里,你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就让我们一起寻找我的这一年里成长的足迹吧。”

  在欢乐的气氛感染下,我引导孩子们从身高、体重、以前穿的衣服和鞋等方面,采用具体的数字、资料展示、口头述说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对比,使儿童具体、形象地感知到自己身体在不停地生长变化。在课前,我引导孩子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来为我们的学习服务。平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成长的具体资料,如自己不同阶段的照片,请父母帮忙在不同的时间段量一量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收集自己不同时间的衣物,用过的物品。在课上引导他们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对比,以产生具体的感知。如比一比各自在差不多时间里的身高、体重,穿一穿小时候的衣服、鞋子。把小手再一次与开学前画的小手相比较,孩子们都能惊喜地发现“我真的长大了不少了!”在这种欢乐的气氛感染下,孩子们介绍会更积极,交流的结果将会更充实。教育就是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力法度创设孩子们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而在整个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就在孩子们感知自身身体变化之后,我利用生活镜头把孩子引进了另外一个感知活动里。我把生活的镜头瞄准了班上一位经常做家务的同学。她在一天里帮妈妈洗菜、扫地、拖地、洗碗等等。在片段里,孩子们将会听到她妈妈夸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年里长大了,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减轻了父母的不少负担。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许多孩子在这一年里都在家里帮助父母做过许多家务。我相机引导孩子:“你在家里,父母和其他人夸过你长大了吗?他们为什么这么夸你呀?”承接着孩子们的滔滔不绝,我先组织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让同学们都能感受自己的长大与进步,知道自己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而老师则作为参与者,细心聆听着孩子们在这一年里的进步与变化。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

  在儿童充分感知自己在身体、思想、行动的变化以后,我让孩子们一同收获成长的果实。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成长纪录袋。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全面感知同学们的变化。引导儿童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成长展示。用“找优点”的方式启发儿童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容易得到消极评价或被忽视的儿童,老师注意引导儿童正确、全面地进行评价。在孩子们充分交流以后,我还适当启发孩子们:“你今后哪方面还能做得更好呢?”给他们一个再进步的空间。

  课的最后,我以分享成长的快乐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组织儿童办一期“我长大了”展览,并让儿童把课堂上的展示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大家都能知道我的变化,为我祝福。并为下一节课《二年级生活怎么样》提示参观学习的方向。

  七、说板书

  板书是学习的导游图,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板书是老师的微型教

  案,浓缩了教学思路。这样的板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清析,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我的这一年

  身体、思想、行动

  ↓

  变化

  ↓

  进步

  综观整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生活性。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力求做到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的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课堂上老师通过创设孩子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所得,有所悟,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想一节课下来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课稿 篇6

  曾岚 说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

  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我们知道,理解分析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高二、高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是哲理散文的典范,讲好学好这篇文章,是成功应对日益注重文学鉴赏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的普通高考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高中阶段接触到的著名作家孙犁的第一篇文章,学习并理解好这篇文章将对高中学生平时作文和高考作文产生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帮助作用。 说教法:采用启发式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即结合教学大纲和高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紧扣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教学训练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果。

  如本堂课中对哲理的评价,对语言的鉴赏等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习题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如本课对“极致”哲理的深化和拓展,对以小见大、从琐碎事得出深刻事理(或哲理)的哲理散文写作方法的深入探讨;借助课堂内涉及到的相关主题,引导学生读书与之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借以满足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如通过对《黄鹂》所体现出的“极致”哲理的评价,举一反三,让学生去阅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说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迪下,通过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在活跃而又充满思辩的课堂上,感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培养语文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显著提高,语文素质明显增强。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助黄鹂这个简单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对本文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欣赏评价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文章在写法和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哲理的深入理解和评价;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欣赏、体味和模仿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学时:2课时(课时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杜甫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教师与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黄鹂这种鸟儿的回忆和遐想,从而引出课文标题黄鹂(板书黄鹂)。

  二、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因为是初次,注解没有提到,有必要介绍)。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白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清新、隽永是荷花淀派的行文风格,这也是荷花淀派派名的由来。明白这一点,在学习今天这篇文章时,学生就会下意识地用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进入正文(初步理解):

  (1)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提两点要求,一是统计出本文总共几次提到黄鹂,二是每次提到黄鹂时分别是怎样描写黄鹂的状况和外部环境的,用笔在书上勾画整理出来。

  (2)老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争论和核对,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抽问方式采取个别和集休相结合,主要以学生思考回答为主,教师组织和引导)。

  (3)要求学生对几次描写黄鹂的地方再次精读,并要求归纳概括作者每次见到黄鹂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迅速板书,板书内容附后(见最后一页)。学生阅读完后,对照板书,按照板书示意图,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集体完成箭头后的内容。

  (4)通过对板书内容的再次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极致”的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计划到此)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对本文哲理进行适度的评价。

  (1)结合课文内容和关于“极致”的注解,准确理解“极致”在本文中的准确含义。首先让学生阐述“极致”的含义,教师顺藤摸瓜。教师引导:黄鹂的“极致”在教材中讲得很明白,由此及彼,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他们的极致又是什么?(学生会说很多,如,马与草原、蜜蜂同花丛等,教师评价肯定),教师最后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结束对表象事物极致的拓展过程。(这是简单的知识迁移,评价哲理的第一步)。

  (2)抽象到理论思维,拓展“极致”哲理的深广度。教师启发:黄鹂要在优美的环境中才能达到自己的极致,动物尚且如此,那作为人类,人的极致该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听几个学生的意见。这个问题比较难,教师深入启发,举三个例子,加以启发引导。一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只有同大自然和谐统一,才能得到快乐,才能充分享受人的乐趣。“天人合一”即为老子的“极致”观;二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千古绝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被认为是那一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极致”。三是讲讲北大、清华两所国内著名学府。众所周知,它很了不起,除开教学设备一流外,最重要的是,它那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大舞台。相传鲁迅曾为北大画了一幅简笔画:一个人面像。五官表情由三个汉字组成,人、自、由。教师总结评价:以上是三个不同时期对人的生存生活环境的理性思考,有许多闪光点,当然也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刚才老师的引导,现在问题来了:作为高一年级,或者是高中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才是你们的“极致”,要求大家下去仔细思考,在本周以周记的形式反映给老师。(目的:这样做既练习了作文,无形之中又对学生热爱班级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周记改完后,在下次班会上讨论交流,一定会对班风建设起到巨大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二、体味、欣赏、学习、模仿本文精彩的语言

  (1)要求学生带着感情齐声朗读倒数四个自然段。教师一起跟读。朗读完毕,教师简要评价。

  (2)教师问学生读完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答“好”,教师问“好在什么地方?”,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老师启发引导。请大家看这一段:“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乍云乍雨的天气。”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两个特点:一是反复使用“这里的”,说到这个特点,教师马上问: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支非常出名的歌曲,歌词非常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句式也非常接近,让学生回答是哪首。通过回忆,得出结论,教师同学生一起诵读李琼的歌《山路十八弯》歌词:“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教师与学生共同体会连续使用“这里的”妙处。二是形容词的精确运用和四字词语的语言表达效果。教师边问边讲解:密(换成浓如何)柳长堤,茂(换成别的词语怎么样)林修(换为长可以吗)竹,桑(水、稻)田苇泊。通过替换比较,加大了对同义词的辨析训练,也体会到了推敲炼字的重要。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句式特点。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四字词语,整齐,朗朗上口,假如把它们换成:这里到处都是柳树,竹林,水田,芦苇荡,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啦。

  (3)动词的妙用:在书中找出”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几个词语。分析几个动词的妙用。得出结论:这当中,啸、游、走、排四个字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点睛之笔。趁热打铁,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这种用法,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板书) 鹰(击)长空 马(奔)辽原 龙(腾)深渊 蝶(戏)花丛 三、理解本文的精巧构思,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总结)

  (1)回到文首,看副标题,病期琐事。琐,小也,事虽小,但通过小事表现的道理却不小。写文章贵在以小见大,贵在用简单的事例和现象说明深刻的哲理或表达复杂的内容。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唐涛的《琐忆》,通过几件小事勾画出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海明威《老人与海》,通过写老渔夫打鱼,与鲨鱼搏斗的简单事例,揭示了“人是可以被打败的,但人战胜自然的勇气则是无敌的”生活哲理。教师要求大家下去阅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对这篇文章作出评价。

  (2)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自然现象,要求写一篇300字左右,构思巧妙的哲理小散文。教师先给大家构思一篇,为大家参考。思路如下:前不久我买了一只草熊,就是那种外面用布包扎成各种动物,里面是草种子的一种玩具。买来之后,我天天浇水,希望早日长出草来,一个星期过去了,不见丝毫动静。我失望了,便不再管它,两个星期以后,居然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草。我顿悟:顺其自然在某些时候或某件事情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希望大家下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小事背后的闪光点。争取从一般性的东西上面发现更多的哲理。

说课稿 篇7

  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重要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彰显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本框内容共设两目。第一目“生活的岔路口”,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充满选择,面对人生的岔路口,要慎重选择,第二目“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引导学生了解必要的方法和策略;认识到选择了就要有勇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做选择的主人,享受选择的快乐。

  一、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在“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中,要求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框内容的具体特点,我把本框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知识目标:随着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选择多种多样;掌握合理的方法和策略。

  能力目标: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为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

  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慎重地对待人生的一些重要选择,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教学重点:掌握科学的方略和策略,做出合理选择。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面对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和责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改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教学实际,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把师生间互动、合作、尝试和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过程

  有人说:“没有创新的教学,无异于戴着锁链跳舞”。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按我们探索的政史学科主动式导学法分为四步:

  情景导入——启发探究——互动深化——运用创新。

  (一)情景导入 视频:驴的悲剧

  教师导入:驴被饿死在水草丰美的山水间,是因为它不会作出选择。其实,人生充满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多种多样的选择对我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明智的选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课题:未来道路我选择)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蕴含哲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确选择的重要性。

  (二)启发探究

  活动:看视频:澳大利亚人的悲哀 从游牧到圈养(内蒙古草原丰美景象)

  比较、思考:澳大利亚人和内蒙人的不同遭遇向我们兆示了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道路,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板书:慎重选择人生路)

  【设计意图】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以具体的事例,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要采取审慎的态度。

  (三)互动深化

  活动:刘杉的苦恼

  刘杉是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喜欢玩电脑,业余时间常在体校打篮球,马上面临毕业,填报志愿时,刘杉陷入苦恼:报重点高中,录取的希望渺茫;上一所普通高中,万一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父母要自己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是到毕业时这个专业还会热吗?而且社会发展迅速,中专学历也许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可能不错,不过……

  刘杉该怎么办呢?

  (师生讨论,作结:掌握科学方法,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选择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全面衡量个人条件和外在条件是对未来作出选择的重要一步,帮助学生衡量自己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作出合理的决定。

  活动:刘杉的迷茫

  刘杉主动沟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他想找到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的学校,但他不知道有哪些这类学校,刘杉向何处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

  活动:刘杉的迷惘

  与同学们一道,刘杉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考察,走访教师,阅读宣传资料等方式,共找到数十所体校。面对这么多的学校信息,刘杉该如何是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认识:学会辨别,筛选信息。

  活动:临近填报志愿时,好友小江告诫他,篮球运动是巨人的野蛮运动,是许多人不能够适应的。刘杉考虑自己虽然身材不特高大威猛,但还算灵活,更何况做职业篮球运动员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你知道刘杉为什么不改初衷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小结:考虑目标的重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活动:刘杉的担忧

  刘杉为自己终于做出决定而喜不自胜,但耳际不时会回荡一句声音:篮球运动是巨人的野蛮运动,是许多人不能够适应的。他为此而有些后怕。

  师生共同讨论,作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任何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要学会选择,勇于承担,做选择的主人,让人生更加积极。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每一种选择都会有理由,每一种选择都会有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要做选择的主人,不断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

  活动:名言欣赏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恒地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酒下热泪。

  ——马克思

  【设计意图】对本框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交融,引导学生认识个人抉择与社会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适应性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活动:我的感悟

  让学生用一段精炼的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对“选择”的感悟,并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练习,内化新知,提升知识整合能力,同时让学生为未来人生的重要选择作好心理准备。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我们探索的主动式教学法进行流程设计,我认为思想清晰,易于操作,贯彻了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理念。但这只是我在践行新课标,提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一次尝试,难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做得更好。(福田河中心学校 李继安)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蕴含哲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确选择的重要性。

  (二)启发探究

  活动:看视频:澳大利亚人的悲哀 从游牧到圈养(内蒙古草原丰美景象)

  比较、思考:澳大利亚人和内蒙人的不同遭遇向我们兆示了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道路,我们要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板书:慎重选择人生路)

  【设计意图】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以具体的事例,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要采取审慎的态度。

  (三)互动深化

  活动:刘杉的苦恼

  刘杉是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喜欢玩电脑,业余时间常在体校打篮球,马上面临毕业,填报志愿时,刘杉陷入苦恼:报重点高中,录取的希望渺茫;上一所普通高中,万一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父母要自己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是到毕业时这个专业还会热吗?而且社会发展迅速,中专学历也许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可能不错,不过……

  刘杉该怎么办呢?

  (师生讨论,作结:掌握科学方法,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选择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全面衡量个人条件和外在条件是对未来作出选择的重要一步,帮助学生衡量自己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作出合理的决定。

  活动:刘杉的迷茫

  刘杉主动沟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他想找到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的学校,但他不知道有哪些这类学校,刘杉向何处去?

说课稿 篇8

  一、立足实际说学情:

  首先,生活中,学生虽然有了认读时间的经验,但是在读接近整时时还是容易出错。

  其次,虽然一年级已经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但是在拨表时还是容易出现分针走,时间不走的现象。

  最后,是对一时一分缺少感知。

  二、两种版本说教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重新审视了教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以后还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纵观整个教材的编排都是:有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编写过程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符合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在看本册教材,教材是按照这样几个层次编写的。

  首先,呈现的情境图是:让时针走一大格,仔细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这样把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继而出现的情境图是,让分针转一大圈,仔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是让学生在逆向性思维中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

  教材的编写,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该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最后在动态中得出:1时=60分。

  再看,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了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时间这个概念,所以本节课我借鉴了这一活动。

  分析了学生,分析了教材,我在想时间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一样都属于量与计量的范畴,但是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时间单位却不那么容易表现,它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1时、1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基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能正确认出接近整时的时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确定的流程为:

  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练习巩固。

  时间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样,所以时间是个比较抽象的单位,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设计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体会钟表是度量时间的工具,时分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让同学们体会度量的作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首先,呈现的是小青蛙跳格子的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快看!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学生数了数说:三个格子。

  小青蛙又跳了一次,这次你们知道小青蛙跳了几个格子吗?

  由于有了尺子的经验,学生会说:老师青蛙跳了12格子。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数一数到底是几个格子?

  学生看了看会说:不是12个格子,明明是14个格子嘛!

  青蛙哥哥跳完了,青蛙弟弟也想跳,你们看它跳到是12了吗?‘

  学生会说:没到12,还差一点点。

  努力再来一次吧,这次青蛙弟弟跳到12了吗?

  这次它跳过了12.

  通过这几个练习,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快到而没到,还有过了一点点的生活现象。

  第二环节:建构模型

  1、体会时间与度量之间的关系:

  跳完了格子,让我们仔细观察这把尺子吧,老师说:

  这是一把奇特的尺子,你能用它来测量时间吗?

  学生说:不能.。那么现在呢?

  学生可能会发现:老师它像一块钟表。那么老师就根据学生学过的经验把这块表补充完整,首先补充上的是时针、分针,然后补充上小格子,这样一块钟表就诞生了。

  有了钟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时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块表,时针从几走到了几?同学们会说:时针从9走到了10.

  老师接着说:那是多长时间呢?

  同学们会说:是1小时。

  老师接着问:如果时针从1走到2呢?(1小时)从7走到8呢?(也是1小时)

  大家认识了1小时,那么1小时到达有多长呢?我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体会1小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一节课和两个课间就是一小时;秋游开车行驶路程的时间;我校游泳课1小时;看三集动画片的时间需要一小时 ;

  看三集动画片是一小时,那看一集《喜羊羊》大约多长时间呢?让学生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还有比时小的时间单位那就是分。

  有了分,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块表,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啊?

  学生会说:老师是5分钟。

  我会接着反问他们;分针从12走到1怎么会是5分钟呢?引导学生思考分钟每走一小格就代表一分钟。

  那好了,我们知道了一小格代表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一分钟:

  首先,是让学生静静感受1分钟,学生感觉,哦,1分钟还是挺长的嘛!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思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首先体会到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体会了时间的长短;同时让学生知道1分钟虽然短,但可以做好多事情,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最后,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帮助学生理解1分钟这样的的时间单位。

  2、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

  针对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的确定还有些困难,我认为可能是学生对时和分的关系理解还不够,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首先,出示的这样一块表,请同学们观察分针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在观察后可能会说:分针走了五分钟。

  那么时针呢?学生看了看会说:时针没有动。

  老师接着追问:如果分针再走五分钟呢?这时就有争议了,有的同学会说:时针没有动;有的会说:时针一定会动的。那么时针和分针到底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表,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看,看完后,我就引导学生来讨论:通过你们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发现,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有的会说:我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还有的会说:1时=60分。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总结引导学生思考:1时=60分。

  同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时间的数学史:

  时间的进率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古巴比伦人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伟大的贡献,为了纪念他们,就规定

  1时=60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了,就是本课的重点:认识几时几分。

  首先呈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出现这样四块表让学生尝试去认表,在尝试认表的过程中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方法,在确定几分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老师我是从头数的;有的可能会说:老师我是根据半时是30分,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计算的;还有的更巧妙的就是根据乘法口诀算出来的。

  针对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注意引导,最终和学生总结如何认识几时几分: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分针过了几个小格就代表几分钟。

  3、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我们要突破难点了:

  出示一块钟表后让学生认识是几时几分?学生一定会产生争议:有的会说是7时55分,有的会说是8时55分,那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我是这样帮助学生来引导的:请大家看,分针动了,它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有。现在呢?到了。现在是几时?是8时。那请你仔细回忆一下第一块表的分针到12了吗?同学们会说没到》没到12那是几时几分呢?同学们恍然大悟:哦,是7时55分,不是8时55分。

  在引导学生看接近整时的时候,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突破了难点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小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通过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的方法。

  最后突破了难点后,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了,给他么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静态中认识时间,在动态中体验时间。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练习巩固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他们用电子表的形式写出表上的时间。在写的过程中,4时5分的写法是个难点,教师要强调:当几分不满时的时候,一定要用0来占位。

  第二个练习,是个巧妙性的练习。由于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 ,分针跑的太快了,所以分针掉了,你能根据时针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间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巩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

  最后就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体验性的问题了,这道题不仅帮助同学们认识了几时几分,而且让同学你们体验了经过时间,为下一节打下基础。

  回顾整节课,认识几时几分属于量预计量的范畴,本节课我通过大量的活动,解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时分是度量的单位。度量的观念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建立的,今后,我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是我们的另一只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就是“教师的讲基于学生的想”。

【说课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汇编八篇

2.【精华】说课稿汇编8篇

3.说课稿汇编五篇

4.【热门】说课稿汇编5篇

5.【精品】说课稿汇编7篇

6.美术说课稿汇编10篇

7.【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8.说课稿汇编十篇

9.【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