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四、布置作业
正确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四)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v (立方米)
v (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 )×1.2×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 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3.14×( ) =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初中散文教学设计方案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许多的教师在教学散文时会面临诸多的困惑,如: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体会文本——教师自己读不懂;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领悟到散文的内涵;找不到教学的突破口等等。
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我们应该了解在初中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有关散文的阅读要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态度;领略作品的人生哲理、优美意境;理清句子的顺序;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领会精彩词语的妙用;能顺着文章意思仿写句子。
第二我们要了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散文等四类。我们要依据其不同特点确定其阅读的一般方法。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阅读途径为:第一,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意义。第二,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映照、衬托等。第三,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二)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它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它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震撼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写景散文中的价佳作。
写景散文的阅读途径为: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态、声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三)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指注意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抒情散文的阅读途径为:第一,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第二,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第三,联系文章主旨。
㈣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指通过刻画某种具体现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小思的《蝉》和席慕容的《贝壳》可谓哲理散文的佳作。
哲理散文的阅读途径为:第一,把握全文主旨。第二,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第三,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第四,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总之,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注意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才能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第三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鉴赏散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课标》在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中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那么我们如何教会学生鉴赏散文呢?我觉得我们要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把握立意
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
探索散文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主题的表现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观的制约,想办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社会环境怎样等,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要想明白主题,必须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心情。
2、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文眼,是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词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这点睛之笔,正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直接途径。刘熙载在《文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神光”,即散文的主题;所谓“照映”,即指主题对散文的统摄作用。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中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都是“神光”闪烁之处,透过它即可以窥探文心的奥秘。
3、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散文的主题,它固然得通过作品的每一个段落表现出来,但它绝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个段落固然也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但它们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并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写某个具体的部位,或在叙述某个事件的过程,或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表明过渡等。可以说,一篇散文的大部分段落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出于结构上的考虑,与主题全无关系。一篇散文的主题,它常常是通过作品中的某一二个重点段落来表现的,它好像是支撑一篇散文的“力点”,它是我们探索主题时千万不能忽视的地方。
4、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来的确是“散”的,但它的内部却极有分数。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掌握行文的来龙去脉,分析主题,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5、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探索散文主题有个最为常见的毛病,就是不从作品的全局着眼,不从全部题材的总倾向考虑,而是孤立地从某一枝节、某一部分来归纳主题,这是必须要克服的。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散文表现主题并不是通过完整的情节,也不是集中通过某一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过一些事实的片段、生动的场面、作者的感怀来表现的。所以,从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体味情言
散文具有含蓄美,即“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作者不能在作品中直接站出来说明自己的用意,而是尽量用形象来说话,将深广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同时要留有余地,做到“有余不尽”“令人于言外可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因此,要真正享受到散文的含蓄美,首先应了解散文含蓄美的实现手段。
含蓄不等于晦涩。不明说但仍要说,不直露但仍要露,只是作者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的。作者将自己的本意情感进行艺术化处理的主要手法有:一是托物言志、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便是作者的情;三是虚实相生,借设想、想象曲折表达好恶爱憎;四是运用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使真意婉转而出。因此,理解感受散文的含蓄美,方法大致是:
1、从形象入手,体物动情。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2、从技法入手,领略意境。含蓄之美是一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意境,也是一种“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效果。这“若现”“欲露”的真面目往往是作者运用“特技”之所在,象征、比喻、拟人、双关、反问、夸张、反复等,对特定语境中的语句的深层含义起强化作用,能帮助我们深刻品味意境那丰富深远的内涵,获得美感享受。
3、反复朗读、咬文嚼字
体味散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朗读,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动听,读起来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音乐美。教学时我们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所以朗读指导是教师教好散文体裁课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对于散文的朗读要求是:要读出意境。就是要读出情意,读出画面。很重要的点是教师在读时也要学会边读边想象。比如读到“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在读时,教师就要怀首一份宁静淡远又不失希望的心情以舒缓、轻柔的语气朗读,并在脑中出现画面:在冬天的宁静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天空的红霞中徐徐升起,柔和的阳光穿过迷茫的晨雾,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其次欣赏语言,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联想和想像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朱自清的《绿》中有一段文字: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段描写文字优美,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读者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再现那难以言喻的梅雨潭的奇异的美——绿,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来感受梅雨潭的“立体感”形象,才能体会作者那浓浓的喜悦之情。
(2)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用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主要体现在透彻地了解精妙的语言所表达的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也就是认真揣摩品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语,这样的语言能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语言同文意有什么关系。如朱自清的《绿》中开头那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细心品味这里的“惊诧”,除了字典上的意义“惊奇、诧异”之外,还有深深的情味,作者用它衬托了梅雨潭无比的奇异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作者浓郁的喜悦之情。
(3)悉心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散文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上常常造成一种意境,在总体形象上给人以美感,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诗情画意之感。如《春》,全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画面,作者以诗的笔触描绘春天,赞美春天。这样,读者必须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在开掘中深入体味,也就是要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种敏感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透彻的体会。比如,作者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炽烈浓郁,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当然,语感要通过阅读不断地培养。有了这语感,“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才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散文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文章,也是极其富于内涵的文章,要想把散文教好,教师必须把以上三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明确教学的方向,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理解散文、鉴赏散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都喜欢欣赏美丽的图画,有一天,老师到外面也拍了一些图画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想不想看啊?
2、演示:
秋天山野的景色。
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季节吗?
(板书:秋天。)
3、老师给大家看的就是秋天的图画,齐读课题。
4、秋天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也背上旅行包走进秋天的图画,转一转、游一游,好不好?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看,小火车来接大家了,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四样法宝都带齐了吗?这四大法宝就是带上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带上你们的耳朵认真听,带上你们的嘴大声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带上你们的心,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系上安全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二、初读课文
1、瞧,我们的路线图就在这(语文书),这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新朋友,别忘了跟他们打声招呼。
(生读课文。)
2、检查生字、句子:
⑴ 红叶号已经带着我们到了目的地,看,果园的果子都熟了,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果子吧!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水果上面的字,这个果子就是你的了。
(过生字关)──还有更大的果子呢?(过词语关)脸颊,指的是哪儿,用手摸摸──
⑵ 发现没有,书中有一句话把大部分的词语都装进去。快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第二句,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摘到苹果一定很开心!让我们把生字和词语宝宝送回课文中读读吧!读给同桌听,读对的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三、新授课文
1、刚才,红叶号已经带着我们驶进了美丽的秋天,驶进了美丽的田野,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格外地投入,你们被这秋日的景色迷住了是吗?谁能告诉老师,你们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呀?
⑴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① 你看到梨树怎么了?(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梨子成熟了、又大又黄。)多说几个。
② 我们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这金黄的灯笼是是啊,这一只只又大又黄的梨多像是金黄的灯笼高高挂在枝头啊。多美啊!
③ 你能来读读吗?
⑷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无数金黄的小灯笼。果实累累,真诱人啊!你在很用心地读,谁再来试试?
⑸ 过渡:
呜呜呜,列车开啊开,你还看到了什么?
⑵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① 你读懂了什么?
(苹果成熟了。)
② 那直接说苹果成熟了,好不好,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 读出你的喜爱吧。
⑶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① 什么叫稻海啊?是一株稻吗?二株吗?那是什么?(是啊,是数不清,是许多许多的)这就叫稻海。
② 让我们去秋天的田野感受一下这丰收的场景,感受一下这起伏的波浪吧。
③ 理解翻,为什么用翻呢?
对啊,稻子太多了就像海一样,风一吹就像翻起了一层一层的波浪。
指导读。能读出多的韵味吗?
⑷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① 图片出示燃烧的火把。
② 为什么说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③ 读。
2、齐读四句话,如果去掉颜色的词好不好:
师:是啊,那是成熟的颜色,那是收获的颜色。它让我们的秋天更加多姿多彩,它让我们的秋天更加
3、学习第一句:
⑴ (放音乐)我们乘坐着红叶号来到如此美丽的季节中,来到如此多姿的田野中,我们看到了梨树( ),看到了苹果( )看到了稻海( )看到了高梁(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消息,那就是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⑵ 让我们把这个消息,把这份喜悦带给所有的人吧,谁来?
──听出了你发自内心的喜悦
──听出了你的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快乐说出来吧。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快乐喊出来吧。
4、小结: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四、生字指导
1、今天我们的红叶号之旅就要结束了,老师刚才在那还摘了好几个成熟的苹果,瞧,它露着红红的脸颊。
2、让我们把红苹果里的生字请进田字格里。
3、瞧,住进了新家的生字宝宝多高兴啊,仔细观察。
4、跟着老师一起写写他们吧。师范写。
5、你们能写好它们吗?生描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相关文章: