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例1,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含义。
2.探索理解三角形底、高含义,掌握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基本技能。
3.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画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等。
作业设计:
(1)画一个底为3厘米,高为2厘米的.三角形。
(2)画一个底为3厘米,高为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3)画一个下底为4厘米,高为2厘米的等腰梯形。
三角形。如果梯形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三角形的底是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找出三角形
1.在古今建筑中找寻三角形。
2.提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的定义
动手画三角形
1.活动要求:
(1)在作业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画的?学生汇报,师在学生汇报时板演,画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线段”、“连接”、“围成”等。
3.学生尝试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4.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明理由。
1.认识各部分名称
a.边: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b.角: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
c.顶点:这个角上的顶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请学生找一找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给三角形起名字
为了表达方便,用任意的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例如:A、B、C,那它就叫作三角形ABC,可以记作△ABC 。
(三)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高和底
1.谈话思考三角形是否有高和底。
2.自学第58页的相关知识。
3.自学要求:
(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怎样画出三角形的高?
(3)顶点和对边的认识。
(找出相对应的顶点和对边两个重合一条直角边和顶点所对的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注意:虚线、垂直符号、“高”和“底”。
(4)判断图中是三角形高的打“√”,不是的打“×”。
(5)想一想:三角形能画出几条高?
三、练习巩固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
2.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A
高
B
C
底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活动内容:
小鱼游(认识三角形)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2、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在图中找出形状与三角形相似的小鱼。
3、乐意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重点、难点:
认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是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活动准备:
三角板、小黄兔2只、萝卜1个、蘑菇1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若干、正方形纸每人一张、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积木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小黄兔过生日
师:今天是小黄兔的生日,早晨小黄兔高高兴兴地从家里出来,它要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到一个大萝卜,小黄兔拔起大萝卜继续往前走,走到蘑菇地里采了一个大蘑菇高兴的回家了。
2、观察小黄兔的出行路线
请小朋友将路线用线连起来,观察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3、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1)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教师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4、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每人一张正方形纸,通过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用正方形的纸折叠成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特征
(1)结合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卡片中找出三角形。并一一出示三角形,说说为什么?
(2)观察图形拼图,找出三角形,数一数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三角形物品。
(4)完成课本20页《小鱼游》找出小河里三角形的小鱼,并把三角形的小鱼圈出来。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三角形。课后小结:本节课以《小黄兔过生日》的故事引入课题,通过连接小黄兔所走的路线游戏以及其它操作活动让幼儿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综述
1、基本说明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搭三角形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3、三角形分类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使学生在折、剪、拼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具准备:
教师,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剪刀一把;钉子板一块;方格板一块;小猪头像一个;磁性白板和磁珠。
学生,钉子板一块;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两张;剪刀一把;水彩笔;课前收集的有关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二、实践操作,获取新知
1、动手折、剪三角形。
⑴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教师拿正方形纸,让学生判断对不对。
⑵提出要求:把这正方形纸对折一次,变成一模一样的两个部分。
⑶指名演示。
让不同折法的学生演示自己的.折法,并说说分别折出了什么图形。
在师生交流中揭示三角形的名称。
学生动手折一个三角形。
⑷动手剪三角形。
老师示范,学生剪
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三角形怎么样?
老师送给学生一件礼物,打开,出现四个三角形,老师贴在黑板上。
⑸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变式图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2、动手拼、摆平行四边形。
⑴要求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图形。学生摆。
⑵展示学生的成果。
5个学生展示摆的图形。
学生采访展示的学生,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鱼、蝴蝶、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评价拼的怎样?
根据学生的交流,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
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变式图形。
三、穿插活动,巩固认识
1、让学生用肢体来表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鼓励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学生尝试合作拼成平行四边形,师生合作拼成三角形。
2、展示课前收集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房子顶上是三角形;
3.指导看书第43页和44页。
认识红领巾、路牌,认识三角形。
认识栅栏门、起重机、楼梯的截面,认识平行四边形。
用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丰富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并要求选出一个最喜欢的图形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学生活动。
四、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全般展示、评点正确和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把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改围正确。
学生再围平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完成后展示、评点。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
4、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全课小节,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方法
以引导发现为主,讨论演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三角形有关的概念
(1)定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元素: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3)表示方法: △ABc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动手摆一摆)
拿出学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活动二:(量一量 算一算)
在练习本上画三个三角形,用a 、 b 、 c 表示各边,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并填空:
(1) (2) (3) a=___ a=___ a=____ b=___ b=___ b=____ c=___ c=___ c=____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精设练习 巩固新知
(口答)下面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1) 3cm 、 4 cm、5 cm (2) 8 cm、7cm 、15 cm (3) 5。5 cm、7。5cm、2。5 cm(4) 10cm、5cm 、4cm
技巧:比较较短两条线段之和与最长线段的大小,或比较较长两条线段之差与最短线段的大小。
2、 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吗?
3、有长度分别为4cm、8cm、10cm、12cm的四根彩色木条,任取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有( )种不同的组法。
A.2 B.3 c.4 D.5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以帮助学生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拓展创新 应用新知
例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
(1)再取一根长度为2cm的木棒,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如果取一根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
(3)聪明的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4)要选取的第三根木棒的长度x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解:(1)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
(2)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3)(略)
(4)3cm
归纳总结: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确定第三边的条件: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变式递进训练:
1、△ABc中, AB=2, Bc=4, Ac的长为奇数。则Ac=_____。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求这个三角形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之后,变式训练的设置,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浅谈体会 感悟反思
(六)走出课堂 应用数学
1、用若干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并给所组的图案加一句形象的解说词。
2、搜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并在同学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有关的概念
A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定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元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表示方法:△ABc
六、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生活中的三角形
抽象 形成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概括 应用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验证 实践 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拓展训练
七、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7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具准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三个头,尖尖角,其中奥妙真不少。(打一图形)
看来同学们很善于动脑,那三角形到底有哪些奥妙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屏幕出示)
从这些图片上你看到最多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三角形)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三角形的定义。
(1)分类。
师:现在老师想看看谁的眼睛最亮!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多媒体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1 2 3 4 5 7
生:只有图3、5、7是三角形,其他图形都不是三角形。
(2)概括定义。
师指图: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生1:因为图1没有连起来。
生2:图3有一条边弯了,不是线段。
生3:图4是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围成和组成那个词更准确?
师:谁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概括特征(各部分名称)
师:请仔细观察,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多媒体出示: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4)字母表示。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A点的对边是哪条?(Bc)B点的对边呢?(Ac)c点的对边呢?(AB)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比如老师说顶点A点,你们说出对边Bc;老师说对边Bc,你们就说顶点A。
(2)三角形的高。
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现在有一只小蚂蚁想从A点向对边Bc走,请同学们帮小蚂蚁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小蚂蚁走哪条最近?
生??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条路最短?
生:垂直线段最短。
师: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师:这条垂直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的一条垂直线段,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生??
师指图中另外的两条线段追问: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呢?(多媒体演示把其余两条线段擦除。)
②画三角形的高。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画“垂线”吗?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该怎样画?想不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
学生独立试着画高。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画三角形的高?生??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三角形另外两条高是怎样画的。(多媒体动态演示画三角形3条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3条高。)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观察画面,发现问题。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欣赏一组画面(多媒体播放电线杆、自行车、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两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稳定。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回应“特性”的引入。
师:聪明的人类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这些牢固、美观的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更牢固、更美观的物体。
(5)解决生活问题。
师:谁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围篱笆,小兔子坚持这样围,而小猴子坚持这样围。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
师:我们怎么帮助小兔子使它的篱笆更牢固?
三: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思考题:怎样把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四、练习题:
填空
1.由( )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具有( )性。
2.从三角形的( )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 )。
3.任意三角形都有( )条高。
小法官
1、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
3、三角形可以作出三条高。( )
4、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的作用:稳定性
六、课后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我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定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此我利用三角形先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然后让学生“帮小蚂蚁找最短的路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及相应的“底”的定义。接着启发学生回忆画“垂线”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画三角形的“高”,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教师再板演画“高”的过程,强化画“高”的方法,培养学生画“高”的技能。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
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
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有许多图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板书:认识)
2、你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了解这个新图形的哪些方面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正如认识人一样,一般要知道它的名称、形状、特征。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课前活动通过把“人”“物”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明白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方面。】
二、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同学们,赵老师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记性最好,准备好了吗?
2、多媒体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锐角三角形、圆。(2秒后隐去)提问:刚才出现的图形中哪种图形最多?再看一遍
3、继续看下去,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2秒后隐去)
提问:和第一次比少了什么图形?再看一遍
4、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补充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通过这样一个“比眼力”和“比记性”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又巧妙地在“多”与“少”的比较中一下子推出了“主人公”——三角形。】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从在游戏中找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实际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边生活中的三角形,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视觉印象。】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用小棒摆的。(你用了几根小棒围成的?)(板书:3根小棒)
②在钉子板上围的。(把橡皮筋分成了几段?)(板书:3段)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认为还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板书:三边形)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叫它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汇报怎样做三角形中能够关注到三角形的构造。通过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角变成三角形的环节,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仅可以来自生活的抽象,还可以来自知识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从角过渡到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称的由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2、巩固与过渡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指名交流:4+5>64+6>55+6>4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
①6cm9cm3cm②7m6m5m③4dm10dm8dm
【设计意图:此题采用抢答形式,强化了学生自觉运用三角形围成的快捷判断方法的意识。其中,变化了数据后的单位名称,用意是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放学后老师还要去趟少年宫,请看(出示地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3、拓展
(1)有一个活动角,已知这条边是2cm,这条边是5cm,请问第三条边可以是几厘米(填整数)?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是5cm,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几厘米?
(3)如果三条边的和是5cm,三条边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开放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第(1)小题的设计与新授过程中“由角演变成三角形”这一教学环节相呼应,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想了解新图形的名字、样子、特征,现在都了解了吗?谁愿意把你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听一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通过电脑动态展示,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二、感悟抽象建立表征
1.师:我们学过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说一说你见到的物体中,有哪些面是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板、三角巾、房梁等。)
2.做练习纸上的习题。做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题中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由否定例证突出“围成”、“线段”这些词。)
3.师: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4.讨论后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课件展示图形)
(1)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请看整个三角形,3条线段(边)围成三角形,除了原有的线段(边)之外,还有了些什么?(还有了角、顶点。)
(2)请指出图中的边、角、顶点。(注意学生指的是否正确。如“边”是连接两个端的线段;“角”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之间所夹的平面部分,“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端点。方向方位都不能指错。)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三、回归生活感悟特性
1.小实验:
(1)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轻轻地拉两个图形。
师:各有什么感觉?(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三角形拉不动。)
思考:其中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道理?
(2)师:(拿出一张容易活动的椅子)这张椅子前后晃动。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修好。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张椅子不再晃动?师生共同用木条钉椅子,并指引学生看到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椅子就不晃动了。
小结: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3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师:三角形的这种“形状不变的稳定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三角形的分类
(1)电脑显示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自学课本P136
(2)学生动手操作(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结: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画图操作感悟关联
1、复习“垂线、垂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第137页“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的.底”。
3、画“高”。
(1)理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2)确定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图略:
(3)用三角板画垂线
操作程序:①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底(对)边重合。
②将三角板沿底(对)边向前平行移动。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
③左手按住三角板,右手画垂线。
(4)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只将三角板摆好,垂线暂不画。
4、教学“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
(1)让学生找出“顶点”和“垂足”,以及“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通常画成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学生画高时,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3)用直尺量这条高的长度。
五、游戏——摸三角形
(1)摸一个直角三角形,摸好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2)摸一个钝角三角形。
(3)摸一个锐角三角形。
六、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尝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当0<α<90时,α是______角;(2)当α=______时,α是直角;
(3)当90<α<180时,α是______角;(4)当α=______时,α是平角.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
举例(略)
练习1:
1、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
2、在△ABC中,
(1)∠C=70,∠A=50,则∠B=_______度;
(2)∠B=100,∠A=∠C,则∠C=_______度;
(3)2∠A=∠B+∠C,则∠A=_______度.
3、在△ABC中,∠A=3x∠=2x∠=x,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A+∠B+∠C=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2x+x=_______
∴6x=_______
∴x=
从而,∠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三、猜一猜:.
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可以是什么角?(提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有两个直角?钝角呢?)小组讨论.
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acute trangle):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obtuse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举例(略)
练习2:
1、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和60( );(2)40和70( );
(3)50和30( );(4)45和45( ).
四、猜想结论:
简单介绍直角三角形,和表示方法,Rt△.
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
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举例(略)
练习3:
1、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角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
2、如图,在Rt△BCD,∠C和∠B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55,则∠B=________度.
3、如图,在Rt△ABC中,∠A=2∠B,则∠A=_______度,∠B=_______度;
小结: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作业:课本P123习题:3,4.
教学后记:
能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计算一些简单角度,能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但不能灵活运用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03-25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6-10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5-13
倒数认识教学设计02-17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03-20
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1-24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01-31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05-05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5-04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