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6-22 02:23: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九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特点。

  2.能独立识字,区别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向大家展示自己课外学习所得,展示与同学合作办的墙报以及其他有关记录“六一”活动的内容。

  课前准备

  1.课堂小练习。

  2.生字认读卡片。

  3.“辩论会”的活动主题牌。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六组词语的共同构词特点:重叠形式相同;都是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构成的。

  1.请学生自由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哪些相同之处,再读读这些词语,注意把握这类词语的朗读节奏。

  2.照样子说词语。

  大大小小──(大小)多多少少──( )

  深深浅浅──( )高高低低──( )

  长长短短──( )粗粗细细──( )

  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a.自由练读四组同偏旁的字,说说每一组中的字有哪些相同之处。

  b.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这些字词的意思。

  c.通过组词的形式,认读记忆八个生字。

  d.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识记。

  2.我会填。

  a.看题目,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干什么。

  b.仔细读读每一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c.独立完成练习。

  d.四人小组交流互改,有不能确定正误的,提出来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3.我会读。

  a.自由练读。

  b.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懂得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

  c.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d.交流该怎么来读这首诗,再自由练读。

  e.赛诗会──看谁读得最好。

  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请一位学生把教材提供的材料以第一人称讲述,并向全班同学求助。

  2.小组讨论:他应该怎样做,为什么?

  3.集体交流。

  4.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老师小结。(两种情况:一是把小龙的名字记下来,二是不要把小龙的名字记下来)

  5.小小辩论会。

  a.学生按观点不同分成两队,先分小组讨论搜集支持本方观点的理由,再在本队中确定三位辩手,帮助他们准备发言。

  b.双方辩手陈述。

  c.自由辩论。

  d.老师小结。

  展示台

  1.请学生,了解公民的概念。

  2.让学生说说作为公民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小结,并启发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4.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已经为集体、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如果有实物可以展示并做介绍)

  5.再想想说说还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做些什么。

  6.展示自己或几个人合作的关于记录“六一”活动的内容。

  建议这次语文园地教学用2课时,其中口语交际用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 时,( ),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 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 答 评 论

  爱因斯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习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习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习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函数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函数解析式法。熟练解决这一问题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完全突破。

  1.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例题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已知解析式,再研究函数。而如果没有给解析式,能不能求出解析式呢,这节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用待定系数法可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而对于一次函数,只需要确定两个系数就能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的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基本的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尚可,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认为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一直反复疑惑,并且对于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主要是因为系数的个数所以决定了需要的条件个数。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进而推广利用给定的'信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画出一次函数的四种类型的图象,要学生判断k和b的符号;通过符号确认所在的位置,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初步体会从数到形的思想。

  2、讲授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画出y=x+3图象后去掉解析式,抛出问题,如果给出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何求出函数图象的解析式,学生思考。

  以教材例题为主,讲授待定系数法的四个步骤,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想到找两个点,求出k和b就可以。学生能根据给的两个点的坐标代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且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和b,知道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求出k和b,也就是需要找两个条件,实质上就是找两个点。如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找到两个点,并总结归纳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3用课件呈现多种题型:图象、表格、点的坐标,分别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纠解题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加深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加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反思。目的巩固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步骤。总结主要涉及的题型提高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规模日渐扩大,但是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校大多数学生没有环保意识,有随手扔垃圾的不良习惯。不懂得有些垃圾的回收利用和随意丢弃垃圾的危害。为了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认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决定开展“变废为宝,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人员和事件:

  班级全体同学,分小组进行手工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学生用行动呈现报纸其它用途,能再次开放、利用废旧报纸价值。

  2、能力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收集整理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改变学生随意丢弃垃圾,不爱护环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创造意识。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处理好生活垃圾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有所创造

  教学准备:

  旧报纸、胶水、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流程:

  一、导入

  1、谈一谈自己对废旧报纸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

  2、了解报纸制作流程。(出示课件)

  3、每张报纸来之不易,凝聚了很多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不能轻易扔掉。

  二、课堂活动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废旧报纸,给学生提出要求并给予方法指导。

  (1)阅读报纸,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有用的剪下来。

  (2)把剪下来的内容制成版面展示,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可以粘贴到日记本中收藏。

  2、根据内容,确定主题。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制作小组,推选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成果展示。(谈收获与感受)

  4、评选优秀作品加以点评。

  5、出示图片场景,对废旧报纸的价值再次进行开发利用。(利用剪裁后剩下的报纸。)

  三、拓展延伸(给垃圾二次生命)

  1、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创新欲望。

  2、同学思考、交流

  如何给垃圾二次生命?

  四、教师寄语

  张张报纸生不易,凝聚心血与智慧,

  认真阅读莫抛之,动脑想来动手做,

  再次开发其价值,变废为宝真好玩,

  你我都来试一试,节约环保显智力。

  只要大家齐努力,美好环境属于你。

  五、课外作业

  1、进一步搜集报纸的相关资料。

  2、制作一件变废为宝的手工作品。

  附:综合实践课活动记录表

综合实践课活动记录表









学校:?? 年级 班? ? 年? 月? 日




?? 年级 班









实践活动内容:









组 长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承担的任务(人员分工)












































活动记录(记录人: )









设计主题:









活动用时:









成员参与情况(纪律、表现等方面):

































活动收获:





















努力方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那个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把握表现那个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奴仆----是什么意思?(旧时在主人家里从事杂役的人)

  出示: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自由读

  读了这句话想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名叫那个人的人在落水了被人救起后的感激之词。)

  2、再读这句话,你能读懂这那个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这样立誓感激救命恩人吗?为什么?你会怎样表示感谢?

  3、如果此时救命恩人需要你做的只是保守一个秘密,你会答应吗?你会怎样对你的恩人说?发誓呢?

  万一以后这个秘密能给你带来好处,比如说是金钱,你还能保守吗?你为什么这么坚定?

  4、好孩子!同学们,他的回答让你们想到了哪些词或话?(恪守诺言、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是那个叫那个人的人他能像你们一样恪守诺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九色鹿》。这个故事老百姓爱听,也爱说,因此世代流传。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告诉老师,现在你最想干什么?

  捧起书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不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自由读书,可以引导学生真正会读书是要读进故事中,自己的心要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例如读到九色鹿的话,你要感觉自己就是九色鹿;读到那个人的话,你要走进字里行间去揣摩他的心思、语气。这样读就叫用心读书,也只有这样用心方能读出味儿。)

  2、读完故事,你们一定有特别想说的话,来,一吐为快。(生说。)

  三、细读品味

  板块一:那个人的见利忘义

  1、

  在金钱的诱惑下,那个人忘记了曾经立下的誓言,反而带人前去捕杀恩人--九色鹿。他的行为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一个人如果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那他的灵魂就是肮脏的!卑鄙的!

  2、出示:图、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

  瞧,这个灵魂肮脏、卑鄙的家伙就在九色鹿的眼前,面对刚刚还信誓旦旦、赌咒发誓,可一转眼就出卖自己的小人,如果你是九色鹿,此时内心会怎样?

  过渡:来读读九色鹿的话来表达一下心情,好吗?

  赛读后齐读九色鹿的话(引导学生,表达气愤并不是一定在于声高,而在于发自内心。)

  板块二:九色鹿的美丽、善良、勇敢

  1、出示:九色鹿图

  过渡: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朋友--九色鹿吧!

  出示:填空:这是一只______的九色鹿。(美丽、勇敢、善良)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说全后出示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2、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其它同学如果听出来了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

  其它同学想试试吗?选一段自己练练。

  不同感受的分批站起来读。

  3、面对那个人愿做奴仆的誓言,九色鹿需要吗?

  它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它唯一的要求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只要

  就)

  它为什么只需要这些?

  4、既然救人给九色鹿带来这么大的危险,那它为什么还要去救人、去帮助别人呢?(可以偿试讨论)(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肯定了自己,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此时有什么话想送给我们的朋友--九色鹿?

  板块三:再悟那个人的可恨、可耻

  1、出示:多么善良的九色鹿啊,它冒着多大的危险救了那个人,可那个人____见利忘义,为了金钱要取救命恩人的性命。

  填空。从竟然这个词读懂了什么?

  那个人可恨吗?可耻吗?

  2、出示: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大王啊!前些日子,他掉在河里快淹死了,我奋不顾身把他救到岸上。他为了感恩.甚至表示要做我的奴隶,我拒绝了他.只说别把我的住所泄露出去,就是报答我的最好方式.然后他就回去了。可现在他却这样恩将仇报,人类实在很虚伪啊。

  过渡:再读这番话,你的感受会更深!

  指名领读全班。

  板块四:善良的九色鹿面对死亡,还不忘劝人为善

  过渡:有人说,中国文字就像一杯热茶,越品越有味。一段话你读的遍数越多,感受也会越多,说不定还能读出新问题来呢!再读读,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1、圈点陛下、您

  提问:面对前来捕杀它的国王,值得九色鹿这样客气吗?

  引导学生默读6、7小节,抓住是出于无奈才捉拿九色鹿的;

  国王本来是受小人蒙骗告密时那个人没有告诉国王九色鹿救人的事。

  2、九色鹿对国王这样说(范读):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点拨:九色鹿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救自己(这是九色鹿说话时的智慧。)>>>老师引向深处:劝人为善)

  劝国王做个善良的人有什么好处?(体会:九色鹿博大的胸怀)

  3、后来,国王做到了吗?

  你怎么知道的?

  四、评价人物,写话练习。

  这件事很快在那个古老的国家传开了,人们都在议论九色鹿、那个人、国王、王妃。他们对四个人物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并从他们的事上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是当时的良民,一定也会参与这场讨论的。请你选择一人写几句话。(出示:很棒:对人物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他是怎样的人?棒极了:写明为什么这样认为?最棒:你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

  五、介绍故事的来源及敦煌壁画和故事的结局

  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

  故事结局:《九色鹿》的故事有很多版本

  ①说来也奇怪,当国王率军队回到王宫时,夫人的病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后来全国各地的鹿,都聚集在九色鹿住的地方,吃草饮水,平安地生活。而这个国家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②王妃的贪欲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被活活地气死。

  ③后来双目失明,生恶疮而死。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B案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诵录音带。

  2.生字、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朗读激情: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逐节朗读,想象动情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a、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b、以评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c、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d、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e、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f、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g、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h、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习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a、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b、练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课外作业

  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复习检查

  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

  出示填空,回忆内容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谈话启发,拓展活动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3.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以课文结尾句为开头句,也可以撷取课文中的语句编一首诗歌。

  展示交流,赏评作品

  1.由创作者介绍或朗读自己的作品,要求表现出自己喜爱、或赞美等感情。同学共同欣赏、评点。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0-18

教学设计方案08-15

教学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5-16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6-28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5

枣儿教学设计方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