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8 11:38: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第四章中文处理软件Word2003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等等,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在文本中插入图片艺术字和绘图工具栏的使用,学会图文混排的技术,为文字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生熟悉的任务。同时,体现自主探索,分层次学习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图片的插入和调整

  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习者一般特征:学习者为大一年级学生。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一下三方面:

  2.1 态度:学习者对因特网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更深的学习。没有对本节课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没有畏难情绪等。

  2.2知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2.3技能:学习者已会熟练的使用电脑,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讲述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获取知识,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如完成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就是采用演示法。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这节课的具体实现是在我校的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比较方便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也能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下发到每台学生机上。

  四、说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教师讲解,学生再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的。

  (一)情境创设(5分钟)

  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在2010年暑假都上映了那些电影吗?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部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引出电影后,这个时候问学生还记得电影的主题内容么?在学生都说知道的情况下,出示一张电影剧照(唐山大地震)。问学生知道它是那部电影的剧照及含义?出示一段介绍的文字,让学生对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比较。

  在学生弄清楚后,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怎样在文档中插入图片,使文字和图片二者结合,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把电影的剧照下载到计算机里面来。

  (二)小组合作学习新知(25分钟)

  1、学习新知

  在学生把图片下载完成之后,出示任务:把刚才下载的照片插入到介绍的文档中。老师指出文档的位置和名称,通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和范例。告诉学生书上已经介绍了插入方法,大家边看书边进行操作,学生接受新知识后,再启发学生参照以前学过的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组操作。

  看到有完成的小组就询问哪一小组的同学完成了,让该组的一名成员上台来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完成后,老师对其进行补充和梳理一下操作要点,介绍图片插入方法为:先插入,后调整。调整主要是对图片的属性进行设置,包括图片的位置、大小、环绕方式等。

  这个内容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参照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也可以知道插入图片的方法。通过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自主探索

  在讲解完图片的插入操作后,老师引出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式,除了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还有插入“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等。

  介绍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的方法大体相似。“绘图”工具栏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完成这些图形的插入操作。老师让学生回顾插入图形方法,尝试插入自选图形。然后按照刚才学习到的通过对图片格式的操作,对自选图形进行美化。

  (三)综合练习巩固升华(10分钟)

  “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了以上的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其他电影剧照的照片,使文档内容更丰富,进一步美化文档。

  在学生综合练习的过程中,课件展示两种图片工具栏中的作用:裁剪、旋转,其余的功能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尝试。(实现分层教学,但不明确划分学生层次,在实践中,鼓励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进行创新实践。另外,跟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都有继续自主实践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激励评价总结归纳(5分钟)

  把学生完成的文档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评价从作品效果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图片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确、是否便于阅读、自选图形是否美观、文字环绕方式设置效果是否恰当等。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

  使学生得到激励,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提高自己的美感,体现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2010年暑期大片的宣传小报。

  六、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画家梵高》一课是人美版第八册17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本课主要介绍了梵高的生平及其人物画、风景画等作品的特点,学生能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为今后欣赏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活跃,而且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并且好奇、好动、好表现。而且通过4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但之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因此,需要从人物生平角度入手,引发学生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并且多创造条件和活动,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个性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梵高作品的欣赏,讨论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养成最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与过程。

  难点:感悟梵高的艺术表现情绪,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五、教学方法

  教法: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美国宇航局的航流星云图观测到地球表层,竟然和一位画家在100多年前创作的一幅名为《星月夜》的作品极为相似。这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大自然创作了艺术作品,还是这位画家早就拥有了一双创世者的眼睛?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画家是谁吗?这位画家就是著名的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为新课中欣赏《星月夜》作品做铺垫。

  活动二:赏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梵高了解多少?结合教材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梵高的生平。

  2.展示梵高的'两幅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真实、严肃、神秘等。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养成自学及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大胆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了解梵高的生平经历入手来欣赏梵高的作品,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为后面赏析作品积累素材。

  活动三:形式分析,感受风格

  1.继续多媒体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小组讨论:这两幅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大方饱满;色彩:明亮热烈;笔触:奔放粗犷。

  2.展示《星月夜》,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从构图、色彩、笔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俯视,色彩饱满、对比强烈,线条奔放有力,笔触厚重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画与风景画的欣赏,可以深入的了解梵高的作品,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欣赏作品的能力,以及提取画面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整合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总结概括,领悟探究

  1.总结梵高的绘画特点:色彩对比强烈、明快;线条扭曲、流畅、奔放;构图饱满。

  2.展示《自画像》《星月夜》,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几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梵高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压抑,激情。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梵高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五:比较鉴赏,小结作业

  1.展示《唐吉老爹》《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阿尔附近的吊桥》等作品,学生欣赏,并结合梵高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线条、情绪四个方面分析作品。

  2.总结回顾梵高的艺术特点。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梵高的相关图片、文章或影像资料,加深对梵高的深入认识,下一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比,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梵高的理解;而作业则将知识带入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艺术的净化、陶冶、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七、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负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从课标中可以知道,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这种类型的课非常注重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解正负数,从而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是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并记忆正负数的读法及写法,理解正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表示数量认识正负数,并能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 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正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法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新课开始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用简单方法表示各种数量来引出正负数。然后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这样做既让学生对数有了区分,又能让学生认识到既然有正数,就会有与之相反的数,他们如何读,如何写,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活动,让学生讨论零是什么数及负数,0,正数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并记忆正负数,了解正负数的意义。通过习题读一读,写一写巩固正负数。

  第三个活动,是找到生活中的正负数,通过学生对坐电梯及珠穆朗玛峰数据的了解,认识到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第四个活动,是通过填空,判断等题型进一步加强正负数的理解

  通过以上这四个活动,学生充分体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同时,在与同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玩出了名堂》。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解读。

  《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检查预习情况,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了解列文虎克是如何在玩中做成放大镜的。

  3、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难点为: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通过练习写生字词语,当堂展评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活动。

  1、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通过开展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设计,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成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显现出了自身的不足。我将从不足出发,通过学习锻炼,使自己能够有所进步。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节课的板书设计,我紧扣列文虎克一步一步不断玩出的名堂设计了一个阶梯形状的板书,并用省略号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楼梯下是支撑这些伟大发明的精神支柱,既突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发明创造,永攀高峰。又蕴含着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一册《g、k、h》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g、k、h三个声母。认准字形,发音准确。2、正确书写g、k、h三个声母。围绕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由前面认识的8个声母,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3个新声母。

  二、引出新授内容。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通过学生想象说话和教师总结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引出了鸽子图、蝌蚪图与喝水图,并引出了音节ge、ke、he。

  三、教学g、k、h的读音。我由鸽子图引出g,通过范读,讲发音方法,再范读,指名读,让学生正确读出g。为了使学生读准音,我编了顺口溜:一只白鸽ggg。为了让学生认准形,我让学生找藏着的g,并让学生说说g还像什么,又编了顺口溜9字拐弯ggg。k和h的教学与g的教学基本相同,只是在k的教学时,我穿插了一个小实验,拿一张纸放在嘴前,让学生比较出:发k时,吐出的气还要强一点。

  四、课中操。教学到此时,我觉得学生比较累了,我便穿插了课中操《找朋友》,让学生轻松一下。

  五、教学g、k、h的写法1.歌曲《找朋友》之后,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说说出示的三幅图分别像什么,他们的朋友是谁。从而引出了g、k、h。接着,我再利用新的顺口溜让学生再次记忆了字形。2.出示字母卡,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笔顺与格式。3.在h的书写指导时,我进行了h与n的比较。4.最后是学生练习描红书写。以上过程如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g、k、h》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浓浓的亲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从而让学生能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点句子。

  四、习惯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导读法、谈话法,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悟、批、谈,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观赏剪纸,导入教学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的特点,体味祖孙情深三、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它要求简单明了,提纲挈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习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习: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 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 4.08=_ 3=_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 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 0.3=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说课稿 篇9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让爷爷奶奶高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把握、策略的确定、流程的规划、板书的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把握

  《让爷爷奶奶高兴》这篇课文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一个话题。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要让现在的独生子女做到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与努力,必须首先学会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体会他们的心理需求,尊重老年人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根据教材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三维度的整合需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爱好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感悟到应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2.通过学生对自己家老人的调查,了解以及讨论如何对待老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调查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学生建立“我家老人小档案”的活动以及从多渠道、多种方式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

  通过对目标的把握,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爷爷奶奶的爱,尊重和关心孝敬长辈。难点则是让学生知道尊重和孝顺老人是一种道德风尚,并内化成自觉的行为。

  二、策略的确定

  《让爷爷奶奶高兴》是一篇教育性和生活性极强的课文,根据这一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版)在“我的家庭生活”中“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这一目标的要求。我设想运用“情境再现、真情对话、多边互动”的教学策略,采用演示激情、现场采访、情感体验的教法,努力构建生活化和活动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在亲情的感染和包容中获得内心的共鸣和感悟。

  三、流程的规划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悬念引探——多边互动的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爷爷奶奶的故事

  课一开始,我会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说说自己的爷爷奶奶。”随即在黑板上板书“爷爷奶奶”。并进一步引导:“说到自己的爷爷奶奶,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在你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会结合自己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可想而知会很轻松、愉悦。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会总结道:“看大家谈得非常高兴,这是爷爷奶奶带给我们的。那我们怎么来让爷爷奶奶高兴呢?”总结过程中,我会完善板书,分别在“爷爷奶奶”的前面和后面,添上“让”、“高兴”。

  【意图: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再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叙述,就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个平台上,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这才能使品德课堂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轨起来。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有吸引力,也真正体现了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

  (二)悬念引探——老人心思我知道

  本活动环节将分两部分进行。

  1.猜一猜

  那么,怎么能让我们的爷爷奶奶高兴呢?此刻,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出示书上P66三幅情景图,让学生猜一猜书中爷爷奶奶的心里都想些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的叙述,他们已经对爷爷奶奶的心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仅仅局限在表层。我会引导:“看来理解老人的心思既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用心体会了。”此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认真观看,细细体会:夜深人静了,对着一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爷爷奶奶此时此刻在想什么?通过学生的种种猜测,学生们终于明白,其实老人们对晚辈的要求并不多,他们渴望有一份亲情,无论孩子们的工作有多么的繁忙,也应该想到家中还有老人在期盼他们的问候和探望。

  【意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尤其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来启迪人生,引导成长,塑造未来。有位教育家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鲜艳的色彩,生动直观的图画及影像资料能强烈地刺激视神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在起初觉得猜老人的心思是很难的,通过书中图片的引导,化难为易,拉近了孩子与老人心灵的距离;看《常回家看看》公益广告使孩子们的心灵深受震憾,孩子们渐渐深入了老人们的内心世界,学着换位思考,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理解老人的心思,用心去感受老人的情感需要,唤起孩子最真切的感受。】

  2.解一解

  应着学生的猜测,本环节便进入了第二部分:解一解。我会这样引入:“其实,每一位老人不仅对他的儿子、女儿,特别是对他的孙辈们有很多心里话想说。现在老师就来读一位老人写在养老院墙壁上的一首小诗,从中你来听一听,老人对你们有什么期盼。”随着舒缓的音乐,我将深情朗诵课文第68、69页的诗歌,用诗中朴素的语言和孩子们一起回味老人对孩子的关爱和一生的辛劳与付出。在朗诵结束时,我会问学生:“听了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吗?脑海中忆起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爷爷奶奶渐渐老去,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去关爱爷爷奶奶呢?”此时,学生的心弦被拨响,那份对于家人割舍不掉的亲情将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意图:“受之于内,发之于外”,学生的真实表达证明了“情到深处理更明”的效果。当他们把自己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想为爷爷奶奶做的事倾诉后,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在经历、在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版)中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本环节体验性的活动形式,更加深化了学生的感悟,达到了涤荡学生心灵的效果。】

  (三)多边互动——行动起来敬孝心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内心都有了一份想为爷爷奶奶做点事的愿望。我也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同学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体现。想为我们的爷爷奶奶做点事吗?那就让我们先制定一个“为爷爷奶奶服务一次”的计划吧!”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发放的“为爷爷奶奶服务一次”计划表,并希望学生能不但把计划落在纸上,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上。最后,我还会带领学生跳出文本来看文本。

  【意图:品德与社会作为一种活动型的课程,我们要以真实、多元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空泛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说教与训诫融化为学生自主的“亲历习得”。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眼里才会有意思,而在教师的教学中才会有意义。计划表的制定与实施,不但让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也让本课的教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的课堂”。】

  四、板书的设计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节课的教学以“情境激趣——悬念引探——多边互动”为明线,穿插其中的暗线是“了解——理解——孝敬”。明线是教师的教学流程,而暗线则是指导学生去“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方法与策略。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我将突出学生学的部分,将“了解”“理解”“孝敬”用一颗心串联起来。这样,在做到简洁明快的同时,也给予学生一个暗示——有一颗爱心,有一颗时时刻刻想着爷爷奶奶的心,我们的爷爷奶奶就会高兴,正切主题与课题。

  结语: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有一个主导的观念和认识,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完全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三个活动的设计遵循孩子认知的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升华,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让他们在亲情对话、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机地融合。

【关于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合集六篇

2.关于说课稿三篇

3.关于劳动者的工具说课稿

4.《报任安书》说课稿

5.《春风》说课稿

6.《师说》说课稿

7.《民族》说课稿

8.《带刺的朋友》说课稿

9.合作跑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