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2-26 13:20: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3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语法新授课,主要是学习由关系代词who,which,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要求学生认识定语从句,了解定语从句的结构,并能熟练的运用定语从句。从历年的中考真题来看,对于定语从句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单选题、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中,当然还有就是从作文之中体现出来。所以定语从句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辨认出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趣味和实用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出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难点:当who,which,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动词的宾语时可以省略。

  四、教学方法:

  课上我借助多媒体,结合竞赛形式,力求使枯燥的语法生动趣味化,帮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句子,说出特点差别,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语言规律。多鼓励学生,尽量弱化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学生敢于张口,培养自信增强语感。

  五、教学过程:

  Step1.师生互相了解(语言点:who, that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教师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位同学,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描述寻找这位学生以这种方式主动与学生相识。

  (2)教师边听不同的学生描述边寻找被描述的学生,同时,适当板书学生所说的描述人物的话语。

  (3)教师找到第一位被描述的学生之后,请学生注意黑板上的句子,启发他们将这些短句连成长句。教师先示范用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o, that连接这些句子,然后让学生总结规律并模仿将黑板上的句子用关系代词连起来;学生再用定语从句继续描述其他同学,以此帮助教师找到更多不认识的学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了学习情境中,可以有效减轻学生们的学习焦虑感。这种师生互动也容易快速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在导入定语从句时,我没有先将语法概念告诉学生,而是直接呈现定语从句的用法,不仅直观清楚,省时高效,也锻炼了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Step2.猜谜语(语言点:which, that 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教师呈现一些用定语从句写成的谜语让学生猜测,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并说出which和who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区别。

  (2)教师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演示主句与定语从句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并请学生仿照这些句子用which和that 创编一些新谜语,让全班共同猜测,教师给予必须的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大黑板上和小黑板上的两类句式,不仅能发现which和who的用法和区别,达到快速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的目的,也进一步增加了探究所学语法的兴趣。创编谜语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并由此开始了下面的连句活动。

  Step3.看图片谈论人与物(语言点:练习用who, which或that将短句连成定语从句,了解主从句的位置关系)

  教师呈现一些标有文字注释的图片,引导学生将图片上的短句连成定语从句,并用动画效果来显示正确语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法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情景展示,巩固和扩展所学语言,图片注释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支持。注释句子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有新的挑战,使学生乐于实践,不怕出错,边学边用,通过前面的这些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定语从句的概念和用法,学生们基本上能归纳出来,从而加深印象。

  Step4.做调查“what kind of music/ musicians do you like/ prefer?”(语言点:用定语从句进行交际来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完定语从句的概念和作用法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what kind of music/ musician do you like?” “I like/ love music/ musicians that/ who”来谈论自己的'爱好,在讨论的同时用定语从句记录小组中其他人的爱好,最后向全班同学做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几步中已经对定语从句有所了解,这一步适时地通过做调查让他们表达出完整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来。加强巩固,在表达过程中,学生的语句会有较多扩展,教师可以走到各组中间给予适当指导。为下一步写作做好铺垫。

  Step5.写调查报告(语言点:用定语从句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将上一步的调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总结前一步的活动,并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Step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这一步是整节课的升华,能够用一节课的时间既完成语法的落实,又有梯度地将听说落实到读写上,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有效避免了枯燥、单调的讲解和练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这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结构清晰,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脑网络,领略网络的神奇,真正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本节课的设计把握语文内涵,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其中。

  我设计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认知目标:

  1、能读、写11个生字,了解组成的新词所表达的含义。

  2、能知道信息高速路就是网络,了解到网络为人类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便捷。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网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深入地学习课文,以及自己的实践操作,感受到网络是现代人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激发他们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能力目标:

  1、能自己上网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他们搜索信息的能力。

  2、能把找到的资料在班里进行交流,培养他们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捷。

  教学难点:

  使他们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就运用网络的本领。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称网络为信息高速路?

  2、网络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什么帮助?

  教学策略和教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的“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直观演示,激发学生们的对网络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兴趣被你吸引了,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想看,想知,想学的愿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运用“网络能使我…… ”来说说话。我通过这样的手段既使学生们深入地阅读了课文内容,每个人都参与到了读文章,找句子的过程中,还使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来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从而也解决了这篇课文的主要问题:网络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什么帮助?把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培养了他们探究的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精选】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三篇

2.夜莺的歌声说课稿(精选3篇)

3.《春风》说课稿

4.《师说》说课稿

5.《民族》说课稿

6.《报任安书》说课稿

7.数学说课稿

8.《分数除法》说课稿

9.《水》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