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如何在本学期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此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第二版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提高现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材,本书内容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一方面,该教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更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材能够尽全面的反映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课程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总共十四课内容:第一透视经济现象;第二投身经济建设;第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四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属于: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教学难点属于第四单元。
(二)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运动大量的实例、名人名言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等进一步强调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程教授为主,多媒体教授为辅,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难点问题,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现状,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也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适时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
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
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我遵循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加强优秀传统教育的神圣职责而确定的。
3 .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蹇叔的真知灼见为线索,把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得有条不紊。鉴于此,我把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把握文章思路上,至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就适当点到为止,不做过多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将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因为第一段提示全文的脉络,可以理清文章思路,促进学生精读课文。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交流式结构,即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讨论、辩论和交换看法的过程中,解决语文教学要点、难点、重点,并做到集思广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求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激烈的,紧张的、思考的动态性学习环境中,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交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也正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的特点。其优点是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教师作为学长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采用互动式的教学结构关键是要我们语文老师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去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其特征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其他材料,但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有大纲教材为依据。英国有句谚语:Doubtisthekeytoknowledge.(问题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爱因斯坦得出结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模式。在这节课,我将建立开放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多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阅读包括以下环节:导入—感知—设疑—研究—讨论—表达创造—总结评价,环环相扣。在教学内容上我做如下安排:研读第一自然段—-归纳全文内容---总结文章思路。
3.使用CAI课件,优化课堂教学。由于CAI课件具有投影片所没有的动态变化,而且操作简单易行又灵活自如,真正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CAI课件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功能节省了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很好地解决了课堂知识容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课时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将“交流互动”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研究,边思考,边提问,边交流,边创新,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认知理论中的格斯塔学派认为,教师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问,把关键性的东西放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显露以便让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掌握问题,而问题的难度还可加深。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理论依据
导入
新课 上课了,我自称是秦穆公,先简介相关历史、
地理知识,以及杞子密报袭郑的这一时代背
景。“我”说:“朕要向蹇叔讨教,不知老爱卿
意下如何?”请同学们扮蹇叔,回答:“此行是
胜是负?”并出示地图。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为研究性学
习埋下伏笔。
启发引导的
原则
感知 一石击开千层浪,学生纷纷以蹇叔的身份,预
测秦军东征的发展趋势,分析原因。班上不乏
军事爱好者,至少会推出以下情况——“志在
必得”“战线太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运用猜想后再验证,让学生打开课本,
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正音。
教会学生运用
推断的方法
培养思维想象
能力
体现了兴趣
性、互动性
创造性相
结合的原则
设疑 就第一自然段分析蹇叔是如何论战的。
师展开课件(讲明学习的方法,把全班分为
若干小组,由小组代表发言)借助课件进行
总结,了解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全文脉络 培养学生筛选
信息的能力
教会学生运用
分析的方法 体现了教师
为指导、学
生为主体的
教学原则
研究 我出示八张图画,请大家浏览全文,
根据课文推测人物的姓名、画面内容。
在关键处我加以点拨。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我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
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加上小标题,给八个场面排序,最
后一个场面我点拨:秦穆公此时会对蹇
叔说什么?借以分析秦失败的原因;
师生共同补充细节,水到渠成总结出文
章结构图。
纠正学生拿着
译文学习文言
文的方法,
突破了教学
的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
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直观性和抽
象性相结合
的原则
体现了高难
度与螺旋式
的认知方式
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板块之二:深入研究,提高阅读能力
讨论 乘热打铁,提出问题:
“这场战争中谁是正义的一方?”
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
我将把辩论会引入课堂。同学们进一步细读课文
充分利用注释找出依据,轮流发言,互相争辩,
在争辩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
我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所得,鼓励学生修正他人
观点。我将引入物理学科“参照物”一词的定义
对同学们的发言仅做简短的概述或转述点评。
整个课堂营造为自由和谐、活泼而又严谨的
学术氛围。
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积极进行角色参与,
设想“如果你是弦高,你将会怎样去做?”这
样,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思维与古老文化相碰撞
让“古老”的语文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让古老文化焕发出青春。
通过学生自己
动眼筛选,动
脑思考,动口
讨论,动手圈
划去掌握知识
实现知识内
化,把蕴藏在
知识中的智力
因素转化为智
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求
异思维和逆向
思维
体现了教学效
果自我评价原
则和差异性教
学原则
表达
创造
要求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创新的问题。让学生
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主旨,写作特色,乃至
一句话,一个词的选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我将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作出点评,充分肯定
同学们的研究战果;对有些争议较大或较难的
问题,我提供背景资料而不做出结论,留下教
育空白之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
情。并推荐相关书目,便于学生课后查阅研究,
尝试撰写小论文。
培养学生发现
探究、解决问
题的能力
渗透性原则
总结
评价 如果说前面几个环节是“画龙”,那么,本环节
则是“点睛”。“请找出描写战争场面的语句。”
(发现只有一句。)引起学生的思考后,
我点拨:与已经学过的课文《曹刿论战》相比
较,了解文章的思路。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左传》的显著特点是:写战争时重在揭示决定
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
突出教学的重
点,深化学生
对问题的思考,
升华学生的思
维
温故而知新原
则、举一反三
作业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
师补充)布置作业:
1. 自行归纳本课文言常用实词;
2.根据课文创作剧本,排演话剧培养学生的
发散性思维,
为下两节课
铺路搭桥。
信息反馈原则
最后,总结这种设计的一些特点:全新引入,突破时空;课堂提问,体现层次;总括板书,突出结构;学生研究,便于渗透;积极辩论,解放思维;课堂教学,体现方法;及时反馈,举一反三;课堂内容,课外延伸。
教师激发动机讲明指导讨论组织引导布置
活动创设情境方法研究释疑辩论评议作业
学生确认目标掌握方法研究质疑辩论综合引申
活动展开联想研究解答小组交流创新归纳发现
学生心发展联想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概培养举一
理发展定向注意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括能力反三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的。其实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一)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二)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试商的原理。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在本课时中我联系我校开展的“名家名作伴我成长”读书活动创设了读书日分书这样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吨作交流的空间。两道例题的教学前,不忘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也是新课程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同时也是初步检验计算正确的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1(1)中通过92÷30为什么要商3和商要写在哪一位上?并通过演示直观图进行点拨来帮助理解。例1(2)中结合学生商位置的错误,来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并让学生说一说检找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在纠正错误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计算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最后出示了“张大叔家的小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100千克的饲料够吃几天?还剩几千克?如果小猪一天吃40千克呢?”或“有500吨货物,每节限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鸟语为线索,作者通过插叙的方法,回忆了乡村中云雀、麻雀的叫声,记下了作者所见识到的人们为追求鸟语而作的种种努力,用都市中散步时突然听到鸟叫声的感动来表明:人们正在为生态问题而做的不懈的努力。最后爱人的那句:“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实际上一语双关,既指月亮出来了,鸟儿归林了,也指经过人们的努力都市中的生态环境开始有了好转。整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品味文章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导入新课
我的家在农村,门前有一个大大的池塘,一到夏天,池塘里开满了莲花,鸭子在莲梗间跳着优美的芭蕾。周围是大片的农田,屋子的四周有我亲手栽下的22课枇杷树,三九时节树上便会挂满白色的粉粉的花,来年的端午前后树上便会挂满果子,那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儿争吃树上的果子。你们说老师的家乡美不美?
(二)分析课文 比较两种生活
问题1、
文章中也有两小节是写乡村生活的,请你找出这两小节,大声地朗读这两小节,用这两小节的内容为老师的家乡增彩。
[明确]
这里主要是文章的第8、9两小节,要注意文章对云雀、麻雀的细节描写。如:“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她”“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鸟语花香的乡村生活的美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几幅关于鸟的图片,找几支关于鸟的声音的音乐增强学生的这种感受。
问题2、与老师的家乡相比,作者生存的大都市是怎样的呢?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般大都市钢筋、水泥、铁笼子的生存环境来描述作者的家乡。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作者的家乡有鸟声,理由是和爱人一起散步听到鸟声,那么老师就由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2—5)小节体会“新修”、“突然”、“一惊”、“最真切”、“几分感动”、“喜形于色”、“提神、镇痛、疗伤”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这些词表明了都市中这几声鸟叫声来之不易。
问题3 、让学生说说喜欢作者家乡还是喜欢老师的家乡。
[明确]学生会分为两派,一派倾向于都市生活,因为都市生活现代。一派倾向于乡村生活因为它美丽、它贴近自然。
(三)分析课文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
问题1、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是怎样的?
[明确]让学生结合本文谈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活是怎样的?
当然是“繁华大都市中的悠闲乡村生活”
问题2、人们为追寻“鸟语”作了怎样的努力?
[明确]1、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
2、建人工的鸟语林
3、养宠物鸟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在其中享受到的乐趣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问题、文章的第五小节说“鸟语具有提神、镇痛、疗伤的作用”,从文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例: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五)结束全课
这么皎洁的月色,这么美妙的鸟语,让我们也一起来三个步。如果没有鸟语那是多么的冷清,好在“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让我们都来一起为之而努力吧!
向晚时分,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
这是一座新修的穿越城市中心的公园,狭长,半自然,依水筑路,颇具水乡特色。突然听到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我一惊,这是我今年也是近年以来听到的最真切的鸟语。如此近距离,不能不让我生出几分感动。
“是什么鸟?”“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爱人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完全不像久病后的康复者。显然是鸟语的作用。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鸟一生中都在歌唱,不管发生什么,即便在呻吟,也不放弃,直到翅膀化作泥土。
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
最有乡土情结的要算俗称叫天子的云雀,也叫云燕。光名字就很光彩,很动感。灵如雀,形似燕,飞入云,叫满天。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随着吱嘎吱嘎的叫声满天荡漾,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它,又怕因为速度太快看走了神,先是辽辽远远地叫,然后一动不动地定格在那儿,像依附着什么,只把一双翅膀扇动。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唧唧喳喳的麻雀,语言简短得像方言。麻雀小,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成群结伙,吵闹声不绝于耳。麻雀的叫声与赶秧雀的姑娘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稻草人的音乐天地,也是原野的一大景观。
鸟语给我们幻想,让我们迷惑。鸟语的情感,鸟语的色彩,使我们始终无法穷尽其奥妙。
对鸟语的模拟,大概是艺术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条通幽的曲径。刘天华是一个用手指抵达鸟语的高人。他创作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是解读鸟语的一次尝试。两根弦,流淌出山与鸟的和谐之源,天籁之音。在鸟语的招引下,我们感受着乐曲音色的听辨和情绪布陈的风景。空山之空,乃是充盈万物的无穷之大。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我到过武汉东湖边的鸟语林。那可真正称得上是鸟语天空。那些悦耳动听的鸟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鸟语斑斓,直让人顺利地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你看,那么多鸟的花冠,鸟的羽毛,鸟的翅膀与它们个性迥异的叫声相得益彰,成为大自然天造的杰作。以鸣禽为亮色,组成了一个偌大规模的歌剧院。丹顶鹤、绿孔雀、白鹳、红腹锦鸡、金雕、乌雕,还有来自异国的金刚鹦鹉、黑天鹅、火烈鸟……全都云集于巨大的鸟类活动网之下,又不舍其飞翔的自由。我十分欣赏鸟语林的设计宗旨:既求鸟类生态环境,又求造园艺术精美。走进鸟语林,你不能不萌生与鸟们交流的意想与欲望。
众多的鸟语,就像润物的细雨,构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启蒙教材。鹧鸪喊雨,喜鹊报喜,布谷催耕,雁过留声……鸟语的涉及面和包容量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人间四季,天下六合,鸟语,原来是会歌唱、会飞翔的星辰。
或许生态是一个矛盾体。正是一些矛盾的自然消长,才构成了万物生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我们行走着,月亮出来了,爱人说:“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
【【精华】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