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10 03:00: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认识这篇童话作品的自传特色;分析文中丑小鸭的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通过交流,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丑小鸭是因为心中有梦想有追求,坚持不懈才变成了白天鹅;让学生在读中得到启示:只有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解丑小鸭对自己遭遇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

  2、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丑小鸭出世后那种丑陋的图片和成为白天鹅后飞翔在空中的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看了这两个课件后想象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历程。

  在学生畅想后老师进而导入新课。

  二、走近安徒生,了解安徒生的经历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安徒生一生境况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当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写追求,终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这段经历为他创作丑小鸭这一形象积累了深厚的素材,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正如作者所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三、走近作品,合作探究

  1、学生预习课文,弄清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丑陋 讪笑 嫉妒 迸出 弥漫 来势汹汹

  2、点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其余的同学归纳课文的内容:

  ⑴ 以“丑小鸭的成长流浪”为线索。

  ⑵ 丑小鸭流落的地方及所发生的故事。

  出生地:被嫌弃 受鸭群鸡群排挤讪笑 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欢迎他

  沼泽地:受歧视 连猎狗都不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和幸福

  老农家:母鸡和雄猫赶他走

  花园里:被赞美

  3、用一句话概述童话的内容:

  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以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4、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5、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⑴ 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⑵ 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空虚。

  ⑶ 春天来了,当他又看到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飞向他们。

  正因为丑小鸭的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6、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

  ⑴ 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⑵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⑶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⑷ 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

  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7、为什么周围的动物都认为丑小鸭“丑”呢?你认为他丑吗?

  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

  第二问让学生展开讨论,不应认为它丑,言之有理即可。

  8、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⑴ 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⑵ 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⑶ 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四、紧扣作品,读出自己

  1、研究探讨:

  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可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2、读完这篇童话,你在思想上得到了怎样的深刻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看法。)

  3、你有过丑小鸭般的经历吗,你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讲出来让我们听听,让我们也学习学习,好吗?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片断作文。

  ⑴ 丑小鸭与我

  ⑵ 《丑小鸭》续篇

  2、探讨:丑小鸭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清楚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看图,展开想象,能力,想象能力。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前3自然段的生字新词,读懂荷花美的句段。 3·练习用 "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前3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你知道大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喜欢什么花吗? 有一种花,古人曾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叶圣陶老爷爷喜欢的花—荷花。你想跟老师一同去欣赏那满池的荷花吗?。

  二、观察画面。

  1·从整体人手,观察画面。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并有层次叙述。锻炼学生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2·完整复述。 说说这幅图画,再谈谈你看了这一池荷花的真实感觉。 (不要强求意见的'一致。)

  三、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注意:"胀"是翘舌音,要与"宝藏"的"藏"区分开。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挨挨挤挤 — 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展开 — 张开,铺开,伸展。本课指荷花开放。 饱胀 — 饱满得发胀。本课形容即将开放的花蕾。 翻翻起舞 — 形容轻快地跳舞。"

  3.逐段读文,理清层次。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读课题,谁愿意读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

  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出了画面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语。

  1·荷花有香味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 (读出看花的急切心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先自由读,喜欢哪个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然后小组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 (培养组内同学的合作精神。)

  3·引读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 (本环节紊在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4·讨论式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重点句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讨论申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力、表达力。)

  5·指导朗读。 本文清新优美,要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受到美的陶冶。

  五、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信客的职业及其品质。

  3.学会抓住具体事例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

  4.从单元整体感知人间真性情。

  教学重点:

  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

  2.诵读品味。

  3.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信”字入手,信,书信,诚信。会意字,人言为信。

  二、作者简介、字词

  三、整体感知

  1、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

  用简洁语言概括

  2、信客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突出重点

  3、与现代交通相比,过去的信客存在哪些困难?

  四、联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人物

  我认为信客是一个的人,从文章————可以看出来,我想对大家说(或我想起了)。

  从上面的句子练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怎样分析人物。

  记住一定要联系具体事例。

  2、学到了一些写人物的方法吧。

  3、积累了作文素材。

  五、回顾、感悟

  同学们,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体,人类主宰着这个世界,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着书写着我们的人生,也用心感受着生活。从第二单元一路走来,阿长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背影》和《台阶》中的两位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拳拳的父辈之爱和父辈的辛酸,老王让我们体会到了做人要有道德良心,而信客告诉我们的是沉甸甸的诚信二字。

  六、做个好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潘融和符耀熙的诗句。)

  潘融:春天在那蔚蓝的天空上,你看那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地跳着春的舞蹈。

  符耀熙:春天在那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她给了风筝无尽的生命,让她们在天空中尽情飞翔。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认生字,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课件出示生词)

  师:这些词语都会认了吗?先自由地读一读。

  (指名读生词。)

  师:生词都认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指名分节读全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正音。)

  师:现在明白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吗?

  生:风筝指的就是彩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生:蝴蝶和蜻蜓围着花儿飞来飞去,就像花儿放的风筝。

  师:我们认识了生词,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了。也弄明白了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学好了这首诗呢?

  生:不是。

  师:那么怎么才算是读好了这首诗呢?(板书:读)

  生:要有感情的读。

  生:要读出问题。

  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不光要读流利,还要读的有感情,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读我们就叫“品读”。(板书:品)

  你们看这个“品”字,三个口字,不正是让大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吗?

  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品读一番吧!

  三、品读诗歌。

  第一节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

  生读“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

  师:当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很高兴,很快乐。

  师:那你就试着把这种感受读进去。

  (生再读。)

  天空蔚蓝而辽阔,风儿轻轻地吹过脸庞,多么让人舒服呀!大家一起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诗句里去吧。

  (生齐读)

  生接下去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坪。”

  师: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

  生:这样写有意思一些。

  生:这样写读起来顺口,又容易记住。

  师: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

  (生齐读)

  生:“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显得更加轻快一些。

  师:谁来表演一下“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是怎么样的?

  (生上台表演。)

  生:我认为他表演得不好,他只有动作没有语言。

  师:那你来试一试吧!

  (这个学生上台来表演,边蹦蹦跳跳边喊着“哦!放风筝咯!”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这样轻快的感觉来。

  生接着读“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生: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

  师:那我们首先来说说“渴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生:就是渴望,非常想得到。有个成语叫“求知若渴”。

  师:好,弄清楚了渴求的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

  生:他们渴求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些。

  生:他们渴求风筝把他们的理想也带上蓝天。

  生:他们渴求更多的快乐。

  生:孩子们一个冬天没有放风筝了,现在终于到春天了,总算可以放风筝了。所以他们很渴求。

  师:“放风筝”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渴望放风筝的那一刻的快乐和自由的感觉,是吗?

  师:我们怀着这种激动和渴求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不想再齐读一下这一节?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生:想。

  生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生齐读第二节。

  “这时,我们跳着,嚷着,远处的花儿也一样高兴。它们对我们说:“你们瞧,你们瞧,我们也会放风筝。”

  师:请注意,花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生再读。

  师: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

  一生练习朗读。

  师:看样子,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第三节

  指名读。

  师: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

  生:还有的停在花枝上,好像风筝被挂住了。

  生:还有的冲向了天空。

  生:还有的落在房顶上。

  师:看样子这个风筝是断了线的。

  生:还有的在空中跳着“8”字舞。

  生齐读这一节。

  师: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

  生:是花的香味。

  生:是花的花粉吸引他们来采蜜。

  生:是花的形状很漂亮。

  师:是啊,是花儿的芳香和美丽深深的吸引着小昆虫们。

  第四节

  指名读。

  师:“突然,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和前面的“我们叫着嚷着”这两个“嚷”字是一样的意思吗?

  生:“我们叫着嚷着”的“嚷”是很高兴的意思,“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的“嚷”是说他急着告诉大家他的发现。

  师:那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他的感情来?

  生再练习朗读。

  师:我们把整首诗来读一遍吧!

  生齐读全诗。

  四、拓展发散

  师:在善于想象的孩子眼中,花儿也会放风筝,在生活中,一些平凡普通的东西,如果加上了想象,就立刻变得富有情趣了,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一个孩子无拘无束的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一条条游动的鱼儿。妈妈来了,她用拖把把这些“鱼”一“网”打尽。

  在一个钟表柜台前,晴朗摇着拳头念起来:“锤子,剪刀,布”。我们往墙上一看,原来墙上很多钟摆在来回摆动,还真像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呢!

  师:你曾经看到过什么,引起了你美好的想象?

  生:有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菜市场,这时,一辆摩托车开进来了,我想这摩托车司机大概是把菜市场当成了赛马场吧!

  生:我在放冲天炮的时候,冲天炮一下子冲上了天空,真像小火箭啊!

  生:有一天下午,我在窗边看天上的云,发现天上的云一层一层的,好像电影院的座位一样。

  同学们,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做一个有心人,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加情趣盎然。

  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29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掌声》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奉献爱。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设计思路:

  1.与文本对话,注重品味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英子的前后变化)。

  2.与人物对话,深化体验 (细细品读,品词析句,互动交流,深化主题,情感升华)。

  3.与自己对话,联系生活,升华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掌声的深刻内涵,了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奉献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谈学法:

  1.朗读感悟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自由品读、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想象体会法。挖掘教材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情怀,发表独立见解,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3.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启发点拨

  3.创设情境

  4.抓重点词和读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课前交流,引出掌声。

  第二个环节:复习导入,引出英子变化后的段落,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解读2、3自然段,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第四个环节:升华主题,引出课文最后一段,揭示掌声的内涵爱的主题。 第五个环节:观看短片,学会给他人掌声,学会奉献爱。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展示,结束本课教学。

  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以情促疑,直奔重点;以情激情,多元感悟;以情导行,情理相融”三大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让课堂充满真情,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呀!你们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呢? (生鼓掌)

  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的心情紧张吗?

  生:(大部分说)不紧张。

  师:好啊!这么自信,不过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

  (生齐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生1:兰老师加油!

  生2:老师别紧张,我们会支持你。

  师:听到你们的鼓励,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掌声比恩赐更重要” ——

  “一个街头卖艺人,琴声悠扬,让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他鼓掌,卖艺人眼里竟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师: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掌声比金钱更重要。

  生2:老人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肯定,需要的是掌声。

  师:是呀,这个卖艺人听到掌声后眼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可见,卖艺人寻找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

  正式上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读,知道了这单元的主题是一个什么字? 生:“爱”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棒!是的,爱的力量是很大的,用掌声表达出来的爱更是非同一般。就像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一样,掌声比恩赐更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和赞赏,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子,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因此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身体的残疾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快乐,她变得非常的(自卑、忧郁)。

  二、品读现在,感受自信,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可是后来,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英子的变化呢?同学们快看看书,看谁先找到?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能读读吗?

  师:原来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此时的英子还忧郁吗?

  生:不忧郁

  师:性格变得?

  生:乐观、开朗

  师:以前英子因为腿脚落下残疾,从来不敢让人家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竟然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师板书(开朗 自信)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好,那咱们读出高兴的心情,把你们的情绪酝酿到脸上,笑起来才会漂亮。(师起头,生齐读)

  师: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同学们想看吗?(出示课件信的内容)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其他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找看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

  生1:读

  师: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是什么让英子变化这么大?

  生:掌声

  师:原来是掌声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生:2、3自然段

  三、聚焦“掌声”,品词析句,揭示掌声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英子的感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先划到这儿,哪位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同学们把这句划起来)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讲故事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谁来说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忧郁 自卑)

  (出示课件)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去。“

  (忧郁 紧张 自卑)

  师:还有吗?如果上台同学们就会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英子最怕就是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因此这一刻英子的心理一定特别的?..?

  生:紧张

  师:如果你就是英子,当时你会想些什么?

  生:如果上去,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的。

  师:你道出了英子的担忧。

  生:如果不上去,老师又会不高兴。

  师:你的内心很矛盾,是吧?

  师:是呀!从英子低头的这个动作我们体会到了她的紧张和忧郁,男生能把英子紧张、忧郁的心情读出来吗?

  男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这个英子还不是很紧张,女生能读得更好吗?来试试吧。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好,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3、4自然段),完成作业 本作业 。

  2.了解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用也许、似乎造句。

  5.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用段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做到语句简洁、连贯。

  2、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难点 :

  1、用似乎、也许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题,激情入境:

  1.导入 :在数千年文明中,有这样的一个奇迹,它是秦始皇兵马俑。

  2.读课题,想读出什么感觉?

  3.用自豪的,充满惊叹的,历数沦桑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找出重点:

  1.想看看兵马俑吗?欣赏作者用妙笔为我们铺开的介绍兵马俑的画卷。

  2.快速轻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兵马俑的?

  3.概括一下,写了什么?(板书:军阵神态)

  三、了解军阵,读出气势:

  1.考虑一下,四人小组读这段,可以根据角色怎样分配任务

  2.指名小组读,为什么?(了解总分总结构)

  3.分别读前锋,主体,侧翼和后卫三句话,掌握精锐,强大,灵巧稳固的特点。

  4.根据军阵图分别指出这三类军士,并补充

  5.能根据图猜测一下当时他们是如何打仗的`吗?

  6.是的,秦军依靠这支军队获得无数胜利,读一读作者如何盛情赞美军阵的。

  7.补充内,快速阅读:

  1)介绍了几个俑坑?共有几个秦俑?

  2)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这段提到几种兵俑?

  8.总结,好一个威武雄壮的兵马俑。

  四、揣摩神态,训练句式:

  1.导游指引下,读第四自然段。

  2.这些兵俑共有的特点是?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

  3.古代雕塑家将他们雕得像活的一样,作者又用高明方法把它们写活了,我们能把他们读活吗?

  4.介绍了哪几种,最喜欢哪个兵俑,划一划,读好它。

  1)老战士:

  A.老战士给你什么印象?哪儿看出来的?(说,读,比结合)

  B.面对这样的老战士,你由衷地感到一种敬佩,大家一起读一读

  2)小战士

  A.喜欢小战士哪点?解释稚气,读出稚气

  B.谁愿意做个年轻充满朝气的小战士,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3)战马:

  A.战马在做什么?战马有什么特点?(抓住竖耳瞪眼,膘肥体壮的特点)

  B.没读过的都站起来读一读

  5.这三句描写的句子中,都有一个作用相当,意思相近的词,你发现了吗?

  6.出示似乎可能也许,表示什么?

  7.用上猜测的方法,能使静化为动,死变成活,欣赏一个片断描写。

  8.观察,并写句型

  9.交流,汇报。

  10.由兵马俑的面相能联想到性格,谈吐,职业,这也是联想的高境界了,要这知道这些兵俑只是一些陶土烧制出来的而已,如今我们眼前能这样生动地展示出来,得归功于技艺高超的匠人,和妙笔生花的作家了。

  五、总结内容,再度激情:

  1.最后,介绍一个秦陵的略图。

  2.我们能相信,当秦陵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必然会再次令世界震惊!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物理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近()京()声()

  运()听()惊()色()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有色,近听/水/无声。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

  2、感受傣族人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设计思路

  自主识字,在朗读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认识到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

  读前要求:

  ⑴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⑵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字音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好听。

  ⑵ 去拼音读生字词,开火车读。

  ⑶ 全班齐读。

  ⑷ 学生分段抽读,互相评议。

  三、再读,学习新知

  1、再次自读课文并想:

  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带着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读第三自然段。

  4、看图理解第四自然段:

  ⑴ 画出描写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

  ⑵ 看图上除了周总理,还有谁也是笑容满面?

  5、体会第五自然段:

  ⑴ 老师做动作扮演总理。

  ⑵ 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读中感悟

  1、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的(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大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4、照样子写句子:

  ⑴ 周总理一手盛满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民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⑵ 傣族人民一边呼唤,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一边一边

  三、写字指导

  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用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是竖撇,第二笔是横折弯构。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简析】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开了,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怀念,通过五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渗透过文字的躯干,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梅花魂》是篇思乡爱国的`文章,整篇课文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同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体现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

  感情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1、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以点带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大家见过梅花吗?(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题目字面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扣题质疑。出示对理解课文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缕缕幽芳 颇负盛名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玷污

  大抵 欺凌 训斥 秉性 眷恋 衰老 手绢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概括初读收获)

  三、感悟探究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外祖父心中的梅花是什么样的?(出示第13自然段“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指名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也可以自己想。)

  (2)这多么像中华民族的精神啊!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我们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略述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梅花精神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子弟兵战士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抗击非典等(出示图片),此时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民族魂)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白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3、师朗诵课文,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

  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外公为什么落泪?

  b、读到这些思乡诗句,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c、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从中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语体会到爱惜墨梅图?

  c、为什么这样爱惜一枝画梅?

  d、怎样读老人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四、积累练习

  把最受感动的语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22、梅花魂

  民族魂

  中国心

  思乡情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0-18

教学设计方案08-15

教学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5-16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6-28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5

枣儿教学设计方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