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中的《推理》,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目标
本课是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形式多样的猜测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经验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4、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作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
(1)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做如下要求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发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中单想法。
(2)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推理》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事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推理游戏,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据此,我讲学习重点确定为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能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再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情景创设法、谈话引导法、讲练结合法等。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推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来源于生活。”谈话引导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这样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所以我运用了讲练结合法。
三、 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是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因为课标中说:“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关键落实于教学的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把每个环节的意图阐述一下。
第一个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初步感知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本质,不是()就是()。通过食物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这个推理过程不仅一目了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辅助推理。
第三个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夹练夹趣的应用环节,思维训练层层深入。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推理的过程,理解推理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 的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概括,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说板书设计:
《课标》中说:“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的脉络。”
我在板书设计时呈现了用连线法辅助推理,把推理的方法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说课稿 篇2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按照内容的由易到难顺序排列。这五篇课文描述了春天的不同风光,语句优美而生动。不断向上的春笋、调皮的雨点、大眼睛般的小池塘、热闹的梅花山、美丽的大草原,或让我们永存记忆,或让我们流连忘返。五篇课文就像一根红线串连的五颗璀璨的珍珠,这根红线就是“春天”,我们可以把这组课文称之为春光篇。本课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从整个小学阶段来看,这让学生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激发他们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认识四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他们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则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山的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本班孩子大多数对梅花山还是陌生的,甚至有些孩子还不认识梅花,针对这一情况,我需要借助大量图片,紧扣课文词句,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画面,让他们置身于梅花山中,入情入景,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培养其语感。
本课我的课堂将通过联系生活,兴趣导入;游戏激趣,初读课文;入景入情,精读感悟;自主学习,识写生字;个性作业,拓展延伸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联系生活,兴趣导入
语文学习与认识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梅花山就在南京市,为了拉近课本与孩子生活的距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学伊始,我便问:“在南京有一座山,每当春天来临,山上便开满梅花,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座山的名字吗?”学生自然会说出梅花山,我便相机板书,接着,由于本单元都和春天有关,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系统的概念,我用“春姑娘”将旧知与新知串联:“春姑娘唤醒了春笋和小池塘后又来到了梅花山,唤醒了山上的梅花,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4课(幻灯出示:春到梅花山)。
二、入景入情,精读感悟
本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第一段的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在第一段的教学里,我带着孩子们当游客,由远及近的去观察梅花。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边谈感受。由远处看去满山的梅花,突出梅花开得早,开得多;走近一些放大镜头,让孩子们感受梅花盛开的样子,通过想象,再通过朗读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直观的图片再现,让孩子们看到如“片片彩云”般的梅花树。最后站在梅花树下,让孩子们仔细去看那“一朵一朵的美花”并出示一幅单朵梅花图,让孩子们去说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晶莹透亮”这一词在直观的图中就能被学生所理解,并不需要做过多空洞的讲解。然后让孩子们再次诵读这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象,让学生整体感受梅花的形、色、质、味,从而用朗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从“一到休息日,……海洋。”一句让孩子们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扣住“涌动”、“人流”结合插图,想象大街上人多时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欢乐的海洋”是对梅花山花海人潮热流场面的生动比喻,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验。
三、自主学习,识写生字
本文教学两课时,每课我将预留十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写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交流如何记忆字形,我只从旁点拨和指导。记忆后通过小游戏及时巩固字形。这个时候考虑到学生都学得有些疲劳,我会让他们做一做写字操,随后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他们在一个安静的气氛中专心写字。我巡视指导,投影优秀字做激励。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板书,更好的帮助学生疏通理解本课。
板书设计
梅花(美) 看花人(多)
欢乐的海洋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仰韶镇马岭学校的李建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枚金币》,我将要按以下六个程序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设计理
4、说教学方法
5、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6、说板书
说教材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说设计理念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教法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
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让学生说说:老人,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说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 儿子
扔 笑
又扔 又笑
仍然扔 受不了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说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同仁给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上课之前,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几首歌曲,通过欣赏,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在你所听到的歌曲中,那些歌曲属于民歌?
好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民歌就更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和各种劳动中会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呼喊声,这就是最原始的歌唱,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当中,也可以说民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它受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类: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 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号子的种类繁多,几乎生活中的每一处劳动都可以产生号子,如:搬运号子、装卸号子、打渔号子、榨油号子、推拉号子、打夯号子、行水号子、打蓝号子等等。所以它是数不甚数,最终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为四大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四大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二、 小调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 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 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课堂小结: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先说说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2点: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打算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感知意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总结提升,评价自我;拓展运用,回归生活;共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安排了学生来认识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认识等式。出示天平图,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同时提出问题: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吗?揭示等式的含义。追问:如果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物体的质量关系吗?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可能出现用50<100,或100>50两种式子。板书式子。
2、认识方程。首先教学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提出问题:在天平的左边放一
物体。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同时让学生感悟未知数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录音:介绍“你知道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对于可能出现的三种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时的板书;其次,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类的依据,交流反馈各种分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这样由 “ 扶 ” 到 “ 放 ”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让学生区别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断一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来深化理解方程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最后安排用方程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5本书共用去100 元,每本书价钱是 y 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y=100 ;有一袋面粉 50 千克,吃了 X 千克,还剩下 15 千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50-X=15 。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巩固练习 深化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实现这个过程,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来突破重点,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练习第三题、辩一辩。如判断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题目来深化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最后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应用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1、设计一个填空:“平时大家怎样形容土地?”尔后,围绕课题质疑: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确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告诉人们要善待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保护好她。
3、品读课文前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向他们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让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感悟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神圣?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显那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富饶、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不仅仅文字优美,适合引领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象到田地肥沃、植物茂盛;有的想象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的能够想象出一幅天空蔚蓝,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的完整画面。而且,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圣,激发起学生的神圣感,才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节课,我不惜花大气力,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地启发还做得不够,讲课的语言也缺乏足够的激情。板书也需要调整一下。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作者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印的形状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绘画的原因,介绍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儿童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事物,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国学任务。
【说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会写儿、用、鱼3个字。认识2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说过程】
看看:
一、创设情境,感知小画家是谁
老师(戴头饰)扮演冬爷爷说:我是冬爷爷,秋去冬来,我来到大地,大地将会有什么变化呢?(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回答),是呀,大地象铺上了白地毯,今天我还邀来了一批动物王国的朋友,你们瞧它们是谁。这时四位戴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头饰的同学上台自我介绍我是。老师指着他们说:它们可是了不起的画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课件,感悟小画家作画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熟知,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将学生带入思维。最近发展区,可适时播放课件:白雪纷纷扬扬落下,伴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气学生看后再读文。启发学生,提问:你们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将豁然感悟。
读读:
朗读在低年级更显重要,为此我设计以下不同形式的读
1、尝试性的朗读。
要求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提示注意第一旬的感叹号,要读出喜悦的心情,第三句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2、老师用问题提示引读。
下雪了,下雪了,雪地来了谁?学生读: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是谁,怎么画画?学生读:小鸡画竹叶。几步就成一幅画。谁没有来参加?为什么?学生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3、分角色读。
女同学读一、二、五、六句,男同学读三、四句。
4、全班练习有感情朗读。
画画:
动手画,感知小画家作品。儿童好奇、好胜、好动,动手操作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教学形式,为此,在学生领悟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下小画家的作品:小鸡( )、小狗( )、小鸭( )、小马( )。有画画技巧的同学必将兴致勃勃,他们将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会画的同学让他们完;成课后作业,连一连、读一读,这样通过不同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通过画或连线重!温了课文内容。
想想:
为了引发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新的领域,在课的总结阶段,启发学生思考:
⑴ 雪会来哪些新的小画家,它们会画出怎样的作品?
⑵ 还有哪些动物没参加?为什么?
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童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
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
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教学过程:
设计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千年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孔子,是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短剧:《孔子讲学》,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接着我又让学生分组,为孔子创办的学校设计一份招生广告,至于广告的内容,我给予了指导,让学生从招收对象,老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参阅的资料等方面来设计。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总结:2500年前的孔子因为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新风尚,并以此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本节小字部分还介绍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因为这一问题,课标上没有要求,我做了简化处理,让学生课下为老子设计名片。节省了时间。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我是这样设计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难点,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之后得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我指导学生列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辩论题:“校园里出现的吃零食,乱丢垃圾的现象用哪家的思想治理比较好?”让他们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利用历史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总结,并教育学生既要敢于表达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3.课堂小结:
新课讲完以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以列知识结构,可以列表格,可以勾画知识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5.布置作业:
为了强化本课的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对比孔子的教学方法,帮老师提提意见。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在网络课件中收集龙的资料,启发学生了解龙的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龙已经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通过学生用绘画及多种材料制作、表现创造龙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欣赏学唱歌曲《龙的传人》,尝试体验歌词内容,欣赏龙的艺术作品,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在于通过演唱、欣赏、描述、绘画等艺术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祖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在于学唱歌曲《龙的传人》,欣赏龙的艺术作品,运用绘画及多种材料创造龙的作品,体验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乐趣。
三、教具准备:
网络课件(有关龙的资料、图片、录象和各种艺术作品),美术用品,学生课前自学歌曲《龙的传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一、 首页(五个连接区域)
龙的传人、思考讨论、龙的世界、作品欣赏、评评议议。将本课设置为五个区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意识,使本课的学习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
二、 欣赏区(音乐《龙的传人》)
音乐《龙的传人》,让学生在爱国歌曲的热烈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唱出乐曲的气势和感情。
三、讨论区(思考讨论)
本区域设置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同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的。你们知道龙是什么样的吗?它有些什么本领?它真的存在吗?它和我们中华民族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龙的世界,探索龙的奥秘。
四、资料区(龙的世界)
这是本课的重点区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有关龙的资料:有龙的形象,龙的本领,龙与帝王,龙与民间文化,龙的故事传说,龙的.歌曲,长城风光,更多有关龙的知识等等,学生可以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自己搜集知识,开拓视野,锻炼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学习中课件还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游戏活动,以及影片欣赏,FLASH浏览等,可谓寓教于乐,轻松愉快。
1、龙的形象。欣赏龙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
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春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五个爪的称为龙,四个爪的称为蛟。[ - xxJxsj ]
2、龙的本领。请学生同桌讨论。
吞云吐雾,上天入海,管理人间的雨水。
请学生模仿想象中的龙的动作,吼声。
3、龙与帝王。出示图片:雕塑、服装……
4、龙的文化。播放赛龙舟,舞龙灯的录象资料。
一、请学生多人上台模仿舞龙灯,注重前后的配合,感受龙灯在舞动时的线条运动和起伏变化。背景音乐《金蛇狂舞》
二、请学生以动作或节奏模仿赛龙舟,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小组的合作。背景音乐《赛龙夺锦》
5、小结:龙并不是真的存在的,它是我们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龙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6、龙的传说。
四海龙王,哪吒闹海,叶公好龙,提供影片网址和FLASH欣赏。
8、龙的歌曲。《龙的传人》FLASH欣赏。
9、更多有关龙的知识:提供相关的网址。
五、作品区(作品欣赏)
提供各种龙的艺术作品及学生作品上传,让学生尽情欣赏的同时能够体验民间艺术的多元化,初步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播放长城风光片:我们中国的的确确有一条了不起的巨龙,它就是我们的长城,千百年来,它始终蜿蜒盘曲在崇山峻岭之间,屹立不倒,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2、学生作业:提供了四幅龙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在音乐氛围中愉快创作。
六、互动区(评评议议)
在留言板上,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对本课进行评价,有利于学习的互动性。
1、表扬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采取教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互相学习。
2、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上传到网络课件作品区并存入艺术档案袋。
3、要求家长也来加入网络课件中的互动区,表扬、评价孩子的作品。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