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 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
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六、布置作业。
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的一轮复习课。
我通过对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背景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此设计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最后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化学高考说明中强调:要借助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应用一定的化学思想方法;并适当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背景
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分析: 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是每年高考的热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一轮复习,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构——性的关系,体会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接下来我根据教学理念和高考说明以及教材分析,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会用元素周期表去推测和判断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学习方法。
2。 让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与特殊的学科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感悟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严谨求实、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通过知识线、素材线、能力线、活动线四条主线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复习课的引入
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周期表的编排呢?”,这样设计,可以借助鲜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周期表结构及应用的复习种,让学生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落实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二:周期表的结构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反馈练习五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一,其中的第一小问主要借助氧元素考察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具体结构,后两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整体把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不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其中包括周期的种类及每个周期的元素种数,族的种类及每族在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与归纳的学习方法,落实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和强调:同主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和同周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顺序,以及镧系锕系出现的.位置,这个时候问题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由反馈练习进行落实,三个题分别考察了周期元素种数,族的排列顺序,周期表的结构,针对性强,在落实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环节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迁移应用—反馈练习六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为两个主方向,总结出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到特殊的化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接下来第五步,迁移应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元素性质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为研究物质结构,发现新元素,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间寻找耐高温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在金属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此外,人们还利用周期表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最后是反馈练习,通过对制冷剂相关性质的考察,让学生学会应用元素周期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元素周期表的社会价值。
六: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说课稿 篇3
本月视导工作已经结束,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体育组多次教研,集体备课,不断修改教案并进行试讲,并最终确定了课时计划,在此过程中收获颇多,现做一小结。
一、 集体备课,效果显著
在每一次试讲前,我们都会在组里进行说课,每次说课大家都会提出一些好的方法、建议,对教案进行补充修改,这些方法、建议打开了我的思路,充实了我对本课的设想,使我不断有了新的练习设计出现;试讲后,领导教师又会在一起对本次试讲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使我的课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观念,都会产生无数的交集和碰撞,而每次碰撞所迸发出的火花,都会激发我的灵感,使我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我深深体会到集体智慧所带给个人的启发和力量。
二、 逐步改进、稳中求变
第一次试讲时,根据本年级学生技术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原地运球。此环节设计了3个练习,前两个练习分别复习高运球和低运球技术,第3个练习把前两个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两种运球方法不同的触球位置和发力位置,同时为了克服学生低头看球的问题,在运球的过程中,让学生随时报出老师手上做出的数字,既提高动作熟练程度又增加趣味性。
二、行进间运球。此环节设计了3个练习,第一个练习6米往返直线运球,让学生体会行进间运球手触球的位置;第2个练习运球距离增加到10米并和原地运球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运球时从前进到静止和从静止到前进不同的'手法,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运球到终点后捡起地上的沙包再返回;最后一个练习内容是学生站成一队,每隔一个人拿球,做集体曲线运球,中间如果出现失误,则失误者和同伴一起退到队伍最后继续练习;练习完后安排了一个课课练内容:立卧撑。
通过两次试讲,发现了几个问题:1原地运球练习时成两列横队,队伍拉的太长,不利于教师观察指导;2行进间运球捡包时学生为了求快出现扔包现象且动作变形;3曲线运球时集体走统一路线,无球同学在此练习中无意义;4课课练的立卧撑练习与教材脱节;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集体说课时,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最终做出了以下修改:1原地运球改为V字形站队,这样便于老师的观察指导;2行进间运球改为到终点后先原地运球,听口令后统一捡包返回,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因为求快而扔包或动作变形的情况;3曲线运球改为无球学生站成曲线,观察同伴动作是否正确或出现失误,有球同学则绕其行进,如果中间运球失误,则该同学出列排到队尾继续;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各有任务,且相互配合,能起到较好练习效果;4课课练内容改为增加辅助教材推铁环的分组练习次数,这样可以起到增加运动量的作用,且学生爱动爱练。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改进过程中,通过说课评课,对教案设计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其实这个过程本身不管是对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提高,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年轻教师汲取了老教师宝贵的经验,同事之间也分享了集体的智慧,大家对教材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说课稿 篇4
一、课标教材简析
《借生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家庭中很平常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他一只布熊。而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在这一天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易懂,体现了母女真情。按课标要求,本课在全册中有“巩固识字,能用学到的识字方自主识字”、“朗读课文,能提出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并能讨论解决”等作用。
二、理念设计
1、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主动关心身边亲人的思想感情。
2、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首先初读,谈整体感受,接着听读,找感受最深的地方谈;然后悟读,说自己的思考;最后背读,感受亲情的感人)。
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觉探究为基础,大力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生字,读懂故事,从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反旁各食字旁两个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学会讨论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领悟到要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①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②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四、说教学策略及准备
(一)、教法
1、读中悟情: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
2、情境激发: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切合本文的特点;
3、诱导点拔:低年级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的能力较弱,所以教本课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及时点拔,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二)、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巩固识字:本课为最后一单元的课文,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巩固。
(三)、课前准备:
1、《生日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2、要求学生问问家长什么叫生日,记住父母的生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一起轻声合唱歌曲《生日快乐》,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你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在你自己生日的时候,你们希望是什么”?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过借生日的事吗?(出现课题:借生日)
3、看了课题,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兴趣。学生爱过生日,而借生日学生没有听说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提出自读要求: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注意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反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展示自学生字情况,开火车读词语,最后反馈。
在学生产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后,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和读通句子的要求,学生会积极主动,愉悦而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让学生划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这样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创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提出:(1)妈妈真的把生日忘了吗?
(2)小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
(3)妈妈听到小云把生日借给她,会对小云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体会妈妈对女儿的爱,感悟小云孝敬父母之情。同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后去积累预感,感受语言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提问:1、读课文后,你们觉得小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们能说出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2、小结: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精心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爱我们。因此,我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小云一样,多关心妈妈爱自己的妈妈。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想象,进一步深化认识课文内容,让学生再次感悟母爱那份情。那份感恩之心。
六、拓展训练,活跃思维。
1、 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2、 做一做:亲手制作一张卡片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这个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同的载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课文融合,从而化为实际的行动,也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体验和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借生日
小云————妈妈
(爱)
板书简洁,形象生动,突出主题,以爱为图案,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又形象去点明主题。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