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7-25 10:59: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5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5篇(必备)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1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2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 (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 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葡萄馋得酸的惊慌失措粪便戒心

  a、指名读、抢读;

  b、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3)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再读复述

  1、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作业布置

  1、每字写两遍。

  2、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的写法──简短的故事里寓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3、学习本文精美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难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教学设想】

  1、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比较熟悉,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寓言导入,然后通过比较了解寓言的特征。

  2、故事学生比较喜欢,但本文重点与难点之处在于:寓言与人生的关系要弄明白作者着意表达的是人生中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然后再提示出寓意,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效果应当比较好。

  3、本文语言精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故事里寓含的道理。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温习旧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说一点新的寓言 。)

  如《拔苗助长》,真有那么傻的农人吗?那么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2、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采用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今天学的是现代寓言。

  二、揭题审题

  本文题为《人生寓言》,发现没有?在寓言的前面加上了人生二字,读后思考,为什么要加这二字?(这个问题可以放在最后解决,当作一个悬念)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四、学习《白兔和月亮》

 1、故事内容复述。

  2、问题探究:

  ⑴ 白兔对待月亮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月亮原先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他了。

  你能从文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说明吗?

  得失之患。

  得到月亮不就是好事么?为什么又成为患?

  再比如,白兔得到了青草,有东西吃了,当然高兴了。为什么得到这么美好的月亮却反面担心呢?

  ⑵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为什么不题为《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白兔拥有青草,就像天空拥有月亮一样自然而然,而拥有月亮实在是不配拥有。

  以《白兔和月亮》为题,因为传说中,月亮中有白兔,顺着这个意思写。

  讨论后,就可以明确认识到: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⑶ 文中有句话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这里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也是本文加上人生二字的意义所在,作者写作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的道理。

  3、大家可不可以从这故事中也想想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

  让学生说说和白兔类似的事。如捡到很多钱

  (通过扩展,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理。)

  寓意提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学习《落难的王子》

  导入:周国平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故事复述。

  2、问题研究,寓意提示:

  ⑴ 王子没落难前听到别人遭受厄运是怎么说的?自己落难时他又是怎么说的?各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生活得如何?

  ⑵ 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设置为王子?怎样的王子?

  生性脆弱。

  ⑶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⑷ 天哪,太可怕了在别人落难时,王子落难时,我落难时三次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表明,任何人遭受厄运时都得承受,而且都能承受!

  ⑸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说说你自己或身边的哪些人怎样坚强面对不幸的?

  ⑹ 天有不测风云若今后你遇到厄运你会怎样做?

  3、有关厄运的名言积累: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六、两篇寓言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七、课外练习

  读几则寓言,然后说说寓意。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01-02

《寓言》教学设计04-04

寓言教学设计07-26

《四则寓言》教学设计08-25

《寓言》教学设计(优选15篇)05-16

优秀教学设计02-25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12-28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1-17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12-19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