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下面就《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组成,具有兼文兼理的特性,难度较大,前面的《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挫折感。而且,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时较少,地理基础较薄弱,所以这次公开课我选择平行班作为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冒险。但是,我想,越是难做的事,我们越是要勇往直前。而且,我作为14班的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平时的上课氛围,他们比较活跃,理性思维强,对于地理,好像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兴趣,尤其是每次上课时专注的眼神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交代他们如果有时间做一下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于这一堂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地理探索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多个设问的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二、课中展示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首先列举人类的三大壮举,并问他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他们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接着我又问他们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他们陷入更深的疑惑。然后,我谈笑地问:“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地表的物体会怎么样”,学生争相回答说左右摇晃,我又笑问“仅仅只有左右摇晃吗?”,又有学生补充道:“还有上下摇晃”。从这里,我顺利地引入了地震波的概念。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学生在书本中提取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之后,我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希望他们能够学会迁移知识。果然,很快他们就联想到刚才的知识,是因为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在学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依据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大胆的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征,并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完成的相当漂亮,我想这就是90后的高中生,有着快速地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
(3)推崇简单记忆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于内部圈层,我提出用形象记忆法,告诉学生人们常常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形容为“煮熟的鸡蛋”,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蛋黄为地核。学生们听完后,会心地笑了。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形象记忆法很受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构建好了。另外,在介绍外部圈层的时候,我又提出了关键词记忆法。大气圈:包围、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水圈:连续不规则、不间断循环;生物圈:生命、三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渔”才能真正放之四海皆能游刃有余。
(4)充分利用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的活动重点和难点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所以,在这一部分,我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思考与讨论,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出一个条理清晰并且简洁的结论。恰好,这里的内容他们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好,师生配合相当协调,最后所推测的结论也完全正确,这使得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并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
(5)坚持“双语”教学个性,坚持课后小结,坚持讲练结合
从开学,我都坚持每个节课教给学生专业地理名词的英语写法和读法,希望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有所帮助,因为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会接触到很多外文文献和资料,在此夯实基础,能够很快上手。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他们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学得很认真。当本节课知识讲完之后,我以框架的形式作了知识小结,并以提问的方式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得知知识点基本均已落实。
三、课后反思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的旧经验。”同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地理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评课之后,我对于自己的这一节课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具体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学环节。我一贯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强调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较好的预习不但能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关于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一堂课上完,虽然知识容量并不小,但是我还我可以挖掘得更深,供有兴趣的学生思考,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关于教学细节处理。“在地震发生时,人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知道了是“先上下晃动,后左右晃动”。但这是不严谨的,应该更明确地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针对处于震中的人们,处在其他地方的人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地球的内核为什么不是气态?”这一问题要更适当地引导,以确保每堂课的知识的精准性。
(4)关于教学艺术。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要学会全方面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积极鼓励学生互动探究。我想,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关于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3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说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其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通过绘制简单的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掌握地球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其大小、形状等信息。然而,他们并没有深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科幻作品通常不符合现实,经常将地底世界描绘为神秘而美好的地方,这可能会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兴趣。然而,学生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中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尤其是通过讲解地震波来帮助他们理解。相比之下,学生对地球外部圈层的了解要更加丰富,因此学习难度相对较小。
四.教学内容
1.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
难点: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趋势划分圈层结构
六.教学方法
ppt课件讲解法,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前苏联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工作,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这些钻探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文资料,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一些奥秘。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我们目前仍无法直接探测到地球的内部。这个事实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深入地探测地球内部。通过研究前苏联的钻探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使用了各种技术和方法来获取数据和样本。然而,由于地球内部的高压、高温和其他极端条件,直接钻探到地球内部变得异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创新的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原理。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并在不同介质之间发生折射和反射。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地球的重力和磁场。地球内部的密度和磁性与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精确测量地球重力和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构造。此外,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模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通过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和运行各种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模拟地球内部的各种过程,并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尽管目前直接探测地球内部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借鉴前苏联的钻探经验以及利用地震波、重力和磁场等现代技术,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
学生:探索地球内部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然而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往往会面临失败。这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内部极其复杂且极端恶劣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得传统的钻探技术无法应对。此外,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物质具有极高的硬度和粘性,使得钻头很难穿透。同时,地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危险的气体和液体,可能对钻探设备和人员造成重大威胁。由于这些挑战,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很难取得成功。为了探测地球内部,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从而提供了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通过在地球不同地方的地震波数据及其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构造、温度、密度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等现象,从而改善地震预警和地质灾害预测。此外,还可以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地球物理学通过测量地磁场、重力场、电磁场等物理量的变化,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性质和结构。例如,地磁场的变化可以反映地球内部液体运动的情况,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等。总之,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会遭遇失败,应该采用地震波探测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更加先进的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这些方法能够在不直接触及地球内部的情况下获取丰富的地质信息,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新课讲解:
承转:由于直接探测地球内部较困难,科学家后来发现可以通过地震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25的阅读材料,总结归纳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教师:讲述地震波,可以用声波类比讲地震波,ppt动画演示横波和纵波的运动特点
承转:我们研究地震波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结构和状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
教师: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学生:观察示意图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中横波和纵波的变化趋势,为地球内部分层,再联系刚才所学地震波的特点推测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
讲述示意图的基本信息,以及如何看图,从中获取信息,然后从上往下依次讲横波和纵波曲线的变化趋势,着重强调横波和纵波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由此引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不连续面,包括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还有一个变化不显著,但速度增大的地方,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变化特点。
承转:我们刚刚学习了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特点,并观察了示意图。注意到地壳和地幔中存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但是在地核部分只有纵波传播,没有横波传播。这表明地壳和地幔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而地核可能是非固体物质。关于地核和地壳地幔的详细特征,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p26内容,归纳概括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物质组成。
教师:ppt展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和各层的特征表格,请学生回答,然后点评,显示答案
学生每回答完一个圈层后,点击每一层的超链接详细讲解本层的特征,需要特别注意的有:
1.地壳的主要元素,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位置,学生阅读p26材料,ppt展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并讲解。
2.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关系,ppt示意图展示讲解。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那么地球的外部是否也像太阳一样分层呢?我们现在一起来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对于太阳的外部圈层,我们可以回顾教材p27上的内容,并与地球外部圈层进行比较,从而建立起对地球外部圈层的认知。
教师:请学生回答区别,ppt展示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总结归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其中生物圈要注意,可联系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它是一个特殊的圈层,特殊性体现在其组成、范围以及与其他圈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有哪些不同之处?请使用ppt展示一个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并总结归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在讨论生物圈时,请联系你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特别关注生物圈的组成、范围以及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借助这些地震波的特性,透视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接着,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将太阳与地球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地球自然环境组成的认识。通过这些宏观观察,我们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4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说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其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通过绘制简单的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掌握地球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学过了地球的基本概况,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违背事实,将地底世界描述的神秘美好,学生因此会有探索的兴趣,但是对真实的内部结构还比较陌生,因此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地震波的讲解,至于外部圈层,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丰富,学习难度不大。
四、教学内容
1、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
难点: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趋势划分圈层结构
六、教学方法
ppt课件讲解法,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前苏联钻探地球的图文资料,由此得出直接探测地球内部目前是无法完成的,启发学生如何才能探测到地球内部。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直接钻探地球的工作会失败,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
新课讲解:
承转:由于直接探测地球内部较困难,科学家后来发现可以通过地震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25的阅读材料,总结归纳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教师:讲述地震波,可以用声波类比讲地震波,ppt动画演示横波和纵波的运动特点
承转:我们了解地震波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下面我们就来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
教师: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学生:观察示意图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中横波和纵波的变化趋势,为地球内部分层,再联系刚才所学地震波的特点推测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
教师:讲述示意图的基本,以及如何看图,从中获取信息,然后从上往下依次讲横波和纵波曲线的变化趋势,着重强调横波和纵波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由此引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界面——不连续面,包括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还有一个变化不显著,但速度增大的地方,在5000多千米深处,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将地球大致划分为四层,展示对应的地球内部圈层图,并且讲述。
承转:我们刚才学习了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特点,再来观察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地壳和地幔部分都分布有横波和纵波,但是在地核部分横波却消失了,说明前者是固体物质组成的,而地核可能是非固体物质,至于他们的详细特征,我们接下来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26内容,归纳概括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物质组成。
教师:ppt展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和各层的特征表格,请学生回答,然后点评,显示答案
学生每回答完一个圈层后,点击每一层的超链接详细讲解本层的特征,需要特别注意的有:
1、地壳的主要元素,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位置,学生阅读p26材料,ppt展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并讲解。
2、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关系,ppt示意图展示讲解。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那么地球的外部是否也像太阳一样分层呢?我们现在一起来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忆太阳的外部圈层,阅读教材p27,比较地球外部圈层和太阳的区别,建立起对地球外部圈层的认知。
教师:请学生回答区别,ppt展示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总结归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其中生物圈要注意,可联系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它是一个特殊的圈层,特殊性体现在它的组成、范围以及和其他圈层的关系。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读图和阅读教材的内容学习地球内外部圈层我们先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透视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然后联系太阳,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我们已经从宏观上了解了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为我们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5
[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
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1-30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05-02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09-21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15篇03-24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04-19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04-16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01-06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05-20
经典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