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7 08:16: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绿》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1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绿》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组词。

  2、学写本课的8个生字,要求用钢笔字写的正确、工整。

  3、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要求用钢笔字写的正确、工整。

  2、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录音机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儿歌,理解课题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生回答《春天在那里》)

  2、请你想一想,除了歌中唱到的,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生自由回答)

  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郊外、校园、上学路上我们都找到了春天,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作者在哪找到了春天。(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儿歌,有感情的朗读

  1、自由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仔细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儿歌。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

  4、默读课文,找一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读。在书上做出标记)

  5、谁来说一说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交流:词语、不明白的句子。生提出田野里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说出嫩草吐绿,春天的脚步进了理解梦已经被染绿的含义)

  6、你想像一下,田野里还会藏着有关春天的什么秘密?(学生根据经验说一说,蛇冬眠结束了,树发芽了)

  7、小作者发现这些秘密时,心里会怎样想?(指名读14节,读出喜悦的感情)

  8、他会以怎样的心情把这个秘密告诉妈妈、老师呢?(指名读5、6小节)

  9、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优美的乐曲,请你伴着音乐,把这首儿歌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可以读给同位、好朋友听)

  三、学写生字

  1、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老师用红笔标注)

  2、(学生组词)

  3、生书写,教师巡视。

  四、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资料,寻找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五、作业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六、板书设计:

  梦已经被染绿

  残、融、嘱、散

  七、课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检查儿歌的背诵

  2、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儿歌

  1、背诵儿歌(齐背、指名背)

  2、小组内检查生字(学生运用生字卡片读字,组词)

  二、《春天的'脚步》展示会

  1、上节课布置找资料,下面谁来说一说你都找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说,老师板书,然后进行补充,完成语文天地4,对于容易理解的词语,让学生明白意思,并且试着说句话。)

  2、除了描写春天的词语外,有很多古诗也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还能背一些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学生背,老师给予评价、鼓励)

  3、这些同学真了不起,积累了那么多的诗句,真棒!书上为大家推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来听一听雨点在唱什么歌?(生自由读短文)

  4、你都知道雨点在唱什么歌?谁听懂了它的歌,他都做了些什么?

  5、多么有趣的文章,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你都找了那些文章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学生介绍,老师评价)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的好词、好句、好篇,收获可真不少!回家后请你们把这些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好吗?

  四、课后记:

《绿》教学设计3

  [目标定向]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

  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主预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涸辙()猗郁()蕈菌()揠苗助长()

  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

  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

  2、辨析字形

  暇()揠()缘()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了截:

  抑郁:

  囚系:

  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课文导读]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是如何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和作者心态的语句。(圈点勾画)

  (二)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反复读文,深入理解

  1、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

  3、探究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应用拓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写几句吗?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读后启示]

  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名作欣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欣赏指要]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欣赏巩固]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是怎样写的?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从各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绘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特点。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轻松写作]

  《囚绿记》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此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要求不少于300字。

  附:

  结构图解

  寻绿——热切追求

  赞绿——喜欢满足顽强抗争

  囚绿记囚绿——爱绿至极向往光明

  放绿——点明主旨

  怀绿——惦念牵挂

《绿》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还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的时候,我们似乎漠视了世界正悄悄的开放;当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围墙在一步步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的时候,世界上早已是风行绿墙了。绿墙不但美化了环境,装饰了家园,更保护了土地,净化了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淑远的一篇文章《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去感受一下这绿色围墙。

  板书:题目

  题解:全世界城市盛行绿色围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符号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标好段序,画出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及有疑问的地方)

  ①请用·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②请用?标出文中有疑问的地方

  2、朗读后学生质疑,师生互助解决。

  投影词语(请单个学生起来读)

  镂空 浏览 摇曳 卓著 过滤 取缔 颁布 栅栏

  3、师: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科学说明文

  4、师: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生: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等。

  5、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绿墙

  (三)深入课文,研读探究

  1、师:了解了说明的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这篇课文开头一开始就说“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那么中国的围墙与外国的围墙到底有什么不同?

  生:中国的围墙是砖墙“围墙长、占地多、浪费大”弊端多

  外国所谓的“围墙”,或是雅致的栏杆,镂空的钢丝网,或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

  2、师:对于外国的围墙,课文重点介绍的是其中的什么围墙?什么是“绿色围墙”?

  生:绿色围墙(板书);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3、师:作者在介绍外国“绿色围墙”时,列举了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绿墙各具怎样的特征和功效?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以下内容:

  巴西—“植物墙”、“生物墙”,美观,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澳大利亚—各国植物园,冬暖夏凉

  新加坡—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日本—新奇独特的生态预制件建造的绿墙。

  尼日利亚—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

  南非博茨瓦纳—“生态墙”常年碧绿,有效利用空间

  北非突尼斯—以龙牙树为围墙,结实而美观,挡沙、分界

  美国华盛顿—绿墙绿门,生意兴隆

  4、师:总的看来,外国的这些“绿墙”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何价值?

  生回答,教师归纳

  占地少

  省钱料

  美市容

  外国绿墙 减噪音 益处多

  净空气

  调温度

  我们从课文中不难发现,一道道绿墙不仅仅是泥墙、石墙、砖墙的'替代品,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5、老师啊,还有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来告诉老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①作者举这么多非洲国家城市“绿墙”的例子用意何在?

  ②作者所举的这些国家城市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著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③中外“围墙”,外观、材料和功能有哪些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作指导并归纳:

  ①作者举了非洲的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南非博茨瓦纳的桑尼塔斯镇、北非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意在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可风行绿墙,只要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少花钱照样能筑起绿墙来。希望绿墙不久将在我过盛行。

  ②(1)政府非常重视,把要求绿化设计、有花园的住宅不筑围墙等要求,用法律条文执行,政府下令拆除擅自修建的砖石围墙。政府大力扶持,免费提供苗木。

  (2)各国各地区因地制宜,选用当地常见的生命力强的植物加以培育,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宣传,增强国民绿化、环保的观念,打破旧有的围墙观念。

  ③

  中国

  外国

  外观

  封闭的

  开放美观的

  材料

  砖石、钢筋、水泥

  各种植物

  功能

  安全、分界

  既可以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阻止噪音,挡住风沙,又可以划分户界。

  导致的原因:国家重视差异;国民环保意识差异;中外文化差异等

  6、师: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生:作者认为中国城市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7、师:作者的这个倡议在中国可行吗?为什么?(学生举例,结合身边的例子)

  实验证明效果好

  绿墙代替砖墙 前景好

  功能转变无需墙

  8、师: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来说明什么问题?

  生:本文通过中国和外国围墙的比较,科学的说明了建设绿色围墙具有美化净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美化城市 保护环境)

  9、师:现在你能理清课文的结果了吗?

  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1)介绍中国的围墙。

  第二部分:(2—13)介绍外国的“绿色围墙”。

  第三部分:(14—15)说明我国也应该以绿墙代替砖墙。

  (四)找一找(本文的说明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啊,请您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说出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

  1、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再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为例;在说明澳大利亚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具体可感。

  3、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

  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4、作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五)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1、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最大”表明围墙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点。

  2、中国筑墙已有几千年历史,筑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无多大作用。

  “多大”说明在安全分界方面还有一点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3、这种植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不仅……而且……”表递进,强调植物墙具有可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功能。

  4、“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居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词表明“近百平方米”是概数。

  有情趣

  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拟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垂挂”准确地写出了形态。

  “青菜”、“鲜花”色彩鲜明。

  “满目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再如“绿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一句,动词“抱”和“怒放”的运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横陈”和“形如草质台地”的描绘,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六)议一议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的看法,你同意这些看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地寺院黄色的土坷垃中,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有其内涵,不能一概而论。

  示例一:我同意这些看法。我们中国也是一个文明中国,我们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不必什么都去学外国人的。这“绿墙”有它的好处,但中国围墙也有自己的优点,除了防盗、分隔区域的作用外,也能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而且各地不同风格的围墙也体现着民族风情,具有观赏价值。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些看法。我们中国的围墙,虽然有其文化的内涵,但历史是前进的,东西文化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何必为了保存自己的风格而不切实际呢?“绿墙”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分隔区域的功能,更能增强保护环境的作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该变一变,要从利于人类生存和生命着想。

  (七)想一想

  假如你是一个建筑设计师,请你为工厂、学校、居民小区设计围墙,你将如何设计?

  (八)小结:

  本文以“绿墙”为说明对象,综合运用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借助于精当严密,富有情趣的语言,说明了绿墙的新颖创意和巨大作用。

《绿》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3、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读书、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3、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熟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诗歌成就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师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中感悟

  1、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师: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

  5、过渡:此时此刻,我们教室里师生一堂,暖意融融,而窗外草长莺飞,春意融融,这阳春三月,是百花争艳的季节,当那贵如油的春雨淅淅沥沥地滋润着大地的时候,这更是一个植树造林、绿化地球的季节。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披文入情,走进劳动现场

  1、齐读诗歌第一小节,思考:“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你仿佛看到是谁欢笑着迎着春风走来?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大家植树造林的豪情和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2、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来描述同学们劳动的热烈场面的?默读诗句,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1)“锨镐叮叮当当”“奏响”“歌谣”“哗哗”“滋润”等词语中体会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2)、照样子写词语:

  丁丁当当--哗哗流淌--棵棵树苗--(3)、改写成“把”字句、“被”字句。

  (4)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这热闹的植树场面

  3、教师描述:乡间野外那纯朴的泥土气息,同学们手中叮当碰撞的劳动工具,无不给我们的大自然送去了春天的第一声问候,当看到那清澈的泉水瞬间消失于泥土的缝隙时,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能读好课文吗?(出示语段)

  4、指导朗读:(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劳动场面。(3)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春天到了,同学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扛上铁锹去荒山植树造林,给大地带来绿色,带来生机。有了绿意的点缀我们的家园——地球才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绿色的世界。

  二、品读诗句,感悟巨变

  1、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绿意和生机?(1)、学生自读,感悟。

  (2)、组织交流:从“枝繁叶茂、林涛”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相机学习生字:绿袍裸露煎熬寂寞

  2、练习朗读。

  3、小结过渡:绿色世界的不断扩大,不仅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家园,也为小动物们提供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1)默读诗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幸福生的场面的。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从“抖动”“快活” “再也不怕”“开心”等词语中体会植树造林让小动物们呼朋引伴快乐生活的情景。

  (2)用一句话说说小动物们在绿色大地上快乐活动的情景。

  (3)讨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和这些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4、山上是这样的美好,山下也是诗情画意,无限憧憬——“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5、巩固:齐读2-7自然段,9边听边想象画面),选择其中一段背诵。

  三、学习最后一小节:

  1、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一段和第一段语言重复较多,师讲解:反复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手法,(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⒉它们是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

  4、“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小结:因为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苍翠,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所以地球上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小参加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美化地球,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用我们的爱心共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想一想植树的作用除了书上讲的,你还知道有哪些作用呢?

  3、说一说(1)荒山在我们手中变得那么美好,请你想象这美好的景象,说一段话,可以用上下列词语(出示),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2)你准备如何为春天增添绿意?(自由说)

  五、作业(任选其一)

  1、背诵全文。

  2、课外积累更多的描写春天的诗文,并把它摘抄在采蜜本上。

  六、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文字优美又朗朗上口的现代诗。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教学这首诗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

  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发现了这首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这首诗的前后呼应也比较容易感知,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

  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

  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是限于是诗歌这一体裁,所以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

  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面对春光无限的大好季节,“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一定能化为孩子们的共识与行动。

  孩子们在收获绿荫、收获幸福的同时,还收获着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不足之处:

  首先,我有些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体验。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我总是给予引导性评价,而没有让学生尽情抒发胸中的想法。没有能让学生一步步深入的挖掘出语言文字的美,使美丽的语言文字化身为美丽的画面。

  其次,我注意到了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这一环节给学生留的思考、发挥的时间有些少,本环节处理的有些仓促,没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建议:今后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在背透教材的基础上,多备学生,充分预设课堂,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绿》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路与意图:

  儿童到达中班的年龄,对绘本的兴趣开始过渡到有挑战性,有探索性的故事思维。

  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绘本中简单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对能激发起好奇心的书名非常感兴趣,而这本《绿绵羊在哪里》就正好符合孩子们本年龄段的内心世界,绵羊还有绿色?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二、活动目标

  1.建立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快乐地参与到绘本的教育活动中来。

  2.用更为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三、活动准备:

  1、教学设计、PPT

  2、小绵羊图片

  3、儿歌《找朋友》

  四、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起唱儿歌,激发幼儿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想要去寻找绿绵羊。

  让孩子表述不同的'绵羊,尽可能多的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件事物。

  2、活动部分:

  ①从扉页开始分享绘本内容:

  与幼儿一同分享绘本的内容,在分享过程中引入绘本教育教学的元素。

  ②讲述P7:一只瘦瘦的绵羊,一只胖胖的绵羊。从本页的内容,可以尝试带领幼儿进行“反义词”的体验,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反义词。

  ③以“这是一只……的绵羊”、“绿绵羊在哪里?”为整个课程的串联词,并在此过程中尝试性地让幼儿表现和表达出不同的语境下会呈现的语言状态,尽量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3、结束部分:

  找了这么久,我的绿绵羊到底在哪里呢?原来,它在这里睡着了。它睡得可真香啊!

  4、活动延伸:

  让幼儿为小绵羊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绵羊的兴趣,培养幼儿大胆动手作画的能力。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能说说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能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设计“绿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说出世界各地绿墙的特色。

  2、 造成中外围墙不同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根源。3、 批注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绿墙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块:

  了解绿墙

  第二块:

  介绍绿墙

  1、 情境导入语:

  同学们,作为常州的一员小公民,你能说说今年我们常州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口号是什么吗?

  答案——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

  创建省级首批生态城市是许多围墙都透绿了,这说明常州能跟上世界的流行风,推行绿墙。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就 “什么是‘绿墙’?世界各地的‘绿墙’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作批注。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介绍自己带来的有关绿墙的图片

  1、谈谈自己对常州当前的围墙透绿问题的了解。

  2、 阅读课文,做批注

  然后交流回答批注内容。

  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举代表上台介绍。

  第三块:

  建设绿墙

  1、 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比较中外围墙的不同,并分析造成其不同的原因。

  2、播放常州城市建筑录像,要求学生为常州建设生态城市而设计有特色的绿墙。

《绿》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并理解课题的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

  2、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3、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发想像,扩展延伸。

  1、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2、仿编诗歌,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谈心得。

  1、背诵儿歌。

  2、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

  1、交流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谈体会。

  三、读背古诗,延伸课堂。

  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2、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背诵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抄写词语3遍。

《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判断多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和人生感悟。

  3、情感目标: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2、教学难点:

  精当严密又不乏情趣的语言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诵读、圈点、讨论

  课前准备

  熟悉文本,收集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两篇谈“绿”的散文。“绿”是一种颜色,“绿”是种向往……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下列词语中的“绿”字的具体含义:

  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奥运、绿墙

  什么是绿墙呢?墙随处可见,不同时期不同式样的墙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远古的栅栏,抵御了野兽的袭击;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抵住了敌人的入侵;苏州园林那隔而不隔的花墙,则增添了景致的深度……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绿墙”究竟是什么?有何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淑远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希望大家从中找到答案,受到启发。

  二、初读感知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第1、2自然段,重点研究数据的意义。

  明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围墙的安全功能也基本消失,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3、4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明确:节约用地,节约建筑造价,增加绿化面积,扩大视野,改善景观,美化、净化城市环境,减噪防尘,净代空气,调节温度。

  4、为什么首先介绍巴西的“植物墙”(首推)?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1)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2)用法律确定了绿化的地位。(3)巴西城市绿化的成果显著:人类文化遗产,生态之都。

  5、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精读深思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绿墙,而各国的绿墙也的确各有千秋,请你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评价一下这种现象,说说你为什么对他感兴趣(可从创意、造型、价值等方面考虑)

  2、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在课文中画出几处典型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四、赏读延展

  1、学完本文,你觉得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应如何来进行环境保护?

  2、中国的围墙要不要拆?

  五、总结升华

  围墙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与胸怀的象征。近代历史上的耻辱,使我们不敢与世界进行大胆的`交流,使我们缺乏海纳百川的。昔日的长城为我们赢得了世人赞叹,今天的围墙能为我们留下什么呢?

  六、完成补充习题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然后在下表中作相应的订正

  (1)市府下令拆除十多个单位擅自修建的砖石围墙,使今日的阿布贾砖石围墙决迹。

  (2)只见树木葱笼,芳草如荫,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

  (3)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居世界第一。

  错别字

  决

  笼

  荫

  居

  订正

  绝

  茏

  茵

  踞

  2、选词填空

  (1)建筑物在“围墙”内若隐若现,既不损坏城市的环境整体美,也不D (A、妨害B、损害C、阻碍D、妨碍)

  (2)别墅区则以矮乔木和灌木丛为篱,以不D (A、阻挡B、遮盖C、覆盖D、遮挡)建筑物为准。

  3、阅读下面的文句,按句后括号内的要求答题

  (1)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认为巴西的“植物墙”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的依据)

  因为巴西的“植物墙”制作特殊,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大,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面积又为世界第一。

  (2)中国筑围墙已有几千年历史。围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没有多大作用。(结合语境,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以绿墙代替砖墙,既可节约用地与建筑造价,又能美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

  4、阅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述“绿色围墙”的主要特点。

  美化环境,改善人居条件,生态环保,经济实用。

  5、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特征。请你从课文中任选一例,具体说说作者运用了某种说明方法后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分析】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从触目惊心的具体数据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国旧式围墙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惊人浪费。

  6、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可课文中有些地方将说明和描写融合在一起。请阐述这样写的作用并具体举例分析。

  【作用】这样写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和文章的可读性。

  【举例】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里面种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收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真是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分析】这两句读来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既是准确的说明,又是形象的描绘。如“伸出”一词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弯曲向上”既说明了具体形态和弯曲的方向,又是逼真的描绘,“怒放”表现了花朵的数量多,也写出了花的情态,“长短不一”侧重于准确说明,“垂挂”侧重于形态的描写。

  7、研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天津……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1)第一段是怎样说明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不仅可行而且也有很好的效果的?

  第一段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城市所建绿墙的效果,举了我国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地拆围墙,建绿墙的例子,说明可行、效果好。

  (2)第二段是怎样阐述以绿墙代替砖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第二段通过引用、对比,说明围墙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以绿墙代替砖墙实在好处太多,此举十分重要且有必要。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探究题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说“绿墙”是生态、环保且有利于改善人类居住、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建筑,那么人类居住的房屋也同样有绿色的。上文中作者就将“太阳能”住宅称之为“绿色住宅”。请你认真阅读这段选文,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简要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将太阳能住宅归为“绿色住宅”一类。

  这里的绿色主要说的是环保。太阳能住宅能够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减少事故等。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3、4、5题

  教学一得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美化净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2、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中阐述事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的围墙,引出我们国家的围墙的共同特点。再请同学们猜测我们国家像这样的围墙有多少,畅所欲言后,引导同学们看课文,并统计数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读第1、2两个自然段,明确中国围墙的特点。

  提问:这些数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是否曾经想过?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2、引导学生阅读3、4两个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3、、引导学生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两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5、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7、教师小结后强调,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品味语言。

  四、内容拓展。

  五、结语。

  六、布置作业。

  与家人一起用绿色植物布置自己家的围墙,让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绿墙”,并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一篇作文。

《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绿》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绿》教学设计13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重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于春天并不陌生,但往往局限于从比较明显的景物中去感知春天,对于冬春交替时特有的景象也许并没有去注意。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能使学生对春天产生向往与遐想,更能使学生懂得要像作者那样善于观察事物。教学本课时恰好是春季,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紧紧联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会用7个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2、理解诗的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3、让学生懂得要像“我”那样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2、解诗的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懂得要像“我”那样仔细观察周围事物。

  教具准备

  1、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的脚步”脚印贴画。

  教学互动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悟

  1、播放节奏轻松、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

  2、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春天说出来,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引用歌曲中的句子。

  3、今天我们就迈着春天的脚步进入2单元的学习,跟随作者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看看春天刚刚到来的情境。板书课题。展示帖画。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1、欣赏、跟随音乐一起唱,整个课堂迅速进入春天的意境。

  2、选几个孩子起来交流。

  生:我听到了春天在那清脆的山林里。

  生:我听到了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生:我看到了春天在窗外的田野里。

  生: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3、齐读课题。

  4、质疑。

  生:梦怎么会被染绿呢?

  通过设计情境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巩固积累。

  培养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独立识字,在交流、评价中记字

  1、请大家自由的轻读诗歌,结合预习情况,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发音。

  3、抽读,引导孩子们通过评价正音。

  4、齐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5、出示易错词:“嘱咐”,易错字:“散”,纠正发音。

  6、写字。(生字描红)

  1、自由读,边读边做符号,同桌抽读生字。

  2、倾听老师发音,体会诗歌的情感。

  3、个别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是否读准了字音。

  4、全班同学放开嗓子朗读。读通,读出一定感情。

  5、纠正发音,比赛识字,看谁读的最准确。

  6、对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描红,并在田字格内书写,比赛写字。

  重点写:嘱咐散(进行多音字组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会倾听。

  学会评价。

  自读感悟,培养语感。

  仔细识字。

  检查识字效果。

  三、朗读感悟,交流理解

  1、在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2、抽学生说出自己的初步感悟。“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把喜欢的小节读出来,边想画面边读,读出感情。

  (分别板书冬天、春天)

  3、汇报朗读:分节朗读,比赛争夺“朗读小能手”的花瓣。

  1、小组内分节朗读,互正发音,相互倾听。

  2、交流读书感悟。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因为有毛茸茸的嫩草。

  生:……

  3、各组认真朗读,读出了一定感情。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尊重孩子的喜好。

  通过比赛兴趣朗读。

  四、联系生活,学会观察

  1、有感情的读1—4节,思考:连老师、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到来,“我”为什么却能发现春天的到来?

  2、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发现春天已经到来?

  3、由此可见,只要你能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的'东西。

  1、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因为老师成天在教室里、妈妈成天在家里,所以她们看不到。

  (师:有意思,可老师、妈妈也有出门的时候呀,干嘛却没有发现,再想想。)

  生:因为老师、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观察。

  生:因为小作者很细心,他细心观察所以能发现。(掌声响起)

  2、自由发言。

  生:我可以从同学们的衣服穿少了发现春天。

  生:我可以从校园里的桃树发芽了发现春天。

  生:……

  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孩子们懂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五、效果测评,拓展性学习

  1、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你能不能不看书,想想今天所学,把春天的景象画出来呢?动笔吧。

  2、请孩子们回家后继续体会诗的最后一节,咱们把课前的那个小问号带回家。并请大家收集有关春天资料,本周内咱们办一个展板。

  1、拿出笔,简单地勾画脑海中的春天景象。

  2、听要求,回家准备。

  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

  留问号,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2春天的脚步

  梦已被染绿

  冬天春天

  san( )

  fu散

  嘱咐梦想san( )

  rong( )

  残疾秘密茸

  rong( )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自主识字,感悟诗歌方面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课前的一段轻松、欢快的曲子将课堂的气氛带入到了活跃状态。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语气也将课堂调节得轻松又活泼,学生真的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学习起来饶有兴趣。这一点可以反映出教材选文的优势——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在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的、看到的春天时,学生的回答很丰富,他们说:“春天来了,树枝发芽了。”“春天来了,同学们脱下了厚厚的外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自己眼中的春天,把课堂学习与生活主动地衔接在了一起。这些回答体现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反映了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整个课堂达到了师生融洽的境界。

  由于下节课将处理课题与“冬天过去了,我的梦已经被染绿。”的对应关系。所以,下课前我设计了将问号带回家的教学环节,但感觉不是很自如。对基础较好的孩子这无疑是对下节课的深入了解课文埋下了伏笔,可对于基础稍弱的孩子也许会带来反面效果,他们会感觉这节课没有明白多少。甚至不明白同学为什么会提出“梦怎么会被春天染绿”?可见,对于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讲,今后应多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顺序,在教学方法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学会双为旁。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和认识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解题,通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课。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不丢字,不加字。

  3.继续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开头空两格),然后分段读课文。

  4.找同学读文,要求正确连贯的读文。

  分析课文

  绿是一种颜色,是一种风景,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象征。这道儿歌描写一棵棵树汇成了一片绿色,表达了要行动起来绿化祖国的决心和愿望。

  这首儿歌只有一节,前半部分用铺叙手法展开,描绘出绿色的画卷,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我们都栽小树苗,齐给祖国添新绿。

  诗意理解:

  一棵树、一点绿;十棵树,一行绿……

  1.齐读(看拼音读)读准字音。

  2.自由读,看拼音、汉字对照读。画出生字宝宝。

  齐读生字、找生领读生字、同桌互考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3.同桌读

  4.指名读

  排比句描绘出一幅绿色的画卷,有点、有面,细到一棵树,大到一片树都是绿色,都是生命的'象征。

  省略号给为望不到边的感觉。

  5.再读文,教师引导学生动笔画,掌握读的节奏。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读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他背下来。

  三、积累词语:

  引导学生说说,写写:

  1.你见过那些美好的花草树木?

  2.你打算怎样为周围的环境添课题新绿。

  3.写一写:一棵、一点、一行、一片、一朵、一篇……

  板书:

  10.绿

  一棵、十棵、百棵、千棵、栽树

  第二课时

  一、检查,找同学读文。

  二、生字学习。

  1.把书中圈出的生字反复读几遍。

  2.认读的字在课文中找出后小黑板展示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认识生字。(齐读、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学写6个字。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双人旁。

  片:第一笔要写成竖撇,第四笔要直。

  苗:上下结构。

  齐:上下要端正。

  三、语文实践活动:

  收集花草树木种子或欣赏植物。

《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品味艾青的独特表达;

  2.能认识到色彩对于传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色彩中蕴含的情绪;

  3.学习艾青独特的表达手法,能借助色彩表达心情。

  【设计理念】

  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个以现代诗歌为内容和主题的单元,而选文《绿》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与传统诗歌相比,现代诗在格律上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但其中的节奏之美、画面之美和情感之美依然是一以贯之的。色彩对于学生来说具体可感、冲击力强,而艾青对色彩的细微体察和巧妙运用也是《绿》中最突出的表达手法,本节课以此为着力点,将色彩、画面和情感串联贯通,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朗读和品析中获得想象力的激发、情感上的共鸣,体会现代诗歌多样的美。

  朗读赋予诗歌生命。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借助美妙的范读整体感知,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产生画面感。围绕“诗歌语言独特之处”这一主题,对艾青巧妙的表达手法进行逐节梳理,进一步展开想象,体会艾青语言之独到。最后,从多个维度拓展这首诗的意蕴:勾连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勾连古诗,以彰显色彩表情达意的功能;勾连艾青其他作品,让学生在感知艾青语言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色彩在诗歌中的应用之广、魅力之无穷;勾连其他作者对色彩的运用特点,在比较阅读中拓展学生视野,为作文时的学以致用打好铺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立足诗题,带动全篇

  1.开课揭题,积累拓展

  (1)说一说:“绿”字能让你想到哪些词语和诗句?

  (2)(出示课件:带有“绿”字的四字词语和诗句)

  读一读:学生齐读词语和诗句。

  (3)比一比:一分钟内能背下来多少。

  (4)习惯引导:积累习惯很重要,平时要做有心人。

  2.感知全诗,想象画面

  (1)聆听范读,想象绿意盎然的画面。

  (2)自由朗读,用投入的朗读展现脑海中的画面。

  3.习多音字,识字练写

  (1)第4节中“叉”字有四个读音,此处读一声,表示“交错”之意。

  (2)指导写“叉”,提示书写要点:书写时找中心点的位置,横撇和捺的交叉点是接近在田字格的中心点。最后的一笔点位于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最后在竖中线收笔。

  (3)指导写“挤”,提示书写要点:注意左窄右宽.挤字第三笔注意穿插到左半边提手旁的提这一笔下面。

  (4)学生练写:在写字本上描红一个,写一个。

  [设计意图:扣住一字,直入情境。用“绿”纵横连贯全诗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日常积累。在词语积累的同时,学生的想象也受到激发,再用聆听范读加深脑中的画面感,更有助于学生读出情感。]

  板块二逐节梳理,体会妙处

  1.以场景想象,体会绿之多样

  (1)自由朗读第一节。

  (2)随文识“瓶”,练写生字。

  提示要点:左半部分的“并”字两横的收笔在同一竖线上,给右半边的“瓦”留有空间,右半边的笔顺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点,倒数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学生描红一个写一个。

  (3)各抒己见,体会妙处:这样的语句和读者最先见面,好在哪里?

  小结:诗人把眼前的景象比喻成了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哪里被染绿了,忍不住去猜想,绿色的世界究竟什么样。

  (4)展开想象:通过“到处”和省略号,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绿意盎然的配图:苍翠欲滴的山,碧波荡漾的水,婀娜多姿的树,春日江南的景。)

  (5)引读诗句:这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水是一水护田将绿绕,这树是碧玉妆成一树高,这景是日出江花红胜火。

  2.以色彩想象,品味绿之丰富

  (1)查找信息:在满眼绿色的世界里,作者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的绿呢?

  有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展开想象:这里的省略号又让你想到了哪种绿呢?

  说说生活中的其他绿色:草绿,橄榄绿,苹果绿等等。

  (3)品析体会:哪种绿给你绿得发黑的感觉?哪种绿又让你感到新奇的呢?

  墨绿是绿得发黑,粉绿少见新奇。

  朗读指导:绿的发黑,可以重读强调;绿的出奇,要读出惊讶。

  (4)感受绿的丰富,朗读第二节。

  3.品形式之美,悟留白之妙用

  (1)第三节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有什么发现呢?

  小结:每行字数一致,句子形式一致,给读者一种形式上的整齐美和节奏美。

  (2)朗读第三节。

  朗读指导:读出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

  (3)风、雨、水和阳光本没有颜色,为什么诗人说它们都是绿色的?

  语用练说:借助句式支架,展开想象,说说脑海中的画面。

  (4)这些丰富的想象应该写进诗里吗?

  小结:不应该。高明的作者会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语言呈现言尽而意无穷之美。

  (5)巩固背诵:挖空背诵前三节。

  4.紧扣关键词,探形态之生动

  (1)自由读第四节。

  (2)圈出表现绿不同形态的词。

  挤、重叠、交叉。“挤”展现了一种密集,“重叠”与“交叉”呈现了一种安静的氛围。

  (3)读出静谧:慢一点读,边读边体会这种安静。

  (4)读出陶醉:再次朗读,读出诗人的动情。

  5.勾连背景,感受作者之心境

  (1)那个词能告诉你发生了变化,让画面由静转动?

  突然。

  (2)齐读第五节。思考交流:这样的句子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小结:诗人用想象写出了绿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内心不由自主是欢喜的,雀跃的。

  (3)补充创作背景:《绿》艾青写于一九七九年二月,他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一起来到广州、海口、上海等地参观访问。期间他们座谈聊天谈诗,天涯海角拾贝,长途汽车游玩,非常开心。《绿》就是在那段快乐的时光里创作的。

  (4)再读小节: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5)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了17个绿字串联全诗,字里行间荡漾着诗人内心对绿的喜爱。

  (6)朗读全诗,读出诗人对绿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以层层深入的朗读作为抓手,以读促悟,以读体会诗歌妙法,以读走进作者内心,并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贯穿了丰富的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给学生畅所欲言留下了充分空间。在此基础上,对诗歌的表达特色进行提示和引导,让学生感知作者的高明写法之处,为将来语言应用做好铺垫。]

  板块三巩固背诵,练写生字

  1.背诵课文。

  2.完成写字本。

  第二课时

  板块一总结旧知,直触课文主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绿》这首诗,整首诗用17个绿字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也串联起诗人全部的'情感,把心中的愉悦欢喜通过“绿”这一色彩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总结《绿》的特色,迅速回顾旧知,洗练简洁,给学生预留更多对比阅读的时间。]

  板块二勾连拓展,认识色彩妙用

  1.提炼:色彩——古诗中传情达意的手段

  (1)(出示带有色彩的诗句)学生齐读。

  2.提炼:色彩——艾青诗歌艺术表达的方式

  (1)背景介绍:艾青早年在巴黎的绘画经历和将色彩融入诗歌的创作风格。

  (2)感受色彩背后的情感美,配乐背诵《绿》。

  (3)(出示:艾青的《当黎明穿上白衣》)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艾青诗歌中那种色彩鲜明的风格吧。

  色彩丰富鲜明:紫蓝色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

  句式富于变化:长短句的交错,这种有层次有变化。

  (4)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感情。

  过渡:《绿》明亮的颜色用来表达明朗、积极的情感。

  思考:(出示《北方》)出现的多是怎样的色彩?

  灰暗的色彩用来表达忧郁的情感。

  (5)小结:艾青运用大量色彩进行诗歌创作,色彩描写是艾青诗歌创作中重要手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带有色彩的诗句再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并突显了色彩在文学创作中的妙用。对艾青的作品进行多个角度的探究,既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色彩和情感之间的关联,也能够表现出色彩在艾青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板块三对比赏“绿”,品味名家风范

  1.对比:走进宗璞笔下的绿

  (1)不同作家笔下的绿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又有怎样不同的风格呢?

  (出示:宗璞《西湖的绿》)

  (2)感知画面:这段话写了哪些景物都是绿的呢?

  有古木,雨丝,树木,小径。

  (3)妙处寻踪:哪里写得特别传神呢?

  最后一句:“绿到了石头缝里”,把绿写成了一种动作。

  (4)思考对比:这两个作家笔下的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出示:双重气泡图)

  相同点:都能把绿的丰富和绿的范围写出来,都表达了对绿的喜爱。

  不同点:艾青写的是诗歌,宗璞写的是散文,绿重在用颜色表达感受,西湖漫笔重在用绿色描述作者的亲眼所见。

  (5)分别读一读两首作品,品一品异同之处。

  1.拓展:走进朱自清笔下的绿

  (1)聆听配乐朗读。

  (2)体会这段文字的妙处。

  小结:巧妙的比喻,充分的对比,美好的联想,运用多种方式鲜活地写出了这处经典。

  引导:作文时要学会发现,学会运用不同作家的不同写法。

  (3)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体会一下其高明的写法。

  [设计意图:紧扣“绿”这个中心,另外选择了两篇精致小巧,易于对比和发散的名家之作进行对比阅读,利用双重气泡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异同,既能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感受和学习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也能加深学生对创作中的色彩运用的印象。]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囚绿记》教学设计03-05

绿教学反思07-05

《绿》的教学反思06-23

《绿》的教学反思(经典)06-23

绿教学反思【必备】07-19

囚绿记教学反思07-30

《囚绿记》教学反思08-31

囚绿记教学反思09-11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

经典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