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六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练习3
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课后作业)。
2、能力训练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课后作业)。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牛说的话。
一、准备教具
多媒体课件、角色头饰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猜谜语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今天出大事儿了!你看,动物法官牛伯伯家门口围着一大群动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牛伯伯在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评理呢!生:老师,到底是谁在争论呢?
师:这个呀,老师也不知道啊!不过,牛伯伯给大家出了两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就知道了!
出示课件:
谜面1?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开口叫妈妈。
谜底——(头饰)山羊
谜面2?沙漠一只船,船上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呱呱。
谜底——(头饰)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就是:(板书)骆驼和羊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他们俩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
展示课件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带上头饰,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一齐朗读旁白。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要求:(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2)用序号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思考课文讲了骆驼和羊的什么事。
老师根据学生朗读时,读音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强调。
3、详细讲解各段落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他们俩有几次对话。
2.读第一次对话,思考:为什么骆驼说高好,羊说矮好
板书:骆驼 高
羊 矮
3.读第二次对话,说说第二次对话讲的是什么。(他们都要做一证明自己好。)
4.分角色练习对话,指导读出他们俩自信、互不服气的语气。
[这一环节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楚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通过骆驼和羊说的话,初步理解他们想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骆驼心里想,山羊啊山羊,你等着瞧吧,我会让你相信个子高才好的!于是它做了这样一件事——
请看屏幕:
课件(课文图一)
2、仔细观察,回答:骆驼把羊带到哪里?骆驼想要干什么?此时此刻它们分别会想些什么呢?
(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
(羊很不以为然地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
3、指导朗读(找出描述羊动作的词语)。
4、课件出示——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把羊带到这里来?羊为什么不服输?
(骆驼想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来贬低羊。而羊认为个子矮才是优势,所以不服输。)
5、再齐读课文。
小结:尽管羊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骆驼还是证明了“高比矮好”。
[图文对照,再加演示,使学生对图意和课文内容都有了较清楚的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总会证明给你看的,等着瞧!
2、出示课件(课文图二)
3、仔细观察,回答: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此时此刻,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羊得意地想:进来呀!你那么大个子能进来吗?哈哈??认输吧你!)
(哼!得意什么!你刚才还不是输了吗?)
4、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5、讨论:这次,羊为什么要把骆驼带到这里来呢?为什么骆驼也不服气呢?小结:尽管骆驼也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羊还是证明了“矮比高好”。 问题:骆驼已经证明高好了,羊会怎么办呢?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就有意识按一定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按上述方法学习,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两段的叙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来到什么地方,再写看到什么、分别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最后写对方的态度。
2、出示课件——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
3、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结果啊!哎——!
4、向同学们提问:
(1)提问:“长处”是什么?骆驼有什么长处?羊有什么长处?
(2)提问:“短处”是什么?骆驼和羊各有什么短处?
5、他们俩去找老牛评理去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老牛的怎么评理的。
[通过读书和理解老牛说的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并且此时的理解是围绕“长处”“短处”等词语展开的,使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准备的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骆驼和羊》。针对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们更多地采取寓教于学的策略,大部分内容都采取情境引入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然而仅仅有理论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学便会无往不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教学。这次教学实践活动便给了锻炼我们的机会,只有面对学生和课堂,我们才有更深切的体会。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联系,与学生的联系。备课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充分的分析与准备。备课教案内容的任何环节任何内容都要考虑详尽,想清楚,看明白。一堂准备充分的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我们小组采取谜语导入课程的方法。谜语导入简单易行,并且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环节的设计就应该考虑怎样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进来。
课文的讲解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小学二年级学生,重点在在于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读准字音,训练他们生词的掌握。同时,应注意对学生书写规范
的要求,而此次我们忽略了这一点,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此外,课文知识拓展是讲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要从学生的水平出发,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向外延伸拓展。比如,要求续写《骆驼和羊》,可以让学生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原有的认知上获得新的建构。
同时要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复习,及时强化。回顾原有知识,联系新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作为老师,上课要轻松自然,面部表情要放松,这是目前我们还欠缺的。上课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与学生互动,对学生及时予以表扬,讲解连贯,知识点的过渡要顺畅。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更活跃,学习更愉快,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单元 夏日风情
教学设计:本单元以夏日风情为主题,在教学内容中以听听唱唱创创活动为主,在本单元中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歌唱与欣赏认识6/8的节奏特点,掌握四声部轮唱的风格,学习《剪羊毛》的旋律,并能够用口琴吹奏歌曲。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感受双音的音响效果。
教学内容:
听听:那不勒斯舞曲、意大利随想曲
唱唱:夏天来了---复习6/8拍
剪羊毛
创创: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本课以小号为重点。
2、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 1、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
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在乐队全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出现了小号用小快板速度独奏的活泼而轻快的主题,这一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2、复习6/8拍
教学课时:8教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那不勒斯舞》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师: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铜管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那不勒斯舞曲》第一、第二和第三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三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3、操作课件,节奏谱变为乐谱,让学生看着曲谱听教师用钢琴弹奏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也可以随琴轻声视唱旋律),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
六、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1、电脑呈现文字,向学生介绍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的作者和乐曲结构、风格等。并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风车建筑小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在第一乐段音乐中可爱的天鹅缓慢地游进画面;第二乐段中出现英俊的`王子,并使可爱的天鹅变为美丽的公主;第三乐段中随着快速的音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自下而上地升起。
用这些简单的动画,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
(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并根据讨论在课本17页第(4)题中的 1 2 3 选择划“√” 。
★4、复听: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复听时,在大屏幕上只呈现出一幅水雾朦胧,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城堡郊景画面,并在水雾弥漫的水面上清晰的列出:边听边找出三个段落主题出现的顺序,完成课本 “听听想想” 填写练习的音乐复听要求。让同学们在充分领略音乐魅力,发展想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三个乐段音乐主题的认识。
七、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意大利随想曲》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意大利随想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学重难点:对音乐中部分乐器音色的掌握。
教学准备:音乐、板书、口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听音练习
听辩下列双音的音响效果,说说那些和谐悦耳?那些不和谐?并用线响应的图示连一连。
1、mi sol 2、fa l a
3、si do’ 4、do do’
5、sol la
三、 学习小号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通过网络让学习了解小号、大号、长号、圆号、短号各自有写什么不同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铜管乐器。
四、辨别刚才介绍四种乐器的音色
1、分别播放音乐片断,让学生辨别,并指出是哪种乐器。《狼的主题》圆号→《骑兵序曲》小号→长号与大号《变奏十二》。
2、请同学到黑板上用图画分别表示四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3、欣赏选自《天鹅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播放录音,辨别乐曲的音色→小号。
4、自己感受一下,说说音乐在描述什么?能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5、唱乐曲的旋律。(出示主旋律歌谱)。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
2、通过理解课文,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教法】
范读法、点拨法、动作演示法。
【学法】
朗读法、自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当巴金爷爷游览完鸟的天堂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总结。)
二、分组学习,完成任务
师:哪些自然段写了榕树美,哪些自然段写了鸟的多?
(小组协商选择学习的内容。)
1、出示各组学习目标:
⑴ 学习榕树美的部分。
⑵ 学习鸟多、快乐的部分。
2、学习要求:
⑴ 默读课文:
标画能体现榕树美的语句并在句子旁批注感受。
⑵ 把你标画的语句用心多读几遍,感悟榕树的美。
⑶ 组内交流标画的语句,谈感悟。
三、交流汇报,深谈感悟
1、感悟榕树美的有关句子:
⑴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突出树的奇特。)
⑶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汇报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谈感悟。
师小结:大榕树不仅美丽,生命力也是如此旺盛,因此巴金爷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2、感悟鸟的欢乐场面的有关句子:
⑴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师:仅仅两句话作者就抓住了鸟的叫声、形状、颜色等特点,突出了一个众鸟欢腾的场面。巴金爷爷刚到这儿就看到这样的场面了吗?
(师生表演鸟儿一只只飞出的情景。)
⑵ 我们注意地看着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⑶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师:画眉鸟会唱什么歌呢?
(生汇报:歌唱环境美、生活幸福、人民爱护)
师总结:是啊,榕树因为有了鸟儿显得更加年轻,鸟儿因为有了榕树显得更加快乐,这里的人们很懂得爱鸟、互鸟,他们说: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于是一只小鸟飞来了,两只鸟儿飞来了,成千上万只鸟儿来到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四、思想渗透,激发情感
师:文章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想说,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我们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展示学生的感悟)
【课后反思】
每节课后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讲完《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真想用切身体会对我们的老师说:大胆地放开你的羁绊,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空间吧!
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想省点力气,因为以往的课堂,我细致入微的讲解换来的总是学生的昏昏欲睡,这节课我就决定少讲,看看这帮孙猴子有多大的能耐。课上我让生分组学习课文内容,并出示学习目标,让生自己标画有关语句写出感悟。任务下达后,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默读,有的已经开始标画语句,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但汇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谈体会,还能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如生1说:从一簇簇这个词让我感到了榕树叶子的多,而树叶真绿得可爱拟人的手法,让我感觉到叶子的青翠欲滴,我很喜欢这绿色。生2说:我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感受到榕树叶子重重叠叠,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又使我感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活力,好像无数的精灵在跳舞。多精彩的发言,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彩的发言来自于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这样的碰撞只有在无拘无束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松开羁绊,让我们的孩子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飞跃与遨游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终于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领,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判断能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领不独为人类所有。还讲了庄园主驱赶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意见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义。
第3节,继续举语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语言表示数字的字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数,就连英语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两个表示数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由此证明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由具体的、驳杂的对数的表示法,到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罗素的精彩论述,说明了人类抽象能力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读之令人感喟。
第4节,进而谈集合的对应和匹配原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会堂的座位与出席的人,可以通过比对看出多少来。但是这种比对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预知,也不能脱离现场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各种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如同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样。这样,人们要表示数字二时,就想到了鸟的翼;要表示数字三时,就想到了苜蓿叶;要表示数字四时,就想到了兽足;要表示数字五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来,这些模范集合的具体所指逐渐被淡化,人们只是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抛弃了它们生动的模范的内容,于是较为抽象的数字产生了。
第5节,承接前面的话题,提出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脱胎于模范集合、从对应原则产生出来的数,再抽象也是基数。单凭基数本身,是不能创造出计数术来的。一定要在对应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数到序数的转化,才能摆脱古老的烦琐的一一匹配办法,创造出一种计算方法,实现识数的质的飞跃。
第6节,继续探讨基数与序数的微妙区别,并从屈指计数方便灵活上,推断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作者的这种推断,在许多语言中找到了遗迹,因为在许多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作者至此点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题,指出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
阅读本文,不但能增进我们对数字、计数起源的认识,也会在作者亲切、信实的叙述中,领略到其语言的魅力,为作者探究数学文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语言与数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它们是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在早期还具有同源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语言现象说明数学起源问题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类的数觉或表现数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数学能力的发展历程。如对南非的布须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个数字,间接说明了原始人类对数的感觉极为有限;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语言的分析,论证了原始时代的数字经过了由多元具体系统到一元抽象系统的转变过程。
(2)作者为什么说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有怎样的区别?
【明确】区分数觉和计数是作者在文中反复申明的,它是人与动物的数学能力的本质区别。要通读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本篇立论的关键所在。数觉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而且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也不比某些鸟类或昆虫高明多少。但是计数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借助于人类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飞,演变为计数,成为全部数学发展的基础。
(3)作为一篇谈论数学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论述风格?
【明确】《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主要是介绍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然而作者却很少用艰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尽量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其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这本书,以激发大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本书原版有一个副标题,为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所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语言亲切、通俗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这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另外,作者并没有就数学论数学,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描述数学发展的轨迹。所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这些来自作者对数学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热爱,来自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六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