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9-12 08:14: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 ,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

  第一种情况:6+5>3,6+3>5,5+3>6;

  第二种情况:6+5>2,6+2>5,5+2>6;

  第三种情况:6+3>2,6+2>3,3+2<6;

  第四种情况;5+3>2,5+2>3,3+2<5

  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

  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三角形、支直尺、不同长度的小纸条若干、分组操作记录表、双面胶、自制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看到同学们: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失败,特别是敢失 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1)(欣赏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那你能说一说,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3)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分析这句话突出“围成”。

  3、质疑: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呢?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分组操作: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小纸条来围成一个三角形,你们能完成吗?

  操作要求:

  1、每6人一组。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测量员一人、其余的是操作员

  2、测量员量出你所选择的纸条的长度;

  3、记录员做记录;

  4、操作员动手拼三角形,把你拼出来的图形贴在下面;

  5、组长汇报结果。

  注意:相邻的两条线段要端点相连。

  (二)汇报结果:按顺序组长分组汇报结果(本组选择的纸条的长度、能否拼成三角形)。

  展示操作结果:

  试验次数三边长度(cm)结果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1)3、5、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3+5<9

  (2)3、6、9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3+6=9

  (3)3、5、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3+5>7

  (4)5、6、7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6>7

  (5)5,8,13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5+8=13

  (6)7,11,12是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7+11>12

  (7)18,7,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5+7<18

  (8)11,4,15否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之和等于第三边4+11=15

  (三)引导学生发现特性:(课件演示)

  1、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

  2、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能围成三角形

  3、学生自由讨论、总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揭题、板书)

  4、读一读,说一说关键字词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任意和大于)?

  三、精彩练习、拓展提升。(课件出示)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5)1cm2cm3cm()(6)4cm2cm3cm()

  (7)3cm4cm5cm()(8)3cm3cm5cm()

  四、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可以怎样走?

  2、为了描述方便,我们把这几条路线分别标上颜色,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3、归纳汇报:请同学看一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因为这三条路正好形成两个三角形,而中间的这条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而在三角形中,其他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所以中间的这条路最近。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板书)

  (二)完善表格。

  略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1.发现并理解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出到达一个地方最短的路线。

  2.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师:通过刚才摆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用的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

  师:通过刚才是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三条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但究竟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 动手实验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摆成三角形。

  师:每组同学任意选择下面三组中的任意一组纸条做进一步实验,并完成相应的实验记录。

  (1)4c 5c 9c

  (2) 3c 6c 10c

  (3) 6c 7c 8c

  学生汇报展示: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 1 )不 能4+5=9 4+9>5 5+9>4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等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 2 )不 能6+10>3 3+10>6 3+6<10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小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 3 )能6+7>8 6+8>7 7+8>6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摆成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体会任意两边的含义。

  三、 拓展应用:

  1、 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

  2、 判断:哪一组中的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6.9

  (2)4.4.10

  (学生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3、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四、 回顾反思: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人教修订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平面图形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虽然知道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只能初步感悟笔直的路比拐一个弯要近。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体验理解、思考探索、生活应用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面积、甚至初中的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小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发现、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运用这一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活动过程中,积累猜想、观察、分析、对比、计算、比较、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策略意识。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用小棒(每组5根)、记录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明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航模底座,于是他将一根钢管剪成了这样的三段。(师出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围不成三角形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师:为什么会围不成?(长的太长)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缩短最长边。

  师:我们试试看。(缩短最长边)最长的钢管变短后还真围成了。

  师:看来并不是任意三根钢管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一定是有关系的,那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围三角形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围三角形的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小棒进行研究,每个信封中有4根小棒,上面标有小棒的长度。两人一组,每次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把围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认为3 5 8厘米能围成的同学:3 5 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确实是围成了(师拍照)。

  引导认为3 5 8厘米围不成的同学:3 5 8厘米这组小棒能不能围成?说说为什么围不成?3加5正好等于8,和8厘米的小棒就重合了(师拍照),当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拱起来时就更不能和8厘米小棒的端点重合了。可人家还真有人围成了(师操作)你们觉得这围成了没有?是啊,看似围成了,实际上小棒的端点并没有重合,还差一点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如果让同学们知道了你这种想法,大家一定会很佩服你的。

  2、汇报围三角形的情况

  师:刚才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发现有些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就围不成。(板书:能围成围不成)谁来具体说说你们研究的情况?

  (尽可能让认为3 5 8厘米能围成的学生先汇报)

  师:大家看看有哪些数据和你们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一:若学生有不同意见

  预设二:若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师:(生说师打问号做标记)还有不同的吗?打问号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我们怎么办呢?(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

  生:再来围一围

  师:是个好办法,那就听大家的。,我们再围一围。(学生活动)

  师:这是我刚拍到的照片(解决能围成的情况)

  3 5 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生述)

  师评价:谢谢你,你的表达真清楚。

  3 5 8厘米这组小棒,我拍到两组同学的照片,他们围成了吗?这组呢?

  生:围成了。师:都认为围成了?(若生都认为围成了,教师放大照片问:再看看,围成了没有?)

  生:没围成。(说说你的理由?)

  (把照片放大)

  师:如果再调整下去又会怎样呢?我们看看这个动画(出示课件)

  你觉得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探究围成三角形的条件

  师:同样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些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就围不成?对比这些数据和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预设一

  生:我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你严谨准确的语言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学生说,师板书)

  师评价:说的真好!你真是一位善于表达的孩子

  师:谁能将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的这种关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非常到位,同桌口算一下4 5 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预设二

  生:只要随便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生:可3,5,8厘米,5+8大于3,但也围不成呀?

  师评价:正是由于这位孩子用心倾听、深入思考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师:5+8大于3,3+8也大于5,为什么围不成呀?

  生:可是3+5等于8,所以就围不成。

  师:看来仅仅是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并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而必须是……应该说成是……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三角形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三角形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什么叫哪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生述)

  师:理解的非常到位,每两边也就是任意两边。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比如3、4、5厘米的小棒,3+4>5,3+5>4;4+5>3

  师评价:说的真好!仅仅用3个式子就很清楚的让我们理解了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桌口算一下4 5 8厘米的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生算)(教师发现一旦口算正确的学生就第一时间让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是)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由刚上课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的分析问题,再到刚才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做航模底座的问题中,经历了做不成-能做成-更美观-实用性的系列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06-30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11-01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优秀10-23

三角形教学设计03-13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6-07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5-04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8-25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04-30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