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
【教学准备】
教师:
1、课件。
2、有关月球之谜的课外资料。
学生:
搜集有关月球的传说及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猜诗句。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关的诗句──出示诗句后齐读。
3、同学们可真能干,知道这么多的课外知识。读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吗?
(是啊,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句。)
4、月亮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月球”图片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月球之谜”。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本课字词,自由读(你能读正确吗)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找到,读正确。
3、指名读词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一轮多么明亮的圆月啊,我们用这一个词来形容她:皎洁。理解“皎洁”。
2、当这一轮明月升上高高的夜空,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啊: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自由读
3、理解“遐想”:出示“遐想”,什么是遐想?你知道人们关于月亮有哪些美好的想像吗?
(请学生说一说)
追问:你是从哪知道这些故事的?
对啊,这也是学习课外知识的好途径。
看了这么多的传说故事,再来看看这迷人的月亮,你有什么感受?
4、对着神秘的月亮,你有些什么美好的想像呢?
(听音乐,边听边感觉)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像。
5、再读第一句:
让我们带着无限美好的遐想,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朗读)。
6、是啊,月亮太美了,人们多么向往有一天能到月亮上去,看看吴刚和嫦娥,和他们一起遨游月宫。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无法登上月球,只能望月兴叹。人们多么想知道。
(出示三个问题,齐读)
7、指导读好问句。
(是啊,人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谜底。人们真想去月球看看)
8、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
1969年7月20日,是个值得全世界人类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月球,集中到了两个人身上。
1、介绍第一次登月的基本情况,观看图片。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宇航员踏上了月球,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3、指名读句子,出示图片和文字。
4、指名说一说:读这几句话,月球上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理解“奇异”)
5、指名读:
能读出奇异的感觉吗?──齐读。
6、欣赏月球奇异的景色。
7、月球的景色真是奇异啊!对比第一自然段中人们眼中美好的月亮,你有什么想说的?
8、带着这些谜团,我们再来欣赏月球奇异的景色。──齐读
五、初读三至八自然段
1、宇航员们从月球采回来各种标本让科学家们做研究,科学家们做了许多研究,那么,千百年来,缠绕在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解开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自由地读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月球产生了什么谜团?
2、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3、想知道这些不解之谜吗?拿出关于月球的科学资料,读一读并想想:读读这些资料,看能不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4、集体交流。
5、出示省略号。是呀,当我们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非常希望能真正地了解月球,解开月球带给我们的不解之谜。谁知却发现,月球带更我们这么多的谜团。
6、大家的资料都是不一样的,想知道其他关于月球的知识吗?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看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熹微、络绎不绝等词语。能用陶冶、哺育、络绎不绝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行到启迪,懂行了应该怎样做人。
3、通过学习课文,懂行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图画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提题谈话
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我的故乡有一口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多年来古井一直为人们提供泉水,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大的启迪,赞美古井无私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这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有些句子的意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同探讨。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遍,借助字典识字和理解词语。
3、通过自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读准字音,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练读。(卡片)
rǔ bǔ táo yě qiàn
乳 汁 哺 育 陶 冶 歉 意
luò yì xún chóu
络 绎不绝 年过六 旬 报 酬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熹、暮、瘸、酬、歉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
5、训练区别形近字,不要写错字形。(出示小黑板)
熹( ) 暮( ) 绎( ) 歉( ) 冶( )
喜( ) 幕( ) 译( ) 谦( ) 治( )
6、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
启迪、无所求、年过六旬、微熹初露、络绎不绝、暮色降临、相依为命、难以估量。
7、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8、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归纳。
(1)古井像母亲一样哺育乡亲们。
(2)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古井来取水。
(3)乡亲们长年帮助老人担水。
(4)不收报酬老人歉意。
(5)乡亲们用古井作对照。
(6)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
根据每个自然段意思给课文分四段。(学生试分,教师检查)
9、范读课文。
10、作业 练习
(1)区别字形,比一比并组成词语。(出示小黑板)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经过初读课文,学会了本课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及给课文进行了分段。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读课文来进行课文分析。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挂图。先同学们观看。提问:同学们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画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一口水井,和来担水的人)从图画中我们看到这口水井就是我们课文中讲的那口古井。(板书古井)。提问:古井是什么?(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这一段讲了古井的一些什么?(古井的位置,井水清凉可口)这口古井与村里人们的密切关系?(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作者用了怎样的比喻来赞美这一口井?(板书:温情的母亲,甜美的乳汁)这里是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出示卡片:母亲乳汁哺育这里是借物来比喻人。(板书:以物喻人)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一段写人们到古井取水的情形,从哪些方面进行叙述?(1)从时间上看,取水人多,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从微熹初露到暮色降临)(2)从人数上看,取水人从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络绎不绝地闪过)闪安形容挑水的人过得快,还一个接一个。(3)从听到的声音看,取水人多。(挑水的工具发出的响声,象刚下过一场春雨)。同学们请思考来古井取水的人从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板书:取水人多,络绎不绝)提供的水是怎样的水呢?(板书:提供生命的泉水)。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井给我们提供的水是生命之水,这么多人都要饮用她这说明了什么?(板书:以水养人)出示卡片,学生读词语微熹初露,暮色降临,一支支,络绎不绝,湿漉漉。
教师小结:取水的人多,说明古井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离不开古井。因此,作者用温情的母亲、甜汁、哺育来比喻。她提供的水是生命的泉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过渡谈话:故乡的古井,不仅为乡亲信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情操,还懂得了怎样做人。这些事在作者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讲古井陶冶乡亲们品格的例子。
3、同学们现我们来学习(35节)。请一大组齐读。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提问:在古井边每天都有一些事发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写了动人的取水场面,还有哪一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件什么事请思考回答(指名回答,讨论:村里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的故事。)这对老人遇到什么困难?在课文中找到有关内容,读一读,(遇到水的困难)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这一对老人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词语说明。(今儿明儿那个;长年不空,总是满缸水)提问:乡亲们这样做接受过老人的报酬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课文中哪句话体现出来?(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句话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讲人们不仅从古井中汲取生命的水,而且还把古井看作了高尚的典范,以古井的精神来帮助别人,表现了人们受到古井的启示,以古井为榜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帮助老人不要报酬,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从乡亲们帮助老人不要报酬,说明了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以她的美德教育了人。(板书:以德育人)
5、齐读课文最后两节。通过读后我们知道:文章更深刻地赞美古井的品格,使乡亲们懂得了怎样做人。提问: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抒发感情的?(先用不仅还赞美古井,让乡亲们懂得怎样做;然后用难以估量无所求来赞美古井无私和贡献。最后用离乡十七年还常想起古井的启迪,来赞美古井的品格。)
提问:作者从那口古井受到什么启迪?(启迪们怎样生活,怎样做)(板书: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6、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赞美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阗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样的品格,教育了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进一步写了人们把古井当作自己的榜样,深情地赞美了古井对人们深切的启迪。古井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无私的奉献着。(板书:无私奉献)
7、通过以上的讲读学习,和上节课同学们划分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讲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第三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第四段:讲古井给人们的启迪。
8、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堂练习
(1)用启迪、络绎不绝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温情的母亲 甜美的乳汁(以物喻人)
取水的人
提供生命的泉水(以水养人)
古井 络绎不绝
帮助老人 无私奉献
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以德育人)
不要报酬
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总分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表颜色等基本知识,感受地球的美丽,及其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明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责任保护地球。
2、学会课文生字6个,理解并积累词语;进一步熟悉部首查字法,能正确地确定部首。
3、正确掌握顿号与“和”的用法,回仿照力矩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地球概貌,体会地球的美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趣。
小朋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都住在地球上。你们知道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吗?(出示课题)
1)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知道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说。
2、听范读,想像地球的样子。
1)今天,我们来听听别人坐着飞船到天上看到的地球的模样。请你闭上眼睛,随着飞船去感受,认识我们居住的这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吧!
3、学生初读课文,总体了解内容。
4、读后反馈。
1)说说全诗有几节?
2)说说地球什么样。要求学生能点出“穿花衣”“大圆球”。“浑”的部首及意思。
3)指导朗读第二节。“啊”,体会当时的心情。为什么?
你从哪儿看到地球这个模样?
5、学习第一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明确飞船是什么,人们是离开了地球看地球,想像我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
6、学习课文生字。
1)读词。
2)形近字比较
牧 泊 摸 茫
放 拍 漠 芒
明确“牧”的部首和意思,其他字可适当扩词。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回顾课文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教师以朗读一、二两节引入新课。刚才我们乘着飞船观赏地球,可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可地球穿的花衣裳有几种颜色呢,为什么有这些颜色,这节课我们继续观赏。
1)生自由朗读,用“——”划出表示颜色的词,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不写“那绿色的地方,是公园、草地和花坛。”
3)思考:诗里所描写的颜色可以互换吗?
4)讨论:“和”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要用上顿号?(教师告诉学生)请学生举例说明。(说话练习)
这几节中,哪一节让你感觉时间有了变化?让学生体会地球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很漂亮。
5)指导朗读。
6)指导学生看板书背诵。
2、学习第八节。
1)齐读这一节,想想这节主要写什么,该用怎样的心情读。
2)联系前面所写的景色,想像将来的变化。
3、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尽情抒发感情]。
4、写话练习。
5、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绿色的森林、田野和牧场
蓝色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黄色的沙漠、白色的南极、北极。
灯光闪耀的城市、矿山和村庄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作业:
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