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3 23:22: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为此,我们确立了研究课题《立足文本,促进中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二、教材分析:

  《摇花船》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课文共有8小节,1—5节为第一部分,介绍花船的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和摇花船的时间和路线等民俗;6—8小节为第二部分,记叙作者小时候被选为花船姑娘参与摇花船的难忘经历。文章语言平实流畅,口语化的娓娓道来,贴近生活,又生动形象的反映出鲜活的民俗文化。

  三、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主要带领我们走近故乡,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的特色,确定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流苏、火铳、火流星、信天游;理解:即兴创作、娉娉婷婷等词语。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四、教学特点:

  一、多重体验,引领学生走近民俗

  “摇花船”是一种极具民间风俗的传统活动,和我们现在的城市里的孩子距离很遥远,但它却是一种历史性的来自于最广大的人民的、蕴涵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要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就必须先让学生走近民俗,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颇用心的。

  1、借助资料,认识民俗。

  为让学生认识民俗民风,我用心地在网上找了不少介绍民间艺术活动图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的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活动。除了图片资料,在课题引入时我增加了关于摇花船的文字资料,这段资料补充了课文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资料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为学习《摇花船》作了铺垫。让学生在未上课前,先对摇花船有了初步的认识。

  2、借助媒体,感受民俗

  民间艺术活动都是集聚百姓乐事,祝愿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活动,所以我认为应该营造愉悦,热闹得课堂气氛,那么音乐的喧染是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加入了喜庆、热闹的民乐,让学生也感受到那份快乐。

  文中提到了信天游,这是陕北的民歌曲调,学生对这种民乐是很陌生的,尽管课后有注释,但实际上光读注释学生还是不理解,除非亲耳听一听。试想文中的“船老大”就是和着这样的曲调,一边摇一边唱,这对理解“民间艺术活动”又多么大的帮助。因此,无论从理解词语的角度还是了解民俗活动的角度,运用多媒体,听听信天游无疑是锦上添花。

  3、借助表演,体验民俗。

  表演也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手段。在学生基本了解摇花船之后,我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演一演摇花船的情景,在表演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特别是配上一段信天游的音乐,让学生从感官、情感上产生对民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立足文本,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就是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语文是学课文的语言,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也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的语言训练主要是围绕:复述、转述和想像说话。

  1、运用复述,促进语言表达。

  “复述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五、第六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复述”这一要求,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多次,有按事情发生顺序复述内容的;有抓重点词句复述的;有提纲复述的……这篇课文的复述,我主要围绕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为抓手,先分后整。现复述花船的样子、花船是怎样摇的,摇花船的规矩,在把这些内容合起来。这一过程体现从扶到放,也为课后语言直播厅中的课外作业服务。

  当然,在分部复述中,我用的方法也不同。复述花船的样子,我借用图片;在复述怎样摇得内容时,我抓住了花船姑娘的动作;复述要花船规矩时,我借助板书。选用多种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复述的方法。

  2、运用转述,促进语言表达。

  语文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而语言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一切语言活动都是思维运动的结果要学会说,先要学会善于发现,善于整合转述。

  转述不是本单元的训练点,但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本次的研究课题——《立足文本,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在学习第6小节时我让学生进行转述。这一部分教学不是为转述而转述,通过转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转述让学生更好的走入文本,了解民俗活动,感受“幸福的感觉”。

  3、运用想象说话,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的思维性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层层深入,还体现在对课文主旨的感悟上,为更好感悟“幸福”的感觉,课中还增加了一次表达感悟——想象说话。“乡亲们都来祝贺,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这个说话练习,既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又理解了民间艺术活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三、读悟结合,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总以为在处理句子朗读时,应先理解句子,再反复指导读。但这次是个改进,词语句子也是先理解,不同就在于把理解词语与句子相互捏合起来,理解一段读一段,理解一句读一句。把指导朗读的过程与理解句子的过程结合起来。使指导的过程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时,我重点放在读,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在感受幸福的原因“我竟成了那一代最美的花船姑娘。”时,我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感受到惊喜、自豪、激动,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当然,课堂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原来未预设到的。然而在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纵观教材,准确定位

  《当冲突发生后》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的第二课。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一组学校中经常会看到的学生产生冲突、最后握手言欢的情境,然后是一个“辨析角”,教科书选择了四组较典型的冲突前后的事例,引起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是一张调查表,先让学生回忆同学之间常常会发生哪些冲突,然后要求进一步探讨:遇到冲突后怎么办。

  第三部分,教科书先通过一则成功化解冲突的故事,让学生有所感悟。接着是一个体验活动,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人缘好”的小伙伴,从中发现这些人的共性: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体谅别人……并以他们为榜样,联系自身情况,找一找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备与人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

  的人生技能。就小学生来说,他们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和家长。相对来说,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一点在教材中的提示语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来了: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同时纵观品德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你.我.他”中第三课《如果我是他》已初步渗透了在人际交往中要体谅和关心别人的教育;五年级上册中《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中提出“与父母发生冲突”该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涉及到如何宽容他人的问题。考虑到教材的承前性和延续性,我将这节课定位于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化解同学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

  二、 说目标——解读教材,凸显目标

  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是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的依据。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所以两者相辅相成。本课教材中所呈现的几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与同学交往时发生冲突的事例,可见教材中编排本节课的意图是使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尊重和理解,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交往顺畅和谐。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与同学交往时如何避免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后,能理解他人,宽宏待人。由此确立了如下目标:

  1、 认知目标——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知道生活中应尊重、理解、善待他人。

  2、 技能目标——与人发生冲突后,能冷静面对,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多从自己

  身上找原因,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友谊,与伙伴相处时,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

  免冲突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冲突,缺乏换位思考的体验。“如何来换位理解思考”,也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三、 说过程——深化教材,灵动课堂

  教材虽然很重要,但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待教材,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读、

  挖掘,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依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减、改变等再创造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手中的教材就能“厚”起来,课堂就能“活”起来,学生生活实践的天地就能“大”起来,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有了丰实的根基。

  1、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达到一个目的——“教儿童学会自己解决冲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谈话中引出冲突(二)借故事面对冲突(三)回收自己的冲突(四)由冲突升华友谊

  四个环节体现了“导入——明理——践行——升华”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需要把活动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形成“认识—渐进—发展—飞跃”的轨迹,让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得以迁移,得以提升。在本堂课中,我是这样组织实施课堂活动的:

  活动一:谈话中引出冲突

  谈话是品德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课的开始,我以《牙齿和舌头的故事》这则简短的笑话来引出“冲突”这一话题,告诉学生生活中时时处处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很正常。然后通过一个小调查:曾经和同学发生过冲突的请举手。一下子拉近了“冲突”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开门见山,直奔本节课的主题——当冲突发生后。

  活动二:走进故事屋

  借助《小欣和小琪的故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会化解冲突的方法。我把故事分成了三个部分,通过“三问”来激发学生内心体验,体会化解冲突的方法:

  (1)走进人物内心体验

  片段一:小欣看到小琪因父母离婚后,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样子就跑过去安慰她。没想到小琪却甩开小欣的手,并生气地说:“走开,我讨厌你的同情。”在这段内容之后,我问:如果你是小欣会怎么样呢?让学生通过“小欣”这个特定的角色,体验人在常态下受冲突时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进了小欣的心里,同时使学生懂得发生了冲突不能冲动,要努力保持冷静。从而指导学生遇事如何使自己冷静下来,先由学生自己介绍好方法,然后老师适时补充。“深呼吸、数数、暂时遗忘、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冷静面对冲突。

  (2)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意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片段二:通过一段录音旁白,让小欣来到学生中间,问:谁愿意劝劝她,帮帮她?在拉近学生与小欣的距离的同时,又把他们置身于旁观者的角度,引导他们理性地思考。在学生劝说的过程中,既凸显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在老师适时地点拨,及时地总结中有所悟:懂得当冲突发生后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宏待人。

  (3)设置悬念引起思考

  片段三:第二天,放学了,小欣真诚地与小琪沟通,并邀请小琪到自己家里做作业。录像中小琪想要说什么,被小欣打断了。课堂上,我抓住这个疑点,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猜猜小琪想说什么?借“小琪”的话引导学生懂得,当冲突发生后,要问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做错了,就应该勇于认错。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面对面真诚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对化解冲突来说很重要。

  (4)及时总结巩固

  明理之后及时地总结非常重要,因为那些方法,道理往往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故事之后,我要求学生谈谈体会,明确当冲突发生后,如果我有道理,我要宽宏待人。如果他有道理,我要向他道歉。然后,教师进一步用三句半的表演形式总结,既缓解了学生在故事中那一波三折的紧张情绪,同时对化解冲突的方法予以强化巩固。

  活动三:实践“回收冲突“

  1、“冲突对对碰”——再现冲突:首先,我通过课前的“冲突小调查”选择学生中发生冲突的典型事例,现场调解,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冲突的原因,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由此,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索,以便他们今后遇到冲突时能冷静处理,而不是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白白耗费精力,破坏友谊。然后,鼓励面对面沟通交流,化解冲突。最后通过“笑脸奖章”祝贺他们化解了冲突。以此让学生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宽容地说一句“没关系”就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拥抱,一次握手就可以化解冲突。

  2、“我的冲突我收回”——实践体验:学生在之前的环节中已经看到化解冲突其实并不难,已经跃跃欲试了,此时先请他们谈谈自己与同学发生的冲突,当时怎么做,现在会怎么做。待到水到渠成时,让他们离位亲自来到冲突对象面前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互相给对方贴上笑脸奖章,实现了心灵的碰撞。同时,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可以发现一些“好人缘”的学生,作为第二课时的延伸:下节课老师要请你们来介绍拥有“好人缘”的秘诀呢!

  3、“多种沟通化解方法”——拓展开放:品德是一门开放的课堂,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还是教学地点,教学评价还是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型的,都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除了面对面沟通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与人沟通交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电话、书信、网络等都是沟通交流的好工具。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更到位,更有效,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4、“冲突大考场”——创设情境:选取了教材“辨析角“中的两个典型的情境,首先,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然后集体交流,最后采用师生合作表演、生生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现化解矛盾冲突的过程。这样既检验了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即学生是否已经学会如何面对冲突,化解冲突。又增加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活动四:赠送“心语卡”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让他们借“心语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课堂上真情荡漾,教师借机总结升华。

  四、 说板书——主题鲜明,简洁明了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了:化解冲突的几个步骤方法:“冷静面对、换位理解、宽容待人、真诚沟通”一目了然,但又体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2、主题鲜明:化解冲突四步法串成一颗大大的爱心,同时又凸显出中间的爱字,告诉学生爱是理解尊重,是避免产生冲突,化解冲突的基础。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

  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

  个性解读。

  教学方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之一,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以读促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由王戎识李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童心未泯,对故事仍有极大的兴趣,以此导入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环节是要求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有助于很好的理解文意。

  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难点质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能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永远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关键字词进行归纳整理,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讲故事 谈认识

  以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文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又能检测学生对文意的认识水平。更符合认知规律。

  自主探究 个性解读

  1、文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预设此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文本进一步理解文意,做到个性解读。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本环节最能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3、你能写出一个关于雪的比喻句吗?

  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相互交流并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 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它小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2. 小练笔,冬天到了,请你也写写雪景。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而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所以整堂我都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示自我展示才华。在设计中,我也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以一个主持人的姿态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此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85页的约分。约分是在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内容为学生学习分数的计算条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约分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五、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设置情境,把约分的过程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会约分的意义。数学具有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模块的重组、变形或延伸而来的。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和方法。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运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六、设计理念

  本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积极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并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规律,掌握特征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主动探究约分的过程。最后设置拓展应用环节,不仅让学生拓展所学知识,还可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约分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 在已有的对互质数的理解上,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感知上,进行学习。所以我打算从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经历过程,理解意义——自主探索,总结方法——巩固练习,提高能力——总结提升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七、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第一步,复习铺垫,在这里我设计两道复习题,一道是复习最大公因数,另一道是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复习回顾了这两个知识点,为下面学习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二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例题是一幅游泳的情景图,我认为北方的学生对此情境还是有一些生疏,所以我先向学生介绍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在观看图片时感受到长江的壮丽,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先揭示长江干流水质污染的第一个数据,再揭示同期调查的另一组数据,为什么同一个调查会出现两个不同数据呢?这样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数据展开数学研究。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第二环节: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第一步 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教学最简分数的意义)

  对上一个问题班中的好学生肯定能说出60/100和3/5是相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答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过。所以我要及时追问学生“它们为什么相等”,根据手中的学具卡片(卡片上是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图一图,画一画进行探究,验证。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小组学习交流时间与空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验证,3|5还用不用化简,为什么?这样的分数我们把它叫什么?确定最简分数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最简分数,并及时进行练习加以巩固。(做一做1)

  第二步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学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此处出示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在讨论约分方法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鼓励方法的多样性,把学生的不同做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认真思考,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揭示约分的意义并板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创造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步:自主探索、总结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例4这一环节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学课本,从书本上形成约分方法知识的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到约分的方法。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通过一步步清晰楚明了板书,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影象。

  1.根据化简的过程找寻约分的方法。

  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观察约分的过程)

  2.学生自主学习约分的书写格式。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并提示要注意约分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1除外;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交流汇报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B、一次约分法。

  (指出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4.结合板书小结。

  (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通过把18|30和12|48进行约分,使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在一步一步的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己感悟约分的方法。教师在这个环节要注意引导,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得更加深刻。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上我注重知识的阶梯性,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特设计以下几个练习。

  1.专项约分练习。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

  及时对所学内容进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练习中教师不对两种约分形式作规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游戏活动: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1)最简分数上讲台,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性思考。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在练习设计上,从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满趣味性,把孩子拉入游戏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

  3、拓展练习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

  在本课的总结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先问学生,你能把老师的板书写完整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在对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还要求学生给自己这节课打打分并说说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z c s》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拼音”中的第二部分。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情景图,既以生动的形象和语境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又能引出要学习的声母z c s。 有这三个音节的四声练习。第三部分是拼读练习,分别与e,u拼。第三部分是音节练习,有9个音节,其中三个是三拼音节。第五部分z、c、s的书写格式和笔顺笔画。

  二、说学情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读准“字”“刺”“丝”的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感知zcs的读音。然后教师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特别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认知,学会z c 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通过故事引导,学会zi ci 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的

  四声。

  3、通过练习及游戏,巩固对z c s (zi ci si )认识。 教学重点:

  学会z c s (zi ci si ),读准音,认清形,比较学习它们的不同。

  教学难点:z c s 的发音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z c s 》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拼音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五、说学法

  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读音。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学生会编“像个2字,zzz;半个圆圈,ccc;半个8字,sss。”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这一节课中,我借助课本插图与拼音卡片把学生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感受学习的乐趣,以拼音卡片学声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已学的声母。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图画,读准音,记住形。

  我充分利用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习z的发音

  (出示图1),提问: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写字。通过写字的“字”我引出z的读音,告诉学生:把“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然后师范读,生模仿读,边读边正音,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学习z 的形

  提问:z和谁长得像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个2字z z z。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学习声母c和s

  (出示图2和图3 ),教学方法和教学z 基本相同,同学们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我直接引入三个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2、根据“刺”和“丝”的读音,这个声母该怎么读?它们长得像什么?这时,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

  果,及时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再通过小老师带读,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读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并引导学生给这两个声母编出便于识记的顺口溜。

  (2)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感知三个声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教师指导学生书空 —— 自己练习书写 —— 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这四个步骤,在反复的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声母的书写。

  (3)由声母导入,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掌握了四个声母的发音之后,我用了以下过渡句过渡到整体认读音节:今天,z、c、s把它们最好的朋友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再抓住四个重点进行教学:1、发好它们的音,让学生知道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2、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韵母i 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在学生反复的发音练习中,体会它们的发音要领。3、利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进行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小组内利用自制卡片互相抽读,检查声母和音节发音;做游戏“你是谁?”(女生代表声母,z c s ,男生代表zi ci si ,老师念声母则女生读,念音节则男生读。),比赛读等,既强化了所学

  知识,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七、说板书

  Z C S

  zī zí zǐ zì cī cí cǐ cì sī sí sǐ sì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学情

  本节课是 20xx 年最新审定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 6 页至第 8 页的内容。学习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学习比多少时学生上路还是比较快的。另外这一课、也是后面认知各数大小的基础、是学习后面数学知识的基础。书中是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 一一 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能准确地比出同样多、多些、少些、并会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尽量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也应不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好。基于这些理念、本课可以通过挂图和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或游戏、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五、课前小游戏

  伸手指做游戏:左手伸出一个指头、右手伸出一个指头、同时嘴上唱:“ 1 对 1 、一样多”;类似的办法、一直唱到“ 5 对 5 、一样多”。

  这个小游戏是 为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感受到同样多就是数量一样、数量一样就是同样多。同时也为画对应线比较多少、打下了很巧妙的基础。

  六、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大部分学生是喜欢听的、教师在学生答后播放一段三只小猪的故事。(事前录好略)。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三只小猪通过实践发现砖头房子最坚固、所以当小免要盖房子时、小猪就来帮小免、我们看到图上(出示主题图)有几只小免 /? 从而引出新授

  2、新授

  1)教学“同样多”

  师:观察图上有几只小免、一只小免搬了多少块砖? (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免头的图案和砖头的图案 ) 一只小免搬一块砖、小免的只数和砖的块数谁多谁少?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 : 一只小免对一块砖、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数量一样多。同时在图案中间画对应线。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比较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教师要让学生口头说:免子和砖同样多 . 板书:同样多。之后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并让学生口头说说谁和谁同样多。

  2) 教学“多一些”、“少一些”

  教师:观察图上有几只小猪、几根木头?生一边回答、师一边贴小猪和木头的图案。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有没有多余的小猪、有没有多余的木头?谁多谁少 ? 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的说出用连对应线的方法比。一只猪对一根木头、两只猪对两根木头…边说边连线、同时正应课前游戏 1 对 1 、 2 对 2 、 3 对 3. 说明木头多、猪少、让学生口头多说木头的数量比猪的数量多、猪的数量比木头的少、要学生说完整。板书:“多一些、少一些”、类似地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物体可以比多比少的。

  3) 动手操作

  为加强印象、我们以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让学生动手用自制的小圆片和三角形、摆出同样、多一些、少一些的情况、根据自己摆的情况完整地说出谁多谁少。师循视、并给予评价。

  4)巩固练习

  教会学生做题之前先读题、读两遍。做数学书本第 7 页。

  对于数学书第 8 页的 3,4 两小题。分别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3 是用画 对应线的方法、摆的长度一样、可是疏密不一样、这时画对应线是学生常出错、还是用 1 对 1 、 2 对 2 、从左对到右的办法对应画过去、这样不易错。 4 题就用数数的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选用最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与作业略。

说课稿 篇7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四第一单元,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以硫酸型酸雨为背景,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重点介绍了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的硫酸的制备以及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办法。

  本课时以当今社会热点问题“酸雨”为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的学习,为SO2性质的学习起做了铺垫。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对SO2 性质的探究实验可能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掌握SO2的化学性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2.知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应用;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酸雨等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树立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播放一段关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疑问:二氧化硫有这么多功劳那它又有哪些过呢?引发学生思考,并播放另一段酸雨危害的视频,以视觉冲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并引入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

  2.实验探究,掌握性质

  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方式,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

  我会演示“模拟酸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鲜花褪色,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等,据此推测SO2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SO2还具有漂白性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一:验证SO2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反应方程式,认识到H2SO3的不稳定性,并掌握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探究二:探究SO2的还原性以及被氧化后的产物。我会向学生提供资料BaSO3沉淀可溶于稀盐酸,BaSO4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对照实验,得出亚硫酸根被氧化为硫酸根。

  探究三:探究SO2的漂白性。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探究SO2漂白性的实验方案,并提供改进实验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水的漂白原理进行对比。

  在此基础上我还将对SO2的弱氧化性做简单补充。

  3.学以致用,课外延伸

  我将引导学生分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复习巩固

  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还原性

  (3)漂白性

  二、酸雨的形成、防治

【精选说课稿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汇编七篇

2.【精选】说课稿4篇

3.【精选】说课稿汇总6篇

4.精选说课稿4篇

5.【精选】说课稿3篇

6.【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7.【精选】说课稿三篇

8.【精选】说课稿四篇

9.精选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